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志毅;孙建国;彭燕一
目的 探讨Q值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个体化切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150只近视及近视散光眼和30例正视眼,近视眼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3组,各组的散光度数均在-2.00D以下.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和屈光度,将所得到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Q值大约为-0.172,其中低度近视组为-0.136,中度近视组为-0.191,高度近视组为-0.192,正视眼组为-0.168.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117,p>0.05),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115,p>0.05)以及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983,p>0.05)之间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球镜度数的相关分析(r=0.137,p=0.047<0.05),说明Q值与球镜度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Q值与柱镜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无相关性(r=-0.025,p=0.383>0.05).结论 影响Q值的主要因素为球镜的度数,两者呈正相关,对Q值的研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病例,以期获得更详尽的数据.
作者:容维宁;盛迅伦;王娟;冯雅莉;孙瑞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80年代初期,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治疗近视曾在我国开展,大部分病人取得了较好效果,部分RK手术患者发生了近视回退.
作者:王立东;郭小东;吴斌斌;高汝龙;邓奋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制定出符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分期标准,能够给临床诊断、治疗以及EALES病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Eales病患者的病历料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结合我国Eales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一个新的适合临床应用的分期标准.Eales病包括以下四个时期:1期:炎症期:小静脉和大静脉的血管周围炎,伴有视网膜浅层出血.2期:缺血期:毛细血管无灌注.3期:增殖期:视盘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纤维血管增殖和玻璃体出血.4期:并发症期:牵拉性或联合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合并孔源性),黄斑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结果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简便、实用.这种新的分期标准提示了该疾病的严重程度.玻璃体出血是所有患者中多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这种新的分期标准能够客观地对疾病进行分级,并能评价该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就诊患者疾病的分期,医生可以更客观地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分期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推进Eales病的医疗和科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必业;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凝固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影响.方法 33例33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需对视网膜做广泛切开切除,其中严重PVR所致视网膜脱离22眼,包括视网膜再脱离6眼,巨大裂孔8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3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中对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区作广泛密集激光光凝.33眼中硅油填充25眼,C3F8填充8眼.术后定期复查眼底,追踪观察术眼眼压和PVR发展情况,平均追踪期21m.结果 硅油填充25眼中21眼手术后3m~26m取出硅油.33眼中视网膜解剖复位30眼.3眼视网膜再脱离,其中PVR再增殖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复位30眼中26眼压(9.2-22)mmHg,平均16.4mmHg,4眼眼压>28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处理,无一例发生术后低眼压.结论 对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凝固术有防止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发生及一定程度上减少PVR发展的疗效.
作者:吴又凯;张清;曹建琴;张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3%~4%,约5000万人.
作者:支洪峰;王旭飞;吴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海绵窦动静脉瘘为临床少见疾病.我们偶遇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60岁 因左眼胀痛3个月右眼睁眼困难视力下降一月.
作者:储俐;郑燕林;马素红;任丽娟;马宏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结膜蝇蛆病是蝇蛆寄生于眼球表面引起眼表一系列病变的一组症侯群,人畜共患,国内少见,但在边疆地区和牧区并不少见.
作者:米尔沙力;吐洪江;努尔比亚;迪丽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Merkel细胞癌是原发于皮肤,起源于表皮干细胞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暴露部位[1],有明显局部复发及早期转移倾向.
作者:王娟;张唯伟;胡倩;童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控性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angle glaucoma,J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17例JOAG患者的18眼,其JOAG患者经连续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故一期行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此前无相关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手术大体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20mmHg,与用药和不用药时的基线IOP相比:IOP下降30%;无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无视野进行性受损.当再不需要药物治疗时,认为手术完全成功.未达到以上标准,需要手术矫正或进一步行前房穿刺的病例视为治疗失败.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64)m.结果 术前平均IOP为(29.56±12.72)mmHg,术后平均IOP为(16.08±9.19)mmHg,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16.20,P<0.001).术后随访(12~18)m,15眼(83.3%)获得大体成功.10例(55.6%)为完全成功.3例(16.7%)失败.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有2例(11.1%)自发出现了少量可吸收的前房出血.2例(11.1%)出现小梁网-狄氏膜的微小穿孔,另外1例(5.6%)因小梁网-狄氏膜穿孔伴虹膜脱出而需行虹膜周边切除术.结论 对于药物难控性JOAG,一期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降低IOP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合理的、可代替传统术式的治疗方法.
