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化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

陈洁晴;蒋智铭;张惠箴;周健华;刘亮

关键词:免疫组化标记, 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癌, 基底细胞, 神经内分泌, 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低分子量, 组织细胞增生, 肿瘤的良恶性, 应用, 细胞病变, 雄激素受体, 形态学指标, 细胞特异性, 内分泌分化, 细胞起源, 特殊类型
摘要:介绍常用免疫组化标记在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基底细胞消失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之一,高分子量CK(34βE12)是前列腺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抗体,它用于判断有结构异常的腺体基底细胞是否已经消失,从而有助于鉴别腺癌和绝大多数良性增生性病变.但它不是鉴别腺癌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的绝对指标,也无法鉴别基底细胞肿瘤的良恶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雄激素受体(AR)标记用于确定肿瘤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对于诊断特殊类型前列腺癌有重要价值,对诊断膀胱、骨骼和其他脏器内转移性前列腺癌也极有帮助.KP-1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有助于将低分化前列腺癌、经放疗或激素治疗后空泡变性的残余前列腺癌与以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良性病变相鉴别.S-100显示穿刺标本中的神经纤维,它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可提高神经周围癌浸润的检出率.神经内分泌标记Svn、CgA 与PSA、PAP合并应用,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与原发于前列腺或直肠的类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也有助于诊断恶性度较高的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CD34、CD117则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起源的间质肿瘤,并可与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间质瘤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71例GST组织进行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检测,并将 PCNA的不同表达进行细胞增殖指数(PI)分级.结果71例GST中p16、p13、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恶性34.8%、95.7%、100%;交界性45.5%、77.3%、90.9%;良性65.4%、73.1%、65.4%.p16蛋白表达PI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Ⅲ、Ⅳ级(P<0.01),存活期<3年的明显低于>3年的(P<0.01).p16蛋白随肿瘤分化程度和生存率降低,阳性表达率也逐渐降低;而p53、c-myc蛋白及 PI分级则相反.p16与p53、c-myc蛋白及PCNA的PI分级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的 PI 分级有助于判断GST的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黄小让;罗祝泉;彭文明;阮红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子宫腺纤维瘤及腺肉瘤各1例

    例1女性,53岁.绝经3年,半月前宫颈口外突出一息肉状物,有异物感.查体:子宫如孕40d大小,宫颈口外突出3 条索状物,大小0.5cm×0.3cm~4cm×0.5cm.B超:宫内膜增厚,考虑子宫内膜癌.宫内膜刮诊病理报告:宫内膜息肉.手术见子宫增大,双侧卵巢萎缩,行全子宫切除.病理检查巨检:全子宫大小10cm×8cm×5cm.宫腔内充满分叶结节状、串珠状物,形态不整齐,大小不一,其总体积为7cm×3cm×3cm,呈灰褐色或暗红色,质韧,不易拉断,并呈游离状.

    作者:周志韶;马澄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外阴副脊索瘤1例

    患者女性,31岁,已婚.14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大阴唇疼痛,发现有一米粒大小硬结,近2个月肿物增大,约3.0cm×2 0cm×2.0cm大小,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肿块稍缩小,为进一步治疗而入院.查体:右侧大阴唇深部可触及4cm×3cm×3cm囊性肿物,边界尚清,触痛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阴道壁近处女膜处,4cm×3cm×2cm大小,包膜完整,将肿物完整剥离.

    作者:王占东;陈砚凝;杨会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应用中性红显示幽门螺杆菌染色的探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瘤(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诊断HP有不同的方法,如尿素酶、13C呼吸实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这些实验敏感性较差,且不能对胃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明确有无HP感染常采用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如硝酸银(W-S法)和Giemsa染色等,然而,应用中发现这些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Hp的结构特点,采用中性红染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宁琦;田玉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50岁.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上段触及一包块,突出皮肤,约6cm×5cm×4cm大小.术中见肿瘤位于表皮下真皮层内,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检查巨检:肿块体积5cm×4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褐色相间,见多个小出血囊.镜检:瘤组织由成片的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图1).腔大小不等,内壁无内皮细胞,由肿瘤细胞围绕形成;腔间为成片或成团的组织细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00例女性不孕症的子宫内膜病理分析

