学术投稿

严重Coats病的激光治疗一例报告

张福燕;李志敏;李建阳;陈玲玲;吴端华

关键词:激光治疗,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水肿, 血管断裂, 视力下降, 瘤样扩张, 结构改变, 脂质, 特征, 渗漏, 男性
摘要:Coats病于1908y George Coats首先报道,故命此名.男性多见.该病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呈血管瘤样扩张,毛细血管断裂及渗漏,引起视网膜水肿,脂质沉着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下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膜蝇蛆病68例

    结膜蝇蛆病是蝇蛆寄生于眼球表面引起眼表一系列病变的一组症侯群,人畜共患,国内少见,但在边疆地区和牧区并不少见.

    作者:米尔沙力;吐洪江;努尔比亚;迪丽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自发性双侧海绵窦动静脉瘘致右眼上睑下垂一例

    海绵窦动静脉瘘为临床少见疾病.我们偶遇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60岁 因左眼胀痛3个月右眼睁眼困难视力下降一月.

    作者:储俐;郑燕林;马素红;任丽娟;马宏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荧光血管造影用于国人棕色虹膜新生血管诊断的初步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人虹膜新生血管(NVI)患者的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表现,与裂隙灯检查对比,探讨IFA在NⅥ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国人40例(40眼)正常者和27例(28眼)各种病因继发NVI患者及24例(27眼)可疑NVI患者,进行了裂隙灯、虹膜彩照和IFA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IFA不显影,呈色素遮蔽荧光,部分(22.2%)大于60岁正常老年人瞳孔缘可见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NVI患者(100%)IFA显示瞳孔缘和虹膜表面出现小团状、细线状或不规则交叉网状强荧光,充盈迅速,伴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对于部分(11.1%)严重眼底缺血患者,IFA可提前于裂隙灯发现NVI.结论 IFA在国人棕色虹膜病变特别是NVI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能够更敏感地显示NVI的形态和位置,并判断其活动性,为NVI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崔颖;罗光伟;刘杏;文峰;黄时洲;吕林;刘彩娇;关天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视网膜切开暴露区色素上皮层光凝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凝固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影响.方法 33例33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需对视网膜做广泛切开切除,其中严重PVR所致视网膜脱离22眼,包括视网膜再脱离6眼,巨大裂孔8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3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中对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区作广泛密集激光光凝.33眼中硅油填充25眼,C3F8填充8眼.术后定期复查眼底,追踪观察术眼眼压和PVR发展情况,平均追踪期21m.结果 硅油填充25眼中21眼手术后3m~26m取出硅油.33眼中视网膜解剖复位30眼.3眼视网膜再脱离,其中PVR再增殖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复位30眼中26眼压(9.2-22)mmHg,平均16.4mmHg,4眼眼压>28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处理,无一例发生术后低眼压.结论 对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凝固术有防止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发生及一定程度上减少PVR发展的疗效.

    作者:吴又凯;张清;曹建琴;张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的应用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眼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眼内异物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现黄斑部有铁锈和异常物质附着5眼,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视力光感~0.05.追踪观察6m~38m.结果 采用内界膜剥离很易彻底除去在黄斑前形成的铁锈抑或炎性沉着物.术后3眼获解剖和功能成功;2眼病程较长者术后反复PVR形成,终1眼硅油不能取出,但视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矫正视力0.05~0.7,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显著增加.尚未发现其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可以清除因眼内异物所致的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毒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作者:童平;朱小华;李惠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斜视患儿心理学特点的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斜视患儿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以寻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斜视患儿93例,其中共同性外斜视33例,共同性内斜视31例,麻痹性斜视29例,进行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并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测评表明斜视组情绪稳定(N)、掩饰(L)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精神质(P)、内外向性(E)得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斜视组间四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斜视患儿具有情绪不稳定性,掩饰性高,斜视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应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作者:鞠宏;赵堪兴;钱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四例报告

    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2年,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患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胡量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共焦激光扫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在共焦激光扫描(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扫描(cSLO)同步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对6例6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接受ICGA检查的6眼中,5眼瘤体周围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5眼瘤体晚期有明显排空.3眼可见瘤体下方有带状RPE萎缩;1眼FFA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结论 cSLO的ICGA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苑苑;郭自元;李瑞峰;杨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非球面人工晶体的临床研究

    目的 客观评价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OL)植入术的患者90例,分成三组,植入Tecnis IOL 30例、Array IOL 30例及Sensar IOL 30例.观察患者手术后1w、3m的远、近视力,术后3m三组的对比敏感度、视觉症状和生存质量等变化.结果 手术后1w、3m三组间近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rray组近视力好,Tecnis组其次,Sensar组相对较差.术后1w、3m三组间远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三组间在无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Sensar组其次,Array组对比度值大,即对比敏感度相对较差.术后3m三组间在有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Tecnis组与Array组比较P<0.05,Tecnis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Array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性;故在有眩光背景下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而Array组与Sensar组两组无明显差异性.术后3m三组间暗适应时间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暗适应时间短,Sensar组其次,Array组暗适应时间长.术后3m三组间视功能量表分值比较P>0.05,故三组间视功能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植入何种IOL,手术后均可大大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但在IOL的选择上,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近视力,但伴有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对比敏感度,避免了术后眩光、光晕和夜间视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视觉质量.

