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沛森;王辉;刘珮;王静;董彬;郑雁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综合科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评分、足部健康行为、血糖水平、遵医自护行为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糖尿病足基本知识、足保护性护理知识、肢体功能锻炼、自我足部检查等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正确选择鞋袜、正确洗脚、正确修剪趾甲、合理足部保健运动等足部健康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控制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饮食控制、规律用药、适量运动、血糖监控、低血糖预防、情绪管理、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疾病维度、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维度、满意维度等DMQLS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可提高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增强患者自护意识及遵医依从性,正确规范足部健康行为,使血糖控制更为平稳,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彩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型痛经患者前列腺素及孕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妇科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当归芍药散,比较两组患者PGE2、PGF2α、痛经程度及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分别为11例、23例、13例、13例,总有效率为81.67%;对照组患者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分别为18例、22例、12例、8例,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痛经积分分别为(11.4±2.8)、(11.3±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痛经积分分别为(4.3±1.3)、(6.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P、PGE2、PGF2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PGE2、PGF2α分别为(5.4±1.4)μg/L、(415.8±97.4) pg/mL、(214.5±53.2) pg/mL,对照组P、PGE2、PGF2α分别为(4.2±1.4)μg/L、(372.4±96.8) pg/mL、(258.4±45.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归芍药散可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前列腺素、孕激素水平,改善痛经,提高疗效.
作者:路云晶;吴亚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基于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技术探讨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5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28例)和药物组(28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主穴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大椎、风府、百会等,每天针刺1次,每周7次.药物组给予尼莫地平片,30 mg,每天晚上口服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28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并应用PWI技术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9.3%和92.3%.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分值显著降低(P<0川);治疗后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分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治疗前后PWI各参数(rCBV、rCBF、rMTT、rTTP)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组PWI各参数(rCBV、rCBF、rMTT、rTTP)结果与药物组比较,数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对改善其脑血流灌注情况与药物组疗效相当,均能有效降低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作者:陈四芳;韩为;储浩然;王颖;柳刚;孙道东;张国庆;张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师承、家传、院校、书院讲学和自学模式等,不同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一定条件下,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均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师承、院校及自学模式为.通过全面深入探究,综合分析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历史渊源和根本规律,提出了“院校—师承—自学”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内容做了初步探索.
作者:闫海军;傅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腹胀便秘的患者共150例,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在常规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吗丁啉(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采用服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煎剂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肛门排气总正常率分别为55.6%、84.6%,临床通便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2.5%、91.0%,两组之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增液承气汤加减可通过改善肛门排气、大便性状明显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能较快、较好地恢复胃肠功能.
作者:陆洋;周临东;谢林;陶永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讨急性放射性食管炎(ARIE)的临床研究进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了解临床资料,分别从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就近5年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合概述结果发现中西医防治本病均可使其症状减轻,相比之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治疗更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延迟发生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维持体重等.但是,目前多为小样本临床观察,尚需建立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丽娟;路军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二十一世纪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它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心功能代偿失调的综合征.近年来,经过多次试验观察中医药治疗心衰效果显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不仅包括中药的治疗,还包括运动疗法的治疗(如太极拳、气功等)和针灸疗法,均效果显著.
作者:孙丽丽;张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黄芪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在古代时期就已经有记载和使用.黄芪在补虚方面有很多用法,以补虚来益气固表、利尿、生肌、托毒排脓.通过查阅本草古籍中关于黄芪的记载,选取含黄芪的方剂并对其功效及临床应用和应用范围进行归类总结,探讨黄芪的药性功用,对黄芪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苌沛森;王辉;刘珮;王静;董彬;郑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中医经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中医经方治疗胃脘痛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结果:中医经方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应用广泛,总有效率高,复发率小.结论:中医经方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有较广泛的运用前景及研究价值.
作者:曾丽金;陈国忠;李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生晒参水煎液对斑马鱼血管生长的作用,为人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转基因斑马鱼(fli1a-EGFP),建立正常血管生长模型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RI)诱导的血管损伤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生晒参水煎液进行干预,分别观察斑马鱼肠下静脉和节间血管的情况.结果:斑马鱼正常血管生长模型中,生晒参水煎液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的肠下静脉平均出芽数、平均交叉数和血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斑马鱼血管损伤模型中,与正常组比较,VRI组及人参水煎液各浓度组的完整型血管明显减少,缺陷型血管增多(P<0.01);与VRI组比较,人参水煎液3μg/mL组的完整型血管明显增多(P<0.05),缺陷型血管明显减少(P<0.01),100μg/mL组完整型血管明显减少(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水煎液不能促进斑马鱼正常血管生长,但在较低浓度时可以抑制VRI诱导的血管损伤,而高浓度时则相反.
