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侯宁;陈玲红;赵坡

关键词:抗原修复, 端粒酶逆转录酶, 免疫组化染色, 染色效果, 抗原决定簇, 甲醛固定, 免疫组化标记, 石蜡切片, 醛基交联, 抗原蛋白, 抗体, 阳性率, 修复法, 羧甲基, 敏感性, 酶消化, 固定液, 组织, 微波, 高压
摘要: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50岁.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上段触及一包块,突出皮肤,约6cm×5cm×4cm大小.术中见肿瘤位于表皮下真皮层内,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检查巨检:肿块体积5cm×4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褐色相间,见多个小出血囊.镜检:瘤组织由成片的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图1).腔大小不等,内壁无内皮细胞,由肿瘤细胞围绕形成;腔间为成片或成团的组织细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陈诚;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牙龈转移性直肠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1998年1月因患直肠癌在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诊断为直肠中~高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0/5),肠两端未见癌组织.术后进行6次化疗.2000年4月18日胸片发现肺转移,未做病理检查.2000年10月行肺部介入治疗.2001年再次胸片未见明显包块.

    作者:陆桂君;李建生;金树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NK/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与病理诊断

    NK/T 细胞淋巴瘤是1997年WHO新的淋巴瘤分类中确立的一组特殊性外周T与NK细胞淋巴瘤.包括:①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②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③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④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等.其起源于NK与细胞毒性T细胞(CIL).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已往概念不清,命名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本文重点将此类淋巴瘤的概念和病理诊断要点作一专题介绍.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男:女=3:4,平均43岁,肿瘤大小4.6~23cm,平均10cm.4例混合型,2例梭形细胞型,1例上皮样型.7例均HMB-45(+),3例desmin(+),5例actin(+).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3种成分分布、比例及病理形态变化多样,并易见髓外造血,HMB 45阳性细胞是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宏图;孙耘田;邹霜梅;刘秀云;沈桂华;郭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核转录因子-κB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5例正常肾组织、18例癌旁肾组织和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并分析NF-κB表达与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5例正常组织和18例癌旁肾组织均有NF-κB的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表达较强,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球囊壁层细胞表达较弱.在4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NF-κB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和部分癌细胞的胞核.结论正常肾组织和癌旁肾组织中,NF-κB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而癌细胞在胞质和/或胞核.肾癌细胞核中表达的是NF-κB家族p65/p50成员,它可能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双平;翟宇强;王文亮;马福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病理检查报告规范化的几点看法

    病理检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文件.它关系到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判断,及时、准确和简练的病理报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信息.病理报告应集中描写与疾病诊治及预后有关的内容.随着医患矛盾的逐年增多,病理报告也是医疗纠纷及法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件.病理医师在书写每一份病理报告时,都应该非常认真严谨,尽量避免和减少因病理诊断所造成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丹华;阚秀;回允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波快速石蜡制片技术在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在外科病理工作中,术中快速诊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1992年开始,我科应用超声波水浴快速制片技术,迄今已完成了近6000例术中快速诊断,制片质量稳定.由此,于1999年初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活检组织快速诊断.经过2年的实践,共完成各类活检组织快速诊断818例次,效果良好,诊断可靠.本文就具体方法及工作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钱建忠;汪娟;徐洪明;陆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子宫腺纤维瘤及腺肉瘤各1例

    例1女性,53岁.绝经3年,半月前宫颈口外突出一息肉状物,有异物感.查体:子宫如孕40d大小,宫颈口外突出3 条索状物,大小0.5cm×0.3cm~4cm×0.5cm.B超:宫内膜增厚,考虑子宫内膜癌.宫内膜刮诊病理报告:宫内膜息肉.手术见子宫增大,双侧卵巢萎缩,行全子宫切除.病理检查巨检:全子宫大小10cm×8cm×5cm.宫腔内充满分叶结节状、串珠状物,形态不整齐,大小不一,其总体积为7cm×3cm×3cm,呈灰褐色或暗红色,质韧,不易拉断,并呈游离状.

    作者:周志韶;马澄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应用中性红显示幽门螺杆菌染色的探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瘤(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诊断HP有不同的方法,如尿素酶、13C呼吸实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这些实验敏感性较差,且不能对胃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明确有无HP感染常采用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如硝酸银(W-S法)和Giemsa染色等,然而,应用中发现这些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Hp的结构特点,采用中性红染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宁琦;田玉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国内医院病理科的现状

    国内病理学科是20世纪20年代由病理界前辈胡正详、梁伯强、谷镜研、候宝璋和林振纲等教授从国外引进的.他们从西方国家回国后在各自的教学单位培植了数量不等承前启后的病理工作者,除病理教学外他们还开展了尸检和活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医学院和医院的数量得到大幅度增长,国内病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成倍增多,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当时只限于大城市的医学院校和大医院.

