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地子代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研究

吴锋;杨国静;王学东;孙乐平;刘永元

关键词:异地子代钉螺, 日本血吸虫毛蚴, 人工感染, 易感性
摘要:目的 观察异地子代成(新)螺、子代幼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和存活情况,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哨鼠疫水测定)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徽安庆和江苏南京采集野外成(老)螺,在现场控制条件下自然繁殖,获取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然后在室内人工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20条/只),并经饲养70 d后分别解剖观察其感染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安庆和南京同龄成(老)螺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毛蚴感染率分别为40.63%(91/224)、36.36%(88/242)和18.23%(33/181)、13.85%(27/1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2 92、1.346 41,P均>0.05);而两地子代成(新)螺与子代幼螺的感染率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568 3,P<0.01).两地人工感染后的同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生存率分别为74.67%(224/300)、80.67%(242/300)和60.33%(181/300)、65.00%(195/3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子代成螺 =3.113 19、x2子代幼螺=1.396 28,P均>0.05);但同地子代成(新)螺的存活率与子代幼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安庆=14.047 5、x2南京=18.607 1,P均<0.01).结论 安庆和南京两地子代成(新)螺及子代幼螺在实验室条件下均能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其感染率前者高于后者.因此,建议在现场开展哨螺测定时宜选择新鲜且活力强的成(新)螺为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自重症监护室病人痰液等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分析细菌的标本分布和科室分布,并检测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鉴定用VITEK-GNI+,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分离出172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液,占87.21%;综合性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较高,为43.60%(ICU-1)和29.65%(ICU-2).药敏试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低,分别是1.32%、5.88%、4.71%、17.65%和23.53%,对其他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ICU病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且耐药性高,建议首选米诺环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进行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治疗.

    作者:樊笑梅;周明书;高东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乙型脑炎病毒分型基因芯片的制备

    目的 制备乙型脑炎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方法 根据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学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设计乙型脑炎病毒分型引物及探针,制备JEV分型基因芯片.PCR扩增荧光标记的片段与固定于玻片上的探针杂交后,进行芯片清洗、扫描及结果分析.通过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试验验证,建立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结果 杂交显示,设计的6条探针中有3条特异地与相应的标记样品杂交并在芯片上呈现较强的阳性杂交信号,其中1号探针能特异性检出乙型脑炎病毒,4、5号探针可对JEV- Ⅰ和JEV-Ⅲ型进行分型.制备的基因芯片具有可靠的重复性.结论 建立的基因芯片具有高特异性、灵敏性及良好的重复性,可以快速、准确、高通量地对乙型脑炎病毒进行分型检测.

    作者:郭欢欢;凡敏;鲁会军;刘振江;齐延新;秦艳青;岳云强;袁森;崔鹤馨;田宇飞;刘昊;田明尧;金宁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长效蚊帐在疟疾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长效蚊帐是疟疾防治中一项重要的媒介控制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长效蚊帐作为本国疟疾防治的主要策略.本文从长效蚊帐的发展、杀虫剂处理蚊帐的技术、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应用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文静;周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348株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变迁分析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及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变迁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008~2010年从下呼吸道分离出的34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14.4%)耐药性低,其次是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16.1%)和美罗培南(18.4%);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56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率高的是哌拉西林(100%),其次是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低的是米诺环素,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保护有限的抗生素资源.

    作者:赵蓬波;杨广民;侯晓杰;段穷;张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人参皂苷Rg3和干扰素α抗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人参皂苷Rg3和IFN-α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顿服吡喹酮杀虫,以人参皂苷Rg3灌胃治疗和IFN-α皮下注射治疗,肝组织染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观察和计算各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及肝纤维化程度,评价人参皂苷Rg3和IFN-α的治疗效果.结果 肝纤维化小鼠分别经人参皂苷Rg3和IFN-α治疗8周后,肝脏仍有不同程度增大,暗褐色,质地略韧,肝脏内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等病变比模型组减轻.Rg3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降低(均P<0.05);SSS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2分以上(均P<0.05),低于实验对照组5分以上(均P<0.05);两治疗组间胶原面积百分比及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喹酮治疗后,人参皂苷Rg3和IFN-α均具有改善日本血吸虫小鼠病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鲜见毒副作用的人参皂苷Rg3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治疗.

