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君;李建生;金树珍
例1女性,60岁.因白带量增多1个月就诊.妇检:右侧宫颈管组织增厚,接触性出血明显.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例2女性,54岁.因绝经7年,阴道出血月余就诊.妇检:宫颈轻度糜烂,宫颈管见一绿豆大息肉.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2个月,伴腹痛发热2天人院.查体: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表面光滑.B超:脾增大,可见14cm×2 7cm×9.6cm巨大不均匀的实性占位,腹膜后、胰周淋巴结肿大.CT:脾内低密度占位,侵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骨髓常规: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象大致正常.超声引导下行脾穿刺活检术.
作者:王淑芳;饶晓松;苏荣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外科病理工作中,术中快速诊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1992年开始,我科应用超声波水浴快速制片技术,迄今已完成了近6000例术中快速诊断,制片质量稳定.由此,于1999年初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活检组织快速诊断.经过2年的实践,共完成各类活检组织快速诊断818例次,效果良好,诊断可靠.本文就具体方法及工作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钱建忠;汪娟;徐洪明;陆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舌癌中 E-钙黏附素、CD44v6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经病理证实初诊舌癌患者45例.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舌癌中E-钙黏附素和CD44v6.结果CD44v6和E-钙黏附素总的阳性率为71.1%和64.4%.E-钙黏附素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P<0.05).CD44v6在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中低分化鳞癌无差异(P>0.05),有转移者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转移者(P<0.05),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局部肿瘤T1-2与T3-4之间二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附素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降低(P<0.05).CD44v6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Ⅲ、Ⅳ期的病例中比Ⅰ、Ⅱ期显著升高(P<0.05).结论E-钙黏附素和CD44v6与舌癌病理分级、转移、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两项指标表达方式相反.当E-钙黏附素阴性、CD44v6阳性时,高度怀疑患者有转移可能.
作者:郑天荣;李建成;刘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瘤(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诊断HP有不同的方法,如尿素酶、13C呼吸实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这些实验敏感性较差,且不能对胃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明确有无HP感染常采用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如硝酸银(W-S法)和Giemsa染色等,然而,应用中发现这些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Hp的结构特点,采用中性红染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宁琦;田玉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正常大脑组织和星形细胞瘤组织(Ⅰ~Ⅳ)中Ki-67、VEGF、bcl-2,cyclin-D1与p16的表达,探讨其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3例正常脑组织和58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Ki-67,VEGF,bcl-2,cvclin-D1和p16的表达.结果经X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Ki-67和VEGF在正常大脑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所有级别的星形细胞瘤中均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Ki-67的表达增强,VEGF表达阳性的病例增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态亦出现相应的变化,每两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bcl-2在4个实验组中均表达,各组间表达差异显著(P<0.01),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增强.cyclin-Dl的表达阳性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脑组织中p16有一定的表达,阳性率69.2%;在转化为肿瘤细胞后p16的阳性率反而升高.肿瘤组织中,总的趋势是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p16的表达降低.结论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Ki-67,bcl-2的免疫组化检测可对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提供非常有意义的依据.而VEGF的作用需结合微血管形态的变化一起考虑.cyclin-D1和p16的免疫组化检测不够敏感,故辅助诊断意义不大.
作者:王怡;王国英;张华献;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5岁.因右上腹肿胀10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腹平软,肝肋下5cm,质硬,无触痛,叩诊呈鼓音,腹水征阴性.B超及CT示:肝右叶巨大占位.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及酶谱均正常.AFP(-).临床诊断:肝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右叶,约18cm×16cm×15cm大小,表面血管丰富,扩张充盈,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予以完整切除.
作者:张伟;司君圣;武青;胡延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8岁.肠吸收不良3个月,腹部不适、胀痛2个月伴恶心、呕吐、发热3天.人院一周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空肠坏死约1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6cm×8cm大小,呈冰冻状,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至距回盲部20cm之间共28处病灶,2处穿孔分别为lcm×Icm大小.术后第8天死亡.
作者:汤合莲;罗晓青;杨少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0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加重半个月人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时轻时重,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腹泻、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半月前,患者意外摔倒后即出现右上腹部隐痛,并逐渐加重,同时伴有纳差、呕吐胃内容物.在当地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B超:右上腹部巨大包块待查.
