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顺;沈七襄;程森;施琼;蔡铁良;张正迪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颅咽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随访并评估生存质量。结果肿瘤全切除70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0例。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死亡16例(16.8%),复发14例。性别和切除程度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颅咽管瘤,5年生存率较高,且复发率较低。
作者:李志鹏;吴鹏飞;王运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收治的接受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4.23±28.81)min、术中出血量为(14.62±3.59)ml、术后住院时间为(3.39±0.85)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1.77±21.02)min、术中出血量为(13.39±3.90)ml、术后住院时间为(3.37±0.84)d,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 =1.34,P >0.05;t =1.57,P >0.05;t =1.29,P >0.05)。实验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2.76±4.23) h、术后疼痛评分为(2.29±1.46)分,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8.16±5.06) h、术后疼痛评分为(5.19±1.64)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2.98,P <0.05;t =3.32,P <0.05)。结论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较轻,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术前诱导化疗老年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口腔鳞癌患者采用平阳霉素进行术前诱导化疗,每次8 mg,1次/ d,总剂量80~200 mg。对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老年口腔鳞癌行平阳霉素单药术前诱导性化疗的总有效率为66.67%。化疗效果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低显效剂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的总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化疗期间副作用较轻,主要为发热、消化道反应及皮肤症状等。结论平阳霉素适合老年口腔鳞癌患者的术前诱导化疗。120~160 mg 的总剂量可作为其术前诱导性化疗的推荐剂量,高龄或有肺部疾患的患者应酌情减量。
作者:陈宇轩;陈双民;陈书军;魏晓总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 sVCAM-1)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71)和观察组(n =7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者患者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皮舒张功能指标 NO 浓度、反应性舒张程度、静息状态直径, vWF、sVCAM-1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TC、TG、LDL-C 显著低于对照组,而 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NO 浓度、反应性舒张程度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 vWF、sV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作者:朱凌峰;马文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痔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84例重度痔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92)和治疗组(n =92);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治疗组给予 PPH 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患者术后出血、肛缘水肿、尿潴留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PH 治疗重度痔的疗效优于外剥内扎术,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李海燕;刘学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拟行 ERCP 患者70例,按是否自愿接受静脉麻醉分为两组:静脉麻醉组(研究组)38例和常规组(对照组)32例。研究组以舒芬太尼3~5μg、丙泊酚1~2 mg / kg 静注诱导,待患者入睡,取丙泊酚200 mg +瑞芬太尼300μg +右美托咪定20μg 稀释至50 ml 泵注,泵速为患者体质量(kg)的2/3毫升数(ml),3~5 min 平稳后减降至体质量(kg)的1/2毫升数(ml)维持;对照组为东莨菪碱0.3 mg +哌替啶50 mg +地西泮5~10 mg 术前30 min 肌注。监测并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给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和苏醒质量,记录术前(T0)、内镜过咽喉部(T1)、进入或切开 oddis 括约肌(T2)和术毕(T3)4个时点的 MAP,HR,SpO2与体动变化,以及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诱导时间为(63±14)s,苏醒时间为(127±19)s;苏醒质量:优29例(76.3%),良9例(23.7%)。对照组均清醒。与术前比较,研究组在 T1、T2、T3各时点 HR、MAP 无明显变化(P >0.05),而对照组各时点 HR 和 MAP 均有明显增高(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 SpO2相比无差异。麻醉效果评定:研究组Ⅰ、Ⅱ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可安全地在 ERCP 中应用,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徐昌顺;沈七襄;程森;施琼;蔡铁良;张正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辅助后颅窝脑膜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后颅窝脑膜瘤患者分别行脑血管 CT 和头颅 MRI 检查。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计划,判断神经血管和肿瘤的空间关系指导手术,术后进行合并症以及随访疗效判定。结果虚拟现实术前计划中后颅窝脑膜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显示清晰。脑膜瘤切除 Simpson 分级Ⅰ级5例(38.46%),Ⅱ级5例(38.46%),Ⅲ级3例(23.08%),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合并症,出院时KPS 评分均在90分以上,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用于治疗后颅窝脑膜瘤有助于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神经血管的空间关系,确保手术安全和有效。