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活性测定方法研究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 子宫平滑肌
摘要:按拉丁方设计给药方式,多组同步及交替给药检测垂体后叶素收缩子宫平滑肌活性.该方法合理、准确、方便、可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氯沙坦对抑制一氧化氮合酶Heymann肾炎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的Heymann肾炎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NOS抑制剂Nw-硝基-L-精氨酸(L-NNA)和氯沙坦应用于Heymann肾炎大鼠,21 d后测定血压,尿蛋白,计算肌酐清除率(Ccr),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抑制NOS后,Heymann肾炎大鼠血压升高,尿蛋白增加,Ccr降低,形态学检查可见肾小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球缺血,TGF-β1表达增加(P<0.01),加用氯沙坦后均得到改善.结论:抑制NOS加重Heymann肾炎大鼠肾脏损害,同时应用氯沙坦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强直性脊柱炎2例报道

    本文报告2例病人为亲生兄弟,均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红蛋白浓度对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了解贫血程度与宫颈癌局部控制率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放疗,初治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14例.放疗前及放疗中测定血红蛋白浓度,观察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关系.结果:教疗前血红蛋白浓度≥120g/L、90~119g/L和60~89g/L的CR分别为83.6%、53.3%和21.4%,P<0.01.放疗中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组和降低组的CR分别为84.5%和44.2%,P<0.01.结论:血红蛋白浓度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有关.放疗期间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影响宫颈癌的放疗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m5 AChR-G11融合蛋白筛选m5受体配体的研究

    目的:以m5AChR-G11融合蛋白为工具,筛选m5受体亚型特异性配体,并且探讨m5AChR-G11融合蛋白中两组分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杆状病毒Sf9细胞表达系统,制备m5AChR-G11融合蛋白;通过[3H]QNB放射配体结合实验和[35S]GTPγS替代结合实验,检测m5AChR-G11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m5AChR-G11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为(60.39±1.95)pmol·mg-1蛋白.不同配体存在时使融合蛋白中G11与GDP的亲和力发生变化,acetylcholine,McN-A-343,AF-102B,R-(+)-hyoscyamine,tropicamide,alcuronium和atropine存在时以及无配体时,GDP的IC50值分别是134.90,46.77,38.02,10.00,13.80,18.62,5.89,23.40μmol/L.结论:杆状病毒Sf9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m5AChR-G11融合蛋白具备m受体配体结合特性和两组分间的偶联功能.乙酰胆碱是m5受体的完全激动剂,McN-A-343和AF-102B是部分激动剂,R-(+)-hyoscyamine,tropicamide,alcuronium和阿托品是拮抗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诊断败血症基因芯片的构建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诊断识别败血症的致病菌种类,达到快速准确诊断目的.方法:从细菌体内提取总DNA分子,然后进行16SrDNA PCR扩增,后完成基因芯片的制备.结果:11种标准菌株进行PCR扩增产物为308bp,与设计相符合.此PCR扩增产物与所制作的芯片进行杂交,结果显示致病菌DNA只与相应的检测探针杂交.结论:基因芯片对败血症致病菌实现高通量、并行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部结果;操作简便、快速,整个检测4~6 h即可出结果;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以检测败血症的所有致病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41片段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不同临床分离株UL14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这种多态性与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感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1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测序及分析.结果:1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在Toledo株UL141基因227位均缺失一个碱基T,因此产生两个新的ORF(UL141A和UL141B).与Toledo株相应片段比较,UL141A预测蛋白质第75位氨基酸后序列和翻译后修饰位点产生大量变异.UL141B高度保守.结论:临床分离株的UL141片段产生两个新的ORF.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部分液体通气对急性肺损伤兔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影响

