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黏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

纪小龙;徐薪;申明识

关键词:黏膜, 皮肤黑色素瘤, 临床, 诊断工作, 好发部位, 归纳整理, 病理特点, 主线, 误诊
摘要:黏膜黑色素瘤较皮肤黑色素瘤少见,日常诊断工作中较易引起误诊.本文以黏膜黑色素瘤好发部位为主线,归纳整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以供同道参考.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房乳头部腺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乳房乳头部腺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1991-2000年间15例乳头部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乳头部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数患者伴乳头溢液,镜下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以乳头状或腺瘤样增生为主,外周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如8MA、S-100对肌上皮辨别有帮助.结论乳头部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认识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对湿疹样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汗腺样腺瘤和乳腺浸润性癌的鉴别很重要.

    作者:夏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氯乙酸酯酶方法的改良

    氯乙酸酯酶(CE)属特异性酯酶,它是在萘酚AS-D-氯化醋酸酯为底物时,酯酶活性主要出现于中性粒细胞系中.故萘酚AS-D-氯化醋酸酯酶(简称AS-D-CE)又称中性粒型酯酶[1].除了在肥大细胞见到活性外,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基本阴性.其反应原理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沉淀-偶氮染料,以此标识酶的定位.

    作者:钟梅;王芳;吕亚莉;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NK/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与病理诊断

    NK/T 细胞淋巴瘤是1997年WHO新的淋巴瘤分类中确立的一组特殊性外周T与NK细胞淋巴瘤.包括:①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②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③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④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等.其起源于NK与细胞毒性T细胞(CIL).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已往概念不清,命名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本文重点将此类淋巴瘤的概念和病理诊断要点作一专题介绍.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肠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68岁.肠吸收不良3个月,腹部不适、胀痛2个月伴恶心、呕吐、发热3天.人院一周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空肠坏死约1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6cm×8cm大小,呈冰冻状,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至距回盲部20cm之间共28处病灶,2处穿孔分别为lcm×Icm大小.术后第8天死亡.

    作者:汤合莲;罗晓青;杨少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三类: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 lymphoma)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uCL).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诊断研究的新方法、发病机制如生物致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吕红波;杨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男:女=3:4,平均43岁,肿瘤大小4.6~23cm,平均10cm.4例混合型,2例梭形细胞型,1例上皮样型.7例均HMB-45(+),3例desmin(+),5例actin(+).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3种成分分布、比例及病理形态变化多样,并易见髓外造血,HMB 45阳性细胞是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宏图;孙耘田;邹霜梅;刘秀云;沈桂华;郭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50岁.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上段触及一包块,突出皮肤,约6cm×5cm×4cm大小.术中见肿瘤位于表皮下真皮层内,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检查巨检:肿块体积5cm×4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褐色相间,见多个小出血囊.镜检:瘤组织由成片的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图1).腔大小不等,内壁无内皮细胞,由肿瘤细胞围绕形成;腔间为成片或成团的组织细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00例女性不孕症的子宫内膜病理分析

    不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较为复杂.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作为一项基础检查,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及诊断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将不孕症的临床标准定为一年.本文就300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军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2个月,伴腹痛发热2天人院.查体: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表面光滑.B超:脾增大,可见14cm×2 7cm×9.6cm巨大不均匀的实性占位,腹膜后、胰周淋巴结肿大.CT:脾内低密度占位,侵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骨髓常规: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象大致正常.超声引导下行脾穿刺活检术.

    作者:王淑芳;饶晓松;苏荣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宫颈恶性淋巴瘤2例

    例1女性,60岁.因白带量增多1个月就诊.妇检:右侧宫颈管组织增厚,接触性出血明显.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例2女性,54岁.因绝经7年,阴道出血月余就诊.妇检:宫颈轻度糜烂,宫颈管见一绿豆大息肉.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生儿颅内左额颞部恶性畸胎瘤1例

    患儿男性,1个月.因出生后颅骨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大头畸形,颅缝增宽,前囟增大.脑CT示:左额颞部扁圆形囊实性病变,约7cm×6cm × 4cm,边界清楚,其内见散在钙化点,诊断为颅内畸胎瘤.行左额颞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额颞部脑实质表面,7cm×6cm×4cm大小,边界清楚,向右下挤压脑组织至对侧.肿瘤为囊实性,表面光滑,切面紫红色烂肉状,有大小不等囊腔,可见毛发、骨及软骨.

