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虹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膜的处理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膜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取出视网膜下膜20例(32.3%),术后视网膜复位18例,占90%.未取下膜42例(67.7%),术后视网膜复位39例,占90.5%.结论:多数视网膜下膜不影响视网膜复位不需手术处理.
作者:刘大川;郭丽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RK术后2年的眼压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跟压计(NCT)对接受PRK手术的121只术眼进行了 2年的跟踪观察,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I组:-6.0D以下;Ⅱ组:-6.25D~-9.0D;Ⅲ组:-9.25D以上.并对术眼不同阶段NCT测量值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各组PRK术后NCT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切削厚度与眼压差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后跟压发生有规律性变化与术后常规应用激素类药物有关.结论:PRK后NCT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并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术后跟压与角膜厚度、角膜切削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及拂炎眼液的用药时间、次数有关,并且测量值受NCT工作原理的影响.
作者:张月梅;李丽;戴淑芳;郭玲玲;李学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手术以来,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1],在滤过术后疤痕形成方面疗效明显,但使滤过术后持续低眼压的发生率提高.
作者:肖明;孙兴怀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3月至1 998年7月间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病人29例41眼进行观察,依术前病人屈光度分为两组,第一组<-3.00D,17例25眼,第二组≥-3.00D,12例16眼.随访时间1年以上.结果:术后1年第一组裸跟视力为0.90±0.1 6,第二组为0.87±0.12.第一组佳矫正视力为1.02±0.1 6,第二组为0.96±0.17.第一组球镜屈光度下降2.29±0.451),第二组下降4.37±1.66D.病人散光度下降2.11±0.73D.结论:准发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
作者:李艳;周芳;赵桂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是较常见的眼部急症.其主要表现患眼视力骤降或丧失,瞳孔散大,早期眼底表现基本正常.病因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下及暴力击伤.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常致永久性视功能丧失.笔者从1 999年初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0例,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暹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本组30例,33眼,男1 3例,女1 7例,小年龄43岁,大74岁,平均50.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27跟,绝对期6眼,病程短3天,长20天,平均5天.均有前房角粘连超过2 /3周,瞳孔扩大固定,经联合药物降眼压3~5天后,眼压仍高于21.0mmHg(3.25kPa)术前用20%甘露醇静滴,球周麻醉后按摩眼球10~1 5分钟.
作者:黄家宽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可致视力完全丧失,甚至眼球剜除.我院在进行高眼压状态下抗青光服小梁切除时,曾遇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十年来行青光眼巩膜板层下咬切术及小梁切除术共598例606眼,本文对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并发症的20例20眼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锐;姜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患者女25岁一天前被人碰及左眼.出现视力障碍.查右跟视力0.05,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双跟有~8D的屈光不正.双眼角膜、前房、晶体未见异常,玻璃体液化,未见增殖性改变:左右眼颞上象限发现赤道部视网膜裂孔,12至3点钟(大约90°)范围,视网膜脱离约3/4,累及黄斑部.
作者:李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患者女 62岁住院号473765 1996年12月6日因双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入我院治疗.入院时眼压:右眼50mmHg,左眼37mmHg,视力右手动/眼前1m,左0.2.右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圆形、散大,对光反射(-).
作者:丁月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角膜中央厚度、曲率对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测量PRK或LASIK术前102例(204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眼压,并将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及回归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中央厚度与NCT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0.4846,P<0.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与NCT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0.0687,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中央厚度与NCT测量值呈正相关,角膜曲率与NCT测量值之间无相关关系.
作者:刘援;李凯军;姜桂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近年来国外应用于眼科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主要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s)、视网膜血管瘤(von-Hippel-Lindau disease)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eularizationCNV)等疾病,在国内也已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傅扬;俞素勤;张皙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的诊断,评价分析其疗效和愈后.方法:通过本组27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视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总体愈后较差,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视力的关键.结论:伤后有视力者,两周内视神经管减压术,视神经鞘减压术及药物的综合治疗疗效较好,伤后立即失明且2周内药物治疗无提高者,手术和药物治疗疗效均较差.强调眼外伤的预防至关重要.
作者:许和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是角膜失代偿的晚期表现.系指角膜上皮及实质层长期持续水肿,致使角膜上皮和上皮下形成水泡,它并非是单独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眼病引起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不仅视力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在大泡形成的时候疼痛难忍、畏光、流泪,且有报道[1]4.7%的大泡性角膜病变发展为溃疡性角膜炎而延长治疗时间,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现就其病因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杨瑾;孙慧敏;袁佳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患者女性57岁左眼视力下降半个月,于2001年1月8日来我院就诊.7个月前,患者在外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7.近半月来,无明显诱因左眼视力下降,鼻侧有黑影遮挡.左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右眼矫正视力0.8.左眼角膜清亮,瞳孔正常大小,人工晶体位置良好,后囊完整,轻度灰白色混浊.
作者:柴松;韩瑶;包永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AG)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析眼血流与视野、视力、眼压、杯盘比的关系.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技术检测POAG患者与正常人各30例59眼的球后血流状态,其中10例10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测.结果:POA(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血流速度与视功能具有相关性.POAG组表现FFA异常:早期视盘弱荧光,相对性、绝对性视盘局部充盈缺损,后期视盘强荧光.结论:POAG患者视盘及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良,与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密切相关,首次提出CDI技术检测标准化,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王守境;赵靖;姜利斌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炎性假瘤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类似肿瘤,故不易与肿瘤相鉴别.本院收治1例左眼转移性恶性淋巴瘤被误诊为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和非特异性眼外肌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美;张惠成;施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用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能性.方法:对1 7例4~1 2岁的屈光参差患儿进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屈光度从+5.50~-11.00D不等,且两眼屈光参差超过5D.对屈光度较大的患眼施行手术.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基础麻醉下施行,术后再进行弱视治疗.结果:经术后6~13个月随访,17眼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6眼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7眼达术前矫正视力;12眼屈光度在±1.00D之间.结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小儿施行LASIK,可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为弱视治疗提供保障.
作者:杨斌;王铮;林小铭;邓大明;康瑛;褶俭环;李春满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中心视力是衡量视觉器官功能状态,观察眼部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的常用指标.有关平均视力的计算方法较多,但有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对平均视力的正确评估,因此有必要对平均视力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收集在我院眼底病门诊就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1例,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结果.应用SPSS一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采用不同计算指标计算21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视力.发现治疗前、后平均视力(算术均数)分别为0.40和0.73;中位数分别为0.40和0.80;几何均数分别为0.34和0.66;LogMAR平均视力为0.34和0.66;调和均数分别为0.29和0.54.经比较算术均数和中位数的平均值均高于几何均数,而调和均数则低于几何均数.结论:由于在偏态资料中受较大数值的影响,算术均数和中位数的平均值均高于几何均数;而调和均数则低于几何均数.因此,在计算平均视力时应以几何均数为佳,有条件者应使用LogMAR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
作者:郑日忠;时冀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斑部疾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中的表现.方法:选择经眼底镜、FFA或ICG等检查证实的40例47眼黄斑部疾病眼行OCT检测,部分病例进行定期的OCT复查.结果:40例47眼中:黄斑裂孔5眼,黄斑前膜4眼,黄斑囊样水肿8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20眼,脉络膜新生血管5眼,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复位术后者5眼,在OCT中各有其特殊图像.结论:OCT是一项敏感的诊断黄斑疾病的新技术.
作者:雷晓琴;刘建国;朱赛林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