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彭翠英;李静;何莉梅;杨智;龙荣;何周康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对AECOPD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AE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前列地尔治疗组(观察组),每组60例.另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8-iso-PGF2α、IL-6、TNF-α表达的检测使用ELISA法.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8-iso-PGF2α、IL-6和TNF-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个治疗组的8-iso-PGF2α、IL-6和TNF-α表达均显著减低(P <0.05、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PaCO2、PaO2、FEV1预计值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CO2降低(P <0.05、P<0.01),PaO2、FEV1预计值及FEV1/FVC均升高(P <0.05、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咳嗽缓解、呼吸困难消失、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62±1.12)d、(2.67±0.62)d、(3.41±0.79)d和(7.36±1.72)d,对照组为(5.85±1.74)d、(3.82±0.81)d、(5.33±1.32)d、(9.64±2.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3% vs.73.3%,P<0.05).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AECOPD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国平;郑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介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抗肿瘤研究方面的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来的期刊.结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是通过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外包裹小分子、外加保护剂或黏附壳聚糖达到靶向肿瘤组织的作用,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国内学者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技术应用于一些半衰期短但疗效明显的抗癌药物,通过包裹到微球中延长其抗肿瘤作用.结论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微球骨架材料,能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在体内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作者:黄琳琅;万斯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纳入186例住院危重新生儿,其中,未应用抗菌药物的12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的62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患儿住院时的体温状况和住院后的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记录入选患儿预后状况.记录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当天的PCT、WBC、CRP、体温,以及用药3d后的PCT水平和体温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肠道感染28例,占45.2%;上呼吸道感染17例,占27.4%;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14.5%;泌尿道感染4例,占6.5%.两组患儿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体温、PCT、WBC、CRP、ESR和治愈例数[观察组:61例(98.39%),对照组121例(97.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观察组患儿在抗菌药物使用当日,PCT高于入院时(P<0.05),体温、WBC、CR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使用抗菌药物3d后,患儿PCT比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体温比入院时和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结论 通过监测PCT可以指导危重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
作者:刘梅;蒋冬梅;张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胶质瘤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0%以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为WHOⅣ级胶质瘤,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不到10%.化疗是GBM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而替莫唑胺作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基石化疗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因其化疗耐药性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目前胶质瘤化疗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多药耐药、DNA损伤修复机制、凋亡通路异常、胶质瘤干细胞学说等几个方面,结合替莫唑胺药理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提高替莫唑胺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疗效有一定启示.
作者:陈欢欢;蔡炜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例长期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氟比洛芬酯的鼻咽癌患者,在未做放化疗期间发生Ⅳ度血小板减少,未停药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升血小板药物无效;1例长期使用榄香烯脂肪乳的肺癌患者Ⅲ度血小板减少,输血小板后恢复,再次使用氟比洛芬酯、中长链脂肪乳后血小板Ⅱ度减少;1例食管癌患者使用榄香烯后血小板逐日下降至Ⅲ度,停药后渐升,再次使用又下降.这4种药物皆含有脂肪乳,提醒医生关注长期使用脂肪乳引起血小板下降的现象.
作者:李萌;戎佩佩;吴玥;杨健;龚虹云;宋金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黑木耳多糖(AAP)在氨水致咳小鼠中的止咳化痰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约6周)随机分成6组:AAP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桂龙咳喘宁组(500 mg/kg),氯化铵组(或可待因组),空白对照组.比较6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咳嗽抑制率、止咳活性以及酚红排泌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AP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次数均减少(P<0.05),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AA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F=10.89,P<0.01)、咳嗽次数(F=4.192,P=0.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高剂量组小鼠的酚红排泌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2.695,P=0.015),而AAP低、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木耳多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作者:刘军;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原花青素体外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肉瘤Saos-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Caspase-9、Caspase-12、Survivin含量;Bradford法检测SOD、MDA含量.结果 PC在48 h和72 h对Saos-2细胞的体外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0、80、160μg/mL浓度的PC均诱导Saos-2细胞凋亡;促进Caspase-9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结论 PC可抑制Saos-2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其增加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及启动死亡受体通路、内质网通路、线粒体通路这三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灿;江波;李瑞生;张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总甲状腺素(T4)是免疫应答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本文概述了甲状腺激素在先天和后天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甲状腺激素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信号机制,提出新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免疫应答.
