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86例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黄修柳;林厚雄;黄锦荣;姚慧娟;褚静宇

关键词: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试验
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其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435例,采集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结果 2 435例患者的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486株,阳性率为19.96%,其中革兰阴性(G-)菌272株,占55.97%;革兰阳性(G+)菌118株,占24.28%;真菌96株,占19.75%.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4种病原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除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0~7.04%;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90.74%和98.1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64%和8.5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8.57%、85.71%和85.71%.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3种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青霉素耐药率94.29%~100.00%.真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白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两种真菌对氟胞嘧啶、酮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均较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为21.74%~69.57%. 结论 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菌谱广且普遍耐药,开展病原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骨折患者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创伤性骨折患者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流行病学,为临床疾病感染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粪便样本中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情况.调查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113例,感染率39.10%.男性患者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46.94%,女性3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19 5,P<0.05);白细胞<3.0×109/L患者感染率48.57%,白细胞≥3.0×109/L患者感染率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29 2,P<0.05);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45.86%,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 7,P<0.05);合并胃肠道疾病患者感染率47.02%,未合并胃肠道疾病患者感染率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9 1,P<0.05).年龄<50岁患者感染率35.63%,≥50岁患者4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08 8,P>0.05);体温<38 ℃患者感染率36.65%,体温≥38 ℃患者感染率4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9 6,P>0.05).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PCT、hs-CRP以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检出阳性组患者ADL评分显著低于阴性组,阳性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阴性组. 结论 男性、白细胞数高、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合并胃肠道疾病患者发生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率较高.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患者机体炎症水平升高,降低ADL评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陈光华;黄贵芝;陈航;吴浩俊;林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486例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其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435例,采集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结果 2 435例患者的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486株,阳性率为19.96%,其中革兰阴性(G-)菌272株,占55.97%;革兰阳性(G+)菌118株,占24.28%;真菌96株,占19.75%.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4种病原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除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0~7.04%;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90.74%和98.1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64%和8.5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8.57%、85.71%和85.71%.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3种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青霉素耐药率94.29%~100.00%.真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白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两种真菌对氟胞嘧啶、酮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均较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为21.74%~69.57%. 结论 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菌谱广且普遍耐药,开展病原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修柳;林厚雄;黄锦荣;姚慧娟;褚静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猪圆环病毒3型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针对PCV3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方法. 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PCV3保守区基因片段(312 bp),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MD18-T-PCV3作为阳性标准品质粒.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定量检测PCV3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验证. 结果 建立的SYBRGreen Ⅰ Real-time PCR方法的Ct值与标准品模板在4.24×101~4.24×108拷贝/μ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6,斜率为-4.384.该方法特异性强,与PRRSV、FMDV、JEV、PCV2及PRV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为4.24×101拷贝/μl,比常规PCR方法高10倍;组间和组内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155份猪肺组织进行检测,阳性率为36.13%,高于普通PCR阳性检出率的32.25%. 结论 建立的PCV3SYBR GreenⅠ Real-time PCR方法敏感、特异,可用于猪体PCV3感染的快速检测.

    作者:李卓昕;温树波;孙文超;赵冠宇;庄忻雨;解长占;张赫;肖朋朋;韩继成;高旭;鲁会军;金宁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口腔黏膜美丽筒线虫病1例报告

    本文报告了1例浙江省人体口腔寄生美丽筒线虫病病例.

    作者:赵斐斐;陈华良;张玲玲;吴灵芝;张意坚;姚立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LACK疫苗的研制现状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LACK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乳酸乳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牛痘病毒、A型流感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LACK疫苗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奥曲肽调节隐孢子虫感染大鼠空肠生长抑素受体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 观察隐孢子虫感染SD大鼠空肠生长抑素受体SSTRs各亚型蛋门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奥曲肽对SSTRs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取5d龄SD乳鼠每只灌胃0.1 ml(2×106个/ml)隐孢子虫卵囊,感染第10~17 d腹腔注射奥曲肽50 μg/(kg·d),分别在感染14、37、50 d取空肠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空肠生长抑素受体亚型SSTR1、SSTR3、SSTR4和SSTR5蛋白的表达.Image Pro Plus 6.0软件测定Western blot条带A值,SSTRs各亚型蛋白相对表达量用目的蛋白与GAPDH蛋白比值表示. 结果 隐孢子虫感染组感染后第1 4、37 d及50 d,空肠SSTR1蛋白水平分别为0.107 8±0.006 4、0.087 9±0.007 1和0.1068±0.005 8,与作感染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SSTR3蛋白在感染后14d、37d升高(P<0.01或P<0.05),分别为0.411 3±0.027 4和0.544 2±0.013 2;感染后50 d下降(P<0.01),由0.321 1±0.017 3下降为0.052 5±0.004 7;SSTR4和SSTR5蛋白水平升高(P<0.01),分别为1.144 5±0.021 9和1.313 9±0.033 2.与感染组比较,奥曲肽治疗组空肠SST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SSTR3蛋白水平在感染14d后下降(P<0.0)1),由0.411 3±0.027 4下降为0.168 1±0.006 1,在感染后37 d、50 d显著升高,分别为1.219 6±0.051 0和1.194 3±0.0864.奥曲肽治疗组SSTR4和SSTR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 结论 隐孢子虫感染致大鼠空肠生长抑素受体SSTRs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奥曲肽治疗能逆转这一变化.提示SSTRs参与肠道慢性炎症过程,奥曲肽可能通过影响SSTRs表达发挥肠道免疫调节和抗炎作川.