    目的:研究部分液体通气(PLV)对兔急性肺损伤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方法:中心静脉滴注脂多糖2 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测定PLV治疗后1,2,4 h的动脉血气,支气管灌洗液及血清内SP-A的浓度,并将左肺下叶背段送电镜检查.结果:经PLV治疗1 h后,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相比,PLV组的PaO2明显提高(P<0.01),灌洗液中SP-A的浓度明显增加(P<0.01),而血清中SP-A的浓度则明显降低(P<0.01),电镜检查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较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组的清晰、完整.结论:PLV提高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后机体的氧合,减少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破坏,增加了支气管灌洗液中SP-A的浓度,同时降低了血清内SP-A的浓度.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r,Cr:YSGG激光刮治龈下牙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Er,Cr:YSGG激光刮治龈下牙石的效果.方法:选取6颗新近拔除的有明显龈下牙石的牙周病患牙.用Er,Cr:YSGG激光照射刮治牙石区.扫描电镜(SEM)观察照射前后照射区表面形态,评价去除牙石的效果.结果:SEM可见照射前区域有污物、膜性物质、牙石等附着其上;照射后此区牙石及钙化物去除干净,根面平坦,无牙本质小管暴露及熔融、炭化改变.结论:低能量输出、小角度照射既能有效去除根面病变组织又不使牙本质小管暴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西洛他唑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和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和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日本雄性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高脂组,西洛他唑组.采用高胆固醇(1.5g/(kg·d)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制作血管狭窄模型,之后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于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血管成形术部位血管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脂组内膜增生明显,内膜面积大而管腔面积小;西洛他唑组内膜面积较高脂组明显减小,管腔面积明显扩大,两组相比P<0.05.电镜结果:高脂组见大量泡沫细胞,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多,而西洛他唑组泡沫细胞少见,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多并可见凋亡细胞.PCNA免疫组化染色:高脂组PCNA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西洛他唑组,主要分布于内膜和内弹力板区域(P<0.05).结论:新型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能够抑制家兔血管成形术后的内膜增殖,促进有益的血管重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碘摄入对SD大鼠钠/碘同向转运体蛋白表达影响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动态观察长期高碘摄入对SD大鼠甲状腺细胞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饲以去离子水及不同碘浓度的碘化钾水,给碘后1 d及1,2,4,8周处死.测定尿碘、组织碘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甲状腺细胞NI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碘摄入可引起甲状腺滤泡细胞膜表面NIS蛋白表达的下降.短期较低浓度的高碘摄入对NiS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较高浓度的碘摄入则引起NIS蛋白表达的明显减少;长期高碘摄入对NI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可在机体自我调节机制作用下得以部分恢复,但NIS蛋白表达仍处较低水平.结论:高碘摄入可导致甲状腺细胞表面NIS蛋白表达下降,随摄碘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碘摄入对NI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表达时间不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组织中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NO和SOD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腰椎间盘组织中NO含量升高,SOD含量减低.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腰椎间盘组织中NO升高SOD降低,氧自由基损伤在腰椎间盘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胰岛素和细胞去极化致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和K+溶液(以模拟心肌收缩)及与特异性阻断剂联合作用下对H9c2细胞2-3H脱氧葡萄糖摄取能力的变化.结果:胰岛素和K+均增加H9c2细胞对2-3H脱氧葡萄糖的摄取率,且呈明显量效反应关系.二者联合作用10 min对2-3H脱氧葡萄糖的摄取增加呈叠加性,而联合作用30 min时该特性消失.PI3激酶抑制剂Wortmannin可阻断胰岛素所致葡萄糖摄取,对K+摄取葡萄糖能力无影响.Ca++阻滞剂Dantrolene显著降低K+所致葡萄糖转运,对胰岛素作用无影响.结论:胰岛素和肌肉收缩所致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所依赖的信号传导机制不同,前者与PI3激酶激活有关,后者依赖细胞内Ca++释放.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53在大鼠骨关节炎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大鼠实验性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中的p53蛋白和mRNA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明确其在O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的Hulth法构建大鼠膝关节实验性OA的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p53 mRNA的表达.结果:OA关节软骨逐渐变为淡黄白色,粗糙.HE染色见OA软骨细胞变得稀疏,集聚成簇.免疫组化表明OA模型侧关节软骨p53蛋白高表达.RT-PCR表明OA侧p53 mRNA高表达,而且随时间增加而表达持续上调.结论:本研究表明在OA关节软骨的p53蛋白和mRNA的高表达与OA进程密切相关,可能是OA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小鼠脑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小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影响.方法:建立CO中毒模型,常压氧(NBO)、高压氧干预治疗.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CO中毒组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高子对照组(P<0.01),而IL-4和IL-10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BO治疗组与CO中毒组比较,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IL-4和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NBO治疗组IL-1β和TNF-α低于CO中毒组,而IL-4和IL-10高于CO中毒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HBO可对抗CO中毒小鼠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吗啡伍用小剂量纳洛酮镇痛病人胃肠动力变化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50 ng·kg-1·h-1)对吗啡经静脉病人术后自控镇痛(PCIA)时恶心呕吐,首次排气时间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子宫切除患者,术后使用吗啡PCIA.随机分成两组,双盲随访两组病人恶心呕吐,首次排气时间,镇痛效果,并检测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MN组镇痛效能优于M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程度降低,排气时间缩短;从入室到术毕,两组胃动素水平均升高,但M组在术后24 h内仍维持较高水平,而MN组在术后6 h明显降低,24 h有一定程度升高,42 h达分泌高峰.结论:小剂量纳洛酮可减少吗啡PCIA引起的恶心呕吐、促进病人胃肠动力恢复,其机制与延缓胃动素的分泌高峰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病人疾病知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支气管哮喘病人有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确认目前国内哮喘病人对有关症状、体征和诱发因素的认识水平较高,而自我监控和管理知识水平较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抗氧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灯盏花素的治疗,监测不同时间脑皮质血流、脑组织Evans蓝含量及抗氧化酶类等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血流降低,治疗后4 h升高,其他时间降低.不同再灌注时间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Evans蓝含量升高,治疗后降低.脑缺血再灌注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而治疗组酶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结论:灯盏花素能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抗氧化酶的活性,改善脑血流,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咬合力丧失对大鼠牙周组织中i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咬合力丧失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咬合力丧失的动物模型,按照拔牙后的各时间段不同随机分8组,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牙周细胞中iNOS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实验组的牙周组织较正常改建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物质iNOS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强,尤其是第2 d和第3周组(P<0.01).结论:咬合力丧失促使牙周组织中iNOS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iNOS很有可能是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52例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临床袁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1996-2004年我院肾内科住院LN病人52例,所有病人在B超下行肾活检,所取肾组织分别作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结果:52例病人中Ⅳ型LN多,占28.8%;其次为Ⅲ型,占26.9%;Ⅰ型和Ⅵ型相对少见.亚临床肾炎以Ⅱ型多见,肾炎综合征以Ⅱ型和Ⅲ型多见,Ⅳ型和Ⅴ型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与其它组相比,P<0.05).贫血和ds-DNA在Ⅳ型中比率较高(与其它组比较,P<0.05),Ⅱ型γ球蛋白升高较其它组明显(P<0.05).结论:LN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没有完全恒定的关联性,临床工作要综合病人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和病理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糖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mdr1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的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39例,阳性率6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显著(P<0.05).按照AJCC的TNxM分期,x≥2的病例与x<2的病例P-gp表达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gp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大体类型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的P-gp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dr1基因产物P-gp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