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迎香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其中53例患者单纯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3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8、IL-10以及CRP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RS、ADL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5%、9.43%,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效果较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张丹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有关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与氧化应激反应亢进密切相关,其中具体表现为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标志物5-HT、BDNF水平的下降及炎性因子上升密切相关,针灸可多方面调整上述标志物的水平而良性调控氧化应激反应起到显著的抗抑郁作用,但目前尚未见针刺抗卒中后抑郁具体机理分析,故该文拟从卒中后抑郁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及针刺调控氧化应激反应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和科研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思路.
作者:张龙辉;韩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梳理古籍中有关“人中黄”的记述,查阅其应用功效,为恢复和改善人中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查阅历代古籍医书及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应用记载,载述总结其药性功效及应用.结果:“人中黄”是由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有关详细炮制方法的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其性寒凉,味甘、苦、咸,归心、胃经,主要具有解毒辟瘟、清热透疹的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大头瘟、天行热、痘疹、白喉等.人中黄的临床应用经历了元明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成熟的一个过程,清代留存有大量的临床医案记载,临床配伍十分的丰富,药性功效认识深刻,但是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已淡出临床.
作者:王胜超;张振凌;黄亚森;李柯柯;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的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与司坦唑醇与环孢素A联合口服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B12及叶酸片辅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证给予口服中药及穴位贴敷.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的提高程度对照组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提高治愈率,减低西药的副作用,降低复发率.
作者:侯立红;刘欣;朱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前,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心血管临床中的有效治疗方案.然而,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客观化、标准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体系是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必然问题.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21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其以中医病证为切入点,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形成鉴定病证生物标记物,建立中药方剂有效及安全性评价体系,探究中药方剂药效物质机制的应用科学.因此,该文将近年来,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体系为核心导向,将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旨在为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作者:张妮;贾连群;杨关林;宋囡;吕美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凋膜止崩液对人离体子宫内膜增生症(EH)腺上皮细胞PTEN、Rb2/p 130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EH的治疗机理.方法:分离、培养30例原代人子宫内膜增生症(EH)腺上皮细胞并采用CK-19鉴定,将纯化后的腺上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凋膜止崩液大剂量组(50μg/mL)、凋膜止崩液中剂量组(25μg/mL)、凋膜止崩液小剂量组(12.5μg/mL),分别于用药24、48、72 h观察下列指标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噻唑兰(MTT)法检测3个时间点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实时定量聚合酶连反应(RT-PCR)以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PTEN、Rb2/p 130 mRNA及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膜止崩液各组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凋膜止崩液组EH腺上皮细胞中PTEN、Rb2/p13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凋膜止崩液能明显抑制EH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与上调细胞抑癌基因PTEN、Rb2/p130的表达有关.
作者:严谨;王芙蓉;贺丰杰;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试验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比较两组临床预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SOD、D-D、CRP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4.6%、95.4%高于对照组36.9%、76.9%(P<0.05);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试验组GCS评分升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试验组D-D、CRP水平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试验组SOD水平升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效果佳,其可有效降低D-D、CRP水平,升高SOD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有效率也较高,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张琴;周亮;欧阳林旗;胡炜航;李聪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安王氏内科治疗胃病的用药特色.方法:收集新安王氏医家胃痞胃痛病医案共147例,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寻找用药特色.结果:应用多的药物包括法半夏、川楝子、枳壳、茯苓、延胡索、瓜蒌、五灵脂、佩兰、豆蔻、沉香、黄连、香附等,味多辛、苦,主入胃、肝经为主功效以行气开郁止痛为主.半夏、枳壳、瓜蒌、薤白存在强的关联度.结论:王氏内科治疗该病在立法上采用通阳散结法;基本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等药物组成,拟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作者:王睿;王键;黄辉;李一芳;叶铭刚;郜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隔药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孕三烯酮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经治疗后,采集大鼠病灶标本,观察隔药灸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的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的KDR和PTGS2mRNA表达.结果:经隔药灸治疗后大鼠模型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治疗组大鼠模型的异位子宫内膜PTGS2和KDR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隔药灸能明显抑制大鼠模型异位子宫内膜的发展,并且这种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KDR和PTGS2表达,从而调控异位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张澎;苗芙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消渴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因其发病的持久性、广泛性、遗传性.给消渴病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中医药治疗消渴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并发症患者,症状复杂患者,西药不耐受患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中医治疗方案就十分恰当.该文梳理古代著作中消渴病的相关文献,以时间为维度将因、机、证、治贯穿解读,了解各时期消渴疾病的认识和发展.以空间维度,将因、机、证、治独立剖析,建立并完善消渴概念理论框架.为全面、系统了解消渴病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者:杜骥腾;石岩;杨宇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从临床文献角度,探讨建立以有无胸痛为分型基准的胸痹临床分型新方法可能性,为统一胸痹临床分型建立理论基础,提供新思路.方法:搜集1987-2017年胸痹诊治文献进行症状条目疏理,并以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相关信息进行计算分析.结果:①胸痹治疗文献涉及多种西医疾病,其中心系疾病诊断为胸痹范畴的多,占全部统计文献的98.35%,其次是消化系统的反流性食管炎1.18%,末是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0.47%.