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洪峰;王旭飞;吴娜
目的 了解新生儿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筛查新生儿中眼底病变发生发展情况.方法 对1069例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新生儿中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①新生儿眼底随年龄呈现规律性改变;②发现玻璃体动脉残留37例(3.46%);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8例(7.48%);视乳头水肿25例(2.34%);视神经萎缩14例(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3例(3.09%);视网膜出血97例(146眼,9.07%);结论 ①新生儿眼底改变具有一定特点,并随年龄发生规律性变化;②新生儿视乳头水肿多见于脑缺氧缺血,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③新生儿不能根据乳头颜色来轻易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要随访其随年龄变化颜色改变情况;④新生儿眼底出血预后较好;周边视网膜出血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平;陶利娟;杨慧玲;王曦琅;熊师;肖志刚;郭艳;杨俊芳;唐晓容;漆争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眼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眼内异物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现黄斑部有铁锈和异常物质附着5眼,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视力光感~0.05.追踪观察6m~38m.结果 采用内界膜剥离很易彻底除去在黄斑前形成的铁锈抑或炎性沉着物.术后3眼获解剖和功能成功;2眼病程较长者术后反复PVR形成,终1眼硅油不能取出,但视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矫正视力0.05~0.7,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显著增加.尚未发现其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可以清除因眼内异物所致的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毒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作者:童平;朱小华;李惠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郑× 男 24岁于2007y2mon10d被人用拳头击伤左眼后,眼痛、流泪、异物感,视物不清明显,立即来我科就诊.
作者:田霞;侯成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制定出符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分期标准,能够给临床诊断、治疗以及EALES病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Eales病患者的病历料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结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一个新的适合临床应用的分期标准.Eales病包括以下四个时期:1期:炎症期:小静脉和大静脉的血管周围炎,伴有视网膜浅层出血.2期:缺血期:毛细血管无灌注.3期:增殖期:视盘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纤维血管增殖和玻璃体出血.4期:并发症期:牵拉性或联合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合并孔源性),黄斑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结果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简便、实用.这种新的分期标准提示了该疾病的严重程度.玻璃体出血是所有患者中多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能够客观地对疾病进行分级,并能评价该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就诊患者疾病的分期,医生可以更客观地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分期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推进Eales病的医疗和科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必业;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刘××女 53岁 工人 2007年2月5日,因右眼红,视物不清2天,来我院.右眼视力指数/眼前,左眼视力1.0,右眼睫状充血,角膜浑浊,但无铁锈沉着.
作者:马德贵;刘华;龚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Coats病于1908y George Coats首先报道,故命此名.男性多见.该病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呈血管瘤样扩张,毛细血管断裂及渗漏,引起视网膜水肿,脂质沉着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下降.
作者:张福燕;李志敏;李建阳;陈玲玲;吴端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国人虹膜新生血管(NVI)患者的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表现,与裂隙灯检查对比,探讨IFA在NⅥ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国人40例(40眼)正常者和27例(28眼)各种病因继发NVI患者及24例(27眼)可疑NVI患者,进行了裂隙灯、虹膜彩照和IFA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IFA不显影,呈色素遮蔽荧光,部分(22.2%)大于60岁正常老年人瞳孔缘可见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NVI患者(100%)IFA显示瞳孔缘和虹膜表面出现小团状、细线状或不规则交叉网状强荧光,充盈迅速,伴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对于部分(11.1%)严重眼底缺血患者,IFA可提前于裂隙灯发现NVI.结论 IFA在国人棕色虹膜病变特别是NVI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能够更敏感地显示NVI的形态和位置,并判断其活动性,为NVI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崔颖;罗光伟;刘杏;文峰;黄时洲;吕林;刘彩娇;关天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3%~4%,约5000万人.
作者:支洪峰;王旭飞;吴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80年代初期,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治疗近视曾在我国开展,大部分病人取得了较好效果,部分RK手术患者发生了近视回退.
作者:王立东;郭小东;吴斌斌;高汝龙;邓奋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Q值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个体化切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150只近视及近视散光眼和30例正视眼,近视眼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3组,各组的散光度数均在-2.00D以下.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和屈光度,将所得到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Q值大约为-0.172,其中低度近视组为-0.136,中度近视组为-0.191,高度近视组为-0.192,正视眼组为-0.168.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117,p>0.05),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115,p>0.05)以及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983,p>0.05)之间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球镜度数的相关分析(r=0.137,p=0.047<0.05),说明Q值与球镜度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Q值与柱镜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无相关性(r=-0.025,p=0.383>0.05).结论 影响Q值的主要因素为球镜的度数,两者呈正相关,对Q值的研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病例,以期获得更详尽的数据.
作者:容维宁;盛迅伦;王娟;冯雅莉;孙瑞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7~2004年于中山眼科中心诊治的268例Rb患者资料,随访了135例,其中男80例,女55例;单眼107例,双眼28例.分析患者的一般状况、病理结果 、治疗情况、生存率等.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经治疗但未行化疗75例,曾行化疗51例,未行治疗9例;存活111例(其中1例双眼患者的未摘除眼肿瘤仍有进展),死亡24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颅内蔓延.51例化疗患者中存活46例,死亡5例.未经化疗的患者总体生存率略低于经过化疗的患者,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369).眼外期患者中化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经化疗组,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未行化疗的患者与经过化疗的患者Ⅰ期义眼座植入后暴露率无统计学差异(P=0.815).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对有复发和转移高危因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提高其生存和预后,多数患者可耐受化疗的副作用,建议对此类患者术后辅以化疗.