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状况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8例CAPD 患者随机分为左卡尼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送检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一氧化氮(NO)、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胆固醇(Chol),观察 CAPD 患者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4例 CAPD 患者服用左卡尼汀治疗3个月后, Hb 、TF、Alb、hs-CRP、IL-6、NO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Chol 水平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左卡尼汀对 CAPD 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微炎症状态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高峰;李芳;贺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 OSAS 患者(观察组)按照呼吸睡眠暂停通气指数(AHI)分为三组。 A 组(轻度组):20例;B 组(中度组):24例;C 组(重度组):26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8例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及 A、B、C 组术前、术后血清 IL-18和 MCP-1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及 A、B、C 组 AHI、脉压差(PP)、IL-18、MCP-1等指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低血氧饱和度(LSaO2)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1)。且 A、B、C 组三组间比较,各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随着 OSAS 病情的加重,AHI、PP、IL-18、MCP-1等指标明显上升,LSa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患者术后 PP、IL-18、MCP-1等指标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IL-18和 LSaO2呈负相关(r =-0.401,P =0.029);IL-18和 AHI呈正相关(r =0.442,P =0.027)。 MCP-1和 LSaO2呈负相关(r =-0.497,P =0.019),MCP-1和 AHI 呈正相关(r =0.793,P =0.011);IL-18和 MCP-1呈正相关(r =0.439,P =0.021)。结论 IL-18、MCP-1与 OSAS 的发病关系密切,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李新;梁宗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 CXCR4-miRNA 纳米复合微粒在体外对人肾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二次超声乳化和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 CXCR4-miRNA 纳米粒;通过 MTT 法观察纳米微粒对肾癌细胞 A498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纳米微粒作用后 A498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 CXCR4-miR-NA 纳米粒外观呈圆型,平均粒径为280 nm,平均载药量为(0.515±0.023)%,平均包封率为50.2%。通过 MTT 实验证明纳米微粒可以较好的抑制人肾癌细胞(A498)的增殖,随着聚乳酸羟基乙酸 CXCR4-miRNA 纳米微球浓度的增加,药物作用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的效果越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凋亡峰出现,细胞周期阻滞在 S + G2/ M 期。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 CXCR4-miRNA 纳米粒具有抑制肾癌细胞 A498增殖的作用,其效果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长短有关。
作者:董勤;崔杰;高烽;陈培;王少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在诊断慢性肾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4例慢性肾病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取得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腰痛、腰酸、血尿、肾包膜下血肿等症状,并于第1、2、3天对穿刺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肾包膜下血肿;查看病理结果,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肾活检术的成功率。结果94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均取材成功,取材长度从13~18 mm,根据取材长度穿刺1~3次。穿刺后对患者进行观察,94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自述有腰痛、腰酸症状,其中有12例患者有肾包膜下血肿;8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62例患者出现镜下血尿,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敬勉;姚丽婷;杨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1988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梗阻的时间、性质与发病原因的关系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非肿瘤性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占58.06%(18/31),肿瘤性原因占41.94%(13/31)。手术至肠梗阻发生的时间,非肿瘤性肠梗阻较短,肿瘤性肠梗阻较长,梗阻时间可作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肠梗阻的判断指标。结论肿瘤性肠梗阻发病较晚,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非肿瘤性肠梗阻发病较早,症状重,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
作者:王延明;岳海岭;茆成祥;刘宙;陈伟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放射治疗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存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96例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随访2~63个月,应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Log-rank 法做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P <0.05)采用 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8.5%、48.9%,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7.5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前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年龄、病理分级及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放射治疗前 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40岁、放射治疗前 KPS 评分>70分、手术全切可提高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博;莫志海;李钰;农艳芬;徐子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6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40.0%(P <0.01),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达峰时间(Tp)小于非脑梗死组(P <0.05)。