    作者:曾瑾;李飞;贾雪梅;李翠英;王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水改厕和环境整治控制土壤蛔虫虫卵及鞭虫虫卵污染的纵向观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实施改水改厕和环境整治等综合措施后土壤中土源性线虫虫卵污染情况、变化规律及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在江西省进贤县2个村,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浮聚法检查土壤中蛔虫虫卵和鞭虫虫卵的污染情况,Kato法检查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 改水改厕后,试点村土壤中蛔虫和鞭虫虫卵阳性率均呈下降的趋势,1年后庭院、客厅、菜园、厕所蛔虫虫卵阳性率和总阳性率分别下降76.48%(P<0.01)、66.68%(P<0.05)、49.99% (P<0.05)、43.75%(P>0.05)和59.03%(P<0.01),以后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鞭虫虫卵阳性率分别下降68.74%、62.50%、64.71%、64.71%和65.15%(P<0.01).死蛔虫虫卵率从试点前的2.57%上升到2006年的69.81%,死鞭虫虫卵率从0.61%上升至78.13%,之后2年均保持在70%左右水平.结论 实施改水改厕和环境整治控制土壤蛔虫虫卵和鞭虫虫卵污染效果显著,也是控制人群蛔虫、鞭虫感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戴坤教;曾小军;姜唯声;洪献林;葛军;谢曙英;兰炜明;陈红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刺毛虫毒刺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目的 构建刺毛虫毒刺的cDNA文库,克隆其毒素编码的基因.方法 提取刺毛虫毒刺中的总RNA;使用clontech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进行反转录,长距离PCR方法合成第二条链,酶切纯化后与载体连接,电转化入感受态细胞XL1-Blue,通过抗性筛选后进行菌落PCR鉴定,挑选插入子在300 bp以上的单克隆送至测序公司测序.结果 成功构建了刺毛虫毒刺cDNA文库,初步鉴定其插入子长度为250~1 000 bp.结论 刺毛虫毒刺cDNA文库构建成功,并获得大量的编码刺毛虫毒素的全长基因,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滨;欧阳碧函;徐宏博;罗玉娇;蒋立平;舒衡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吸虫病多原发结直肠癌13例治疗效果观察

    对本院1990年7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3例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治疗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13例患者发现第一原发癌后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行化疗和/或放疗,3年内均发现第二原发癌,第二原发癌术后部分接受化疗和/或放疗,至今共死亡5例,无1例因癌症复发或转移死亡.血吸虫可诱发多原性结直肠癌,由于其分期较早,预后较好,手术切除肿瘤可达根治效果.

    作者:庞秀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10年东平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0年东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327例,其中男性812例,女性515例,男女性别比为1.58∶1;报告病例中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24%(1 171例);以散居儿童为多,占病例总数的67.37%(894),幼托儿童及学生占32.40%(430例),成人3例.发病高峰为夏季的6、7月份.东平县所辖14个乡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主要以散发为主.实验室确诊病例113例,以柯萨奇A16感染为主,占46.02%(52例),EV71感染者占19.47%(22例).

    作者:孟艳;杨传水;田刚;赵发存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布鲁氏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布鲁氏菌分型在布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布鲁氏菌.本文综述了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特别是PCR及其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智伟;马秀敏;张跃新;丁剑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越南登革热流行特征概述

    登革热是全球常见的蚊媒传染疾病之一,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行严重,已成为这些国家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和特效药物治疗.该病目前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我国与越南接壤,登革热流行情况与越南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越南登革热的流行状况和主要流行特点进行综述,为我国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马秀芝;周红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无患子药理作用概述

    无患子作用广泛,药用价值较高.本文综述了其在抗菌、抗肿瘤、心血管及保肝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郭英;谢建平;柳爱华;胡兴国;罗艳萍;吴知情;宝福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作用研究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4~8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89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甲泼尼龙每天10~15 mg/kg体重,连用3~5 d;免疫球蛋白每天0.7~1.0 g/kg体重,连用2~3 d.B组给予甲泼尼龙每天2~3 mg/kg体重,连用3~5d;免疫球蛋白每天0.4~0.5 g/kg体重,连用4~5 d.结果 A组退热时间和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分别为(3.65±0.99)d和(3.68±0.95)d,B组分别为(4.56±0.80)d和(4.44±0.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皮疹消失时间分别为(5.58土0.76)d和(5.84±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免疫球蛋白(短期内使用)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较为合理.

