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贵;刘华;龚蕤
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2年,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患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胡量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眼红斑痤疮(ocular rosacea)为一侵犯皮肤,主要是面部,及眼部、主要是眼表组织的系统性疾病;是一个原因未确定的综合征.对红斑痤疮疾病认识较早,可追溯到1837年.
作者:王开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眼,其手术前后情况的分析,寻找出其临床特点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2000~2002年间本中心青光眼专科收治的294例330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且经药物治疗眼压仍无法控制,而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196例206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眼压不降的294例(330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为196例(206眼),其它类型青光眼共98例(124眼).初次手术至失败时间为2m至12y不等.330眼的滤过泡的类型分别为:瘢痕化273眼,囊状包裹泡14眼,滤过泡面积太小43眼.再次接受小梁切除的206眼原发性青光眼中156眼获得成功,成功率75.73%,其中完全成功为108眼,条件成功48眼,且这156眼全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在接受滤过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发性青光眼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手术质量的原因而致;理想滤过泡的形成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控制的根本条件;小梁切除仍是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彭寿雄;林妙丽;杜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凝固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影响.方法 33例33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需对视网膜做广泛切开切除,其中严重PVR所致视网膜脱离22眼,包括视网膜再脱离6眼,巨大裂孔8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3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中对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区作广泛密集激光光凝.33眼中硅油填充25眼,C3F8填充8眼.术后定期复查眼底,追踪观察术眼眼压和PVR发展情况,平均追踪期21m.结果 硅油填充25眼中21眼手术后3m~26m取出硅油.33眼中视网膜解剖复位30眼.3眼视网膜再脱离,其中PVR再增殖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复位30眼中26眼压(9.2-22)mmHg,平均16.4mmHg,4眼眼压>28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处理,无一例发生术后低眼压.结论 对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凝固术有防止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发生及一定程度上减少PVR发展的疗效.
作者:吴又凯;张清;曹建琴;张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普通的LASIK手术对角膜Q值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 对73例(145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其中对35例70眼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38例75眼行普通的LASIK手术.手术前后应用Orbscan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并用其自带软件测量Q值(非球面形状因子),观察两组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术后3m,波前像差引导组手术前后Q值差平均为+0.27±0.14;普通手术组手术前后Q值的差平均为+0.57±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均导致角膜原有的非球面性发生改变,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变化小于普通手术,波前像差引导下的手术方案更合理.
作者:王泽欧;年越;赵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7~2004年于中山眼科中心诊治的268例Rb患者资料,随访了135例,其中男80例,女55例;单眼107例,双眼28例.分析患者的一般状况、病理结果 、治疗情况、生存率等.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经治疗但未行化疗75例,曾行化疗51例,未行治疗9例;存活111例(其中1例双眼患者的未摘除眼肿瘤仍有进展),死亡24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颅内蔓延.51例化疗患者中存活46例,死亡5例.未经化疗的患者总体生存率略低于经过化疗的患者,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369).眼外期患者中化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经化疗组,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未行化疗的患者与经过化疗的患者Ⅰ期义眼座植入后暴露率无统计学差异(P=0.815).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对有复发和转移高危因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提高其生存和预后,多数患者可耐受化疗的副作用,建议对此类患者术后辅以化疗.
作者:张浩;颜建华;陈智聪;吴中耀;李永平;杨华胜;毛羽翔;艾思明;张平;钟秀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 女 60岁 右眼视力逐渐下降1y,伴视物扭曲变形,于2004年4月就诊.患者体健,无其他眼病史,无结核病史,无眼痛眼胀畏光流泪.
作者:陆融;胡甸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进行的20例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后的反应.结果 手术后随访(3-6)m(平均4.7m),出现高眼压2例,占10%;假性前房积脓1例,占5%;手术后玻璃体再出血3例,占15%;3例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占15%.结论 手术后出现的假性前房积脓、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等并发症可不用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术后出现的高眼压可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手术后出现的玻璃体再出血可在药物不能吸收时通过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招志毅;孙建国;彭燕一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客观评价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OL)植入术的患者90例,分成三组,植入Tecnis IOL 30例、Array IOL 30例及Sensar IOL 30例.观察患者手术后1w、3m的远、近视力,术后3m三组的对比敏感度、视觉症状和生存质量等变化.结果 手术后1w、3m三组间近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rray组近视力好,Tecnis组其次,Sensar组相对较差.术后1w、3m三组间远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三组间在无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Sensar组其次,Array组对比度值大,即对比敏感度相对较差.术后3m三组间在有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Tecnis组与Array组比较P<0.05,Tecnis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Array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性;故在有眩光背景下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而Array组与Sensar组两组无明显差异性.术后3m三组间暗适应时间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暗适应时间短,Sensar组其次,Array组暗适应时间长.术后3m三组间视功能量表分值比较P>0.05,故三组间视功能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植入何种IOL,手术后均可大大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但在IOL的选择上,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近视力,但伴有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对比敏感度,避免了术后眩光、光晕和夜间视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视觉质量.
