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三针结合分型配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刘如林;张金兰

关键词:颈三针, 分型配穴, 颈椎病
摘要:本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外伤、劳损等各种原因致颈椎椎间盘、关节、颈部肌肉和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颈部生理曲度改变和侧弯,椎体和小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颈肩臂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恶心眩晕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多分为颈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五型.研究病例排除脊髓型.本病散见于中医“痹症”、“痿证’”、“头痛”、“眩晕”等病中,多因劳伤筋骨、气血虚弱、痰瘀交阻所致.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腔镜下对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介绍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方法,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至2011年间140例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者中女性居多,占62.9%,临床诊断为甲状腺腺瘤82例,占58.6%,在手术过程中行甲状腺肿瘤切除59例(42.1%).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40min~120min,平均53.3min,术中和术后无出血、神经或甲状腺旁腺损伤、咳嗽等并发症,患者恢复情况良好,2~4天即可出院.结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灵活,在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孙清泉;张传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抗菌药及消炎药的区别

    由于抗生素的品种繁多并且使用广泛,加之“抗生素滥用”这个名词如雷贯耳,在普通人群中的知名度很高,造成此类以及相似种类药物名称的混乱,一直以来,不仅仅是普通民众,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于严格的界限都是不是很有把握,其实它们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

    作者:陈东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对新生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新生儿患儿的家长会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等,为了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需要对患儿的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本文分析了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同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及表现探讨了对患儿家长实施的护理措施.

    作者:周扬帆;王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论三种缓解术后口干、口臭等的方法

    选择术后禁食而意识清楚的病人8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温水湿润嘴唇及口腔、单口瓶喷雾及茶水含漱等方法.结果:茶水含漱在缓解病人口渴、口臭、咽喉干痛方面,效果优于温水湿润口、唇及单口瓶喷雾法.

    作者:姜胜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预防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热寒交替时以“发热”为主诉前来就诊的患者更多.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1].秋季气候多变,同时经过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免疫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其中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秋气内应肺,秋季气候干燥,易伤及肺阴.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外感温热病邪的途径是由口鼻而人.肺为华盖,居上焦而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主气属卫,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盖伤寒之邪流连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速,卫属阳,敷布于体表,与肺相通,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而出现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口渴、或咳嗽,脉浮数等症状,临床常见发热之外伴流涕、咳嗽等外感症状.气温突变,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诱因,其主要病原体是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2].

    作者:邵阳;宋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探讨老年股骨骨折28例并发症的观察及其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共对28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平均住院22d,转上级医院1例,其余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结论:积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再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阿奇霉素与炎琥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在儿科输液工作中,经常使用阿奇霉素等药物,它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发现连续滴注阿奇霉素类药物与炎琥宁之间会发生乳白色絮状物,立即更换输液器及液体.通过实验,分别准备炎琥宁1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阿奇霉素粉针稀释在生理盐水500ML内.

    作者:蒋文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对阴性肺结核诊断中过诊现象的原因分析

    按照新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WS288 - 2008)[1],肺结核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临床诊断病例(涂阴肺结核).1)三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2)三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作者:孙金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ICU患者气管插管护理

    气管内插管术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病人气管内[4]气管插管术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的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或异物,便于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或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和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因此,做好气管插管前的准备工作,病情评估,及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是ICU患者紧急插管减少风险的关键因素.

    作者:陈梨花;魏菊萍;白玉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新生儿动脉采血不同部位的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不同部位采血的效果观察与对比,探索更加实用、安全、快捷的动脉采血方法.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02例患儿随机均为两组,一组经股动脉采血,另一组经挠动脉采血,对比两组一针穿刺的成功率以及穿刺采血用时.结果:经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且其穿刺采血用时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法用时更短,更加快捷、实用、安全,因此可替代经股动脉采血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霞;蒋燕红;张伟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塞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疗程均为14天,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又一有效、安全并值得临床推广用于急性脑梗塞治疗的复方制剂.

    作者:刘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脊柱外科手术后并发谵妄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由于脊柱退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老年患者较多,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张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骨科手术切口的关闭的问题

    人的皮肤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赐给人类美的礼品之一,是人体极其重要且生理功能复杂的器官.人体皮肤一生中每天承受千百次的负荷、摩擦、牵拉、扭曲、弯折而仍能存活,这是任何其它无生命、人造的物质所不能比拟的,皮肤损伤后的修复并达到自身的平衡稳定,是复杂的生理过程,是通过不断循环的方式完成的.矫形外科手术的皮肤切口多较外科其它专业切口长,一次手术甚至需要几个皮肤切口方能完成手术.目前绝大部分骨科的疾病与外伤还需要实施皮肤切口,在医生眼睛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因此,对手术切口的关闭问题值得探讨.

    作者:梁启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思连康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四连康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0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抗病毒、蒙脱石散剂保护肠粘膜以及纠酸、补液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四连康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连康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满意.

    作者:俞慧君;蔡妙国;陈秀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本文针对教育的现状、对思维方式的作用、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在面对现代化变革的同时起到引导现代教育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苏卓;原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下逆行ERCP+EST术的护理体会

    ERCP指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将造影剂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插入胰管和胆管,注射造影剂后在X线下观察,而达到诊断胆胰疾病的目的.而在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是在ERCP的诊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具有风险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优点.而做好我们的护理工作,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作者:张宇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疗效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型及方药,以提高中医急救方面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36例,分析其临床分型和治疗措施.结果:136患者中主要分型为胃火炽盛型、肝火犯胃型、气不摄血型、脾胃虚寒型.其中抢救成功128例(95.38%),死亡8例(4.62%).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早期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及专病专方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唐又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门诊哮喘患儿86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43例采用孟鲁司特钠+常规治疗,对照组43例患儿仅采用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均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3例患儿临床控制14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达93.02%;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1.4%;二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例.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缩短治疗时间,有效预防复发,是治疗小儿哮喘的理想药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5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经检查发现58例患者均由明确的诱发弥漫性血管凝血的因素,其中胎盘早剥32例,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14例,前置胎盘1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并且血液不凝.本文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将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切断,然后再应用补血制品以及肝素进行治疗,终58例患者存活率38例,15例切除子宫,5例患者死亡,11例围生儿死亡.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应先治疗原发病,然后再积极、合理的应用肝素,可有效提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愈率.

    作者:蒋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骨折病人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普通、重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作者:谷训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