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锡坚;官树雄;朱水英;蔡建良
目的 比较矽肺灌洗患者辅用支气管镜时不同干预方法 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矽肺灌洗辅用支气管镜的患者60例,分成A、B、C 3组,A组采用传统喉头喷雾+气管滴注干预法;B组采用经鼻滴入干预法;C组采用雾化吸入干预法.检查结束后对3组患者的舒适度、 起效时间、 干预效果、 麻药使用计量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对3种不同干预方法的比较,发现经鼻滴入法干预效果好、 干预耗时短、 麻药使用量少,但舒适度低、 不良反应率高;雾化吸入法患者的舒适度高、 不良反应率低;喉头喷雾+气管滴注法则表现一般.结论 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干预方法,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经鼻滴入法应作为首选干预方法.
作者:迟欣欣;汪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PCT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00例和50例健康人群,依据疾病类型将这些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50)和严重脓毒症组(n=5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 乳酸、 中性粒细胞比例、WBC及SOFA评分、 血清PCT、hs-CRP、 乳酸、 中性粒细胞比例、WBC的ROC曲线分析、 血清PCT与hs-CRP、 乳酸、WBC及SOFA评分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WBC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乳酸、 中性粒细胞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PCT的AUC显著高于hs-CRP、 乳酸、 中性粒细胞比例、WBC(P<0.05),敏感性、 特异性均显著高于hs-CRP、 乳酸、 中性粒细胞比例、WBC(P<0.05),乳酸缺乏良好的检验效力(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PCT与WBC及SOFA评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hs-CRP、 乳酸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PCT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价值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红;陈锦源;赵子贤;陈世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2017年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锐器伤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 暴露地点及环节、 暴露源等伤害特点.结果 共监测医务人员251名,3年平均在院员工(包括实习医生护士)有2609人.暴露人群以工龄1年内(145例,占57.7%)的医务人员,且实习护士(106例,占42.2%)居多,其中内科106例,占42.2%,外科89例,占35.4%,受伤主要发生在病房内(145例,占57.7%),暴露时间主要发生在上午(135例,占53.7%),受伤发生的环节排在前三位的是拔针时(72例,占28.7%)和丢弃整理时(33例,占13.1%)以及手术中(23例,占9.1%),其中和针头相关的操作受伤例次为166例,占比66.1%.医务人员上报锐器伤时乙肝疫苗未接种及接种年数大于5年的有193人,占比76.3%.在发生锐器伤后评估给予92人追踪随访,均未发生暴露.在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中,认为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且当时没有戴手套的比例达到77.8%(χ2=42.538,P<0.05).结论 医院应重点加强对年资低的医护人员及实习生的培训,提高高发时间段和科室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强调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在防范锐器伤中的作用,简化上报流程,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朱玉婷;倪明珠;孙艳;丁韧;胡秀琼;磊彤华;卞呈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术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MPP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接受支气管镜术分为支气管镜组(35例)和常规组(27例),常规组患儿给予抗感染、 止咳、 祛痰等对症治疗,支气管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术治疗,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支气管镜组记录检查前、 过声门、 目标部位、 检查结束时SpO2变化情况.结果 支气管镜组退热时间、 咳嗽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镜组2 w内影像学恢复正常率为77.14%高于常规组的51.85%,影像学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镜组检查前、过声门、 达到目标位置、 检查结束时SpO2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例SpO2检查过程中下降,停止灌洗或暂停灌洗后自我恢复,无1例患者出现心跳骤停、 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纤维支气管镜术治疗MPP,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作者:彭献华;马春英;李冰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体温管理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对制定提高手术室体温管理标准、 护理质量给予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月11月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外科患者115例为入组研究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保温管理、 观察组60例采用术中体温管理病例.结果 两组患者入室、 术中、 手术结束时T、P、R、MAP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麻醉苏醒时间(min)、 肛门排气时间(min)、拔管时间(min)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温管理可保证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体温、 生命体征的平稳,加快麻醉药物代谢,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作者:韩芸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找到效率较高的新鲜气流量与蒸发罐刻度组合.方法 将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5 min(T0),记录MAP、HR和BIS值,然后设置A组新鲜气流量2 L/min,七氟烷蒸发罐刻度为3%,B组为3 L/min和2%、C组为4 L/min和1.5%,每组30例,记录3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达到1.2%(即0.7 MAC)所需的时间(s),以及到达目标浓度后3分钟内(T1)MAP、HR和BIS的低值.结果 3组患者七氟烷呼气末浓度达到1.2%(即0.7 MAC)所需的时间,A组小于B组,B组小于C组(P<0.05);比较3组患者T1时的MAP、HR、BIS比T0时下降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较低新鲜气流量联合较高七氟烷蒸发罐刻度,其效率优于较高新鲜气流量联合较低七氟烷蒸发罐刻度.
作者:张霞;朱跃坤;陈永喜;顾利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腰椎后路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76例LDH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下行腰椎融合术治疗的76例LDH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 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ODI及JOA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腰椎后路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DH合并腰椎不稳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荐.
作者:彭小勇;李挺;丁立林;徐庆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冠心舒通胶囊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 模型组、 冠心舒通胶囊组(冠心舒通胶囊1.5 g/kg).每天灌胃2次,5 d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制作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Western blotting测定缺血心肌p53、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蛋白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p53、Caspase-9的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舒通胶囊组的p53、Caspase-9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冠心舒通胶囊可拮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53、Caspase-9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毛慧子;田洪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胃血管检查对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及提供参考.方法 胃镜确诊胃癌患者75例,术前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胃血管,同胃癌根治术后胃血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胃血管解剖类型、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供胃血管正常以及解剖变异等诊断结果方面,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与术中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胃对胃癌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胃癌根治术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剑华;易海玲;汤培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木樨草素和牡荆素的含量,考察同时测定木犀草素和牡荆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ODS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0 m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58:42,pH=4.0),检测波长35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结果 分别在38.5~4350 ng/mL和16.5~1860 ng/mL范围内,木樨草素和牡荆素的校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相关性系数r为0.9996和0.9994,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2.3% ~104.7%和93.82% ~101.4%,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小于7.9%和5.4%.结论 建立的高效相色谱方法稳定,结果可靠,可用于血浆中木樨草素和牡荆素浓度的检测.