    不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较为复杂.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作为一项基础检查,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及诊断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将不孕症的临床标准定为一年.本文就300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军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

    介绍常用免疫组化标记在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基底细胞消失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之一,高分子量CK(34βE12)是前列腺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抗体,它用于判断有结构异常的腺体基底细胞是否已经消失,从而有助于鉴别腺癌和绝大多数良性增生性病变.但它不是鉴别腺癌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的绝对指标,也无法鉴别基底细胞肿瘤的良恶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雄激素受体(AR)标记用于确定肿瘤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对于诊断特殊类型前列腺癌有重要价值,对诊断膀胱、骨骼和其他脏器内转移性前列腺癌也极有帮助.KP-1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有助于将低分化前列腺癌、经放疗或激素治疗后空泡变性的残余前列腺癌与以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良性病变相鉴别.S-100显示穿刺标本中的神经纤维,它和低分子量CK合并应用可提高神经周围癌浸润的检出率.神经内分泌标记Svn、CgA 与PSA、PAP合并应用,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与原发于前列腺或直肠的类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也有助于诊断恶性度较高的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CD34、CD117则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起源的间质肿瘤,并可与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作者:陈洁晴;蒋智铭;张惠箴;周健华;刘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合并小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5岁.直肠绒毛状腺瘤切除术后一年半,局部复发,行肠镜活检.查体:双颈淋巴结肿大,右扁桃体肿大,左肘皮下结节.B超示:左肾、左肾上腺、升结肠肿块.临床诊断:淋巴瘤.病理检查巨检:送检绒毛状直肠肿物1个,体积1cm×0.5cm×0.5cm.镜检:大部分组织为绒毛状腺瘤,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核假复层化及栅栏状,部分上皮呈异型增生,在黏膜下层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癌,癌巢呈筛孔状结构,癌细胞高柱状,层次增多,胞质丰富透亮,核浓染,核仁增大清晰,核分裂象多见.

    作者:温海滨;云径平;吴秋良;梁小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波快速石蜡制片技术在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在外科病理工作中,术中快速诊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1992年开始,我科应用超声波水浴快速制片技术,迄今已完成了近6000例术中快速诊断,制片质量稳定.由此,于1999年初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活检组织快速诊断.经过2年的实践,共完成各类活检组织快速诊断818例次,效果良好,诊断可靠.本文就具体方法及工作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钱建忠;汪娟;徐洪明;陆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核转录因子-κB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5例正常肾组织、18例癌旁肾组织和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并分析NF-κB表达与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5例正常组织和18例癌旁肾组织均有NF-κB的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表达较强,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球囊壁层细胞表达较弱.在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和部分癌细胞的胞核.结论正常肾组织和癌旁肾组织中,NF-κB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而癌细胞在胞质和/或胞核.肾癌细胞核中表达的是NF-κB家族p65/p50成员,它可能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双平;翟宇强;王文亮;马福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16 例先天性巨结肠的几种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是否存在能准确识别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结合HE染色、普通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1例临床拟诊为HD的病变肠段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N8E、S-100蛋白染色,比较它们的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光镜下有116例确诊为HD,其肠壁神经丛cathepsin D表达阴性.余15例肠壁神经丛内的个别细胞虽不具备神经节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但cahep sin D表达阳性.而N8E、S-100只在神经纤维或神经鞘膜(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中表达阳性.结论在肠壁神经丛中,cathepsin D只标记神经节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故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用于鉴别HD的可疑病例.

    作者:伏利兵;何乐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E-钙黏附素和CD44v6在舌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舌癌中 E-钙黏附素、CD44v6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经病理证实初诊舌癌患者45例.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舌癌中E-钙黏附素和CD44v6.结果CD44v6和E-钙黏附素总的阳性率为71.1%和64.4%.E-钙黏附素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P<0.05).CD44v6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中低分化鳞癌无差异(P>0.05),有转移者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转移者(P<0.05),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局部肿瘤T1-2与T3-4之间二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降低(P<0.05).CD44v6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升高(P<0.05).结论E-钙黏附素和CD44v6与舌癌病理分级、转移、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两项指标表达方式相反.当E-钙黏附素阴性、CD44v6阳性时,高度怀疑患者有转移可能.

