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翔垠;陈家祺;廖贵清;许扬滨;王智崇
目的评价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7例7眼采用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导管介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行造影后,用尿激酶10~30万u直接灌注行溶栓治疗.结果 7眼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荧光造影示视网膜动脉再通.结论介入溶栓是治疗CRAO的有效方法,视力恢复与阻塞部位、程度、时间有关.
作者:白俊业;韩燕;赵世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20例29眼,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丙烯酸酯(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5例1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视轴混浊情况、前房反应、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及眼底情况.结果脱盲率为90%,脱残率67%,4%IOL后出现纤维膜,6%无晶体眼及4%植入IOL眼后囊边缘出现珍珠样的上皮组织增生,植入IOL组6%出现虹膜后粘连,没有出现虹膜夹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负压吸引大限度清除残留的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一期PCCC使后囊保留了晶状体上皮细胞无法移行的区域,手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岩;姜岩;蒋莉;刘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取出病例原因分析,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我科1999年1月~2004年5月37例(37眼)人工晶体取出病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7例人工晶体取出病例中,视网膜脱离15眼,人工晶体脱位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继发性青光眼3眼,人工晶体度数错误2眼,眼内炎3眼.其中人工晶体脱位行缝线固定术后视力恢复0.1~0.2有5眼,0.3~0.5有5眼;人工晶体度数错误置换人工晶体后视力恢复0.4和0.7;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体取出术后无晶体眼视力为光感、手动或数指,矫正视力好0.1,复查时视网膜复位,眼压正常;大泡性角膜病变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矫正视力0.1~0.3.眼内炎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矫正视力为0.1~0.3.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人工晶体取出的直接原因.减少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并发症可有效避免术后的人工晶体取出,使患者无晶体眼得到较好的屈光矫正.
作者:何春燕;郑汉;阴正勤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对7例由于颅脑或眼部外伤引起的外直肌麻痹保守治疗6个月仍无改善者,行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上下直肌部分移位、内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唐恺;荣运久;刘菲;武少杰;张巍;侯忠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镜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 -1.00D~-5.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9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1.5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定期进行验光、测量眼轴和角膜曲率检查共2年.结果 2年后,渐进多焦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67±0.30)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36±0.60)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001).而角膜中央水平曲率,垂直曲率,眼轴长度经两组比较后无统计意义.结论渐进多焦镜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作者:张红;龚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特点,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04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9例(19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者常规行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晶体脱位范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 19例19眼均被手术结果证实,晶体全脱位3眼,半脱位16眼.晶体脱位范围90度~360度,11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悬吊人工晶体.术前眼压大于21mmHg者17眼,术后眼压大于21mmHg者1眼.术前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5眼,0.1~0.3者11眼,0.3以上者3眼;术后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1眼,0.1~0.3者6眼,0.3以上者12眼.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可能由于急性发作期眼压骤然升高或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眼压波动过大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年龄较大,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致晶体位置异常、瞳孔阻滞而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作者:赵春梅;高捷;赵志惠;景晓彬;石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借助新型光学装置行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剥除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或内界膜,复位视网膜.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2眼中30眼视力提高两行以上,2眼视力不变.术中剥膜及止血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未发现光毒性反应.结论对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完成的方法.
作者:梅海峰;邢怡桥;艾明;杨安怀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夏德昭教授从视力起源的角度,结合临床实践在我国率先提出要树立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两种视力观,特别是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的视力性质要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这许多眼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对眼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作为眼科学基础理论,我们既往对视力的认识,除了斜视和弱视外,只有中心视力一种的视力观,并不全面.为此,夏教授在2004年又连续两次在本刊发表专题笔谈[1,2],阐述对视神经病和黄斑病进行视力分析的要义,再谈树立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两种视力观的必要.以下谈一点我们拜读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作者:刘波;黄红深;李淑娟;马翔;张丰菊;孙洪臣;黄建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白内障是世界各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囊混浊是导致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的并发症.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设计方式和材料的改良,使得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据调查,ECCE术后5年内仍约有43%的病人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因此,如何防治后囊混浊,提高手术质量仍是眼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后囊混浊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手术防治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溪;高富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严重干眼术后分泌的泪液蛋白成分及其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收集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成功后的8例患者的泪液,测定其总蛋白含量及淀粉酶、表皮生长因子(EGF)、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等主要蛋白成分的含量,同时通过不连续的SDS-PAGE蛋白电泳观察其形成的蛋白电泳条带,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后分泌的泪液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泪液(P<0.05),SIgA含量接近正常泪液(P>0.05),EGF含量高于正常泪液(P<0.05),而其所含的淀粉酶浓度则远高于正常泪液(P<0.05).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颌下腺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与正常泪液具有相似的电泳条带及相近的蛋白成分.结论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后分泌的泪液具有与正常泪液相近的蛋白成分,但其总蛋白含量较低,淀粉酶含量较高.
