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宜昌市人群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陈连璋;严毅;余枫华;刘宗华;黄维勋;王大军;周相朝;康传元;史林谦;曹家弘

关键词:宜昌市, 人群, 肺吸虫病, 血清流行病学, 吸虫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 斯氏狸殖吸虫, 重流行区, 流行病学监测, 寄生虫病调查, 湖北省, 实施细则, 人体, 流行现状, 江汉平原, 过渡地带, 自然村, 西南部, 感染率, 鄂西南
摘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鄂西南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约400万.1978~1982年在9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宜昌市属斯氏狸殖吸虫重流行区[1].1991~1997年在原部分流行区开展了调查,表明通过大面积查治后,人群肺吸虫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2].为进一步了解肺吸虫感染及流行现状,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方案>和<湖北省肺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宜昌市所属的4个县(区),12个自然村开展了人体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的全长基因.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大片段,再结合RAcE技术分别得到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3′端和5′端,将3部分序列拼接后获得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结果成功克隆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DQ092331.结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为进一步表达及其生物学性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魏佳;徐梅倩;何国声;姚宝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河南省疟疾防治研究回顾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传播媒介和现场控制等方面回顾了河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根据疟疾流行的现状,提出了将来的研究力向.

    作者:张红卫;苏云普;许汴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湖北省宜昌市65例斯氏狸殖吸虫病病例分析

    湖北省西部上世纪80年代已证实为并殖吸虫病流行区[1],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iabini)[2].人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童虫在人体内多不能发育成熟,致病机制上以蠕虫蚴移行症波及皮肤或内脏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2,3],有别于卫氏并殖吸虫病.2002~2004年来本中心就诊的病人中,65例被诊断为斯氏狸殖吸虫病,并采用吡喹酮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英;望宏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切除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术后的影响

    江西省鄱阳县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之,全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800余例,2000年开始对全县晚血病人施行免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3年,本站对部分巨脾型晚血脾切除术后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patient、contrlled、epcdural、enalgesia、PCEA)取得了较好镇痛效果.PCEA对晚血脾切除后病人的术后有何影响,作者等就此进行了探讨.

    作者:熊衍琨;于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洞头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及流行因素调查

    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全县人口12.39万.曾是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重流行区,1988年第1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人群总感染率为91.76%[1].为掌握洞头县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综合评价寄生虫病防治效果,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方案,于2003年4~6月进行了调查.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O年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情回升,实际发病数是疫情报告数的6倍. 结论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显著,联防形式及实施的措施应予肯定;巩固和发展五省疟防成果仍应坚持联防,但应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联防机制和内容.

    作者:尚乐园;高琪;刘新;沈毓祖;黄光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襄樊市儿童蛲虫感染及健康行为现状调查

    为了解襄樊市儿童蛲虫感染及健康行为现状,为防治蛲虫病提供科学依据,作者等对襄樊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正敏;王萍;陶永平;唐玉成;武小樱;李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群发性皮肤奴卡菌病

    目的报告国内首见群体发生性皮肤奴卡菌病23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奴卡菌病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同住一个自然村,发病均与臀部肌肉注射有关,每例患者均于肌肉注射治疗后2 10个月内出现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结节、脓肿,部分皮损破溃成溃疡及窦道,病原学检查证实为星形奴卡菌. 结论皮肤奴卡菌病的皮损表现没有特异性,其发病可以表现为群发的形式.

    作者:温海;朱元杰;徐红;陈江汉;顾菊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感染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9个区(县)作为研究试验区,设立14个调查点,对HFRS动物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调查点进行定位,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建立调查点矢量图层,并与北京市1:100 000地形图、北京市Landsat-7 TM卫星遥感影像图及北京市高程图进行叠加,分别提取调查点周围2 km缓冲区内的平均海拔,校正植被指数及土地利用信息,导出后在SPSS 13.0中分析宿主感染情况与环境因素的联系.结果不同地区间HFRS动物宿主密度和带毒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宿主带毒率和带毒指数与园地、水浇地面积成正相关关系;宿主带毒情况和校正植被指数之间无相关性;褐家鼠带毒率与海拔、水浇地面积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动物感染情况与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因素有关,提示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作者:赵文娟;方立群;冯丹;江佳富;闫磊;韩晓娜;杨红;左曙青;吴晓明;曹务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江西省丝虫病流行特征与防治

