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
肺吸虫病引病隐匿,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若病原学检查找到虫卵,则可明确诊断.
作者:余小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每年有300~500万人感染疟疾并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由于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控制蚊媒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 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 以期减少甚至阻断疟疾的传播.研究疟原虫感染引起蚊媒体内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对按蚊中抑制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三类基因:按蚊的模式识别受体、抗疟原虫感染的基因和效应调节基因.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继德;何瑛;张锡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人以及其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创伤的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经济与卫生状况等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有关于弱势群体大肠埃希菌、HIV病毒感染情况以及精神状况和犯罪行为调查,尤其是对老人身体及精神状况调查的报道[1,2]日渐增多.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因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本次仅对养老院老人肠道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我国弱势群体的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赞鑫;纪伟华;程训佳;邢杰;邵红霞;佟惠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三氯苯达唑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已证明对吸虫属有杀灭作用[1],但对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的疗效国内尚无报道.作者等用三氯苯达唑治疗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明达;刘约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土壤肠道线虫卵污染及与人群感染关系的调查已有报告[1].为了解集体驱虫后人群感染率变化及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作者等于2001年9月~2004年9月在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肠道线虫防治点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王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根据<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调查方案>,于2002年7~10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囊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调查4个城市,10个县,22个点,总调查人数21 155人,血清学调查4 605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自存;卢世堂;陈晓梅;张婷婷;段明贤;李淑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为59个,受威胁人口3 852.6万.与1985年相比,流行县(市)增加了36个,受威胁的人口增加了2 628.8万.2002年人群平均感染率为9.8%,为1987~1989年(1.2%)的8.1倍;轻、中、重、超重度感染分别占49.5%、36.2%、9.8%和4.5%.目前某些地区华支睾吸虫成为优势虫种,感染率达33.0%. 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扩大,受威胁人口增多;有些地方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使当地人体寄生虫病谱发生了变化.
作者: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道蠕虫病感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聊城市于1992~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泽玉;孙玉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 方法 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 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 878只,其中淡色库蚊 213 746只、中华按蚊32 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 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作者:蔺西萌;许汴利;赵旭东;李辉;邓艳;黄倩;王昊;郑学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1,男,6岁,甘肃省平凉人.2002年10月因头部出现一肿块,伴疼痛、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肿瘤,后经脑CT排除. 于2002年11月7日来本室就诊.体检:患儿枕部有一直径约2.5 cm肿块,其上有一小孔,轻轻挤压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1条乳白色虫体流出,虫体长约1.2 cm,宽0.3 cm,圆柱形,一端稍尖.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分节,头端有1对黑色口钩,口钩尖端分两叶其后方无弯曲的尖齿,无前气门,第7腹节无刺,气门后面向中心凹入呈漏斗状,无气门裂.经本室鉴定为牛皮蝇一龄幼虫,诊断为皮肤蝇蛆病.
作者:包根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寄生于人体的有 2 种, 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内,可构成相应部位的病变,如酒渣鼻、痤疮、毛囊虫性皮炎等,有关蠕形螨寄生在外耳道的情况,以及与外耳、中耳疾病的关系目前报道不多.为了解外耳道蠕形螨感染及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在校大学生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作者:孙彦青;于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前,疟疾、登革热、黄热病、丝虫病和尼罗河病毒病等蚊媒性疾病,仍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蚊虫对杀虫剂及其所携带病原体对治疗药物抗性的产生,使蚊媒性疾病广泛存在,某些疾病则呈上升趋势.而目前对蚊传播的大多数疾病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其仍是世界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1991年一个研究小组和相关机构及基金会代表在美国Tucson召开会议,制订了一个研究计划,提出采用分子遗传工具,遗传修饰媒介,从而达到控制媒介传播疾病的目的.尽管会议对许多媒介与传播疾病做了讨论,但是WHO/TDR作为主要指导机构,提议研究的焦点主要放在疟疾及其传播媒介方面,并制订了一个文件,使遗传控制策略付诸实施[1].近年来,在转基因蚊研究方面主要进展包括胚克隆转染、启动子鉴定、抗病原体效应基因鉴定、转基因昆虫种群繁殖和性遗传机制等.