    作者:朱锐;刘新;唐瑶;白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乙脑病毒野毒株SA14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目的 构建乙脑病毒野毒株SA14感染性克隆并进行病毒拯救. 方法 分节段合成乙脑病毒野毒株SA14全长cDNA序列,采用分段连接方式构建SA14全长cDNA质粒,以其为模板体外转录RNA并电转染导入BHK2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用噬斑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拯救病毒;绘病毒生长曲线,测定拯救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力. 结果 酶切鉴定质粒模板成功构建,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恢复病毒包膜蛋白表达,噬斑实验发现乙脑野毒株噬斑直径大于疫苗株;绘制病毒生长曲线,野毒株和疫苗株均在60 h达到高峰.用拯救病毒进行动物感染试验,野毒株对小鼠脑内神经毒力LD50为10-1.07,皮下神经毒力LD50为100.33. 结论 成功建立乙脑野毒株SA14感染性克隆并拯救病毒,为进一步研究乙脑病毒的致病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作者:冷生玲;黄荣;冯亚岚;唐丽萍;周仲辉;陈大斌;杨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重组刚地弓形虫微线料体蛋白MIC1O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目的 制备重组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10(MIC10),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 利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从弓形虫总RNA中反转录制备第一链cDNA,再利用特异性引物从cDNA中扩增出编码MIC10的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IC10,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后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MIC10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MIC10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分析重组MIC10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结果 采用RT-PCR法从弓形虫cDNA中反转录扩增到长度约为416bp的特异性DNA,基因序列分析证实为编码MIC10的基因片段;制备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IC10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能表达重组MIC10蛋白;用纯化的重组MIC10蛋白免疫家兔,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200 000以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能识别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中的天然MIC10分子而不识别弓形虫成虫抗原,证明MIC10为外分泌蛋白. 结论 制备了具有天然免疫原性的重组弓形虫MIC10蛋白,并证明该蛋白为外分泌蛋白.

    作者:周伟;宋丽君;沈双;殷旭仁;许永良;刘茜;余传信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Fas与XIAP在不同亚型HPV感染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Fas与XIAP在不同亚型HPV感染的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A患者共296例,根据感染HVP亚型将其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Fas和XIAP表达情况,并比较治愈后6个月内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组织中Fas和XIAP表达的差异性.实验选择同期子宫肌瘤5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后高危组CA患者复发率为66.67%(24/36),低危组复发率为20.42%(49/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21,P<0.05).Fas、XIAP阳性率低危组、高危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3.36±5.32)%和(41.38±4.82)%、(79.33±5.88)%和(64.23±4.96)%及(12.64±2.79)%和(15.63±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Fas=9.945,FXIAP=9.375,P<0.01);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Fas、XIA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2,P<0.05).治疗后复发73例,复发率为26.45%.复发患者组织中Fas、XIAP阳性率分别为(77.46±6.32)%和(63.76±5.24)%,未复发组分别为(34.47士4.12)%和(37.89±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as=11.655,tXIAP=10.754,P<0.01). 结论 CA的发生、发展与Fas和XIAP的表达密切相关,而Fas和XIAP的表达可能与HPV分型及预后有关.

    作者:杨慧慧;沈晖;龙辉;胡金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境外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 了解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相关抗性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6年自非洲劳务返乡的131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提取DNA,采用Pfdhfr、Pfmdr1和K13基因序列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131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自19个非洲国家务工返乡.131份血样均扩增出Pfdhfr、Pfmdr1和K13基因片段.其中Pfdhfr基因51,59和108位点氨基酸双突变NRNI型占2.29%,IC-NI型占10.69%,三突变IRNI型占85.49%,野生型占1.53%,未见四突变.Pfmdr1基因86突变率分别为9.16%,K13突变率为11.45%,共15份血样检测到9个位点突变. 结论 2016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dhfr、Pfmdr1和K13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其中Pfdhfr基因三突变型所占比例较高,K13基因未检测到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突变.

