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观察

王琼儿;叶志玲

关键词:中药, 中西医结合,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和来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早期妊娠(≤7周)且B超证实宫内妊娠的患者50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各250例,比较两组流产效果. 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的完全流产率(99.0%、92.0%)、平均阴道出血时间[(6.2±3.5)d、(15.2±5.8)d]、不完全流产率(0.7%、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疗效较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目的 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19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替罗非班+PCI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PCI治疗组,95例),疗程24 h. 结果 替罗非班组9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均未见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和6.3%,两组之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替罗非班在ACS的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且安全性好.

    作者:贾晨红;王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鼻出血一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吞咽障碍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血液疾病史.查体:血压180/100 mmHg,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肢瘫,肌力3级,双肺听诊无异常.头部CT示脑出血,血常规无异常.给予甘露醇、小牛血去蛋白静脉滴注,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之后血压一直维持在140/90 mmHg左右.12 d后复查头部CT,示脑出血完全吸收.

    作者:胡明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更昔洛韦联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Kaposi水痘样疹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Kaposi水痘样疹的疗效. 方法 单纯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组14例,更昔洛韦联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16例,观察皮疹、体温控制情况及疾病治愈时间等指标,观察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Kaposi水痘样疹中的作用. 结果 更昔洛韦联合人丙种球蛋白在皮疹控制、疾病痊愈时间上均明显好于单纯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组(P<0.01). 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Kaposi水痘样疹中能更快速控制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程岩峰;张悦;韩秀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茵陈退黄合剂结合光疗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茵陈退黄合剂结合光疗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间歇光疗(蓝光照射12 h后停16 h,累积光疗时间不超过72 h).实验组33例,给予短期光疗(蓝光照射12 h后停16 h,累积光疗时间不超过24 h),同时给予茵陈退黄合剂,少量多次频服,50 mL/d. 结果 实验组的黄痘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且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茵陈退黄合剂结合光疗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较单纯光疗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

    作者:翁金月;陈永财;黄建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从门诊处方分析谈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目的 调查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后提示临床医生,促进合理用药. 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10月门急诊处方4 586张,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不合格处方256张,占抽查处方的5.04%,人均用药3.95种,使用针剂、抗菌药物的患者占15.31%、33.80%. 结论 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审核处方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伟红;朱立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复方司帕沙星口腔缓释药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制复方司帕沙星口腔缓释药膜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以主要原料司帕沙星和奥硝唑研制成口腔缓释药膜.经临床治疗观察180例牙周炎和冠周炎患者,并与口服药物治疗的180例患者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复方司帕沙星口腔缓释药膜对牙周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用药.

    作者:孙洁;沙士义;朱国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门诊中西药物不合理配伍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并结合中西药物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对本院门诊中西药物联合用药存在的不合理配伍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就如何加强中西药物联合用药的规范管理进行阐述,以达到规避药物不良反应,发挥中西药联用之优势,确保用药安全的目的.

    作者:张宝艳;宋兆立;刘中兴;东玉鹏;王立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我院药房调剂中的差错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医院药局调剂时常见差错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方法 根据调剂室的处方调查,参阅有关资料做出综合分析. 结果 总结了常见的差错类型,并提出相应对策. 结论 调剂工作是事关生命的专业性工作,应提高药师的服务质量

    作者:张志伟;曹岸;于晓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Excel软件在药效评价Meta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Excel表格软件在药效评价Meta分析中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单元格引用和函数引用的方法,编写Excel表格程序. 结果 实例分析表明,基于Excel表格的Peto法Meta分析,其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分析结果以及森林图和漏斗图与RevMan 4.2软件是一致的. 结论 在计数资料Meta分析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可以采用Excel软件进行Peto法Meta分析.