    作者:王娟红;王琪;杜鸿飞;刘蓉;刘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病理检查报告规范化的几点看法

    病理检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文件.它关系到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判断,及时、准确和简练的病理报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信息.病理报告应集中描写与疾病诊治及预后有关的内容.随着医患矛盾的逐年增多,病理报告也是医疗纠纷及法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件.病理医师在书写每一份病理报告时,都应该非常认真严谨,尽量避免和减少因病理诊断所造成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丹华;阚秀;回允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波快速石蜡制片技术在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在外科病理工作中,术中快速诊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1992年开始,我科应用超声波水浴快速制片技术,迄今已完成了近6000例术中快速诊断,制片质量稳定.由此,于1999年初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活检组织快速诊断.经过2年的实践,共完成各类活检组织快速诊断818例次,效果良好,诊断可靠.本文就具体方法及工作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钱建忠;汪娟;徐洪明;陆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具有假菊型团结构的树突样细胞神经纤维瘤(DCNP):一种形态独特尚未认识的神经纤维瘤变异型18例报道

    作者:姜恩峰;刘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肺嗜酸细胞类癌2例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瘤细胞胞质内有多量嗜酸性细颗粒.免疫组化:角蛋白、NSE、CgA、Syn 呈阳性表达,S-100呈阴性表达.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多量神经内分泌颗粒和增多的线粒体.结论肺嗜酸细胞类癌具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陆鸣;陈书媛;宋红梅;张长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

    作者:侯宁;陈玲红;赵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卵巢放线菌病1例

    患者女性,35岁.因右下腹阵发性渐进性疼痛2个月,加重4天入院.宫内放置节育环4年.查体:子宫右后方可触及一直径8cm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与子宫右侧壁有分界,压痛(+).B超示:右侧卵巢囊实性包块,以实性为主.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卵巢及输卵管组织.卵巢呈椭圆形,5.2cm×3.6cm×2.3cm大小,被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切面中央有一直径1.5cm大小化脓灶,其中可见细小的硫黄颗粒,脓肿周围卵巢组织内还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脓点,周围卵巢组织水肿.

    作者:史红;张盛忠;杨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阐明膀胱透明细胞癌病理形态学特征和诊断依据.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探讨.结果瘤细胞胞质透明,呈腺管状与实性巢状浸润生长.间质见红染的团块状结构.瘤细胞 PA8染色阳性,免疫组化CK、EMA及CA125阳性,vimentin、CEA、CgA阴性.电镜见胞质叶大量糖原颗粒聚集,并见特征性的致密电子小体.结论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低分化癌.可以来源于苗勒管上皮.

    作者:王晓虹;陆江阳;佟欣;杨毅;李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8岁.发现左侧前臂包块5年伴轻压痛.查体:左侧前臂近端挠侧皮下可见一直径3cm大小的肿块,与皮肤界限不清,质硬,活动性差.手术切除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分叶状肿物一个,体积2.5cm×1cm×1cm,切面灰白,部分区域灰黄色,质较硬,均质,边界不清,无包膜.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排列较紧密,被梭形细胞、胶原纤维或血管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索状(图1).瘤细胞境界清楚或不清楚,部分呈合体细胞状,胞质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多数颗粒小而一致,少数颗粒较大呈圆形小滴状红染小体,经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显示胞质内颗粒及小体阳性反应.

    作者:曲飞;张秀兰;刘惠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性,11.5个月.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40℃,稀水便5~6次/日,无脓血,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20余天,症状好转.一周后再次复发.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其为足月顺产第二胎,无家族病史.查体:贫血貌,颈、颌下、腹股沟均可触及1cm×2cm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有疱疹,肝肋下3cm,脾肋下2cm.

    作者:罗分平;毛青;王宪珍;刘抗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