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靓;岳岩;魏锐利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PG)患者视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综合性医院眼科从临床角度对NPG进行早期诊断.方法对26例NPG患者视神经损害所致眼底和视野改变的临床特点作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视神经损害眼底表现为视盘盘沿形态改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缺损.引入盘沿宽度比概念:以自身鼻侧盘沿宽度N为标准和下方盘沿宽度Ⅰ作比较,N≥Ⅰ为阳性指标,检出N≥Ⅰ者42眼(占80.77%);对照以颞侧盘沿宽度T和下方宽度Ⅰ比较,T≥Ⅰ者22眼(占42.31%).两种方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4.56,P《0.01).检出RNFL缺损44眼(占84.62%),其中局限性缺损35眼,弥漫性缺损9眼.视野情况:平均缺损MD为10.87dB±2.41dB,平均视野敏感度MS为15.58dB±3.08dB.检出不同程度视野形态缺损37眼,阳性率为71.15%.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眼底视盘盘沿形态改变和RNFL缺损.盘沿形态改变以自身鼻侧盘沿宽度N为标准与下方盘沿宽度Ⅰ相比较较合理,N≥Ⅰ有诊断意义.视野改变为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林东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冠状入路眼眶减压术(coronal surgical approach to orbital decompression,CS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双眼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26例(52眼),行CSAD手术,其中二壁减压20例,三壁减压6例.结果手术前平均睑裂宽度14.5mm,手术后11.7mm;术前平均眼球突出度23mm;术后平均眼球突出16.8mm,平均后退6.2mm,术后视力提高18例(36眼)无变化7例(14眼)减退1例(2眼);术后复视改善17例,无变化6例,复视症状加重3例.结论CSAD具有减压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术后眼部无瘢痕等优点.
作者:孙丰源;P.Saeed.L.Bladeshci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利用激光引导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效果.方法41例断裂部位与泪点距离》6mm的深部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在处理眼睑伤口的同时,分别采用常规法、激光引导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行泪小管吻合术,留置直径1mm的硅胶管4~6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激光引导法(21例)搜寻泪小管鼻侧断端平均耗时(5.37±1.61)分钟,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48.33±3.09)分钟,与常规法(20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手术治愈率95.24%.结论激光引导法寻找泪小管断端快速、简便,组织创伤轻,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梁涛;赵桂秋;王传富;陈巧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估Proview眼压监测计的准确性.方法100例青光眼患者(183眼),平均年龄53.3岁(16岁~74岁),无角膜病变,近2月无内眼手术史.由专职医师按照Proview眼压监测计使用说明对患者进行解释、示范与指导测量,直至患者多次练习后能用Proview眼压监测计加压于眼睑上看见压眼闪光为止,休息至少30分钟后,医师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入选眼的眼压3次,取其平均值.再让患者用Proview眼压监测计测量该眼的眼压,连续测量3次,记录其平均值.结果100例患者中有双眼96例及独眼4例,其中83例双眼能见压眼闪光,13例仅单眼可见压眼闪光,4例独眼患者均可见压眼闪光,另13例未出现压眼闪光的眼均为近绝对期青光眼.Goldmann眼压计测量183只眼的眼压平均值为20.12mmHg±5.24mmHg(5mmHg~35mmHg),患者自行用Proview眼压监测计测量的眼压平均值为18.70±3.49mmHg(8.3mmHg~30.3mmHg),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038,P=0.000).但眼压在10mmHg~21mmHg范围时(123只眼),两种眼压计的测量值之差仅为0.127±1.15mmHg,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219,P=0.225);其相关系数为0.839,呈密切相关.与Goldmann眼压计比较:眼压低于10mmHg(4只眼),Proview眼压监测计呈现眼压值过高趋向;而高于21mmHg时(56只眼),Proview眼压监测计所测得的眼压值波动大,与Goldmann眼压计的眼压值差异亦大.结论当眼压在10~21mmHg时,Proview眼压监测计与Goldmann眼压计所测得的眼压值呈密切相关;但若眼压高于21mmHg时,Proview眼压监测计可能仅仅反映眼压出现了变化或波动.故我们认为Proview眼压监测计对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具有监护作用,而对眼压出现波动的患者,可能有警示作用,提醒患者去就诊.
