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在儿童屈光不正中的应用

田小波;曹晖;方丽珍;张皙

关键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儿童, 矫正视力
摘要: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在儿童屈光不正中的作用及儿童配戴RGP的可行性.方法对32例患儿61眼7~13岁的儿童进行RGP配戴,观察儿童的适应性、矫正视力.结果 RGP的矫正视力(0.76±0.26)比框架镜的矫正视力(0.50±0.28)有明显提高.所有患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能安全配戴,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配戴RGP是安全有效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硅油填充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硅油填充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的疗效,探讨该手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观察19例(19只眼)硅油填充术后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保留硅油的条件下,做常规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切口,原灌注口接硅油灌注管,在导光纤维的导引下行膜剥离、视网膜增殖疤痕切开松解、内排液、补充硅油、眼内光凝等手术使视网膜复位的手术治疗.结果 19只眼中,术后视网膜基本复位,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14例,前房、玻璃体出血2例,视网膜创伤疤痕增殖病灶过大,周边局部牵引性脱离复发2例.结论有硅油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填充下的膜剥离松解手术,具有方法简便、节省时间、剥膜止血容易等优点,是严重增殖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终获得成功的关键过程.

    作者:黎明;赵铁英;秦波;姚茂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后发性白内障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其手术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白内障是世界各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囊混浊是导致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的并发症.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设计方式和材料的改良,使得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据调查,ECCE术后5年内仍约有43%的病人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因此,如何防治后囊混浊,提高手术质量仍是眼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后囊混浊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手术防治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溪;高富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在儿童屈光不正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在儿童屈光不正中的作用及儿童配戴RGP的可行性.方法对32例患儿61眼7~13岁的儿童进行RGP配戴,观察儿童的适应性、矫正视力.结果 RGP的矫正视力(0.76±0.26)比框架镜的矫正视力(0.50±0.28)有明显提高.所有患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能安全配戴,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配戴RGP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田小波;曹晖;方丽珍;张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应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及脉冲多普勒(pulse wave doppler PW)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变(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球后各动脉血流参数,研究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应用CDFI及PW检测50例(50只眼)临床诊断为CRAO患者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 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 CR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时间平均大血流速度(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X)、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并与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组及18例(23只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ION)相应眼部球后各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AO组CRA的PSV、EDV及TAMX明显降低(P<0.01),PI、RI明显升高(P<0.01),SPCA的PSV、EDV、TAMX轻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PI、RI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FI及PW可以根据CRAO血管血流动力学特征改变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田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结膜囊吸吮线虫1例

    患者男 12岁于2003年6月中旬来诊.当日上午在自家门前玩时,右眼被飞虫叮咬.患者自觉眼痛,痒,有虫爬感,流泪来诊.裂隙灯检查:右眼球结膜充血,角膜光泽,Kp(-),Ty(-),虹膜及瞳孔均正常,晶状体透明.结膜囊内有白色线状小虫蠕动,并且蠕动速度较快,不易拿出.诊断:石眼结膜囊吸吮线虫.

    作者:郑玉芝;祁立子;董庆红;周长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我院2002年~2003年对24例(28眼)曾做过1次或1次以上翼状胬肉手术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疗效较佳.其中,单眼20例,双眼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1.5岁.1例1眼内外眦侧双向复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病变组织再侵入角膜超过角巩膜缘2mm以上或瘢痕组织严重增生影响美容及限制眼球运动.

    作者:杜霞玉;魏税利;程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干眼颌下腺移植术后泪液蛋白分析

    目的分析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严重干眼术后分泌的泪液蛋白成分及其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收集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成功后的8例患者的泪液,测定其总蛋白含量及淀粉酶、表皮生长因子(EGF)、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等主要蛋白成分的含量,同时通过不连续的SDS-PAGE蛋白电泳观察其形成的蛋白电泳条带,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后分泌的泪液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泪液(P<0.05),SIgA含量接近正常泪液(P>0.05),EGF含量高于正常泪液(P<0.05),而其所含的淀粉酶浓度则远高于正常泪液(P<0.05).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颌下腺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与正常泪液具有相似的电泳条带及相近的蛋白成分.结论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具有与正常泪液相近的蛋白成分,但其总蛋白含量较低,淀粉酶含量较高.

    作者:沙翔垠;陈家祺;廖贵清;许扬滨;王智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凹下新生血管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应用810nm激光对53例(62眼)经FFA或ICG确诊的AMD黄斑中心凹下CNV进行TTT治疗.每个光斑的照射时间为60s,激光能量为120~150mW/mm光斑直径.以矫正视力、眼底及FFA改变评价疗效.末次治疗后随诊3~15月,平均7.5月.结果末诊时,62眼共接受151次TTT治疗,平均治疗2.4次.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者46眼(74.19%),大部分吸收者5眼(8.06%),部分吸收者5眼(8.06%),复发性出血者6眼(9.68%).视力提高者16眼(25.81%),不变者42眼(67.74%),下降者4眼(6.45%);其中视力低于0.1者30眼(48.39%),0.1~0.3者27眼(43.55%),>0.3者5眼(8.06%).结论 TTT是一种安全的治疗AMD黄斑中心凹下CNV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和CNV癍痕化,使大部分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但对视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作者:金学民;尹玉;张凤妍;杨进献;尤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对泪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42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试验组)及30例(4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感觉,荧光素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及干眼仪检查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相比,试验组BUT较对照组明显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对照组明显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干燥异物感、SIt及干眼仪检查等级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1天、1周、1月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天、1周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及干眼仪检查等级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天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2分、BUT<5s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BUT<5s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UT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41,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较慢,以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者为甚.