作者:邱波;秦霖;钟雯;王燕;李振萍;庞龙;张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制定出符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分期标准,能够给临床诊断、治疗以及EALES病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Eales病患者的病历料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结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一个新的适合临床应用的分期标准.Eales病包括以下四个时期:1期:炎症期:小静脉和大静脉的血管周围炎,伴有视网膜浅层出血.2期:缺血期:毛细血管无灌注.3期:增殖期:视盘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纤维血管增殖和玻璃体出血.4期:并发症期:牵拉性或联合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合并孔源性),黄斑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结果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简便、实用.这种新的分期标准提示了该疾病的严重程度.玻璃体出血是所有患者中多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能够客观地对疾病进行分级,并能评价该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就诊患者疾病的分期,医生可以更客观地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分期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推进Eales病的医疗和科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必业;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眼眶内巨大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和有关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方法 2001.1-2005.1月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岁-80岁,平均38.40岁.眼球突出两眼差3cm-15cm,平均6.0cm,病程6m至30y,平均5.5y.入选标准:眼眶巨大肿瘤为医学影像学或术中测量肿瘤直径>2.5cm,范围2.5cm-4.5cm,平均2.95cm,甚至充满眶腔(4例).术前确诊者2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2例,神经鞘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4例,脑膜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皮样囊肿和骨瘤各1例.术中操作:海绵状血管瘤行穿刺或切开放血减少体积,神经鞘瘤行囊内切除,皮样囊肿切开吸出内容物再切除囊膜,静脉性血管瘤放出血液后紧贴瘤组织切除.注意因肿瘤巨大使正常结构移位,解剖不清造成意外出现并发症.结果 术前确诊的27例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他为横纹肌肉瘤、间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瘤和神经纤维瘤.术后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6例,视力下降者9例;上睑下垂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眼球内陷4例.结论 对于大部分眼眶肿瘤(27/31)术前均得到定性诊断,有利于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保证术中操作安全,避免盲目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东润;孙丰源;赵红;宋国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同胞五人中四人发病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父母均正常,为表兄妹近亲婚配,生育4儿1女.只有一个儿子完全正常,并生育2女.
作者:陈克春;杨洋;廖世煌;胡建斌;陈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控性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angle glaucoma,J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17例JOAG患者的18眼,其JOAG患者经连续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故一期行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此前无相关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手术大体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20mmHg,与用药和不用药时的基线IOP相比:IOP下降30%;无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无视野进行性受损.当再不需要药物治疗时,认为手术完全成功.未达到以上标准,需要手术矫正或进一步行前房穿刺的病例视为治疗失败.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64)m.结果 术前平均IOP为(29.56±12.72)mmHg,术后平均IOP为(16.08±9.19)mmHg,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16.20,P<0.001).术后随访(12~18)m,15眼(83.3%)获得大体成功.10例(55.6%)为完全成功.3例(16.7%)失败.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有2例(11.1%)自发出现了少量可吸收的前房出血.2例(11.1%)出现小梁网-狄氏膜的微小穿孔,另外1例(5.6%)因小梁网-狄氏膜穿孔伴虹膜脱出而需行虹膜周边切除术.结论 对于药物难控性JOAG,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降低IOP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合理的、可代替传统术式的治疗方法.
作者:韦斌;付玲玲;具尔提;王星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海绵窦动静脉瘘为临床少见疾病.我们偶遇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60岁 因左眼胀痛3个月右眼睁眼困难视力下降一月.
作者:储俐;郑燕林;马素红;任丽娟;马宏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郑× 男 24岁于2007y2mon10d被人用拳头击伤左眼后,眼痛、流泪、异物感,视物不清明显,立即来我科就诊.
作者:田霞;侯成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眼后段异物的致伤原因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5年12月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眼后段异物住院患者124例126眼的致伤原因、创伤特性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中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并以角膜创口常见(67眼,53.2%).有125眼在手术中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高达99.2%.术后视网膜平伏,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眼后段异物存留与性别和工作性质有关,玻璃体切割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
作者:贺涛;邢怡桥;陈彬;艾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3%~4%,约5000万人.
作者:支洪峰;王旭飞;吴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 女 2岁 生后不久即发生歪头,头向左肩倾,面向右转.散瞳验光右+2.50S,左+1.50S-0.75C×80°,视力及双眼视觉不会.
作者:闫丽娟;吴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眼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眼内异物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现黄斑部有铁锈和异常物质附着5眼,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视力光感~0.05.追踪观察6m~38m.结果 采用内界膜剥离很易彻底除去在黄斑前形成的铁锈抑或炎性沉着物.术后3眼获解剖和功能成功;2眼病程较长者术后反复PVR形成,终1眼硅油不能取出,但视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矫正视力0.05~0.7,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显著增加.尚未发现其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可以清除因眼内异物所致的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毒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作者:童平;朱小华;李惠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