作者:沙翔垠;陈家祺;廖贵清;许扬滨;王智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急性眼病,发病急,预后差.我院收治一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0分钟经积极救治后视力恢复到1.0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凤英;杨敬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白化病是一组由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眼或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性遗传病,根据色素缺乏受累的部位和有无其他异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眼、皮肤和毛发均呈色素缺乏的眼皮肤型白化病,仅有眼色素缺乏的眼白化病,以及既有眼-皮肤白化病表现又有其他系统症状的白化病相关综合征.三种类型患者的共同特征是眼均存在色素的缺乏,眼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缺乏引起眼一系列严重的功能改变和临床表现.
作者:魏海云;李洪义;郭向明;郑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无视网膜脱离的严重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严重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病例资料,观察术后的视功能、感染控制及再次手术情况.结果随访3~18月,15眼感染全部控制,1眼在硅油取出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其余14眼视网膜保持在位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13眼视力提高,1眼视力不变,1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能有效稳定视网膜功能,控制炎症,减少再次手术创伤.
作者:李毓敏;何晓健;沈丽萍;楼定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院于2004年11月收治1例首诊眼部病变的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45岁农民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物不见1月余,经外院多次治疗无效,来我院眼科诊治.
作者:于浩;王正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揭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量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及正常对照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眼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糖尿病组的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管横断面积,糖尿病高血压组的眼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高血压组显著下降,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加;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糖尿病组显著增加.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既呈现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又有血流灌注阻力增加的特征.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循环阻力增加和高血压所致的视网膜血流灌注压下降,二者作用叠加模式使视网膜循环血量降低,早期就出现视网膜缺血性改变.糖尿病未发生视网膜病变前应用血管扩张药预防性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来观察疗效.糖尿病伴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可考虑用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和首次提出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眼动脉血流速度比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作者:周钢;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是否一致,以指导临床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方法以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11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19名正常人的日眼压波动情况,测量5点,7点,10点,14点,18点,22点的双眼眼压.利用SPSS 10.0软件的广义线性模型中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在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应将双眼区别对待.
作者:贠洪敏;傅培;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47例47眼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采用巩膜复位手术15眼,玻璃体手术19眼,玻璃体联合晶状体手术13眼.随访6~36个月,平均(14.5±5.5)个月.结果在47眼中,一次手术成功率为68.1%,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40眼(85.1%),视力提高33眼,不变10眼,下降4眼.结论治疗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患眼的情况及时决定治疗方案,以达到大限度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
作者:宋正宇;王方;严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林××男 46岁因右眼球突出一年半,视力下降2月,于2003年2月18日入院,住院号:2002130.
作者:朱莉;白如林;王莺;唐建明;夏风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应用810nm激光对53例(62眼)经FFA或ICG确诊的AMD黄斑中心凹下CNV进行TTT治疗.每个光斑的照射时间为60s,激光能量为120~150mW/mm光斑直径.以矫正视力、眼底及FFA改变评价疗效.末次治疗后随诊3~15月,平均7.5月.结果末诊时,62眼共接受151次TTT治疗,平均治疗2.4次.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者46眼(74.19%),大部分吸收者5眼(8.06%),部分吸收者5眼(8.06%),复发性出血者6眼(9.68%).视力提高者16眼(25.81%),不变者42眼(67.74%),下降者4眼(6.45%);其中视力低于0.1者30眼(48.39%),0.1~0.3者27眼(43.55%),>0.3者5眼(8.06%).结论 TTT是一种安全的治疗AMD黄斑中心凹下CNV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和CNV癍痕化,使大部分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但对视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作者:金学民;尹玉;张凤妍;杨进献;尤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2~4%.药物压抑疗法对年幼的患儿具有不易引起遮盖性弱视,治疗依从性强等特点.
作者:梁斗立;顾若姝;于雪冰;夏凤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