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坤教;曾小军;姜唯声;洪献林;葛军;谢曙英;兰炜明;陈红根
为培养具备检验诊断能力的实用型高素质检验人才,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及考核中突出检验诊断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探索实施检验诊断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路径.
作者:李秀真;吕厚东;山长武;曹卉;刘昌平;陈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刺毛虫毒刺的cDNA文库,克隆其毒素编码的基因.方法 提取刺毛虫毒刺中的总RNA;使用clontech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进行反转录,长距离PCR方法合成第二条链,酶切纯化后与载体连接,电转化入感受态细胞XL1-Blue,通过抗性筛选后进行菌落PCR鉴定,挑选插入子在300 bp以上的单克隆送至测序公司测序.结果 成功构建了刺毛虫毒刺cDNA文库,初步鉴定其插入子长度为250~1 000 bp.结论 刺毛虫毒刺cDNA文库构建成功,并获得大量的编码刺毛虫毒素的全长基因,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滨;欧阳碧函;徐宏博;罗玉娇;蒋立平;舒衡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天然药物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和杀灭微生物.且五倍子为传统收涩药,对内、外、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疗效良好.本文概述了五倍子化学成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对龋病防治和抗炎方面的应用研究.
作者:郑兰娟;罗艳萍;汪玉娇;胡兴国;吴知情;宝福凯;柳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长效蚊帐是疟疾防治中一项重要的媒介控制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长效蚊帐作为本国疟疾防治的主要策略.本文从长效蚊帐的发展、杀虫剂处理蚊帐的技术、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应用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文静;周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疟疾发病情况、防治工作、防治能力等现状,为开展疟疾防治和评估效果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疟疾发病情况、防治工作及防治能力等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重庆市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报告疟疾病例60例,分布在18个区县,其中恶性疟7例,间日疟18例,未分型35例,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确诊率、规范治疗率、疫点处置率、个案调查率分别为53.33%、36.67%、70.00%、10.00%和85.00%;村民(0.11%)和学生(0.26%)的疟疾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疟防知识学生知晓率(59.76%)高于村民(49.29%)(x2=66.77,P<0.01);发热病人的血检率为0.16%.县级疾控机构、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的防保人员疟防知识近5年培训比例分别为45.16%、8.93%和23.16%;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比例分别为29.17%、71.88%和22.22%.县级和乡镇医院的医生疟防知识培训比例分别为11.65%和12.48%.结论 重庆市疟疾流行水平较低,但防治工作和防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罗飞;肖邦忠;蒋诗国;李珊珊;李志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确定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早检出日期.方法 家犬8只,口服喂饲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建立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动物模型.感染后40 d收集犬粪,用LAMP检测粪便中细粒棘球绦虫目的基因并与传统的PCR比较.结果 8只犬均获得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感染后第18dLAMP法检查犬粪中细粒棘球绦虫目的基因均阳性,较普通PCR法提早2d.结论 LAMP法简便、快捷、灵敏,有望成为早期诊断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璐;吾拉木·马木提;陈洁;古力帕丽·麦曼提依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布鲁氏菌分型在布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布鲁氏菌.本文综述了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特别是PCR及其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智伟;马秀敏;张跃新;丁剑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选取2008级临床专科生2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整合的课程设置,对照组采取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整合的课程设置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作者:吴玉龙;程梅;李波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对本院1990年7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3例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治疗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13例患者发现第一原发癌后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行化疗和/或放疗,3年内均发现第二原发癌,第二原发癌术后部分接受化疗和/或放疗,至今共死亡5例,无1例因癌症复发或转移死亡.血吸虫可诱发多原性结直肠癌,由于其分期较早,预后较好,手术切除肿瘤可达根治效果.
作者:庞秀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基于对泰安市1999~2010年麻疹监测与防控工作,分析了当前麻疹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特征,提出了麻疹首例病例、疫情季节性流行低谷、医院感染、小于8月龄及成人病例为主的两极年龄分布等特征对于疫情预测与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探讨消除麻疹关键防控技术措施,强调规范疫情应急处置及强化行政干预的重要性,并力求纠正当前消除麻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刘爱国;杨会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10年东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327例,其中男性812例,女性515例,男女性别比为1.58∶1;报告病例中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24%(1 171例);以散居儿童为多,占病例总数的67.37%(894),幼托儿童及学生占32.40%(430例),成人3例.发病高峰为夏季的6、7月份.东平县所辖14个乡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主要以散发为主.实验室确诊病例113例,以柯萨奇A16感染为主,占46.02%(52例),EV71感染者占19.47%(22例).