    作者:马晓华;李镜海;毕宏生;陈树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及发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 PDR患者42例48眼,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6~40个月,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在42例48眼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9眼(18.8%);玻璃体出血,术中6眼(12.5%),术后8眼(16.7%);角膜水肿10眼(20.8%);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眼(10.4%);视网膜脱离5眼(10.4%);并发白内障21眼(43.8%);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2眼(4.2%).结论 PDR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变程度、手术技巧、术中术后是否正确彻底处理眼部每一个病灶有关.术中、术后正确处理眼部病变,同时术前、术后兼顾全身情况,可不同程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桂云;左玲;刘茂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急性化脓性眼内炎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无视网膜脱离的严重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严重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病例资料,观察术后的视功能、感染控制及再次手术情况.结果随访3~18月,15眼感染全部控制,1眼在硅油取出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其余14眼视网膜保持在位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13眼视力提高,1眼视力不变,1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能有效稳定视网膜功能,控制炎症,减少再次手术创伤.

    作者:李毓敏;何晓健;沈丽萍;楼定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特点,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04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9例(19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者常规行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晶体脱位范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 19例19眼均被手术结果证实,晶体全脱位3眼,半脱位16眼.晶体脱位范围90度~360度,11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悬吊人工晶体.术前眼压大于21mmHg者17眼,术后眼压大于21mmHg者1眼.术前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5眼,0.1~0.3者11眼,0.3以上者3眼;术后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1眼,0.1~0.3者6眼,0.3以上者12眼.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可能由于急性发作期眼压骤然升高或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眼压波动过大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年龄较大,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致晶体位置异常、瞳孔阻滞而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作者:赵春梅;高捷;赵志惠;景晓彬;石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目的评价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7例7眼采用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导管介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行造影后,用尿激酶10~30万u直接灌注行溶栓治疗.结果 7眼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荧光造影示视网膜动脉再通.结论介入溶栓是治疗CRAO的有效方法,视力恢复与阻塞部位、程度、时间有关.

    作者:白俊业;韩燕;赵世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首诊眼科白血病1例

    我院于2004年11月收治1例首诊眼部病变的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45岁农民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物不见1月余,经外院多次治疗无效,来我院眼科诊治.

    作者:于浩;王正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眼和视网膜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

    目的揭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量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及正常对照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眼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糖尿病组的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管横断面积,糖尿病高血压组的眼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高血压组显著下降,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加;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糖尿病组显著增加.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既呈现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又有血流灌注阻力增加的特征.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循环阻力增加和高血压所致的视网膜血流灌注压下降,二者作用叠加模式使视网膜循环血量降低,早期就出现视网膜缺血性改变.糖尿病未发生视网膜病变前应用血管扩张药预防性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来观察疗效.糖尿病伴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可考虑用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和首次提出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眼动脉血流速度比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作者:周钢;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临床病例讨论

    患者林××男 46岁因右眼球突出一年半,视力下降2月,于2003年2月18日入院,住院号:2002130.

    作者:朱莉;白如林;王莺;唐建明;夏风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0分钟视力恢复正常1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急性眼病,发病急,预后差.我院收治一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0分钟经积极救治后视力恢复到1.0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凤英;杨敬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O.03%贝美前列素滴眼液与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降眼压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0.03%贝美前列素滴眼液与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研究者设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5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随机分配接受0.03%贝美前列素和0.005%拉坦前列素治疗,观察治疗42天后降眼压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0.03%贝美前列素和0.005%拉坦前列素均能显著降低眼内压(P<0.001).6周治疗后,贝美前列素和拉坦前列素降低眼压分别为5.92~9.18mmHg(26.3%~36.1%)和7.25~9.85mmHg(31.3%~38.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贝美前列素和拉坦前列素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结膜充血.结论 0.03%贝美前列素滴眼液和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均能显著降低国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而且安全、有较好的耐受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金晓红;钱韶红;孙兴怀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颈椎手术后左眼光感消失1例

    患者男 66岁 1年半前因四肢麻木、无力,并行走困难于我院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交感型).行颈椎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术,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前又觉双足麻木,门诊入院.

    作者:高鹰;聂红平;李骏;乔丽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镜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 -1.00D~-5.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9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1.5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定期进行验光、测量眼轴和角膜曲率检查共2年.结果 2年后,渐进多焦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67±0.30)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36±0.60)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001).而角膜中央水平曲率,垂直曲率,眼轴长度经两组比较后无统计意义.结论渐进多焦镜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作者:张红;龚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