作者:才志阳;赵楠;郭伟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I期切除治疗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I期传统或改良Dudley法切除术,患者进行常规的术中灌洗、 术后胃肠减压、 放置等操作,其中16例患者立即实施I期切除吻合术,49例患者8~12 h保守治疗后实施I期切除吻合术,11例则在2~3 d保守治疗后实施I其切除吻合术,对比3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保守治疗8~12 h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立即手术组与保守治疗2~3 d患者(P<0.05);并且保守治疗8~12 h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2~3 d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观察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有利于进行充足、 完善的术前肠道准备工作,对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降低术后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佟鑫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平均动脉压(MAP)维持水平感染性休克患儿急性肾损伤情况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7年4月我院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参照患者MAP水平分组,将给予血管活性物质后MAP水平(MAPb)<75% 平均动脉压平时水平(MAPa)者46例分为A组,75%MAPa≤MAPb<90%MAPa者24例分为B组,90%MAPa≤MAPb0.05);3组病死率对比,A组30.43%(14/46)与B组20.83%(5/24)、C组16.67%(2/1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对其肾血流指标及肾功能具有明显影响,将其维持于患者平时水平可有效降低急性肾损伤发生风险,且乳酸清除率较高,不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预后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邓松青;梁汉锐;黄增辉;何萍;陈日胜;林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动态对比增强MRI是一种基于对比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成像方法,对于观察、 分析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肝脏在实际的运行中极易受到其他器官运动的影响,并且肝脏运行接受双重供血,将MRI技术应用于肝脏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MRI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肝脏DCE-MRI可以用于抗血管靶向治疗药物研发、 肿瘤诊断与分级、 肝功能评估、 疗效反应检测与预后评估、 肝纤维化诊断与分级等.基于此,本文对动态对比增强MRI在肝脏疾病检查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综述.
作者:许宇克;陈新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患者心里应激在早期护理干预后的反应情况更加完善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模式.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日间手术患者200例,按照是否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简单随机分法分为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110例,分别采用状态调查形式来进行术前焦虑水平来分析、 统计日间手术患者焦虑例数,同时通过类试验性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焦虑评分、 脉率、 血压、 满意度、 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日间手术患者入室后焦虑评分(S-AI)高于入室,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室前后焦虑、 脉率、 血压分值比较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室后两组患者焦虑、 脉率、 血压分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头痛、 呕吐等不良反应、 延期出院发生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间手术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程度,稳定其生命体征同时对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和护理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徐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亚砷酸联合反应停、 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 复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难治性、 复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MP(马法兰联合泼尼松)方案治疗(对照组26例)以及亚坤酸联合反应停、 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等临床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1.54%,高于对照组的30.77%(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计数)、 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肿瘤细胞百分数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砷酸联合反应停、 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 复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作者:吕征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云南白药对儿童急性胃炎患者炎症因子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90例儿童急性胃炎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比两组患儿疗效、 炎症因子及胃泌素水平.炎症因子选择CRP、TNF-α、IL-6、IL-8作为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5.55%,对照组总好转率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CRP、TNF-α、IL-6、IL-8及胃泌素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儿童急性胃炎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及胃泌素水平,安全性高.
作者:崔晓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进行诊断治疗的120例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60例)给予传统诊疗,观察组患者(60例)给予消化内镜进行诊断治疗.对比两组的诊断影像质量评分、 治疗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3.93±0.23)分、 形态影像评分(4.08±0.70)分、 毛细血管影像评分(3.99±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2.00±0.20)分、 形态影像评分(2.10±0.40)分、 毛细血管影像评分(1.60±0.11)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85.63±10.73)mL、 手术时间(68.73±9.88)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17.52±11.54)mL、 手术时间(83.94±10.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可较为精确诊断出消化道早癌,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文斌;谢琼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老年高血压保守治疗患者360例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可疑危险因素,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高血压保守治疗患者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360例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再出血38例,发生率为10.56%.单因素分析得出,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患者在入院时收缩压、 入院时舒张压、 凝血功能异常、 烦躁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 入院时舒张压、 凝血功能异常、 烦躁为影响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针对合并有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和干预,以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风险.
作者:陈同;赖永东;陈庚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持续输注对结肠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静—躁动评分影响.方法 80例择期结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S组)和丙泊酚组(PS组).DS组诱导前1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术中以0.5μg/(kg·h)速度持续输注,PS组诱导前10 min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h),术中两组患者均吸入七氟烷,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5~55.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后(T0)、 诱导前(T1)、 诱导后(T2)、 插管后即刻(T3)、 插管后3 min(T4)、 手术开始(T5)、 拔管时(T6)血压及心率变化,记录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及术后镇静—躁动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PS组血压、心率T1到T5各时点先明显下降后明显升高(P<0.05),DS组变化不明显;与PS组相比,DS组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躁动评分DS组显著低于PS组(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术中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术后躁动发生,提高患者苏醒质量.
作者:崔文杰;刘国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护理干预用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出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止血时间、 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7.56%比对照组患者的80.49%高,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患者的止血时间、 住院时间长短,且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17.17%,且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快速止血,提高抢救效果,并且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婷婷;谭庆红;师瑞月;严健芬;张海洋;姚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