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徐洪梅

关键词:妊娠晚期, 凝血四项, FDP, D-二聚体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PT、TT、APTT及FIB)、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妊娠晚期孕妇278例为观察组,选择我院同期就诊的正常非妊娠妇女250例为对照组.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采用比浊法检测PT、TT、APTT、FIB、FDP、D-D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PT、TT、APTT及FIB水平较低,而FDP和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呈高凝、低纤溶状态;应常规检测其凝血功能.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右上腹痛的鉴别诊断

    慢性右上腹痛通常起病缓慢,病程偏长,或急性发病之后间断发作间断缓解. 慢性右上腹痛病因繁多,不易诊断,一些少见疾病甚至需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随访才能诊断明确. 引起慢性右上腹痛的疾病多数是肝胆疾病,部分为毗邻的胃、十二指肠、结肠肝曲疾病,少数可见于非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韩峥;田霞;王艳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经阴道超声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高危人群宫颈长度及漏斗样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高危人群宫颈长度及漏斗样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PPROM高危孕妇40例,分为甲组(未发生PPROM)和乙组(发生PPROM),每组20例.比较两组宫颈长度和宫颈漏斗样变率,并分析不同漏斗样变率和宫颈长度预测PPROM的准确性及其与PPROM的关系.结果 甲组宫颈长度明显长于乙组,宫颈漏斗样变率明显低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宫颈长度<5 mm及宫颈变样率>75%,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高,且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 早期经阴道超声检测能有效预测PPROM的发生,且宫颈长度越短,漏斗样变率越高,PPROM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刘智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CRP、ADA、SAA联合检测在鉴别感染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腺苷脱氨酶(ADA)、血清淀粉酶样蛋白A(SAA)联合检测在鉴别感染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3例感染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72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51例,检测两组胸腔积液患者血清中CRP、ADA、SAA水平,并对三项指标鉴别胸腔积液性质进行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结果 与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相比,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CRP含量(46.28±7.41 vs 80.12±9.76)mg/L明显降低,血清ADA含量(52.23±12.78 vs 17.32±4.98)U/L和SAA含量(3.25±2.05 vs 6.78±2.36)mg/L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ADA、SAA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达到95.7%,对诊断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特异性达到80.6%,均高于单个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或特异性.结论 血清CRP、ADA、SAA联合检测在鉴别感染性胸腔积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俊;陈毅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腹痛的诊断思路

    腹痛( abdominal pain )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临床上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发病急缓、病程长短,临床上一般将其为慢性腹痛( chronic abdominal pain )与急性腹痛( acute abdomi-nal pain ). 慢性腹痛是指发病缓慢、病程长,或急性发病后时发时愈的腹痛.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认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可以被认为是慢性的[1]. 其病因复杂多样,往往诊断较困难,而且慢性腹痛与急性腹痛病因常相互交错,更加大了诊断的难度. 研究显示,慢性腹痛在人群中约占21%,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2 ] ,需引起足够重视. Edwards 等[ 3 ]发现,在150例患者中,有14%的慢性腹痛医生无法诊断. 慢性腹痛诊断较复杂,因此,临床医生熟练掌握慢性腹痛的诊治思路,并且能够不断拓展,对于避免误诊及漏诊至关重要.

    作者:龚玉婷;陈志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人文关怀护理在眼科门诊的应用

    目的 分析眼科门诊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将护理质量、效果及满意度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3.1±6.4)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2.1±5.9)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分别为8.0%和3.0%,对照组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93.0%vs.75.0%,P<0.05).结论 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眼科门诊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张何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措施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为干预前时期,设为对照组(90例急诊危重患者);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为干预期,设为观察组(90例急诊危重患者).比较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为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护理优化措施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加强护患沟通是应对急诊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作者:关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子宫背带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目的 观察子宫背带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产妇均实施常规子宫背带缝合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欣母沛.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48 h血红蛋白水平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48 h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时间≤2 h及出血量在500~1000 ml的患者占比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背带缝合术与欣母沛联合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可促进产妇临床症状改善,出血量减少和出血时间缩短.

    作者:吴美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牙周牙髓联合治疗与单纯牙周治疗重度牙周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重度牙周炎采取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96例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度牙周炎患者,对照组(采取单纯牙周治疗)与观察组(采取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各48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两组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龈沟出血指数(SBI)、松动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重度牙周炎采取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可控制炎症的发展,对于牙周组织愈合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颅内压监测在脑外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仪的应用是否能提高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 20例脑外伤术后患者均在术中植入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探头,术后连续监测颅内压.同时按神经外科术后常规护理,每1小时观察1次患者瞳孔.观察持续颅内压监测是否有利于提高重型脑外伤病人术后的护理质量.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均出现颅内压中度增高,其中16例出现术后迟发血肿(80%),13例患者再次手术前检查瞳孔出现单侧或者双侧瞳孔放大.其余4例持续观察瞳孔24小时,未见瞳孔扩大.结论 持续ICP监测较常规神经外科护理灵敏度更高,综合效果显示其有较强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作者:胡琴;陈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72例作为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术置管.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94.44%、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23±0.12)d、并发症发生率5.56%,均较常规置管方法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应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术,可提高新生儿置管成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王琳;鲁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解读

    功能性胃肠病( fi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 FGIDs) ,又称肠脑互动异常,是一组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黏膜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难以排出食物或粪便为特征的非器质性消化道紊乱性疾病. 为帮助医生及研究者理解此疾病病理生理并作出确切诊断,进而作出有效治疗决策,近几十年来,相继制定了罗马标准,即1994年的罗马Ⅰ标准,1999年的罗马Ⅱ标准,2006年的罗马Ⅲ标准及2015年的罗马Ⅳ标准.

