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三类: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 lymphoma)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uCL).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诊断研究的新方法、发病机制如生物致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吕红波;杨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1岁,已婚.14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大阴唇疼痛,发现有一米粒大小硬结,近2个月肿物增大,约3.0cm×2 0cm×2.0cm大小,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肿块稍缩小,为进一步治疗而入院.查体:右侧大阴唇深部可触及4cm×3cm×3cm囊性肿物,边界尚清,触痛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阴道壁近处女膜处,4cm×3cm×2cm大小,包膜完整,将肿物完整剥离.
作者:王占东;陈砚凝;杨会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0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加重半个月人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时轻时重,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腹泻、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半月前,患者意外摔倒后即出现右上腹部隐痛,并逐渐加重,同时伴有纳差、呕吐胃内容物.在当地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B超:右上腹部巨大包块待查.
作者: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于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11.5个月.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40℃,稀水便5~6次/日,无脓血,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20余天,症状好转.一周后再次复发.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其为足月顺产第二胎,无家族病史.查体:贫血貌,颈、颌下、腹股沟均可触及1cm×2cm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有疱疹,肝肋下3cm,脾肋下2cm.
作者:罗分平;毛青;王宪珍;刘抗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介绍常用免疫组化标记在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基底细胞消失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之一,高分子量CK(34βE12)是前列腺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抗体,它用于判断有结构异常的腺体基底细胞是否已经消失,从而有助于鉴别腺癌和绝大多数良性增生性病变.但它不是鉴别腺癌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的绝对指标,也无法鉴别基底细胞肿瘤的良恶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雄激素受体(AR)标记用于确定肿瘤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对于诊断特殊类型前列腺癌有重要价值,对诊断膀胱、骨骼和其他脏器内转移性前列腺癌也极有帮助.KP-1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有助于将低分化前列腺癌、经放疗或激素治疗后空泡变性的残余前列腺癌与以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良性病变相鉴别.S-100显示穿刺标本中的神经纤维,它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可提高神经周围癌浸润的检出率.神经内分泌标记Svn、CgA 与PSA、PAP合并应用,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与原发于前列腺或直肠的类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也有助于诊断恶性度较高的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CD34、CD117则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起源的间质肿瘤,并可与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作者:陈洁晴;蒋智铭;张惠箴;周健华;刘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舌癌中 E-钙黏附素、CD44v6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经病理证实初诊舌癌患者45例.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舌癌中E-钙黏附素和CD44v6.结果CD44v6和E-钙黏附素总的阳性率为71.1%和64.4%.E-钙黏附素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P<0.05).CD44v6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中低分化鳞癌无差异(P>0.05),有转移者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转移者(P<0.05),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局部肿瘤T1-2与T3-4之间二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降低(P<0.05).CD44v6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升高(P<0.05).结论E-钙黏附素和CD44v6与舌癌病理分级、转移、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两项指标表达方式相反.当E-钙黏附素阴性、CD44v6阳性时,高度怀疑患者有转移可能.
作者:郑天荣;李建成;刘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乳房乳头部腺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1991-2000年间15例乳头部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乳头部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数患者伴乳头溢液,镜下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以乳头状或腺瘤样增生为主,外周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如8MA、S-100对肌上皮辨别有帮助.结论乳头部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认识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对湿疹样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汗腺样腺瘤和乳腺浸润性癌的鉴别很重要.
作者:夏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瘤(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诊断HP有不同的方法,如尿素酶、13C呼吸实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这些实验敏感性较差,且不能对胃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明确有无HP感染常采用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如硝酸银(W-S法)和Giemsa染色等,然而,应用中发现这些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Hp的结构特点,采用中性红染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宁琦;田玉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NK/T 细胞淋巴瘤是1997年WHO新的淋巴瘤分类中确立的一组特殊性外周T与NK细胞淋巴瘤.包括:①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②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③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④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等.其起源于NK与细胞毒性T细胞(CIL).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已往概念不清,命名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本文重点将此类淋巴瘤的概念和病理诊断要点作一专题介绍.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5岁.直肠绒毛状腺瘤切除术后一年半,局部复发,行肠镜活检.查体:双颈淋巴结肿大,右扁桃体肿大,左肘皮下结节.B超示:左肾、左肾上腺、升结肠肿块.临床诊断:淋巴瘤.病理检查巨检:送检绒毛状直肠肿物1个,体积1cm×0.5cm×0.5cm.镜检:大部分组织为绒毛状腺瘤,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核假复层化及栅栏状,部分上皮呈异型增生,在黏膜下层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癌,癌巢呈筛孔状结构,癌细胞高柱状,层次增多,胞质丰富透亮,核浓染,核仁增大清晰,核分裂象多见.
