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上腹肿块、腹痛、呕吐

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于冬梅

关键词:肿块, 腹痛, 上腹部, 患者意外, 胃内容物, 特殊处理, 呕吐, 巨大包块, 对症治疗, 症状, 女性, 黄疸, 腹泻, 发热, 病历
摘要: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0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加重半个月人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时轻时重,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腹泻、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半月前,患者意外摔倒后即出现右上腹部隐痛,并逐渐加重,同时伴有纳差、呕吐胃内容物.在当地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B超:右上腹部巨大包块待查.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

    作者:侯宁;陈玲红;赵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性,11.5个月.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40℃,稀水便5~6次/日,无脓血,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20余天,症状好转.一周后再次复发.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其为足月顺产第二胎,无家族病史.查体:贫血貌,颈、颌下、腹股沟均可触及1cm×2cm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有疱疹,肝肋下3cm,脾肋下2cm.

    作者:罗分平;毛青;王宪珍;刘抗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110例胃镜活检印片与石蜡切片的对比分析

    对疑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活检送病理,这是门诊、急诊病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使送检的小块组织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诊断,我科自1984.9-2000.7开展印片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110例印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张智武;李莲花;郝树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核转录因子-κB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5例正常肾组织、18例癌旁肾组织和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并分析NF-κB表达与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5例正常组织和18例癌旁肾组织均有NF-κB的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表达较强,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球囊壁层细胞表达较弱.在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和部分癌细胞的胞核.结论正常肾组织和癌旁肾组织中,NF-κB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而癌细胞在胞质和/或胞核.肾癌细胞核中表达的是NF-κB家族p65/p50成员,它可能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双平;翟宇强;王文亮;马福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00例女性不孕症的子宫内膜病理分析

    不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较为复杂.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作为一项基础检查,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及诊断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将不孕症的临床标准定为一年.本文就300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军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癌中转录因子E2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转录因子 E2F 与膀胱癌发病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2F和PCNA的表达;应用原位凋亡 TUNEL 方法测定膀胱癌中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膀胱癌中E2F阳性率为42.3%,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2.2%(P<0.05).膀胱癌中E2F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PCNA指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复发和细胞凋亡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2F异常参与膀胱癌的发病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

    作者:谢庆祥;张闽峰;林福地;韩聪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外阴副脊索瘤1例

    患者女性,31岁,已婚.14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大阴唇疼痛,发现有一米粒大小硬结,近2个月肿物增大,约3.0cm×2 0cm×2.0cm大小,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肿块稍缩小,为进一步治疗而入院.查体:右侧大阴唇深部可触及4cm×3cm×3cm囊性肿物,边界尚清,触痛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阴道壁近处女膜处,4cm×3cm×2cm大小,包膜完整,将肿物完整剥离.

    作者:王占东;陈砚凝;杨会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50岁.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上段触及一包块,突出皮肤,约6cm×5cm×4cm大小.术中见肿瘤位于表皮下真皮层内,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检查巨检:肿块体积5cm×4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褐色相间,见多个小出血囊.镜检:瘤组织由成片的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图1).腔大小不等,内壁无内皮细胞,由肿瘤细胞围绕形成;腔间为成片或成团的组织细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具有假菊型团结构的树突样细胞神经纤维瘤(DCNP):一种形态独特尚未认识的神经纤维瘤变异型18例报道

    作者:姜恩峰;刘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肺嗜酸细胞类癌2例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瘤细胞胞质内有多量嗜酸性细颗粒.免疫组化:角蛋白、NSE、CgA、Syn 呈阳性表达,S-100呈阴性表达.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多量神经内分泌颗粒和增多的线粒体.结论肺嗜酸细胞类癌具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陆鸣;陈书媛;宋红梅;张长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宫颈恶性淋巴瘤2例

