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生长因子和MAPK途径在大肠癌细胞体外侵袭中的作用

李宏武;梁健;张趣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 大肠癌细胞, 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HGF/SF)在大肠癌细胞体外侵袭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迁移系统分析HGF、PD98059和SB203580处理的大肠癌细胞Caco-2和Colo320体外迁移能力;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aco-2细胞中MMP-2、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1、TIMP-2的mRNA表达.结果:HGF对Colo320细胞迁移无影响.细胞培养48 h后,Caco-2细胞迁移数HGF组和PD98059组与对照组比较、HGF组和PD98059组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104.40±4.77)/ml,HGF/SF组(126.80±5.40)/ml,PD98059组(82.80±4.15)/ml,P<0.01].HGF组MMP-2、MMP-9、TIMP-1、TIMP-2都有表达,MMP-2高表达;PD98059组TIM-1和TIMP-2高表达.结论:HGF促使Caco-2细胞迁移.HGF/SF上调Caco-2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使肿瘤细胞破坏周围基底膜能力增强而容易形成转移.HGF对某些大肠癌细胞发挥促进侵袭、促进转移的作用,MAPK途径在HGF/SF诱导的大肠癌细胞Caco-2中发挥生物学效应.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先天异常的分析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回顾性总结2 795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准确判断出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结果: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39例,检出率1.40%,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79.5%(31/39),左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15.4%(6/39),单一冠状动脉占0.51%(2/39);检出各种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0.75%,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6例;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扩张2例.结论:成年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检出率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但具体类型有所不同.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重要的检查方法.

    作者:刘妍;姜文大;贾志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生长的影响和受体后信息传递

    目的:观察胃泌素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生长调控作用,测定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蛋白激酶C(PKC)活性及PKC亚型的表达,探讨受体后信息传导途径.方法:应用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程度,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内cAMP含量,[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的方法测定PKC活性,Western blot方法分析PKC亚型α、β1、β2及ε的表达.结果:胃泌素能促进BGC-823细胞的生长,且与剂量呈正相关(r=0.74,P<0.05);这种促生长作用被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拮抗.胃泌素能促进细胞PKC活性的增加,cAMP含量无明显变化;胃泌素使PKCα表达明显增加,PKCβ1、PKCβ2及PKCε无明显表达.结论:胃泌素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生长的作用由相应的受体介导,其受体后信息传递途径可能涉及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系统,PKCα在胃泌素的受体后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秀英;王颖;姜若兰;卢香兰;宗志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赤丹丸与其组方药材的体外抑菌试验

    目的:研究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2倍稀释法测定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弱于对其它3种菌的作用(P<0.05),其中药材的水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相对较强(P<0.05);各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也各有差异.药材水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强(P<0.05);赤丹丸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强(P<0.05).结论: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与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袁汀;徐英宏;菅凌燕;杨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其分离质量.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大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2.8×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Desmin阳性细胞原代培养达90%以上,传代培养达95%以上.结论: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作者:赵金满;张静;张莹;赵立杰;施贵静;张铁英;傅宝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亚低温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亚低温情况下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变化,并结合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亚低温能否减轻脓毒症大鼠肺组织损伤的程度.方法:24只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亚低温组,内毒素组给予腹腔注射内毒素制成脓毒症模型,亚低温组在腹腔注射内毒素后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维持大鼠在亚低温状态.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肺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3 h内毒素组大鼠肺组织TNF-αmRNA表达分别为1.029±0.055、1.132±0.068、1.107±0.044,亚低温组分别为0.835±0.041、1.056±0.037、1.056±0.032,均较正常对照组肺组织TNF-αmRNA表达(分别为0.625±O.009、0.631±0.007、0.612±0.011)明显增加(P<0.05),尤以内毒素组明显.且亚低温组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较内毒素组明显减少(P<0.05).亚低温组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内毒素组.结论:亚低温减少脓毒症大鼠肺组织TNF-αmRNA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炎性损伤,可考虑作为防治脓毒症肺损伤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刘春峰;张趣;蔡栩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重组白细胞介素13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对NIH3T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NIH 3T3细胞分为rIL-13组和不含rIL-13的对照组,rIL-13组加入不同浓度的rIL-13,作用24及48 h.透射电镜观察3T3细胞的超微结构,Hoechst试剂盒观察细胞DNA形态变化,噻唑蓝比色试验(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结果:rIL-13呈剂量依赖方式刺激3T3细胞细胞生长.经rIL-13 80 ng/ml孵育的细胞DNA合成增加,细胞核增大,细胞质中可见较多核糖体及线粒体.rIL-13组细胞增殖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IL-13可能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肖莉;李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舒马曲坦诱发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舒马曲坦诱发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等方法,通过MTT及流式细胞仪等检测舒马曲坦及ERK1/2的反义寡核苷酸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舒马曲坦明显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脂质体成功介导了寡核苷酸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转染.反义寡核苷酸明显抑制舒马曲坦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增殖率由(164.67±6.67)%降至(76.67±10.17)%,SPF指数由(11.67±0.33)%降至(3.33±0.33)%,增殖指数由(27.33±0.33)%降至(22.00±0.58)%(P均<0.01),正义和随机寡核苷酸对舒马曲坦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则无抑制作用.结论:舒马曲坦通过5-HTIB受体促进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为ERK1/2MAPK通路.