两组血脂指标中 TG、TC、LDL 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中,有增强病例 LDL 指标均高于无增强病例(P <0.05)。脑梗死组血脂指标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G 与 P、Tp、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均明显相关(P <0.01),LDL 与 P、AUC 明显相关(P <0.01),与 Tp、MTT 无明显相关(P >0.05),TC、HDL 与超声造影参数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灵敏、客观地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对客观地预测和评价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荣;尹小花;徐炜新;金琳;陆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修复退变椎间盘的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较热。干细胞分化是通过动态的基因水平变化精确控制的,而基因水平与蛋白水平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组学对了解向髓核分化的分子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目前蛋白组学在组织工程椎间盘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艳玲;韩小博;周跃;李长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利用 Caco-2和 MDCK 细胞单层模型探讨石杉碱甲与银杏内酯 B 的跨细胞转运过程及其机制。方法建立 Caco-2和 MDCK 细胞单层模型,将 Caco-2和 MDCK 细胞分别按密度1×105、5×104个细胞/ cm2接种到 transwell culture plate inserts 上培养,待细胞单层达到一定密度程度后进行转运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和银杏内酯 B 在不同侧面、不同浓度条件的跨单层细胞转运的情况,同时计算累计的透过量。结果在两种不同单层细胞模型上,石杉碱甲与银杏内酯 B 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分泌。结论石杉碱甲和银杏内酯 B 跨细胞转运同时存在吸收和分泌的动力学过程。
作者:张琦;赵文萃;郭涛;刘福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减退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致急性肾损伤且有完整随诊资料的患者7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及肾脏病理特点。结果本组7例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肾功能明显改善,其中6例恢复正常,脂质代谢纠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可致急性肾损伤,肾损伤与甲状腺功能及血脂水平相关,临床特点为尿检轻度异常,轻中度 SCr 增高,肾脏病理以急性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肾小球病变轻。及时有效地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恢复正常肾功能。
作者:梅冬冬;彭月萍;黄兰兰;殷士涛;李慧敏;王显;张宏;李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泌尿外科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 MPCNL 治疗上尿路结石27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2724例患者(2835个肾),行 MPCNL 3078次。其中,Ⅰ期手术2696次(87.59%),Ⅱ期手术357次(11.60%),多次手术25例(0.81%)。采用单通道碎石2786例(98.27%),双通道碎石44例(1.55%),三通道碎石5例(0.19%)。术后患者行 ESWL 和(或)输尿管软镜辅助治疗173例(6.35%)。手术时间(120.4±50.5)min。 MPCNL 术后总结石清除率91.2%,行 ESWL 和(或)输尿管软镜辅助治疗后结石清除率为94.1%。住院时间(10.6±3.2)d。术中或术后输血61例(2.24%),因出血严重术后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8例(0.29%)。术后肾破裂致肾切除1例(0.04%)。术后发现结肠损伤1例(0.04%)、胸膜损伤5例(0.18%)。术后感染性休克28例(1.03%),其中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0.04%)。术后7 d 因肺栓塞致死亡1例(0.04%)。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可靠、高效。
作者:陈文彬;崔书平;刘飞;曾博文;殷克卿;韩建鹏;王军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病例1,患者男性,43岁。因“鼻塞,头痛伴流脓涕2月”入院。患者头痛较重,间断性,无耳闷,耳鸣,涕中带血等症状。入院后 CT 检查示:蝶窦炎,蝶窦囊肿。入院后常规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随给予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术中见蝶窦内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术后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给予抗生素等治疗,头痛症状减轻,1周后出院。出院后1周又开始出现头痛,给予对症处理,头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并持续加重,鼻咽部作 MRI 检查,发现鼻咽部组织增厚,再次内镜下活检,确诊为鼻咽癌。
作者:管志江;张旭阳;李斌峰;张学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FAK/ Paxillin 信号通路在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侵袭伪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筛选 P-FAK (Tyr397)抑制剂 Y15适宜浓度,使之仅抑制 FAK 397位酪氨酸磷酸化,不抑制 FAK 及细胞内其他基因表达;选用适宜浓度 Y15抑制乳腺癌 MDA-MB-231细胞中 FAK 磷酸化,采用原位明胶酶谱法检测侵袭伪足形成及细胞外基质降解能力;采用细胞黏附实验和侵袭小室实验检测 MDA-MB-231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和侵袭能力。结果1μM Y15能显著抑制 MDA-MB-231细胞中 FAK 397位酪氨酸磷酸化和 paxillin 118位酪氨酸磷酸化且不影响 FAK 和 paxillin 表达量;抑制 MDA-MB-231细胞中 FAK磷酸化能显著抑制细胞侵袭伪足形成,并抑制其细胞外基质降解能力;抑制 MDA-MB-231细胞中 FAK 活化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及向周围侵袭的能力。结论 FAK/ Paxillin 信号通路参与调节乳腺癌细胞侵袭伪足形成,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作者:张巍;王春晖;许丹;孙忠怡;高广荣;光洪德;周文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