作者:江冰;蒋幼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LASIK术后的角膜瓣皱褶的处理多采用角膜瓣整复术,但对长期的角膜瓣皱褶的处理很少报道.患者男23岁因双眼IASIK术后9个月,左眼视物不清8个月来我院就诊.9个月前患者曾在我院行双眼LASIK手术,术中使用Moria-Ⅱ型130μm板层刀和德国WAVELIGHT公司生产的ALLEGETTO-1006准分子激光机,术后双眼视力5.1.8个月前患者在玩篮球时碰伤左眼,伤后视物不清.3个月前曾来我院行角膜瓣皱褶整复术,术前视力4.0,术后视力4.6,视力虽有明显改善,但视近困难,再次来诊,要求进一步治疗.
作者:赵广华;史建疆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用自体角膜瓣翻转封闭角膜穿孔重建前房,并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11眼不同病因引起的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自体角膜瓣翻转封闭角膜穿孔口重建前房后,再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治疗,术后对并发症如层间积液、虹膜前粘连、继发青光眼以及视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范围6~18),所有患者植片透明,未发现层间积液,前房深度正常,无虹膜前粘连和继发青光眼.大于6个月随访,裸眼视力较术前平均提高4行,佳矫正视力提高7行,平均散光4.3D.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基质型免疫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排斥反应控制.结论自体角膜瓣翻转联合LK是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华;史伟云;赵美姿;王富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 女 48岁 农民 自幼双眼上斜,下转困难,视物不清,加重3个月.右眼视力为眼前手动,左眼视力为眼前指数.双眼小眼球,右眼为著.双眼上斜,平视时无法看到角膜.令其下转,右眼角膜隐藏于鼻上方,左眼仅见下方角膜缘(图1).用于推开上睑,令其下转可看到角膜.角膜弥漫薄翳,缘部血管劈(++),瞳孔偏鼻下方(图2),晶体无混浊,眼底窥不清.
作者:甄凤义;杨涛;付学玲;章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制青光眼阀植入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难治性青光眼行自制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随访18月.结果术前眼压54.45±7.61mmHg降至术后眼压19.85±10.12mmHg,成功10眼(10/16),成功率同Ahmed相比低(99/118)P《0.05,同Krupin相比相近(38/59)P》0.5,同Optimed相比较高(8/20)P《0.05.并发症:早期低眼压6眼,脉络膜脱离3眼,前房出血4眼等.结论自制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个有效选择.
作者:张骜坤;陶源;王玉国;卜秀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又名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AMIC).Gagg(1968)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告,现将我院2例(2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董永章;王伟;李敏;余金龙;热依拉;麦尔哈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一、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型按照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位置不同,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一)瞳孔夹持,这种脱位是指虹膜滑到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后面,使人工晶状体暴露于前房.多发生于植入位置接近虹膜的人工晶状体,小范围的夹持对视力没有太大影响,也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大范围的夹持可导致虹膜炎症,出血和继发性青光眼.
作者:李永华;林振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院自2001~2003年收治了7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2例,左眼5例;男4例,女3例;年龄大43岁,小18岁,平均为26岁.5名患者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史并在门诊或入院治疗.本次发病诱因:‘上感'3例,疲劳2例,月经1例,焦虑1例.本次发病至就诊时短2天,长5天,期间均未用激素治疗.入院查体:视力0.08~0.1之间5人,0.2~0.3之间2人,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层光滑,基质层水肿,病变区角膜增厚,未见明显灰白混浊浸润及新生血管.水肿区见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层混浊、粗糙,KP为色素性和/或灰白点状并局限于水肿区.其中3人房闪+,未见成形渗出,瞳孔3×3mm,直接光反射灵敏.其中6人眼压高,28.01mmHg~35.76mmHg,平均32.11mmHg.