②胸痹在临床表现上共有症状52种,在聚类分析明确主症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后,明确胸痹可以胸痛或胸闷伴见气短、心悸、乏力为诊断依据,即可分为胸痛型胸痹诊断依据为胸痛、气短、心悸、乏力,及无痛型胸痹诊断依据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结论:对胸痹以有无胸痛作为分类基准进行临床分型的新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丁然;陆小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化瘀法配合外用熏蒸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氧化应激及t-PA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则,内服配合外用熏蒸,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SOD、NO、ET-1值)和纤溶系统(t-PA、PAI-1、Fbg值),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OD、NO、ET-1、t-PA、PAI-1、Fbg值上存在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3周时、治疗6周时SOD、NO值升高,ET-1值降低,PAI-1、Fbg值降低,t-PA值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3周时、治疗6周时SOD、NO值较高,ET-1值较低,PAI-1、Fbg值较低,t-PA值较高(P<0.05).对照组有效率72.09%低于研究组有效率90.70%(P<0.05).结论:清热凉血化瘀法内服配合外用熏蒸有利于提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和纤溶系统,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飞;吕延伟;李大勇;温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藤汤联合桂枝肌瘤丸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诊的1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使用桂枝肌瘤丸治疗,观察组联合红藤汤治疗,均于月经干净后服药,连续用药1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T细胞亚群、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IgG、IgA、IgM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下腹胀痛刺痛、腰骶胀痛、经期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异常、低热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73%%(51/55) vs72.73%(40/55)](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使用红藤汤联合桂枝肌瘤丸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免疫状况,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包春燕;卢白玉;李彩霞;于晓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考察杠柳苷元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探讨杠柳苷元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水(29∶71)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于220 nm波长测定灌流液中杠柳苷元的含量.结果:杠柳苷元不同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考察浓度范围内(1.25、5、20μg· mL 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杠柳苷元的肠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可能还涉及主动转运.
作者:尹通;王晓明;潘桂湘;郭亚卿;王献瑞;吕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55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与观察组29例.予以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叶酸、铁剂等西医疗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采用中药治疗.两组均实施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与分析两组治疗、护理前后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Hb(98.13±14.12)g/L、HCT(0.31±005)、Scr(226.47±65.42)μmol/L、Ccr(29.65±6.72) mL/min、BUN(11.02±5.17) mmol/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Hb(86.33±13.17)g/L、HCT(0.25±0.03)、Scr(343.18±62.47)μmol/L、Ccr(21.62±6.35)mL/min、BUN(14.42±4.96) mmol/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结合专科护理可有效提高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胡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排卵汤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及对患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患者,根据盲选原则均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枸橼酸氯米芬片治疗,每日剂量为50 mg,每日1次,连服5 d;联合组患者除了每日服用一次枸橼酸氯米芬片(用量:50 mg/d)之外,还辅以排卵汤治疗,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排卵情况、β-HCG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排卵率(82.8%)明显比对照组排卵率(60.61%)要高;两组患者在3个月治疗期的β-HCG变化情况:联合组1~2周直至11~12周的β-HCG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联合组周期妊娠率(26.2%)显著高于对照组周期妊娠率(11.3%),以上数据进行对比,明显是联合组更具优势(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结论:排卵汤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可提高患者的排卵率、周期妊娠率,同时还具有升高患者血清β-HCG水平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运功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脑部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循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瑾;张新玉;伍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电温针联合艾灸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前瞻性、随机原则将120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予以莫沙必利、福松等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子午流注择时电温针联合艾灸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肠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P物质(SP)、胃饥饿素(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排便间隔积分、粪便性质积分、排便费力积分、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经x 2检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O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P、Ghrelin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升高得更明显,均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电温针联合艾灸法,采用时间医学理念,可有效改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向调节机体胃肠神经递质水平的作用,提高肠道平滑肌运动相关.
作者:张喻然;王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以化瘀散结法为主的“结甲平”膏外治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的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中药“结甲平”膏外敷联合“结甲汤”内服,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结甲汤”内服.两组连续用药6个月后,统计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结节恶性风险积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3%(16/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91%(9/22),两组间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甲功、血常规、肝肾功未见异常(P>0.05)、结论:以化瘀散结为治法的“结甲平”膏外治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在改善症状体征和降低结节恶性风险方面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婷婷;张宛月;柳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冠心病非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纳入行冠脉造影检查且符合标准的冠心病高血压患者103例,冠心病非高血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全部患者症候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根据症候表现确定相应证型并评估冠脉病变情况.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痛高血压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以多支为主,冠脉狭窄程度以4级为主,Gemini评分亦高于冠心病非高血压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高血压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以气滞心胸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为主,其中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与其关系密切,有统计学意义(Px2<0.01,Px3<0.01).两组患者单一证型及兼夹证型冠脉Gensini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中医证型以实证居多且气滞心胸证和心血瘀阻证与其关系为密切.
作者:纪德凤;郑文娟;张春芳;王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