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洁;罗志勇;李伟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为59个,受威胁人口3 852.6万.与1985年相比,流行县(市)增加了36个,受威胁的人口增加了2 628.8万.2002年人群平均感染率为9.8%,为1987~1989年(1.2%)的8.1倍;轻、中、重、超重度感染分别占49.5%、36.2%、9.8%和4.5%.目前某些地区华支睾吸虫成为优势虫种,感染率达33.0%. 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扩大,受威胁人口增多;有些地方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使当地人体寄生虫病谱发生了变化.
作者: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三氯苯达唑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已证明对吸虫属有杀灭作用[1],但对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的疗效国内尚无报道.作者等用三氯苯达唑治疗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明达;刘约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道蠕虫病感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聊城市于1992~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泽玉;孙玉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为我国E. tenella类群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E. tenella北京分离株卵囊并孢子化,用RT-PCR扩增孢子化卵囊大小为588 bp的片段,纯化后PCR产物克隆入pMD18-T,测序.将测得的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克隆了预计大小为588 bp的E.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其与国外株E. tenella相应序列同源性高为99%. 结论成功测定了我国E. tenella 北京分离株大小588 bp的srRNA片段,其与E. tenella国外分离株相应序列高度同源.
作者: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致病性肠道原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新疆为游牧民族聚集区,受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人群感染率高.作者统计了1994年4月~2004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大便常规检查资料,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长春;龚天美;牟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国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据报道,我国线虫虫种的流行分布及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群中有差异 [1,2],主要与我国居民居住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卫生状况以及卫生知识水平等有关.苏水莲等[3,4]报道了学生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感染率差异较大.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肠道寄生线虫的感染状况,对本院2003级新生肠道寄生线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作者: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何云岩;徐南欢;钟小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西昌市地处安宁河中上游,是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为了解市郊区中小学生血吸虫病流行情况,2000年在该区各中小学开展了血吸虫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孝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DNA多态性. 方法收集长爪沙鼠保种的湖北谷城(H)株、四川乐山(S)株和浙江安吉(Z)株马来丝虫成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 结果得到1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为50~1 000 bp.其中a、c为H、S、Z株共有条带, d、e、f、g为H、S株共有条带,b、h、i为H株特有条带.结论 RAPD分析3个地区株马来丝虫在基因结构上既有同源性,又存在差异,表明我国马来丝虫似有种内分化的趋向.
作者:边春香;李杰;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妍;安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 方法采用金标免疫诊断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 310例育龄妇女血清弓形虫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 结果 4 310例育龄妇女中血清弓形虫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606例,阳性率14.06%,阳性组中流产、死胎、畸形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1),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宫外孕、盆腔炎、不孕症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与异常妊娠结局及某些妇科疾病密切相关,加强对育龄妇女弓形虫血清学监测和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昌源;杨连第;鲁敏;骆若愚;孔小玲;陈双郧;王冀鄂;龚飞;卢建明;吴有材;丰琳;乐周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PCR及六胺银(GMS)染色法对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用PCR及GMS染色法检测临床拟诊PCP患者及非PCP患者的痰液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在40例临床拟诊PCP患者的痰标本中,用PCR 方法检测肺孢子虫DNA,结果均为阳性,其中有12例患者用SMZ治疗后复检,PCR全部转阴;而用GMS染色镜检,阳性率仅为35.0%(14/40).20例非PCP呼吸道感染者的痰液PCR和GMS染色镜检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用GMS染色法诊断PCP,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PCR的敏感性高于GMS染色法,适于临床筛查和疗效考核.
作者:安亦军;黄敏君;郭增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蝇类是一种变温的节肢动物,蝇的生长发育受温度、湿度、食物、种群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对蝇幼虫、蛹的生长及成蝇的羽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且成蝇对温度也十分敏感,温度影响成蝇的寿命、活动能力、繁殖能力及季节分布等,本研究观察了21 ℃、28 ℃恒温条件下雌、雄丝光绿蝇成蝇的寿命.
作者:赵文爱;胡圣爱;冯晓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土壤肠道线虫卵污染及与人群感染关系的调查已有报告[1].为了解集体驱虫后人群感染率变化及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作者等于2001年9月~2004年9月在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肠道线虫防治点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王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我国于1977年试制成功,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吸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本文就国内外吡喹酮治疗常见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作者:马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蠕形螨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取蠕形螨感染者患处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病理学观察. 结果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使毛囊不规则扩张,皮脂腺增生肥大,虫体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面部毛囊扩大,皮脂腺增生及其炎症反应与蠕形螨的寄生密切相关.
作者:陈秀春;周世昌;刘锦华;李朝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人以及其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创伤的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经济与卫生状况等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有关于弱势群体大肠埃希菌、HIV病毒感染情况以及精神状况和犯罪行为调查,尤其是对老人身体及精神状况调查的报道[1,2]日渐增多.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因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本次仅对养老院老人肠道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我国弱势群体的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赞鑫;纪伟华;程训佳;邢杰;邵红霞;佟惠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实验区感染病例家庭分布情况以及感染者亲属的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以及家庭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塘美行政村作为实验点,2002年对全村的1 064人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并对其中的1 01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家庭人员调查.2003年对其中的两个高感染村418人进行追踪随访,12月份进行回顾性疫水接触调查.调查资料用ACCESS2002建立数据库,用SPSS做统计分析. 结果江西塘美村血吸虫感染病例呈现家庭聚集性现象,感染者的亲属更易感染血吸虫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机会越大.结论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病存在家庭聚集性,日本血吸虫感染不能排除受遗传因素影响.
作者:朱蓉;林丹丹;曹淳力;祝红庆;胡飞;张慧娟;郭家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每年有300~500万人感染疟疾并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由于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控制蚊媒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 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 以期减少甚至阻断疟疾的传播.研究疟原虫感染引起蚊媒体内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对按蚊中抑制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三类基因:按蚊的模式识别受体、抗疟原虫感染的基因和效应调节基因.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继德;何瑛;张锡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确定湖北蚊类区系属性. 方法分析已知蚊类的区系成分,并与邻近江西、湖南、河南地区蚊类区系比较. 结果已发现蚊类11属75种,其中属于东洋界为主的52种,占69.3%;属于古北界为主的10种,占13.4%;广布两界13种,占17.3%. 结论湖北地区蚊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作者: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