作者:温海滨;云径平;吴秋良;梁小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3.2.7全自动组织切片封盖机机器手臂灵巧自如,节省人力,对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极为有利.3.2.8自动载玻片标签仪直接将相关号码打印在载玻片的标签位置,省去准备、核对、粘贴标签的麻烦,减少标签与玻片不符的错误.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陈国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档案管理及对病理组织蜡块的回顾性研究中,经常发现蜡块中组织有蛀噬现象.这样的蜡块不能重新制片,既影响正常工作,又使病理原始资料遭到破坏,不能保证病理档案的完整性.为此,我们在组织脱水及浸蜡过程中,加入甲醛和氯氰菊酯杀虫剂,用甲醛保证组织充分固定,用氯氰菊酯石蜡液对组织进行浸蜡处理,经过10年的观察,证实防止蜡块蛀噬的效果很好.
作者:楚广民;罗伟;刘华;魏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原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病例 66 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0例、纤维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13例,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10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6例原诊滑膜肉瘤的病例中,终确诊为滑膜肉瘤者27例,诊断准确率40.9%.易误诊为滑膜肉瘤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占31.8%.5例滑膜肉瘤初误诊为其他梭形细胞肉瘤.组织学双向分化是其主要特点,分单相纤维型,双相型和低分化型,未见单相上皮型病例.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和/或EMA,同时vimentin阳性,S-100和PGP9.5也有一定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高,多为弥漫性.其他几种梭形细胞肉瘤不表达CK和EMA,bcl-2蛋白阳性率低或局灶阳性.结论滑膜肉瘤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软组织肉瘤,免疫组化同时表达上皮性和间叶性标记.易误诊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bcl-2蛋白检测对滑膜肉瘤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魏永昆;朱虹光;周平;许祖德;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8岁.肠吸收不良3个月,腹部不适、胀痛2个月伴恶心、呕吐、发热3天.人院一周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空肠坏死约1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6cm×8cm大小,呈冰冻状,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至距回盲部20cm之间共28处病灶,2处穿孔分别为lcm×Icm大小.术后第8天死亡.
作者:汤合莲;罗晓青;杨少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黏膜黑色素瘤较皮肤黑色素瘤少见,日常诊断工作中较易引起误诊.本文以黏膜黑色素瘤好发部位为主线,归纳整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纪小龙;徐薪;申明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病理检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文件.它关系到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判断,及时、准确和简练的病理报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信息.病理报告应集中描写与疾病诊治及预后有关的内容.随着医患矛盾的逐年增多,病理报告也是医疗纠纷及法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件.病理医师在书写每一份病理报告时,都应该非常认真严谨,尽量避免和减少因病理诊断所造成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丹华;阚秀;回允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氯乙酸酯酶(CE)属特异性酯酶,它是在萘酚AS-D-氯化醋酸酯为底物时,酯酶活性主要出现于中性粒细胞系中.故萘酚AS-D-氯化醋酸酯酶(简称AS-D-CE)又称中性粒型酯酶[1].除了在肥大细胞见到活性外,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基本阴性.其反应原理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沉淀-偶氮染料,以此标识酶的定位.
作者:钟梅;王芳;吕亚莉;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 24 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4~48岁,以乳晕外肿块就诊,临床及辅助检查均易误诊为癌.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是重要的方法.
作者:冯敬;于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阐明膀胱透明细胞癌病理形态学特征和诊断依据.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探讨.结果瘤细胞胞质透明,呈腺管状与实性巢状浸润生长.间质见红染的团块状结构.瘤细胞 PA8染色阳性,免疫组化CK、EMA及CA125阳性,vimentin、CEA、CgA阴性.电镜见胞质叶大量糖原颗粒聚集,并见特征性的致密电子小体.结论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低分化癌.可以来源于苗勒管上皮.
作者:王晓虹;陆江阳;佟欣;杨毅;李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0岁.颈部无痛性肿块5月余,无其他不适.查体:左颈中部有一直径1.2cm大小结节,质硬,活动差,无压痛.行活检术,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与颈椎横突的骨及筋膜无粘连,包膜完整,顺利取出肿块.临床诊断: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淋巴瘤?转移癌?病理检查巨检:肿物灰白,体积lcm × lcm×0.9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实性、橡皮样(图1).
作者:刘建成;贾晓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