    例1女性,60岁.因白带量增多1个月就诊.妇检:右侧宫颈管组织增厚,接触性出血明显.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例2女性,54岁.因绝经7年,阴道出血月余就诊.妇检:宫颈轻度糜烂,宫颈管见一绿豆大息肉.活检病理报告:宫颈管B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间质瘤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71例GST组织进行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检测,并将 PCNA的不同表达进行细胞增殖指数(PI)分级.结果71例GST中p16、p13、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恶性34.8%、95.7%、100%;交界性45.5%、77.3%、90.9%;良性65.4%、73.1%、65.4%.p16蛋白表达PI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Ⅲ、Ⅳ级(P<0.01),存活期<3年的明显低于>3年的(P<0.01).p16蛋白随肿瘤分化程度和生存率降低,阳性表达率也逐渐降低;而p53、c-myc蛋白及 PI分级则相反.p16与p53、c-myc蛋白及PCNA的PI分级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的 PI 分级有助于判断GST的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黄小让;罗祝泉;彭文明;阮红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肠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68岁.肠吸收不良3个月,腹部不适、胀痛2个月伴恶心、呕吐、发热3天.人院一周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空肠坏死约1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6cm×8cm大小,呈冰冻状,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至距回盲部20cm之间共28处病灶,2处穿孔分别为lcm×Icm大小.术后第8天死亡.

    作者:汤合莲;罗晓青;杨少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滑膜肉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原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病例 66 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0例、纤维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13例,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10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6例原诊滑膜肉瘤的病例中,终确诊为滑膜肉瘤者27例,诊断准确率40.9%.易误诊为滑膜肉瘤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占31.8%.5例滑膜肉瘤初误诊为其他梭形细胞肉瘤.组织学双向分化是其主要特点,分单相纤维型,双相型和低分化型,未见单相上皮型病例.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和/或EMA,同时vimentin阳性,S-100和PGP9.5也有一定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高,多为弥漫性.其他几种梭形细胞肉瘤不表达CK和EMA,bcl-2蛋白阳性率低或局灶阳性.结论滑膜肉瘤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软组织肉瘤,免疫组化同时表达上皮性和间叶性标记.易误诊的肿瘤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bcl-2蛋白检测对滑膜肉瘤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魏永昆;朱虹光;周平;许祖德;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三类: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 lymphoma)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uCL).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诊断研究的新方法、发病机制如生物致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吕红波;杨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氯乙酸酯酶方法的改良

    氯乙酸酯酶(CE)属特异性酯酶,它是在萘酚AS-D-氯化醋酸酯为底物时,酯酶活性主要出现于中性粒细胞系中.故萘酚AS-D-氯化醋酸酯酶(简称AS-D-CE)又称中性粒型酯酶[1].除了在肥大细胞见到活性外,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基本阴性.其反应原理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沉淀-偶氮染料,以此标识酶的定位.

    作者:钟梅;王芳;吕亚莉;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细胞腺瘤1例

    患者女性,15岁.因右上腹肿胀10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腹平软,肝肋下5cm,质硬,无触痛,叩诊呈鼓音,腹水征阴性.B超及CT示:肝右叶巨大占位.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及酶谱均正常.AFP(-).临床诊断:肝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右叶,约18cm×16cm×15cm大小,表面血管丰富,扩张充盈,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予以完整切除.

    作者:张伟;司君圣;武青;胡延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浅谈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的现代化(二)

    3.2.7全自动组织切片封盖机机器手臂灵巧自如,节省人力,对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极为有利.3.2.8自动载玻片标签仪直接将相关号码打印在载玻片的标签位置,省去准备、核对、粘贴标签的麻烦,减少标签与玻片不符的错误.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陈国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牙龈转移性直肠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1998年1月因患直肠癌在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诊断为直肠中~高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0/5),肠两端未见癌组织.术后进行6次化疗.2000年4月18日胸片发现肺转移,未做病理检查.2000年10月行肺部介入治疗.2001年再次胸片未见明显包块.

    作者:陆桂君;李建生;金树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组织蜡块防蛀的方法

    在档案管理及对病理组织蜡块的回顾性研究中,经常发现蜡块中组织有蛀噬现象.这样的蜡块不能重新制片,既影响正常工作,又使病理原始资料遭到破坏,不能保证病理档案的完整性.为此,我们在组织脱水及浸蜡过程中,加入甲醛和氯氰菊酯杀虫剂,用甲醛保证组织充分固定,用氯氰菊酯石蜡液对组织进行浸蜡处理,经过10年的观察,证实防止蜡块蛀噬的效果很好.

    作者:楚广民;罗伟;刘华;魏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