作者:韦斌;付玲玲;具尔提;王星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儿童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病例联合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21例32眼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的儿童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及晶状体摘除手术.其中同期手术13例21眼,设为A组,行小梁切开或/和小梁切除、白内障摘除、后囊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8例11眼为无晶状体眼,设为B组做为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或联合小梁切开术.术后随访平均46m.结果 术前检查:全部病例均具有光觉反应,能合作检查视力者为光感视力.眼压平均45.11mmHg,A组平均43.16mmHg,B组平均49.20mmHg.术中检查多数都伴有眼前节发育异常,包括:房角发育不良、晶状体囊膜异常,小球状晶状体继发晶状体半脱位等.术后情况:术后近期平均眼压为20.66mmHg,21眼(65.6%)眼压控制正常.A组平均眼压20.78mmHg,17眼(81.0%)眼压控制正常,4眼发生一过性瞳孔阻滞.B组平均眼压20.35mmHg,10眼(90.9%)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至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0.65mmHg,20眼(62.5%)眼压得到控制;A组5眼(23.8%)有再次手术史,其中3眼为瞳孔阻滞,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19.79mmHg;B组4眼(36.4%)有再次手术史,无瞳孔阻滞发生.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3.23 mmHg.结论 对先天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儿童可以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其手术风险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庞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发生巩膜瓣较大破损,特别是术中采用过丝裂霉素(MMC)术区巩膜贴敷患者,可以导致术后长时间前房浅甚至消失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处理较为困难.
作者:丁光杰;余海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普通的LASIK手术对角膜Q值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 对73例(145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其中对35例70眼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38例75眼行普通的LASIK手术.手术前后应用Orbscan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并用其自带软件测量Q值(非球面形状因子),观察两组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术后3m,波前像差引导组手术前后Q值差平均为+0.27±0.14;普通手术组手术前后Q值的差平均为+0.57±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均导致角膜原有的非球面性发生改变,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变化小于普通手术,波前像差引导下的手术方案更合理.
作者:王泽欧;年越;赵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2年,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患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胡量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在共焦激光扫描(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扫描(cSLO)同步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对6例6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接受ICGA检查的6眼中,5眼瘤体周围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5眼瘤体晚期有明显排空.3眼可见瘤体下方有带状RPE萎缩;1眼FFA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结论 cSLO的ICGA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苑苑;郭自元;李瑞峰;杨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进行的20例玻璃体手术中应用曲安奈德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后的反应.结果 手术后随访(3-6)m(平均4.7m),出现高眼压2例,占10%;假性前房积脓1例,占5%;手术后玻璃体再出血3例,占15%;3例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占15%.结论 手术后出现的假性前房积脓、视网膜表面及黄斑区曲安奈德沉积等并发症可不用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术后出现的高眼压可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手术后出现的玻璃体再出血可在药物不能吸收时通过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招志毅;孙建国;彭燕一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眼眶内巨大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和有关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方法 2001.1-2005.1月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岁-80岁,平均38.40岁.眼球突出两眼差3cm-15cm,平均6.0cm,病程6m至30y,平均5.5y.入选标准:眼眶巨大肿瘤为医学影像学或术中测量肿瘤直径>2.5cm,范围2.5cm-4.5cm,平均2.95cm,甚至充满眶腔(4例).术前确诊者2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2例,神经鞘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4例,脑膜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皮样囊肿和骨瘤各1例.术中操作:海绵状血管瘤行穿刺或切开放血减少体积,神经鞘瘤行囊内切除,皮样囊肿切开吸出内容物再切除囊膜,静脉性血管瘤放出血液后紧贴瘤组织切除.注意因肿瘤巨大使正常结构移位,解剖不清造成意外出现并发症.结果 术前确诊的27例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他为横纹肌肉瘤、间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瘤和神经纤维瘤.术后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6例,视力下降者9例;上睑下垂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眼球内陷4例.结论 对于大部分眼眶肿瘤(27/31)术前均得到定性诊断,有利于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保证术中操作安全,避免盲目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东润;孙丰源;赵红;宋国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筛查新生儿中眼底病变发生发展情况.方法 对1069例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新生儿中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①新生儿眼底随年龄呈现规律性改变;②发现玻璃体动脉残留37例(3.46%);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8例(7.48%);视乳头水肿25例(2.34%);视神经萎缩14例(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3例(3.09%);视网膜出血97例(146眼,9.07%);结论 ①新生儿眼底改变具有一定特点,并随年龄发生规律性变化;②新生儿视乳头水肿多见于脑缺氧缺血,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③新生儿不能根据乳头颜色来轻易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要随访其随年龄变化颜色改变情况;④新生儿眼底出血预后较好;周边视网膜出血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平;陶利娟;杨慧玲;王曦琅;熊师;肖志刚;郭艳;杨俊芳;唐晓容;漆争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2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成功行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结果 术后随访4.6~13个月,平均(7.5±3.1)个月.术前平均眼压(28.5±9.6)mmHg(1mmHg=0.133Kpa),术后(15.4±4.2)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5.765,P<0.001).术前平均用药(2.5±0.69)种,术后(0.68±0.59)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8.101,P<0.001),随访期间眼压≤21mmHg者24只眼(96.0%),其中13只眼(52.0%)不用抗青光眼药物,11只眼(44.0%)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下降≥10mmHg者14只眼(56.0%),其中不加药者7只眼.术后17只眼无任何眼内反应;6只眼有轻微房水闪光,2~4 d消失;2只眼有少量前房积血,3~7 d消失.3只眼术后出现局限性滤过泡,2~4周消失.房角镜下观察25只眼小梁网处均见裂隙带.结论 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作者:杨立东;杨云东;李京;张歆;贾洪强;徐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赵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