作者:魏易洪;周忠焱;朱灵妍;王少锋;赵慧珍;曹敏;周端;唐靖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吴鞠通“精确识证”的观念就是要准确认识疾病过程中的症状、证候、体征、病因、病机、疾病和检查检验等多种证据,大程度地追求治疗方法和用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以提高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该文总结了顾武军教授运用“精确识证”观念为指导治疗肺癌的经验,首先应该精确识别正气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在放化疗过程中以健脾益肺、扶助正气为主;其次要精确识别痰、毒、瘀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放化疗后则以涤痰化瘀、抗癌解毒为要,祛邪与扶正兼顾,充分发挥中药的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再次需精确识别胸腔积液和呼吸道出血等多种并发症,善用仲景《伤寒论》方剂,逐水与止血并举,可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丁艳;郭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病进展到肾衰竭阶段共同的病理过程,肾间质纤维化与慢性肾病预后密切相关,TGF-β1和CTGF在肾脏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中成药通过对肾脏纤维化TGF-β1和CTGF进行干预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该文将对近年单味中药在肾脏纤维化的体内外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庄丽华;胡家才;吴昊;周甜;邓巧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心血管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等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显著,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显示,针灸既能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控脾胃功能.因此,该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认识,探讨针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巍;成泽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林丽珠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思维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林丽珠教授辨证治疗肝癌的228张门诊处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病案中的药物和药对使用频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肝癌患者52例,共就诊228次,共用中药77味,用药频次共3951次,使用频次高的药物包括:柴胡、白术、枳壳、白芍、木香、郁金、甘草、茯苓、党参、山慈菇等;使用频次高的药对包括:柴胡与枳壳、柴胡与白芍、白术与茯苓、桃仁与土鳖虫、山慈菇与半枝莲、肿节风与龙葵;证型出现频次高为:肝郁脾虚.结论:林丽珠教授对肝癌的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疏肝健脾为主,巧妙运用岭南道地中草药,形成具有特色的思维模式及用药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余榕键;林丽珠;刘湘云;孙玲玲;郑聪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国内三大中文数据库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用药规律.方法:使用病例信息采集表对纳入的194篇文献进行信息采集和录入,建立数据库,同时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通过频数统计发现频数在40次以上中药13味.对此13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终发现黄芪、黄连为治疗胰岛素抵抗主药,陈皮和半夏、葛根和山药以及生地和泽泻为基本药对,白术、陈皮、半夏、茯苓、苍术作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方.结论:以药测证发现脾虚、痰湿、瘀血、热毒,以及气阴两虚为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病机.痰湿内阻尤为值得重视.
作者:吴希;刘铜华;孙文;王海炎;侯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鹿茸多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粉碎粒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多肽含量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优化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粉碎粒度为80~100目,液料比为12,提取时间为40 min.结论:响应面法优化梅花鹿茸多肽提取工艺合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丽娜;李峰;张振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基于统计学方法,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古代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肺痿及肺痹的古方,应用SPASS 19.0分别对治疗肺痿及肺痹古方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肺痿及肺痹方中高频药物各聚为4类.肺痿:①人参、五味子、茯苓、紫菀;②贝母、阿胶、桔梗、款冬花;③桑白皮;④天冬、生地、麦冬.肺痹:①桔梗、干姜、肉桂、枳实;②麻黄、杏仁、黄芩;③人参、陈皮;④白术、茯苓、苏子、半夏.结论:古代治疗“肺痿”以益气养阴润肺为主;治疗“肺痹”以补肺健脾、止咳平喘为主.通过总结古方的用药规律,对于今天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本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曹爱玲;井梦昕;周贤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耳穴压豆干预控制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时对于其血压值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型高血压(HBP)患者16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2组,即对照组(Control group,CG组)患者8 0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OG组)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耳穴压豆干预控制,实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值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改善状况结果:治疗4个疗程,CG组和OG组患者的血压值(SBP/DBP)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OG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0.0%,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耳穴压豆干预控制方法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郑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缓解外科手术后急性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因外科手术术后卧床恢复期患者76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导尿术.观察组在卧床期间给予中医护理促进排尿.结果:两组组间比较排尿评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够缓解急性尿潴留患者,且操作简易,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聂红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痛风膏对痛风病的疗效及中医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痛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痛风膏外敷及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的50例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与专业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采用中药痛风膏外敷治疗痛风病并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痛风病的治愈率,并能尽快消肿止痛,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丽颖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