    作者:孙绪丁;岳屹因;卓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选取2008级临床专科生2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整合的课程设置,对照组采取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整合的课程设置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作者:吴玉龙;程梅;李波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布鲁氏菌病诊疗过程分析

    目的 介绍临床药师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协助医生对于感染性疾病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从而融入到整个治疗团队的经验.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治的1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对临床药师参与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治的1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对提高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避免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提高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结论 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病原生物学和药学专业特长参与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找到了融入临床治疗团队的切入点,确立了专业地位.

    作者:郭玉金;田桂芹;普燕芳;孙树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湖北地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特性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湖北地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的基因特性.方法 收集2000年以来临床样品中分离鉴定的H1N1流感病毒毒株,运用RT-PCR扩增病毒HA基因,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H1N1流感病毒HA基因与同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株相应基因的同源性为95.8%~99.6%,分离株HA基因中潜在的抗原性位点和糖基化位点与2000~2008年的疫苗株基本相同,但与2009年疫苗株有一定差异.HA基因进化分析表明在不同年份分离出的流感毒株呈现出不同的亲缘关系.结论 湖北地区2000~2008年分离的季节性H1N1流感毒株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期推荐的疫苗毒株的HA核苷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HA基因重要抗原位点的氨基酸没有改变,但与2009年疫苗株有所不同,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关系表明历年疫苗株可以给人群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作者:李静;刘琳琳;叶国军;方斌;邓渠;霍细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学活性分析

    目的 表达和纯化弓形虫表面抗原1(SAGl),并分析其免疫学活性.方法 构建pET15 b-SAG1质粒,转化到宿主菌E.coil BL21 (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使用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用间接ELISA检测目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SDS-PAGE显示表达的SAG1蛋白为可溶性的,经纯化后其纯度可达到90%以上;ELISA检测表达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者血清识别;棋盘滴定显示重组SAG1蛋白适宜包被浓度为0.5μg/ml.结论 本研究表达的SAG1蛋白为可溶性的,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建立弓形虫血清学诊断方法和研制弓形虫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思梅;周亚萍;朱荫昌;曹利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五倍子抗菌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和杀灭微生物.且五倍子为传统收涩药,对内、外、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疗效良好.本文概述了五倍子化学成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对龋病防治和抗炎方面的应用研究.

    作者:郑兰娟;罗艳萍;汪玉娇;胡兴国;吴知情;宝福凯;柳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异地子代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研究

    目的 观察异地子代成(新)螺、子代幼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和存活情况,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哨鼠疫水测定)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徽安庆和江苏南京采集野外成(老)螺,在现场控制条件下自然繁殖,获取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然后在室内人工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20条/只),并经饲养70 d后分别解剖观察其感染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安庆和南京同龄成(老)螺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毛蚴感染率分别为40.63%(91/224)、36.36%(88/242)和18.23%(33/181)、13.85%(27/1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2 92、1.346 41,P均>0.05);而两地子代成(新)螺与子代幼螺的感染率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568 3,P<0.01).两地人工感染后的同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生存率分别为74.67%(224/300)、80.67%(242/300)和60.33%(181/300)、65.00%(195/3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子代成螺 =3.113 19、x2子代幼螺=1.396 28,P均>0.05);但同地子代成(新)螺的存活率与子代幼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安庆=14.047 5、x2南京=18.607 1,P均<0.01).结论 安庆和南京两地子代成(新)螺及子代幼螺在实验室条件下均能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其感染率前者高于后者.因此,建议在现场开展哨螺测定时宜选择新鲜且活力强的成(新)螺为佳.

    作者:吴锋;杨国静;王学东;孙乐平;刘永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血管性痴呆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再根据造模后断头取脑时间将每组24只大鼠随机分为3小组,即7、14和21 d组.用跳台实验和穿梭厢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并用HE染色检查大鼠海马的缺血程度.结果 跳台实验和穿梭厢实验中,VaD模型组大鼠的电击次数、电击时间、潜伏期及主动逃避时间与干预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跳台实验中,干预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大鼠前后两次跳台实验的电击次数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前后两次跳台实验的电击次数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能保护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改善其智能,可能具有预防脑卒中患者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作者:蔺心敬;李吕力;张丽香;肖继东;罗永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