    江西省丝虫病至少有400多年的流行史,建国后,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治疗了大量的微丝蚴血症者和慢性丝虫病患者,使各流行县(市、区)的微丝蚴率逐渐下降.1990年10月和2005年1月,经卫生部审评,江西省分别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作者:张昆照;李志宏;严雨富;金锦扬;龚艳凤;裘海清;陈都;胡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脏CTGF、TGF-β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mg growth factor-beta1,TGF β1)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 方法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感染后6、10、14、18周杀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10周时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此时肝内CTGF表达达高峰,且10、14、18周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模型组TGF-β1蛋白定量和CTGF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18周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余治健;向选东;蔡胜蓝;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56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常规与细胞学检查分析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腹水多为漏出液,但由于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与恶变,腹水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腹水性质的鉴定与细胞学检查十分重要.作者就荆州市血防所1996~2005年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腹水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国才;袁梅枝;董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头翁体外抗阴道毛滴虫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白头翁杀阴道毛滴虫作用机制. 方法用浓度1.25 mg/ml白头翁水提液进行体外抗滴虫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白头翁作用后滴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药物作用下,滴虫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脱颗粒,核糖体解聚,虫体内空泡增多、变大.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变形,细胞核核质疏松,核膜不完整,终虫体破裂,内部结构不能分辨.结论白头翁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可损伤虫体内部结构,多种细胞器受损.

    作者:闫艳;高兴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黄酮化合物的生物效能及在血吸虫病控制中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异黄酮化合物的生物效能及其杀血吸虫和钉螺的作用,并就其用于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李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点分析与启示

    本文对近年频繁发生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点、流行状况、传播途径、以及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中日医药研究交流合作课题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pH肝浸汤培养基培养阴道毛滴虫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阴道毛滴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实验室培养或临床诊断培养阴道毛滴虫提供参考.方法配制pH值分别为2、2.5、3、3.5、4、4.5、5、5.5、6、6.5、7、7.5、8、8.5的肝浸汤培养基,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阴道毛滴虫,37℃恒温培养48 h,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滴虫数量.以pH值为横坐标,滴虫密度为纵坐标作曲线图,找出培养滴虫的适pH值范围.同时,连续观察各pH值管滴虫生长情况,直至滴虫死亡,记录各pH值培养基中滴虫的长存活时间.结果阴道毛滴虫能在pH3~8的肝浸汤培养基中生长繁殖,适pH范围为5~7.5,适pH值是6.在pH 4和pH8的培养基中连续不转代培养时,滴虫存活时间长,分别达180 h和189 h.结论肝浸汤培养基pH值为6时,滴虫生长良好,运动活泼,繁殖速度快,适用于快速繁殖滴虫,提高滴虫收获量;在pH4和pH8时,滴虫生长缓慢,但存活时间显著延长,适合保种培养.

    作者:郭步平;李宇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弓形虫疫苗及其保护性研究现状

    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弓形虫疫苗的种类、方法及其免疫保护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弓形虫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俊华;吴少庭;翁亚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永康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分析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属非稳定性疟疾低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疟媒介.建国后,曾于1955、1967和1973年发生过较大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740.9/10万、314.2/10万和218.9/10万.经采取以根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于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0年起进入监测巩固阶段.现将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应金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宜昌市人群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鄂西南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约400万.1978~1982年在9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宜昌市属斯氏狸殖吸虫重流行区[1].1991~1997年在原部分流行区开展了调查,表明通过大面积查治后,人群肺吸虫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2].为进一步了解肺吸虫感染及流行现状,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方案>和<湖北省肺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宜昌市所属的4个县(区),12个自然村开展了人体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连璋;严毅;余枫华;刘宗华;黄维勋;王大军;周相朝;康传元;史林谦;曹家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和纯化

    目的表达和纯化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bMIF). 方法根据GenBank中PbMIF mRNA的预测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伯氏疟原虫ANKA株红内期RNA扩增获得PbMIF基因.将PbMIF基因与T载体连接并测序,利用NCBI中Blast程序分析测序结果.阳性T/A克隆质粒经BamH I和XhoI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收集经IPTG诱导表达的细菌进行SDS-PAGE分析,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亲和纯化.结果从伯氏疟原虫RNA中扩增到PbMIF cDNA,长度为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测序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PbMIF cDNA的预测序列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在一级结构上与恶性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fbbMIF)的同源性为76%,与人类和小鼠MIF的同源性为31%.表达产物为可溶性的PbMIF蛋白,亲和纯化后的PbMIF蛋白纯度为71%.结论表达并纯化出可溶性PbMIF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陈俊;李珣;刘忠湘;赵亚;李淑梅;薛采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