    作者:杨成运;李素华;张雅兰;周瑞敏;刘颖;钱丹;赵玉玲;许汴利;张红卫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磷酸甘油激酶GD介导Caspase信号通路调控宿主细胞炎性反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磷酸甘油激酶(Glycerol 3-Phosphate Kinases D,GD)代谢产物MROS/EROS堆积对呼吸道Caspase调控的影响,探索Glps介导MROS和宿主细胞线粒体内源EROS诱导宿主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GD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ET-32a-GD,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后通过GE AKTA Pure蛋白质层析纯化系统纯化重组蛋白;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细胞线粒体Caspase信号通路相关试验,研究GD代谢产物MROS在上皮细胞中堆积后刺激细胞发生的一系列细胞炎性反应. 结果 实验成功构建GD蛋白表达载体,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后确定GD蛋白正确表达,进一步大量表达GD蛋白用于体外实验;在GD蛋白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实验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GD蛋白能够显著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感染24 h时,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同时,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证明GD蛋白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24 h后能刺激细胞促炎因子过量表达,TNF-α,ILs,NF-κB和IRF-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P<0.05)进而激活Caspase信号通路中Caspase3的活化,导致胞内ROS的大量积累,引起细胞组织结构损伤. 结论 GD蛋白通过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刺激胞内促炎因子的过量表达,介导胞内ROS的过表达和调控Caspase信号通路导致呼吸系统损伤.这将为进一步研究绵羊支原体肺炎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林雪;薛頔;王玉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结膜吸吮线虫中富亮氨酸结构域蛋白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对结膜吸吮线虫分泌蛋白基因组数据进行注释分析,筛选出富亮氨酸结构域蛋白,分析预测该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方法 对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进行结构分析和注释,在分泌蛋白组中筛选富亮氨酸结构域蛋白基因序列,利用ExPASY、DNAstar、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抗原表位等,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从结膜吸吮线虫分泌蛋白组中筛选出 1条含有完整编码框的富亮氨酸结构域蛋白基因序列,其长度为2 439 bp,编码81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204.001 24×103,为疏水性蛋白,含一个信号肽,无跨膜区,且含有较多抗原表位,与盘尾丝虫同源序列相似性为66%. 结论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膜吸吮线虫富亮氨酸结构域蛋白含有抗原表位,故该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序列可作为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分子,也为该蛋白的功能研究了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江楠;叶昌林;黄琳;王灵军;刘晖;郑明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2017年安庆市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病原体诺如病毒的鉴定及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对安徽省安庆市2017年2-3月间发生的10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病原诺和病毒进行鉴定及基因分型. 方法 采集聚集性和暴发疫情中有胃肠炎症状者的肛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诺如病毒(NoV)核酸,使用RT-PCR对核酸阳性标本扩增NoV衣壳区-聚合酶区,选取27份琼脂糖电泳条带清晰的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型别鉴定,并与国内外参考株序列构建进化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10起胃肠炎暴发疫情中共采集103份肛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41份,且均为GⅡ型,阳性率为39.81%.选取27份阳性标本测序,其中20份测序成功,进化分析显示1 9条序列为NoV GⅡ.P16/GⅡ.2,1条序列为NoV GⅡ.P17/GⅡ.17. 结论 诺如病毒GⅡ.P16/GⅡ.2是安庆市201 7年2-3月份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体.

    作者:刘敏鸿;金爱武;曹孟婵;史永林;李贤相;徐四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寨卡病毒prM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 prM膜蛋白并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在对寨卡病毒膜蛋白prM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去除其跨膜域,对该蛋白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化学合成基因序列并连接到表达质粒pET32a,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DE3),并对其进行测序,然后进行原核诱导表达,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鉴定并用His柱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于免疫BALB/c雌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及特异性. 结果 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截短prM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37×103,与预期相符.经过His柱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该蛋白免疫BALB/c雌鼠后诱导产生特异性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819 200;Western blot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性识别prM蛋白. 结论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并纯化了prM膜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建立ZIKV感染快速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家锋;丁晨曦;郭晓璐;胡丹;龚秀芳;叶福强;艾乐乐;王长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定植因子HpPrtC胶原蛋白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目的 异源表达幽门螺杆菌HpPrtC胶原蛋白酶,并检测其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活性. 方法 根据幽门螺杆菌基因组信息中编号hp0169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HpPrt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经NdeⅠ和XhoI酶切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22b(+)-HpPrtC,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通过检测重组酶处理胶原蛋白后L-亮氨酸的产生量表征其胶原蛋白降解活性. 结果 HpPrtC基因编码422个氨基酸,与已知PrtC家族蛋白酶氨基酸序列比对高相似性<40%.克隆HpPrtC基因连接入表达质粒pET-22b(+),将测序正确的表达质粒pET-22b(+)-HpPrtC转化至感受态细胞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7×10 3的可溶性蛋白,与预期相符.经亲和层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酶降解热变性Ⅰ型胶原蛋白(可溶、不可溶)和天然Ⅰ型胶原蛋白的活性分别为922.2±36.2、1168.8±65.6和674.0±13.4,与幽门螺杆菌培养液中胶原蛋白酶对可溶热变性Ⅰ型胶原蛋白、不可溶热变性Ⅰ型胶原蛋白和天然Ⅰ型胶原蛋白活性分别为205.6±21.5、228.4±19.3和123.2±14.5-致. 结论 幽门螺杆菌定植因子HpPrtC为胶原蛋白酶.通过大肠埃希菌异源表达的重组HpPrtC蛋白具有胶原蛋白酶解活性,为探索该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植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慧琳;吴玉龙;荣倩玉;徐正;丁雲飞;张玉梅;乔媛媛;李波清;季晓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粉尘螨变应原第6组分基因克隆及序列多态性分析