作者:张浩;颜建华;陈智聪;吴中耀;李永平;杨华胜;毛羽翔;艾思明;张平;钟秀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眼眶内巨大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和有关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方法 2001.1-2005.1月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岁-80岁,平均38.40岁.眼球突出两眼差3cm-15cm,平均6.0cm,病程6m至30y,平均5.5y.入选标准:眼眶巨大肿瘤为医学影像学或术中测量肿瘤直径>2.5cm,范围2.5cm-4.5cm,平均2.95cm,甚至充满眶腔(4例).术前确诊者2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2例,神经鞘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4例,脑膜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皮样囊肿和骨瘤各1例.术中操作:海绵状血管瘤行穿刺或切开放血减少体积,神经鞘瘤行囊内切除,皮样囊肿切开吸出内容物再切除囊膜,静脉性血管瘤放出血液后紧贴瘤组织切除.注意因肿瘤巨大使正常结构移位,解剖不清造成意外出现并发症.结果 术前确诊的27例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他为横纹肌肉瘤、间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瘤和神经纤维瘤.术后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6例,视力下降者9例;上睑下垂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眼球内陷4例.结论 对于大部分眼眶肿瘤(27/31)术前均得到定性诊断,有利于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保证术中操作安全,避免盲目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东润;孙丰源;赵红;宋国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赵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2年,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患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胡量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Merkel细胞癌是原发于皮肤,起源于表皮干细胞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暴露部位[1],有明显局部复发及早期转移倾向.
作者:王娟;张唯伟;胡倩;童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凝固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影响.方法 33例33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需对视网膜做广泛切开切除,其中严重PVR所致视网膜脱离22眼,包括视网膜再脱离6眼,巨大裂孔8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3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中对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区作广泛密集激光光凝.33眼中硅油填充25眼,C3F8填充8眼.术后定期复查眼底,追踪观察术眼眼压和PVR发展情况,平均追踪期21m.结果 硅油填充25眼中21眼手术后3m~26m取出硅油.33眼中视网膜解剖复位30眼.3眼视网膜再脱离,其中PVR再增殖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复位30眼中26眼压(9.2-22)mmHg,平均16.4mmHg,4眼眼压>28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处理,无一例发生术后低眼压.结论 对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凝固术有防止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发生及一定程度上减少PVR发展的疗效.
作者:吴又凯;张清;曹建琴;张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眼,其手术前后情况的分析,寻找出其临床特点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2000~2002年间本中心青光眼专科收治的294例330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且经药物治疗眼压仍无法控制,而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196例206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眼压不降的294例(330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为196例(206眼),其它类型青光眼共98例(124眼).初次手术至失败时间为2m至12y不等.330眼的滤过泡的类型分别为:瘢痕化273眼,囊状包裹泡14眼,滤过泡面积太小43眼.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206眼原发性青光眼中156眼获得成功,成功率75.73%,其中完全成功为108眼,条件成功48眼,且这156眼全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在接受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发性青光眼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手术质量的原因而致;理想滤过泡的形成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控制的根本条件;小梁切除仍是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彭寿雄;林妙丽;杜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 女 2岁 生后不久即发生歪头,头向左肩倾,面向右转.散瞳验光右+2.50S,左+1.50S-0.75C×80°,视力及双眼视觉不会.
作者:闫丽娟;吴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控性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angle glaucoma,J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17例JOAG患者的18眼,其JOAG患者经连续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故一期行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此前无相关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手术大体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20mmHg,与用药和不用药时的基线IOP相比:IOP下降30%;无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无视野进行性受损.当再不需要药物治疗时,认为手术完全成功.未达到以上标准,需要手术矫正或进一步行前房穿刺的病例视为治疗失败.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64)m.结果 术前平均IOP为(29.56±12.72)mmHg,术后平均IOP为(16.08±9.19)mmHg,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16.20,P<0.001).术后随访(12~18)m,15眼(83.3%)获得大体成功.10例(55.6%)为完全成功.3例(16.7%)失败.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有2例(11.1%)自发出现了少量可吸收的前房出血.2例(11.1%)出现小梁网-狄氏膜的微小穿孔,另外1例(5.6%)因小梁网-狄氏膜穿孔伴虹膜脱出而需行虹膜周边切除术.结论 对于药物难控性JOAG,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降低IOP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合理的、可代替传统术式的治疗方法.
作者:韦斌;付玲玲;具尔提;王星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进行的20例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后的反应.结果 手术后随访(3-6)m(平均4.7m),出现高眼压2例,占10%;假性前房积脓1例,占5%;手术后玻璃体再出血3例,占15%;3例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占15%.结论 手术后出现的假性前房积脓、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等并发症可不用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术后出现的高眼压可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手术后出现的玻璃体再出血可在药物不能吸收时通过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招志毅;孙建国;彭燕一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