作者: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于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1岁,已婚.14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大阴唇疼痛,发现有一米粒大小硬结,近2个月肿物增大,约3.0cm×2 0cm×2.0cm大小,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肿块稍缩小,为进一步治疗而入院.查体:右侧大阴唇深部可触及4cm×3cm×3cm囊性肿物,边界尚清,触痛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阴道壁近处女膜处,4cm×3cm×2cm大小,包膜完整,将肿物完整剥离.
作者:王占东;陈砚凝;杨会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转录因子 E2F 与膀胱癌发病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2F和PCNA的表达;应用原位凋亡 TUNEL 方法测定膀胱癌中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膀胱癌中E2F阳性率为42.3%,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2.2%(P<0.05).膀胱癌中E2F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PCNA指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复发和细胞凋亡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2F异常参与膀胱癌的发病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
作者:谢庆祥;张闽峰;林福地;韩聪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是否存在能准确识别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结合HE染色、普通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1例临床拟诊为HD的病变肠段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N8E、S-100蛋白染色,比较它们的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光镜下有116例确诊为HD,其肠壁神经丛cathepsin D表达阴性.余15例肠壁神经丛内的个别细胞虽不具备神经节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但cahep sin D表达阳性.而N8E、S-100只在神经纤维或神经鞘膜(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中表达阳性.结论在肠壁神经丛中,cathepsin D只标记神经节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故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用于鉴别HD的可疑病例.
作者:伏利兵;何乐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11.5个月.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40℃,稀水便5~6次/日,无脓血,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20余天,症状好转.一周后再次复发.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其为足月顺产第二胎,无家族病史.查体:贫血貌,颈、颌下、腹股沟均可触及1cm×2cm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有疱疹,肝肋下3cm,脾肋下2cm.
作者:罗分平;毛青;王宪珍;刘抗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疑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活检送病理,这是门诊、急诊病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使送检的小块组织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诊断,我科自1984.9-2000.7开展印片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110例印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张智武;李莲花;郝树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1个月.因出生后颅骨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大头畸形,颅缝增宽,前囟增大.脑CT示:左额颞部扁圆形囊实性病变,约7cm×6cm × 4cm,边界清楚,其内见散在钙化点,诊断为颅内畸胎瘤.行左额颞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额颞部脑实质表面,7cm×6cm×4cm大小,边界清楚,向右下挤压脑组织至对侧.肿瘤为囊实性,表面光滑,切面紫红色烂肉状,有大小不等囊腔,可见毛发、骨及软骨.
作者:王娟红;王琪;杜鸿飞;刘蓉;刘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三类: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 lymphoma)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uCL).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诊断研究的新方法、发病机制如生物致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吕红波;杨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2岁.1998年1月因患直肠癌在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诊断为直肠中~高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0/5),肠两端未见癌组织.术后进行6次化疗.2000年4月18日胸片发现肺转移,未做病理检查.2000年10月行肺部介入治疗.2001年再次胸片未见明显包块.
作者:陆桂君;李建生;金树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女性,53岁.绝经3年,半月前宫颈口外突出一息肉状物,有异物感.查体:子宫如孕40d大小,宫颈口外突出3 条索状物,大小0.5cm×0.3cm~4cm×0.5cm.B超:宫内膜增厚,考虑子宫内膜癌.宫内膜刮诊病理报告:宫内膜息肉.手术见子宫增大,双侧卵巢萎缩,行全子宫切除.病理检查巨检:全子宫大小10cm×8cm×5cm.宫腔内充满分叶结节状、串珠状物,形态不整齐,大小不一,其总体积为7cm×3cm×3cm,呈灰褐色或暗红色,质韧,不易拉断,并呈游离状.
作者:周志韶;马澄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0岁.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上段触及一包块,突出皮肤,约6cm×5cm×4cm大小.术中见肿瘤位于表皮下真皮层内,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检查巨检:肿块体积5cm×4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褐色相间,见多个小出血囊.镜检:瘤组织由成片的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图1).腔大小不等,内壁无内皮细胞,由肿瘤细胞围绕形成;腔间为成片或成团的组织细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姜恩峰;刘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