    作者:邱波;秦霖;钟雯;王燕;李振萍;庞龙;张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眼红斑痤疮

    眼红斑痤疮(ocular rosacea)为一侵犯皮肤,主要是面部,及眼部、主要是眼表组织的系统性疾病;是一个原因未确定的综合征.对红斑痤疮疾病认识较早,可追溯到1837年.

    作者:王开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严重Coats病的激光治疗一例报告

    Coats病于1908y George Coats首先报道,故命此名.男性多见.该病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呈血管瘤样扩张,毛细血管断裂及渗漏,引起视网膜水肿,脂质沉着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下降.

    作者:张福燕;李志敏;李建阳;陈玲玲;吴端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1069例新生儿眼底检查结果及分析

    目的 了解新生儿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筛查新生儿中眼底病变发生发展情况.方法 对1069例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新生儿中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①新生儿眼底随年龄呈现规律性改变;②发现玻璃体动脉残留37例(3.46%);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8例(7.48%);视乳头水肿25例(2.34%);视神经萎缩14例(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3例(3.09%);视网膜出血97例(146眼,9.07%);结论 ①新生儿眼底改变具有一定特点,并随年龄发生规律性变化;②新生儿视乳头水肿多见于脑缺氧缺血,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③新生儿不能根据乳头颜色来轻易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要随访其随年龄变化颜色改变情况;④新生儿眼底出血预后较好;周边视网膜出血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平;陶利娟;杨慧玲;王曦琅;熊师;肖志刚;郭艳;杨俊芳;唐晓容;漆争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再次小梁切除手术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眼,其手术前后情况的分析,寻找出其临床特点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2000~2002年间本中心青光眼专科收治的294例330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且经药物治疗眼压仍无法控制,而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196例206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眼压不降的294例(330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为196例(206眼),其它类型青光眼共98例(124眼).初次手术至失败时间为2m至12y不等.330眼的滤过泡的类型分别为:瘢痕化273眼,囊状包裹泡14眼,滤过泡面积太小43眼.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206眼原发性青光眼中156眼获得成功,成功率75.73%,其中完全成功为108眼,条件成功48眼,且这156眼全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在接受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发性青光眼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手术质量的原因而致;理想滤过泡的形成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控制的根本条件;小梁切除仍是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彭寿雄;林妙丽;杜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能量大光斑532nm眼底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患者 女 60岁 右眼视力逐渐下降1y,伴视物扭曲变形,于2004年4月就诊.患者体健,无其他眼病史,无结核病史,无眼痛眼胀畏光流泪.

    作者:陆融;胡甸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糖尿病相关眼病与防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3%~4%,约5000万人.

    作者:支洪峰;王旭飞;吴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透明质酸在角膜保存及干眼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透明质酸(Hyaluronan acid HA)又名玻璃酸,其钠盐为透明质酸钠(SH),是由葡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糖组成的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直链高分子粘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间质中.

    作者:杨月;赵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关于适合我国EALES病特点的临床分期标准的研究

    目的 制定出符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分期标准,能够给临床诊断、治疗以及EALES病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Eales病患者的病历料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结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一个新的适合临床应用的分期标准.Eales病包括以下四个时期:1期:炎症期:小静脉和大静脉的血管周围炎,伴有视网膜浅层出血.2期:缺血期:毛细血管无灌注.3期:增殖期:视盘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纤维血管增殖和玻璃体出血.4期:并发症期:牵拉性或联合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合并孔源性),黄斑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结果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简便、实用.这种新的分期标准提示了该疾病的严重程度.玻璃体出血是所有患者中多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能够客观地对疾病进行分级,并能评价该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就诊患者疾病的分期,医生可以更客观地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分期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推进Eales病的医疗和科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必业;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diffuse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 对24例(26眼)DME患者行IVTA治疗,1m后联合MLG治疗.观察联合治疗前和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及眼底改变,同时应用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随访6m~18m(平均12m).结果 所有26眼中,有23眼(88.5%)视力提高,3眼(11.5%)视力不变.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联合治疗前为(556±189)μm,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分别为:(285±151)μm;(205±87)μm;(209±107)μm;(216±76)μm;(220±93)μm.联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本研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黄斑水肿复发.26眼中4眼(15.4%)术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1眼(3.8%)白内障加重.结论 IVTA联合MLG可以有效地治疗DME,提高视力并减少黄斑水肿的复发.

    作者:喻晓兵;戴虹;龙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早期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意义——附67例临床报告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赵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典型家族性Bardet-Biedl综合征报道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同胞五人中四人发病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父母均正常,为表兄妹近亲婚配,生育4儿1女.只有一个儿子完全正常,并生育2女.

    作者:陈克春;杨洋;廖世煌;胡建斌;陈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