作者:郑学礼;陈晓光;王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嗜人按蚊不同发育期溴氰菊酯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选用室内选育的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以浸渍法测试幼虫溴氰菊酯敏感性,以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试成蚊溴氰菊酯敏感性. 结果幼虫期,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均为Ⅳ、Ⅲ、Ⅱ龄幼虫;成蚊期,两种品系的敏感性均以早期成蚊低,中期成蚊次之,晚期成蚊高. 结论嗜人按蚊两品系不同生长期溴氰菊酯敏感性消长相似,敏感性水平随幼虫的发育而上升,随成蚊蚊龄增长而下降.
作者:李菊林;高琪;周华云;金小林;朱国鼎;曹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制作结构清晰,颜色鲜明,能长期保存的家蝇卵巢标本的染色方法. 方法采用孔雀绿染色法.并与1%醋酸卡红染色法进行对比. 结果固定的卵巢经4%孔雀绿水溶液室温(25 ℃)染色12 h效果佳.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不同部位对孔雀绿的吸附力不同.卵巢发育早期,细胞核染为亮绿色, 细胞质染为浅绿色;卵巢发育晚期,卵壳染为亮绿色,并具有清晰的纹络;各个发育阶段的卵巢管管壁及卵巢周围组织不着色.标本染色反差明显,具有立体感,易观察. 结论用孔雀绿染色法制作的家蝇卵巢标本在教学及家蝇防制科研工作中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俊燕;纪伟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DNA多态性. 方法收集长爪沙鼠保种的湖北谷城(H)株、四川乐山(S)株和浙江安吉(Z)株马来丝虫成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 结果得到1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为50~1 000 bp.其中a、c为H、S、Z株共有条带, d、e、f、g为H、S株共有条带,b、h、i为H株特有条带.结论 RAPD分析3个地区株马来丝虫在基因结构上既有同源性,又存在差异,表明我国马来丝虫似有种内分化的趋向.
作者:边春香;李杰;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为我国E. tenella类群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E. tenella北京分离株卵囊并孢子化,用RT-PCR扩增孢子化卵囊大小为588 bp的片段,纯化后PCR产物克隆入pMD18-T,测序.将测得的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克隆了预计大小为588 bp的E.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其与国外株E. tenella相应序列同源性高为99%. 结论成功测定了我国E. tenella 北京分离株大小588 bp的srRNA片段,其与E. tenella国外分离株相应序列高度同源.
作者: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0°54′~101°75′、北纬36°20′~36°53′之间,总面积1 600 km2,境内山峦重叠,河流沟岔纵横.全县分川水、浅山、脑山三类地区,平均海拔3 235 m.湟源县属半农半牧地区,有茂密天然森林,植被较好.湟源县深居内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8~3.5 ℃,年均日照2 507 h~2 785 h,年降水量404.4 mm,年解冻期为148 d.全县共辖9乡1镇,总人口132 912人.其中汉族、藏族和回族分别占86.32%、8.1%和1.7%.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作者等于2002年7月对湟源县日月乡兔尔干村开展了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俊英;马霄;刘培运;曾诚;张静宵;何多龙;刘巴睿;刘海青;赵延梅;蔡辉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河南省信阳市东部的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县曾是恶性疟流行区[1],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2].20世纪80年代以前,恶性疟病例散在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病例明显上升,1983年4县的39个乡发现病例1 928例,1984年扩大到50个乡,发生恶性疟2 922例,局部暴发点发病率高达35.5%.从1985年开始将消灭传染源的单一措施改变为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帐控制媒介与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恶性疟流行,1988年后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1989年经考核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现对恶性疟防治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陈旭东;沈大勇;刘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我国于1977年试制成功,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吸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本文就国内外吡喹酮治疗常见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作者:马骏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