    作者:郑天荣;李建成;刘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细胞腺瘤1例

    患者女性,15岁.因右上腹肿胀10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腹平软,肝肋下5cm,质硬,无触痛,叩诊呈鼓音,腹水征阴性.B超及CT示:肝右叶巨大占位.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及酶谱均正常.AFP(-).临床诊断:肝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右叶,约18cm×16cm×15cm大小,表面血管丰富,扩张充盈,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予以完整切除.

    作者:张伟;司君圣;武青;胡延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110例胃镜活检印片与石蜡切片的对比分析

    对疑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活检送病理,这是门诊、急诊病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使送检的小块组织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诊断,我科自1984.9-2000.7开展印片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110例印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张智武;李莲花;郝树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牙龈转移性直肠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1998年1月因患直肠癌在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诊断为直肠中~高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0/5),肠两端未见癌组织.术后进行6次化疗.2000年4月18日胸片发现肺转移,未做病理检查.2000年10月行肺部介入治疗.2001年再次胸片未见明显包块.

    作者:陆桂君;李建生;金树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右上腹肿块、腹痛、呕吐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0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加重半个月人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时轻时重,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腹泻、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半月前,患者意外摔倒后即出现右上腹部隐痛,并逐渐加重,同时伴有纳差、呕吐胃内容物.在当地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B超:右上腹部巨大包块待查.

    作者: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于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卵巢放线菌病1例

    患者女性,35岁.因右下腹阵发性渐进性疼痛2个月,加重4天入院.宫内放置节育环4年.查体:子宫右后方可触及一直径8cm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与子宫右侧壁有分界,压痛(+).B超示:右侧卵巢囊实性包块,以实性为主.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卵巢及输卵管组织.卵巢呈椭圆形,5.2cm×3.6cm×2.3cm大小,被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切面中央有一直径1.5cm大小化脓灶,其中可见细小的硫黄颗粒,脓肿周围卵巢组织内还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脓点,周围卵巢组织水肿.

    作者:史红;张盛忠;杨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滑膜肉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原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病例 66 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0例、纤维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13例,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10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6例原诊滑膜肉瘤的病例中,终确诊为滑膜肉瘤者27例,诊断准确率40.9%.易误诊为滑膜肉瘤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占31.8%.5例滑膜肉瘤初误诊为其他梭形细胞肉瘤.组织学双向分化是其主要特点,分单相纤维型,双相型和低分化型,未见单相上皮型病例.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和/或EMA,同时vimentin阳性,S-100和PGP9.5也有一定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高,多为弥漫性.其他几种梭形细胞肉瘤不表达CK和EMA,bcl-2蛋白阳性率低或局灶阳性.结论滑膜肉瘤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软组织肉瘤,免疫组化同时表达上皮性和间叶性标记.易误诊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bcl-2蛋白检测对滑膜肉瘤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魏永昆;朱虹光;周平;许祖德;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软组织骨外软骨瘤1例

    患者男性,30岁.颈部无痛性肿块5月余,无其他不适.查体:左颈中部有一直径1.2cm大小结节,质硬,活动差,无压痛.行活检术,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与颈椎横突的骨及筋膜无粘连,包膜完整,顺利取出肿块.临床诊断: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淋巴瘤?转移癌?病理检查巨检:肿物灰白,体积lcm × lcm×0.9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实性、橡皮样(图1).

    作者:刘建成;贾晓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肺嗜酸细胞类癌2例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瘤细胞胞质内有多量嗜酸性细颗粒.免疫组化:角蛋白、NSE、CgA、Syn 呈阳性表达,S-100呈阴性表达.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多量神经内分泌颗粒和增多的线粒体.结论肺嗜酸细胞类癌具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陆鸣;陈书媛;宋红梅;张长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