    作者:刘彤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输卵管结扎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性,54岁.生育2胎.1973年2月在外院行人工流产及绝育术,术后经量增多约一倍,伴有痛经,但疼痛无进行性加剧.此次因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发现子宫肌瘤,于1999年12月人院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双侧输卵管缴端游离,浆膜面光,峡部见结扎痕迹,结扎部闭锁呈盲端,两端分开,结扎处近端切面管壁厚3~5mm;管腔狭窄,远端切面管壁厚2mm;全子宫标本见肌壁间多发性平滑肌瘤及颈管息肉1枚,1.5cm×0.5cm×0.2cm大.

    作者:孙剑英;刘伯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氯乙酸酯酶方法的改良

    氯乙酸酯酶(CE)属特异性酯酶,它是在萘酚AS-D-氯化醋酸酯为底物时,酯酶活性主要出现于中性粒细胞系中.故萘酚AS-D-氯化醋酸酯酶(简称AS-D-CE)又称中性粒型酯酶[1].除了在肥大细胞见到活性外,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基本阴性.其反应原理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沉淀-偶氮染料,以此标识酶的定位.

    作者:钟梅;王芳;吕亚莉;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

    作者:侯宁;陈玲红;赵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00例女性不孕症的子宫内膜病理分析

    不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较为复杂.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作为一项基础检查,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及诊断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将不孕症的临床标准定为一年.本文就300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军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星形细胞瘤中Ki-67,VEGF,bcl-2,cyclin-D1及p16的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观察正常大脑组织和星形细胞瘤组织(Ⅰ~Ⅳ)中Ki-67、VEGF、bcl-2,cyclin-D1与p16的表达,探讨其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3例正常脑组织和58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Ki-67,VEGF,bcl-2,cvclin-D1和p16的表达.结果经X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Ki-67和VEGF在正常大脑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所有级别的星形细胞瘤中均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Ki-67的表达增强,VEGF表达阳性的病例增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态亦出现相应的变化,每两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bcl-2在4个实验组中均表达,各组间表达差异显著(P<0.01),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增强.cyclin-Dl的表达阳性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脑组织中p16有一定的表达,阳性率69.2%;在转化为肿瘤细胞后p16的阳性率反而升高.肿瘤组织中,总的趋势是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p16的表达降低.结论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Ki-67,bcl-2的免疫组化检测可对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提供非常有意义的依据.而VEGF的作用需结合微血管形态的变化一起考虑.cyclin-D1和p16的免疫组化检测不够敏感,故辅助诊断意义不大.

    作者:王怡;王国英;张华献;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 24 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4~48岁,以乳晕外肿块就诊,临床及辅助检查均易误诊为癌.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是重要的方法.

    作者:冯敬;于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110例胃镜活检印片与石蜡切片的对比分析

    对疑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活检送病理,这是门诊、急诊病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使送检的小块组织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诊断,我科自1984.9-2000.7开展印片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110例印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张智武;李莲花;郝树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癌中转录因子E2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转录因子 E2F 与膀胱癌发病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2F和PCNA的表达;应用原位凋亡 TUNEL 方法测定膀胱癌中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膀胱癌中E2F阳性率为42.3%,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2.2%(P<0.05).膀胱癌中E2F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PCNA指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复发和细胞凋亡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2F异常参与膀胱癌的发病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

    作者:谢庆祥;张闽峰;林福地;韩聪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间质瘤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71例GST组织进行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检测,并将 PCNA的不同表达进行细胞增殖指数(PI)分级.结果71例GST中p16、p13、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恶性34.8%、95.7%、100%;交界性45.5%、77.3%、90.9%;良性65.4%、73.1%、65.4%.p16蛋白表达PI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Ⅲ、Ⅳ级(P<0.01),存活期<3年的明显低于>3年的(P<0.01).p16蛋白随肿瘤分化程度和生存率降低,阳性表达率也逐渐降低;而p53、c-myc蛋白及 PI分级则相反.p16与p53、c-myc蛋白及PCNA的PI分级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 PCNA的 PI 分级有助于判断GST的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黄小让;罗祝泉;彭文明;阮红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黏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

    黏膜黑色素瘤较皮肤黑色素瘤少见,日常诊断工作中较易引起误诊.本文以黏膜黑色素瘤好发部位为主线,归纳整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纪小龙;徐薪;申明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