    作者:林丛笑;苏银法;杜乐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要点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总结护理要点. 方法 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 结果 治疗组中基本痊愈46例(58.5%);显著进步27例(33.75%);进步7例(8.75%).对照组中基本痊愈10例(12.5%);显著进步11例(13.75%);进步48例(60%);病情无改善6例(7.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由于脑梗死患者病程长,甚至反复发作,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崔静;何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14 d.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2±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6.6)分;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2.4%和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3%和78.1%. 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作者:史宝和;陈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2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变情况. 结果 丹红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赵大宇;王荣军;王艳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重比重与等比重布比卡因在腰麻剖宫产术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等比重、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重比重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7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Z组(重比重腰麻组):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D组(等比重腰麻组):0.75%布比卡因2 mL+0.996生理盐水1 mL,分别记录腰麻起效时间,达到高平面所需时间,高镇痛平面,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Z组腰麻起效时间明显较D组快(P<0.05),Z组高镇痛平面较D组高,Z组镇痛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术中发生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在平卧位下,重比重布比卡因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等比重组,腰麻质量可靠,可安全地用于剖宫产患者的麻醉,尤其适用于急诊剖宫产.

    作者:韩光;董新阳;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钠盐的制备及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的钠盐,并研究甘草次酸钠、11-脱氧甘草次酸钠的抗麦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在无水乙醇条件下,与氲氧化钠反应分别得到相应的钠盐.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纸片致小鼠慢性肉芽肿及气囊性滑膜炎3个模型观察甘草次酸钠、11-脱氧甘草次酸钠的抗爽作用,并测定小鼠血清和炎症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 结果 所得钠盐通过熔点、红外、紫外等表征其结构.10、20、4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也可显著抑制滤纸片所致小鼠慢性肉芽肿,可使血清中PGE2含量减少.10、4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能使炎症液中的PGE2含量减少.在血清和炎症液中,1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可使NOS活性和NO的含量显著下降. 结论 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的钠盐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类化合物的水溶性、吸收性,改善了相应的药理作用.其中11-脱氧甘草次酸钠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E2和NO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罗晔;朱茉莉;孙晓飞;梁中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培氟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培氟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给予培氟沙星0.4 g+甲硝哇0.2 g.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17例,给予左氧氟沙星0.2 g+甲硝唑0.2 g.静脉滴注,2次/d.两组均治疗10 d. 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是64.71%、52.94%(P>0.05),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70.59%(P>0.05). 结论 在急性盆腔炎治疗中,国产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疗效相当,其安全性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夏朝晖;胡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黄连提取方法的试验研究

    目的 通过对黄连提取方法的研究,确定其佳提取方法的因素及水平. 方法 比较醇提与水提,选择佳提取溶剂,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溶剂量为考察因素,以浸膏得率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黄连提取工艺. 结果 黄连的佳提取工艺为分别加12、10、10倍量水,浸泡0.5h,回流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1.5、1.5、1.0 h. 结论 通过对黄连提取工艺的优选,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志华;陈碧;陈新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文拉法辛联合安乐片治疗复发性抑郁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安乐片治疗复发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98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两组均给予文拉法辛100~225 mg/d,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乐片9片/d,3次/d治疗.6周为1个疗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治疗均有效,疗效相当(P>0.05),但研究组起效快,不良反应发生少、程度轻.结论文拉法辛联合安乐片治疗复发性抑郁症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于发平;刘玉珍;刘玉萍;刘炳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度洛西汀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疗效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价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 方法 对63例伴有抑郁症状的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8周的度洛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价度洛西汀对伴有抑郁症状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QOL)评价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比入组时明显降低(P<0.01),有效率分别为65%和52%;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独立性3个领域有明显改善.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度洛西汀能明显改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起效时间为2~4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应用度洛西汀治疗患者抑郁症状的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肖云;何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卡络磺钠葡萄糖注射液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卡络磺钠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工艺. 方法 对抗氧剂和金属螯合剂用量、pH值、活性炭用量和灭菌条件进行了筛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络磺钠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结果 加入0.1%甲硫氨酸和0.005%依地酸钙钠,调pH值在4.5~5.5,加入0.05%的活性炭,115℃热压灭菌30 min.制剂质量符合药典有关注射剂的质量标准. 结论 本品制备工艺可靠,适于工业化生产,质量可控.

    作者:林瑞红;马大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酒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随着经济发展,饮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酒与多种药物会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引起不良反应.笔者从酒能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及损害胃肠道拈膜、抑制凝血因子、扩张血管、抑制中枢神经、损害肝脏等方面加以阐述,归纳出酒对苯妥英钠、降糖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镇静药、维生素、止血药、利尿降压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抗变态反应药等的影响,以及戒酒硫样反应,目的是更好地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身体健康.

    作者:徐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