    作者:安婧;刘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 UC )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IBD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黏膜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饮食因素、微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相关. 研究发现过度激活的粘膜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在IB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IBD患者肠道局部聚集大量活化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分泌多种致炎细胞因子并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整合素等,趋化循环中的白细胞向炎症肠道局部迁移,从而使肠黏膜发生持续性炎症. 生物制剂是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一个代表,针对黏膜免疫异常的各个靶点(图1),不同生物制剂成功应用于临床,能有效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 现就目前常用的几种生物制剂在IBD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讲述.

    作者:郭荻;朱良如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下腹部与左下、右下腹痛的鉴别诊断

    慢性下腹部、左下腹、右下腹痛包括慢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慢性阑尾炎等,临床有时难以鉴别,现就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笔谈.

    作者:张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N端B型钠尿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300例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NT-proBNP,cTnI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各组间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体内NT-proBNP、cTnI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疾病预后分析.CHF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

    作者: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梅毒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及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规范治疗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及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3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42例接受规范治疗,对照组41例因依从性差未接受规范治疗.对比两组妊娠结局、围生儿梅毒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胎膜早破(4.76%),胎儿宫内窘迫(4.76%),早产(7.14%),流产、死产、死胎(0.00%)以及围生儿梅毒感染发生率(9.52%)较对照组胎膜早破(26.83%),胎儿宫内窘迫(24.39%),早产(31.71%),流产、死产、死胎(14.63%)以及围生儿梅毒感染发生率(63.4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经规范治疗后,妊娠结局可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围生儿梅毒感染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作者:陈春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各系统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

    消化系统作为掌管人体从进食到消化、吸收再到排泄废物的一个大系统,其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方面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纳差、乏力、黄疸、胸痛、呕血、黑便、便血、便秘等,体征方面有腹膜刺激征、振水音、肝脾肿大、双下肢水肿、肝掌、蜘蛛痣等. 其他各系统疾病可出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临床表现,因而对于这类病例极易出现误诊,随着整合医学概念的提出[1] ,系统内各学科间的诊疗整合受到重视,非消化科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值得关注[2].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消化系统症状以助于临床疾病的诊疗.

    作者:彭波;陈思路;赵新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联用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效果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联用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效果.方法 100例小儿心肌炎按随机抽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以磷酸肌酸治疗,观察组联用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P<0.05);观察组α-氢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联用治疗小儿心肌炎,可有效改善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福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CRF尿毒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CRF尿毒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120例CRF尿毒症患者,按照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血液灌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cr(104.08±12.06)μmol/L、NO(194.04±18.29)μmol/L、AngⅡ(50.49±20.78)ng/L、ET-1指标(114.08±10.35)ng/L,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CRF尿毒症患者实施血液灌流治疗,可改善Scr、NO、AngⅡ、ET-1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陈金;黄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护理人员对换药引起疼痛的认知程度调查

    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对换药引起疼痛的认知程度.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注册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估换药时皮肤撕裂及疼痛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015年5月至12月期间共有399名调查对象完成调查问卷,大多数人可以意识到皮肤撕裂及伤口疼痛与换药相关,但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记录和评估.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并没有提供护理措施来预防换药引起的疼痛和皮肤撕裂.部分人倡导,关于预防换药引起的疼痛和皮肤撕裂应该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结论 不够重视伤口换药引起疼痛及伤口周围撕裂情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需要更全面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改进这一状况.

    作者:张岩;陈新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常见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BPH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跌倒的风险

    目的 对常见的三种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特拉唑嗪和多沙唑嗪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过程中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跌倒的风险性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综合科老年BPH患者,分为坦索罗辛组(124例),特拉唑嗪组(165例)和多沙唑嗪组(103例),分别于睡前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盐酸特拉唑嗪2 mg,和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4 mg.随访1~2年,观察治疗后血压的变化、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跌倒的发生率.另选取不愿服用α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的老年BPH患者56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三种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均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以特拉唑嗪组强,坦索罗辛组弱;三种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均有轻度的致体位性低血压和跌倒的风险,特拉唑嗪强,坦索罗辛弱.经适当护理教育后,3组体位性低血压和跌倒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结论 常见的治疗BPH的三种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中,坦索罗辛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跌倒的风险性低,而特拉唑嗪高;合理的护理可以明显减低其发生率.

    作者:刘云;黎莉;张韶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