    目的 获得粉尘螨变应原第6组分(Der f6)的编码基因并了解其序列多态性. 方法 根据GenBank(AF125187)公布的Der f6的CDS区序列设计引物,使用PrimeSTAR? HS DNA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片段与pMD19-T simple连接,进行序列测定和多态性分析. 结果 获得粉尘螨Der f 6编码基因,大小为839 bp.对5个Der f6克隆质粒测序并与参考序列GenBank No.AF 125187和GenBank No.EU085359比对,出现突变的cDNA序列合计36处,cDNA克隆中序列存在27处突变至少达到3个;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15处与上述27个位点一致.结论 获得粉尘螨Der f6编码基因并证明其序列具有多态性,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夏伟;易忠权;赵盼雯;崔玉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DC2.4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携带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鉴定其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中SOCS1基因的表达并筛选稳定沉默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 方法 根据小鼠SOCS1基因筛选相应靶序列,与表达载体pYr-Lvsh连接后转化感受态DH5α细胞,挑取细胞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载体转染293F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将包装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转染DC2.4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real-time PCR检测DC2.4细胞中SOCS1基因的表达,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活性. 结果 表达载体pYr-Lvsh测序显示引物完全连接到载体上.将测序所得序列与引物比对,PLV-musSOCS1-sh构建成功.扩增后检测慢病毒滴度约为4×109 TU/ml.慢病毒转染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少量表达绿色荧光的DC2.4细胞,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成功的细胞逐渐增多,细胞内荧光强度渐次增强,48 h后表达量明显增多,72 h后更加明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48 h及72 h细胞绿色荧光表达率均达100%.对照组的细胞活性为(92.27±0.80)%,转染组转染后48h的细胞活性为(88.4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9,P<0.01);转染组转染后72 h的细胞活性为(44.97±3.70)%,与对照组及48 h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37和19.733,P<0.01).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组SOCS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空病毒载体对照组下调约75.3%(t=-10.179,P<0.01). 结论 构建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在DC2.4细胞中成功沉默SOCS1基因并稳定表达,成功筛选出低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为通过SOCS1基因沉默调控DC免疫状态抗真菌感染免疫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琼;刘维达;史冬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云南登革病毒研究进展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经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2013年以来,云南省先后出现DF暴发疫情,每次疫情DENV 血清型有所差异,本文就近几年来云南省DENV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曼;周红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MG36e-TSOL18和pMG36e-SP-TSOL18在乳球菌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MG36e-TSOL18和pMG36e-SP-TSOL18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将胞内型表达载体pMG36e-TSOL18和分泌型表达载体pMG36 e-SP-TSOL 18电穿孔转化至L.lactis MG1363,PCR鉴定阳性克隆,经热诱导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情况. 结果 PCR鉴定重组质粒pMG36e-TSOL18和pMG36e-SP-TSOL18成功转入L.lactis MG1363.SDS-PAGE检测重组质粒pMG36e-TSOL 18转化菌仅在胞内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5×103的TSOL18目的蛋白,pMG36e-SP--TSOL 18转化菌胞内和胞外均表达相应的TSOL 18目的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15×103,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分析重组pMG36e-TSOL18/L.lactis胞内表达的TSOL 18重组蛋白以及pMG36e-SP-TSOL18/L.lactis胞内和胞外表达的TSOL 18重组蛋白均能被相应兔抗血清识别. 结论 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MG36e-TSOL18转化L.lactis MG1363后仅在胞内表达TSOL18蛋白,pMG36e-SP-TSOL18转化L.lactis MG1363后胞内胞外均有TSOL18蛋白表达,但产量较低,表达的重组蛋白均具有免疫反应性.

    作者:李想;孙俊超;周必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衣原体T3SS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广泛的宿主中引起疾病.衣原体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是指衣原体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分泌的,与其存活及毒力相关的蛋白质.衣原体T3SS效应蛋白对于调控宿主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诱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改变宿主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因此,研究衣原体T3SS效应蛋白对研究衣原体的致病机制以及研发衣原体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