作者:孟艳;杨传水;田刚;赵发存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登革热是全球常见的蚊媒传染疾病之一,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行严重,已成为这些国家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和特效药物治疗.该病目前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我国与越南接壤,登革热流行情况与越南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越南登革热的流行状况和主要流行特点进行综述,为我国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马秀芝;周红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4~8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89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甲泼尼龙每天10~15 mg/kg体重,连用3~5 d;免疫球蛋白每天0.7~1.0 g/kg体重,连用2~3 d.B组给予甲泼尼龙每天2~3 mg/kg体重,连用3~5d;免疫球蛋白每天0.4~0.5 g/kg体重,连用4~5 d.结果 A组退热时间和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分别为(3.65±0.99)d和(3.68±0.95)d,B组分别为(4.56±0.80)d和(4.44±0.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皮疹消失时间分别为(5.58土0.76)d和(5.84±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免疫球蛋白(短期内使用)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较为合理.
作者:孙绪丁;岳屹因;卓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临床药师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协助医生对于感染性疾病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从而融入到整个治疗团队的经验.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治的1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对临床药师参与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治的1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对提高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避免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提高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结论 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病原生物学和药学专业特长参与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找到了融入临床治疗团队的切入点,确立了专业地位.
作者:郭玉金;田桂芹;普燕芳;孙树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经甲醛、乙醇、冰醋酸溶液固定,固绿染色液染色制作旋毛虫肌幼虫标本,方法简单,制作快速,幼虫虫体清晰可见,整体色调柔和,易于观察,可长期保存.
作者:牛利娜;李丹;杨丁;皮本伟;张莹;王国英;闫文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人参皂苷Rg3和IFN-α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顿服吡喹酮杀虫,以人参皂苷Rg3灌胃治疗和IFN-α皮下注射治疗,肝组织染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观察和计算各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及肝纤维化程度,评价人参皂苷Rg3和IFN-α的治疗效果.结果 肝纤维化小鼠分别经人参皂苷Rg3和IFN-α治疗8周后,肝脏仍有不同程度增大,暗褐色,质地略韧,肝脏内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等病变比模型组减轻.Rg3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降低(均P<0.05);SSS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2分以上(均P<0.05),低于实验对照组5分以上(均P<0.05);两治疗组间胶原面积百分比及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喹酮治疗后,人参皂苷Rg3和IFN-α均具有改善日本血吸虫小鼠病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鲜见毒副作用的人参皂苷Rg3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治疗.
作者:曾瑾;李飞;贾雪梅;李翠英;王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无患子作用广泛,药用价值较高.本文综述了其在抗菌、抗肿瘤、心血管及保肝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郭英;谢建平;柳爱华;胡兴国;罗艳萍;吴知情;宝福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及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变迁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008~2010年从下呼吸道分离出的34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14.4%)耐药性低,其次是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16.1%)和美罗培南(18.4%);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56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率高的是哌拉西林(100%),其次是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低的是米诺环素,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保护有限的抗生素资源.
作者:赵蓬波;杨广民;侯晓杰;段穷;张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报告了1例儿童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
作者:杨春;王世富;蒋芙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阳新县2006~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方法 收集受检者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蛔虫、钩虫、鞭虫虫卵;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蛔虫虫卵;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虫卵.结果 2006~2010年粪检5 421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18人,总感染率4.02%.2006年感染率为11.04%,2007~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分别降至5.80%、2.08%、0.45%和0.55%.检出虫种分别为钩虫、蛔虫和蛲虫,其感染率分别为1.90%、2.17%和0.05%.共检查土壤200份,未检出蛔虫虫卵.结论 阳新县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作者:黄辉;董小蓉;林文;刘丽;万光辉;陈建设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