作者:边原;李刚;杨勇;龙恩武;肖洪涛;蔡璐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为1例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同时根据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时调整药学监护方案.结果 临床药师以抗血小板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作为切入点,开展药学监护.结论 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郭丽萍;陈聪琴;邓娇;赵庆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在本社区60 ~ 75岁人群中随机分发问卷,调查在过去1年中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同时有跌倒史的人群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在老年人群中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4 696人,男2 546人,女2 150人,平均年龄66.3岁,21.7%的被调查者有跌倒史.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OR,95% CI)的中枢神经性药物有:阿片类药(2.4,1.5 ~3.7)、非阿片类止痛药(1.7,1.4~2.1)、抗癫(痫)药(2.8,1.5~5.1)、抗抑郁药(2.8,1.9~4.1)、抗焦虑药(1.5,0.9 ~2.6).其中阿片类药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明显相关,抗精神病药与跌倒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并能使跌倒风险增加2~3倍.
作者:刘青;董文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选取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使用曲美布汀治疗;治疗组30例,使用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空腹血清胃动素水平、PAGI-SYM症状、胃排空率,以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比较总有效率、胃动素水平、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及胃排空率.结果 ①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症状积分、空腹血清胃动素水平、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及胃排空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可以明显改善DGP患者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且效果优于单用曲美布汀,其安全性较好,无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可以作为DGP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
作者:郭伟;高明松;段苗;谭燚;雷维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杜鹃素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采用5、10、20 μg/mL浓度的杜鹃素处理细胞后,内皮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细胞存活率提高;与H2O2组相比,细胞皱缩明显减少.杜鹃素20μg/mL可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结论 杜鹃素具有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逯蕾;姜爱雯;杜佩珊;班旭霞;刘云宁;梁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 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①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②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③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 ~4.15 mg/mL;④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 ~ 10.34 mg/mL;⑤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作者:朱广伟;张贵君;王晶娟;毛莹;汪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基因药物在我院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询《新编药物学》(第17版)基因药品ATC编码,通过编码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www.whocc.no/atc_ddd_index”查询准确的DDD值,然后对我院2011-2013年具有ATC编码的基因药物的品种、数量、金额、DDDs、DDDc、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基因药物的消耗金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G-CSF用量较大(约占40%).国产品种和企业在各年的消耗金额前10名的药品排序中,呈上升趋势.结论 基因药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临床使用合理.
作者:王绍钧;雷凌;周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替硝唑浓度的方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进样.色谱柱:Hyper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磷酸二氢钾(含0.1%三乙胺,磷酸调pH =3.2)-乙腈(89∶11),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36nm,进样量:30 μL.结果 替硝唑血药浓度在0.5~50 mg/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5),线形方程Y=1.012 C-0.053 1,相对标准偏差<5%,回收率>90%.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替硝唑的血药浓度检测.
作者:郭志磊;孔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开展专项处方点评及问责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消耗金额、用药频度排名靠前的中药注射剂当月出院病历各10份,进行专项处方点评和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适应证不适宜及病历中无用药分析记录情况明显减少(P<0.01),用法用量错误、溶媒种类及用量错误、疗程偏长的情况改变不大(P>0.05).结论 对中药注射剂的专项处方进行点评和干预,使本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需行进一步的干预.
作者:白慧东;张勤仓;于鲁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安全性.方法 对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给予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观察用药后1个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用药后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白细胞减少、轻微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11%、14.44%、11.11%、13.33%、4.44%、2.22%,总发生率为45.56%;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骨钙素水平、钙剂、骨吸收抑制剂、内分泌调节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内分泌调节药物(OR =0.71,P<0.05)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钙剂(OR =0.83,P<0.05)、骨吸收抑制剂(OR=1.23,P<0.05)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程度较轻,辅之以钙剂、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袁耀;张建丰;施松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本院67例乳腺癌患者应用盐酸吡柔比星的情况,并尝试建立细胞毒类药物应用评价方法.方法 建立Excel综合分析表评价病例单位体表面积用量、肝肾功能及用药过程监护情况等.结果 ①28例(41.8%)用药剂量在说明书推荐剂量范围内;②36例(53.73%)用药前3d没有常规心电图检查记录;③病例资料完整可进行肾功能评估的66例(98.5%),可进行肝功能评估的58例(86.6%).结论 本院乳腺癌病例在盐酸吡柔比星用药剂量、临床监护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
作者:刘正军;朱振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B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IL-8、CRP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所有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液中维生素B1含量,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测定患者的血清IL-8、CRP,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采用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并对是否合并血糖水平异常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血液中维生素B1含量与COPD严重程度呈负线性相关;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 vs.75%,P<0.0l);稳定期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8为(123.25±18.50)、(158.61±11.27) ng/L,CRP为(20.35±12.46)、(31.68 ±10.23)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EV1、FEVt/FVC(%)为1.66±0.45、82.04±10.65,对照组为1.49±0.50、76.63±11.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l).结论 维生素B1用于COPD的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抑郁焦虑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郑小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沉淀滴定法测定普罗碘铵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分析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建立滴定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不确定度进行评估、计算.结果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36%,扩展不确定度为0.72%(k=2).结论 建立的不确定度方法可适用于沉淀滴定法测定普罗碘铵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并对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玮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