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及流行趋势

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

关键词:广西, 华支睾吸虫病, 分布范围, 流行趋势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为59个,受威胁人口3 852.6万.与1985年相比,流行县(市)增加了36个,受威胁的人口增加了2 628.8万.2002年人群平均感染率为9.8%,为1987~1989年(1.2%)的8.1倍;轻、中、重、超重度感染分别占49.5%、36.2%、9.8%和4.5%.目前某些地区华支睾吸虫成为优势虫种,感染率达33.0%. 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扩大,受威胁人口增多;有些地方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使当地人体寄生虫病谱发生了变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媒介按蚊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每年有300~500万人感染疟疾并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由于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控制蚊媒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 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 以期减少甚至阻断疟疾的传播.研究疟原虫感染引起蚊媒体内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对按蚊中抑制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三类基因:按蚊的模式识别受体、抗疟原虫感染的基因和效应调节基因.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继德;何瑛;张锡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湖北地区蚊类区系研究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确定湖北蚊类区系属性. 方法分析已知蚊类的区系成分,并与邻近江西、湖南、河南地区蚊类区系比较. 结果已发现蚊类11属75种,其中属于东洋界为主的52种,占69.3%;属于古北界为主的10种,占13.4%;广布两界13种,占17.3%. 结论湖北地区蚊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作者: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西昌市郊区中小学生血吸虫病调查报告

    西昌市地处安宁河中上游,是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为了解市郊区中小学生血吸虫病流行情况,2000年在该区各中小学开展了血吸虫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孝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驱虫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与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变化的连续观察

    土壤肠道线虫卵污染及与人群感染关系的调查已有报告[1].为了解集体驱虫后人群感染率变化及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作者等于2001年9月~2004年9月在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肠道线虫防治点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王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 方法采用金标免疫诊断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 310例育龄妇女血清弓形虫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 结果 4 310例育龄妇女中血清弓形虫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606例,阳性率14.06%,阳性组中流产、死胎、畸形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1),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宫外孕、盆腔炎、不孕症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与异常妊娠结局及某些妇科疾病密切相关,加强对育龄妇女弓形虫血清学监测和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昌源;杨连第;鲁敏;骆若愚;孔小玲;陈双郧;王冀鄂;龚飞;卢建明;吴有材;丰琳;乐周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嗜人按蚊不同发育阶段溴氰菊酯敏感性分析

    目的研究嗜人按蚊不同发育期溴氰菊酯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选用室内选育的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以浸渍法测试幼虫溴氰菊酯敏感性,以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试成蚊溴氰菊酯敏感性. 结果幼虫期,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均为Ⅳ、Ⅲ、Ⅱ龄幼虫;成蚊期,两种品系的敏感性均以早期成蚊低,中期成蚊次之,晚期成蚊高. 结论嗜人按蚊两品系不同生长期溴氰菊酯敏感性消长相似,敏感性水平随幼虫的发育而上升,随成蚊蚊龄增长而下降.

    作者:李菊林;高琪;周华云;金小林;朱国鼎;曹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聊城市学生肠道蠕虫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肠道蠕虫病感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聊城市于1992~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泽玉;孙玉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学院校学生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为了解我校学生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给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我们从1999~2003年对本校一年级学生采用粪检方法进行了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敏;王光西;毛樱逾;杨兴友;张跃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江西裂头蚴病1例报告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河南省信阳市恶性疟防治效果评价

    河南省信阳市东部的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县曾是恶性疟流行区[1],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2].20世纪80年代以前,恶性疟病例散在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病例明显上升,1983年4县的39个乡发现病例1 928例,1984年扩大到50个乡,发生恶性疟2 922例,局部暴发点发病率高达35.5%.从1985年开始将消灭传染源的单一措施改变为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帐控制媒介与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恶性疟流行,1988年后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1989年经考核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现对恶性疟防治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陈旭东;沈大勇;刘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的关系. 方法在室内和野外生境捕获鼠类动物,鉴定种类,肌肉压片检查旋毛虫幼虫,ELISA测定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 结果 1.02%的鼠类动物查到旋毛虫幼虫,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30%.其中家栖和野栖鼠类旋毛虫病原检查感染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24.49%,0和8.57%,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1〉. 结论旋毛虫病流行区鼠类动物旋毛虫感染率较高,家栖鼠类旋毛虫感染率高于野栖鼠,与人类及家养动物感染相关.

    作者:申丽洁;罗志勇;李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及流行趋势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为59个,受威胁人口3 852.6万.与1985年相比,流行县(市)增加了36个,受威胁的人口增加了2 628.8万.2002年人群平均感染率为9.8%,为1987~1989年(1.2%)的8.1倍;轻、中、重、超重度感染分别占49.5%、36.2%、9.8%和4.5%.目前某些地区华支睾吸虫成为优势虫种,感染率达33.0%. 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扩大,受威胁人口增多;有些地方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使当地人体寄生虫病谱发生了变化.

    作者: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体蠕形螨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蠕形螨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取蠕形螨感染者患处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病理学观察. 结果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使毛囊不规则扩张,皮脂腺增生肥大,虫体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面部毛囊扩大,皮脂腺增生及其炎症反应与蠕形螨的寄生密切相关.

    作者:陈秀春;周世昌;刘锦华;李朝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妍;安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吡喹酮治疗吸虫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我国于1977年试制成功,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吸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本文就国内外吡喹酮治疗常见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作者:马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 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 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 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作者:黄新华;钟文钊;刘狄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亲和层析法纯化华支睾吸虫抗原的研究

    目的探索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原的纯化方法. 方法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淡水鱼中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接种动物,收集成虫,制备匀浆液(粗抗原),借助偶联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提取特异性抗原,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G-PAGE)和免疫印迹方法鉴定纯化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结果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经CG-PAGE显示5条蛋白带,免疫印迹试验鉴定均有抗原性,强阳性带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31 ku,各区带蛋白与并殖吸虫、血吸虫血清抗体无交叉反应.粗抗原有16条蛋白带. 结论经亲和层析法纯化的华支睾吸虫抗原特异性高.亲合层析是获取华支睾吸虫诊断用抗原的较佳方法.

    作者:田春林;胡文庆;刘登宇;卢作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我国不同地区马来丝虫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DNA多态性. 方法收集长爪沙鼠保种的湖北谷城(H)株、四川乐山(S)株和浙江安吉(Z)株马来丝虫成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 结果得到1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为50~1 000 bp.其中a、c为H、S、Z株共有条带, d、e、f、g为H、S株共有条带,b、h、i为H株特有条带.结论 RAPD分析3个地区株马来丝虫在基因结构上既有同源性,又存在差异,表明我国马来丝虫似有种内分化的趋向.

    作者:边春香;李杰;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皮肤蝇蛆病2例

    患者1,男,6岁,甘肃省平凉人.2002年10月因头部出现一肿块,伴疼痛、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肿瘤,后经脑CT排除. 于2002年11月7日来本室就诊.体检:患儿枕部有一直径约2.5 cm肿块,其上有一小孔,轻轻挤压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1条乳白色虫体流出,虫体长约1.2 cm,宽0.3 cm,圆柱形,一端稍尖.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分节,头端有1对黑色口钩,口钩尖端分两叶其后方无弯曲的尖齿,无前气门,第7腹节无刺,气门后面向中心凹入呈漏斗状,无气门裂.经本室鉴定为牛皮蝇一龄幼虫,诊断为皮肤蝇蛆病.

    作者:包根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