作者:高岩;姜岩;蒋莉;祁辉;刘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眼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根据眼底表现分别采用硅油取出后的眼内视网膜复位术、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巩膜扣带术,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眼行硅油取出后的眼内视网膜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10眼,复位率(76.9%),7眼行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6眼,复位率(85.7%),6眼行巩膜扣带术,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结论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是多种的,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晓;金中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脉络膜痣是一种良性肿瘤,绝大多数稳定而不发展.偶而可影响其临近组织,但罕见恶变.我院曾遇到1例脉络膜痣恶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霞;刘彰;王怡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一、巩膜扣带术后青光眼1.发病机理: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巩膜扣带可阻碍涡静脉的静脉回流.由于血液从睫状体流入涡静脉,因此涡静脉的闭塞可导致睫状体的充血和水肿,睫状体水肿和向前旋转,又可使晶体-虹膜隔前移,终引起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似的发病机制还见于全视网膜光凝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脉络膜出血和渗出等情况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蔡季平;王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视觉受损甚至致盲的主要的眼病[1],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且还能恢复较好的双眼视觉.而影响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矫正视力低下和(或)双眼视力相差过大;其次是屈光度数较高,双眼屈光参差及双眼影像不等过大;年龄的影响因素小.本文就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总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璐;孙慧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药物或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结膜溃疡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先用药物(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者尽早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结果18例中9例(50%)单用药物治疗溃疡愈合,另有9例接受了结膜瓣遮盖术.所有患者溃疡愈合无复发,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对药物反应不敏感者尽早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视力,值得借鉴.
作者:张迎秋;孙洪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 男性 19岁 因左眼前点状黑影飘动,视力下降伴眼红,微疼不适5天于2004年3月26日来院就诊.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5.左眼睫状充血,角膜清,KP(-),房闪(++),瞳孔光反射弱,眼压17mmHg.左眼玻璃体呈絮状混浊,鼻下方及颞上方周边玻璃体见白色堆纱状沉着物,鼻下方约7点处可见一灰白色雪球状隆起,直径约3PD,表面粗糙,有血管长入,其下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渗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示:眼底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视盘晚期可见轻度着染.
作者:刘翔云;董业平;李创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眼眶骨折眼球内陷患者的眶压改变及眼眶修复眼球复位手术对眶压及眼压的影响,探讨直接眶压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自行设计并组装直接眶压测量仪.对40例单侧眼眶骨折眼球内陷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直接眶压测量,同时测量眼压、间接眶压、眼球突出度和视力.结果眼眶骨折后直接眶压、间接眶压、眼压及眼球突出度均较正常侧降低,其中直接眶压的下降值与眼压的下降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2=0.47),间接眶压的下降值与眼球突出度的下降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2=0.62).术后直接眶压、间接眶压和眼压均比术前显著升高,三者的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该直接眶压测量仪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创伤小.眼眶修复眼球复位手术中进行直接眶压监测,可以评估眶内植入材料的数量及眶压改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范先群;周慧芳;姜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UBM指导下行青光眼再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43眼青光眼再手术病例按UBM情况证实为巩膜瓣下滤过通道清晰但滤过泡扁平者行原路再通术;看不到滤过通道且滤过泡扁平者行Amhed阀门管植入或小梁切除术;恶性青光眼UBM示睫状突前旋,前移,睫状体上腔积液,行超声乳化+IOL植入+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结果术后视力增加10眼(23.3%),不变26眼(60.5%),减退7眼(16.2%);眼压由术前(3.19~9.31)kPa降至(0.93~3.72)kPa,手术成功率为79.1%(34/43),眼压在2.79kPa以上9例.术后滤过泡形成满意,前房形成,随访6~9个月,眼压控制满意.结论UBM指导下行青光眼再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和香;冯燕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ophy)首次于1890年报道.1940年起我国才有报告.80年代后报告较少.我院于2002年10月29日发现3代一家系,现报告如下.先证者1女21岁因双眼视力渐降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15~16岁时发现视力障碍,配眼镜无效.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5,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8mmHg,左眼19mmHg(非接触眼压计).双眼结膜无充血,双眼角膜对称性中央部实质层有较密集、不规则、灰色点片状混浊.边界清楚,周边部大约有2~3mm透明区,角膜表面较光滑.双眼瞳孔等大、等圆,双眼晶体、玻璃体透明,双眼底正常.
作者:张明欣;邱振英;彭力光;敬海生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