    作者:王爽;章新华;高山红;宋丹;周兆丽;王怀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阻断ICOS对小鼠移植胰岛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小鼠胰岛移植模型基础上,通过阻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探讨ICOS单克隆抗体(ICOS mAb)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供体为近交系昆明小鼠,受体为C57小鼠.受体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受体小鼠仅行开腹手术,不行胰岛移植;对照组:单纯胰岛移植,不给ICOS mAb;实验1、2、3组:分别于胰岛移植后1、3、5 d腹腔内注射ICOSmAb 50、100、200 μg/kg.观察小鼠胰岛移植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和移植胰岛病理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ICOS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实验2组小鼠移植胰岛存活时间和实验3组相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而较对照组及实验1组明显延长(P<0.05),ICOS在移植术后7 d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上表达明显上调.结论:ICOS分子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表达上调,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ICOS mAb通过阻断ICOS共刺激信号途径,诱导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免疫耐受,减轻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胰岛有功能存活时间.ICOS mAb的佳给药剂量为100 μg/kg.

    作者:赵国华;张佳林;许国岩;钟鑫平;杨蕾;李铁民;程颖;刘永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纳洛酮对吗啡术后镇痛病人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洛酮对吗啡术后镇痛效能及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子宫切除、术后使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病人60例,随机分成3组:M组,镇痛泵中使用吗啡10 μg·kg-1·h-1;MN0.05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05 μg·kg-1·h-1;MN0.2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2 μg·kg-1·h-1.双盲随访3组病人镇痛效果.于入室、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及术后42 h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检测血浆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强啡肽、亮啡肽)水平.结果:MN0.05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组,MN0.2组在术后6 h VAS评分高于M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N0.05组血浆强啡肽、亮啡肽水平在术后6 h、术后24 h均高于M组,β内啡肽水平在术后6 h低于M组,术后24 h高于M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N0.2组阿片样物质水平与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的镇痛效能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与影响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及释放有关.

    作者:姚鹏;邢准;孟凌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45基因在先天感染患儿临床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45序列在先天感染患儿临床株中的基因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和15株未传代临床株的HCMV临床标本分别进行UL145全序列PCR扩增,对PCR扩增阳性的31例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并且与9株已在GenBank递交的HCMV UL145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1株HCMV临床株的UL145基因是高度保守的.所有临床株的HCMV UL145开放阅读框架均为393 bp,编码蛋白含有130个氨基酸.所有临床株的核苷酸同源率为95.9%~100%,编码蛋白的同源率为97.7%~100%.临床症状不同的患儿其HCMV UL145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所有先天感染患儿临床株的UL145编码蛋白具有蛋白激酶C(PKC)磷酸化功能位点和酪蛋白激酶(CK2)磷酸化功能位点.结论:HCMV UL145基因在临床株中是高度保守,未发现其与HCMV先天感染不同临床症状间存在明显的关系.HCMVUL145基因的高度保守性在先天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峥嵘;卢颖;阮强;吉耀华;何蓉;马艳萍;齐莹;毛志芹;黄郁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预防性单纯扩容与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

    目的:探讨预防性单纯扩容与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者260例,调查可能影响患者发生DIND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后前3 d平均输液量、术前分级、是否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否应用胶体、手术时间、动脉瘤位置、术式(夹闭/介入).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扩容与DIND),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DIND与其他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扩容与DIND无统计学联系.Logistic回归提示只有术前分级和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与术后DIND的发生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P<0.05).结论:单纯扩容不能预防DIND的发生,建议停止术后预防性扩容.术前分级是DIND的危险因素,应用钙拮抗剂则是保护因素,应用常规信息可以预测术后DIND的发生概率.

    作者:梁峰;贾志军;王运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腺性膀胱炎自然病程转归的临床研究

    跟踪随访均未行手术或药物干预的腺性膀胱炎病人62例,分为有伴发因素组(A组)24例,如留置导管或伴发结石等,随诊前给予去除;无伴发因素组(B组)38例.观察2组在长期随访期间疾病转归情况.随访18个月至8年,平均36个月.A组病例去除伴发因素后疾病均可痊愈.B组病例中病变完全消退者31.6%,病变好转者26.3%,病变无变化者31.6%,病变加重手术干预者10.5%.腺性膀胱炎多可自行痊愈或症状消失,与癌变的关系目前尚无证据.

    作者:佟咸利;曹旭;刘屹立;宫大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研究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早期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6只,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3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组)、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L组)、L-NAME+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组(PL-N组).观察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血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面积PL组较I组明显减少,分别为(34.5±7.6)%和(58.5±8.5)%(P<0.05),而PL-N组与Ⅰ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I组及PL-N组比较,PL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PL组NO含量较I组及PL-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NO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早期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氧自由基参与了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早期保护作用.

    作者:陈晓光;吕黄伟;王俊科;吴滨阳;白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正畸治疗中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探讨各因素对牙根吸收影响的程度和大小,以期寻找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方法:随机选择病例资料完整的64例矫治已经结束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平均值为0.93mm.t检验结果显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性别、拔牙与否和安氏分类的类型无关,相关分析结果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疗程、方丝弓戴用的时间、根尖垂直向位移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各相关因子的预测和评估的效率较低.结论: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数量较小,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

    作者:阎秀林;张扬;刘奕;王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辛世杰;宋清斌;胡海地;张健;秦岭峰;张赞松;张平;罗英伟;丁奎;白明欣;段志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谷氨酰胺在大肠癌患者术后肠外支持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在大肠癌患者术后完全胃肠道外营养(TPN)中的作用.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肠外营养加谷氨酰胺)和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观察氮平衡、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疲劳评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2±3.21)d,实验组(10.90±2.81)d,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水平相似,术后8 d实验组白蛋白水平普遍高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8 d实验组氮平衡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术后8 d实验组患者主观感觉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术后予以肠外营养加谷氨酰胺支持,比常规肠外营养更有利于术后负氮平衡的改善及血浆白蛋白的恢复,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显著改善术后疲劳.

    作者:许元鸿;李航宇;郭仁宣;郭克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宫内生长受限胎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宫内发育阶段的神经系统损伤及其防治,探讨外源性给孕鼠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宫内生长受限(FGR)胎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子宫动脉钳夹法制作FGR胎鼠模型.将孕鼠分为3组:FGR模型组、假手术对照组和bFGF治疗组.经腹腔给予bFGF 4 u/g.采用RT-PCR法测定脑组织S100-β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的表达.结果:FGR组胎鼠体质量(3.312±0.469)g,明显低于对照组(4.263±1.016)g(P<0.001);bFGF治疗组胎鼠体质量(3.357±0.429)g,较FGR组略有增高.S100-β mRNA的表达,FGR组(1.213±0.273)明显高于对照组(0.989±0.279,P<0.01);bFGF组(1.037±0.390)与对照组较为接近(P>0.05),略低于FGR组(P<0.05).GAP-43 mRNA的表达,FGR组(1.152±0.222)与对照组(1.307±0.191)相比显著减少(P<0.01);bFGF组减少不明显(1.241±0.214),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钳夹法复制出的FGR胎鼠脑组织中S100-β及GAP-43 mRNA表达异常可能与胎鼠神经系统损伤有关.外源性给母鼠应用bFGF治疗后可能对胎鼠的神经系统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作者:杜鹃;谷文升;魏轶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谷胱甘肽对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超氧阴离子产生和清除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GSH)对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超氧阴离子产生和清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3种刺激剂: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佛波豆蔻醚乙酸盐(PMA)和花生四烯酸(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超氧阴离子释放量.用Westem blot法检测嗜中性白细胞蛋白质因子p47phox磷酸化.结果:GSH呈浓度依赖性促进fMLP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不影响PMA和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5,7,45-三羟基异黄酮明显抑制fMLP介导的氧自由基产生,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十字孢碱仅有轻度抑制作用.在非初始化的嗜中性白细胞GSH可清除fMLP、PMA和AA诱导产生的超氧阴离子.GSH刺激fMLP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质因子p47phox磷酸化,与其对超氧阴离子释放的影响一致.结论:GSH对刺激剂介导的超氧阴离子的产生依赖于膜受体的激活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p47phox磷酸化.

    作者:吕黄伟;冯娅妮;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肠癌HT-29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分裂及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解析、凋亡的检测.结果:AsO3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系的增殖,作用24、48及72 h后抑制50%细胞生长的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40.03,13.76,4.53μmol/L,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 μmol/L与5 μmol/L的As2O3作用24h后,细胞周期出现G2/M期阻滞及亚二倍体凋亡峰,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随G2/M期细胞减少而逐渐增多.细胞形态学观察分裂期细胞及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结论:As2O3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诱导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

    作者:吴瑛;张敬东;刘云鹏;侯科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腰段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IL-10、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段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参照OLSON等介绍的方法复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A组)孕鼠从妊娠14 d起每日皮下注射0.5 ml生理盐水;实验组(B组)孕鼠从妊娠14 d起每日皮下注射L-NAME 50 mg;假手术组(C组)孕鼠从妊娠14 d起行硬膜外腔置管术,但不给药;治疗组(D组)孕鼠从妊娠14 d起行硬膜外腔置管术,每日注入0.125%Bupivacaine 25 μl.双抗体夹心法观察腰段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胎盘、子宫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IL-10含量,B、C组较A、D组明显降低(P<0.05),A与D组、B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NF-α含量,B、C组较A、D组明显增高(P<0.05),A与D组、B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段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TNF-α的含量,增加IL-10的含量,可能是其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董有静;白玉;崔健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