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
卫生防疫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千家万户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与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村卫生防疫工作不仅是整个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防疫工作的薄弱部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一旦出现问题,在信息化、交通现代化的今天,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陈建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咳嗽是小儿就诊时常见的主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患儿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因此大量使用各种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化痰止咳药物诊断的混乱、治疗的盲目显而易见.以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而且持续难愈的慢性咳嗽往往成为医务人员认识上及治疗上的难点问题.
作者:马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导致机体代谢活动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属“瘿病”“心悸”、“虚劳”等范畴.治疗甲减历来以温补为主,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对于本病从”淤”伦治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谈谈对此的肤浅体会甲减的病因病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可见颈前肿大、心悸、气短、胸闷、怕冷、汗少、疲乏、浮肿、表情淡漠,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萎等.
作者:邓仲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60例采用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较好,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张康;李永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各医院、社区合作医疗单位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比较重视,但大部分耱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仍存在很多误区,通过对耱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剖析,并找出对策,以提高搪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质量.
作者:吴肖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病例2001年1月~2003年12月经我院临床确诊为肺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高原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或门诊患者.送检痰液细菌真菌培养各1165份.2材料与方法2.1痰液标本的采集 患者清晨用无菌盐水反复漱口,轻咳出第一口痰弃去,从肺深部咳出1~2 口痰液留于无菌痰杯中送检,若无法自主咳痰患者.可用吸痰器吸取深部痰液至无菌容器送检.
作者:李燕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系统急症之一,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气胸(SP),发病率高,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再者病人自身呼吸功能差,合并自发性气胸后其肺功能进一步损害回心血量减少及纵隔摆动,常会导致严重的缺血及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反应差,疼痛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气急,所以,不能以有无胸痛作为鉴别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主要临床依据,要仔细检查气管位置及做X检查.
作者:汤来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胃脘痛简称胃病,是指上腹邵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胃腕痛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而运用手法推拿治疗胃脘痛.方法简单、直接,效果明显,可起立竿见影之效果,患者较容易接受.
作者:李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总结了我院字要求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我科在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全体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以及广大骨伤病员得到哪些更进一步的护理,为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带个好头.
作者:徐玉红;周彩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以减少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共56例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经有效的护理干预50例低血压恢复正常继续透析,6例低血压终止血透,下机后血压恢复,无一例死亡.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
作者:温小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肩胛骨不稳定骨折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进行了1~4年的随访,平均时间为2.8年 .根据疗效评价,25例为优,7例为良,2例为可,差1例,优良率为86.9%,术中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肩胛骨不稳定骨折经手术治疗疗效得到肯定,运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的方式,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可使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陶纯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住院患者的药学和监护.方法:临床药师到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查房实践,给予住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全方位的观察和监护.结果:通过全面的药物治疗护理监护,患者能够安全、及时、有效的合理用药,可以积极的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良好的用药监护,是保证心血管住院患者安全用药的必要条件,临床药师和医师应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增强对合理用药的认识,重视用药过程的监护.
作者:贺大伟;楚雪原;褚雪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垂体后叶素微量泵治疗中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并及时落实护理措施,有效地规避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方法:我科从2010年1月起对垂体后叶素微量泵治疗中运用的安全性实施了风险管理.通过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查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付于实施.结果: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和护理对策,在垂体后叶素微量泵治疗中未发生类似的护理不安全事件.结论:科学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地归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作者:彭红;王晓彬;许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98例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瘢痕子宫再妊娠分娩的病例中,阴道分娩42例,阴道分娩率为42.9%;剖宫产56例,无子宫破裂病例出现.结论:瘢痕子宫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在严密监护下,适当病人可以采取阴道分娩.应严格掌握阴道试产及催产素,人工破膜的适应症,医生应向家属及孕妇充分说明阴道试产的可能性及其危险性,争取其大程度的配合,试产过程由专专职医护严密监护,随时监控子宫形态,及是否存在子宫下段压痛、血尿等指征.做好输血及急症手术的准备,一旦出现子宫破裂征兆应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作者:王惠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缩宫素不同给药途径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比较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两小时的出血量.结果:经结果分析,Ⅲ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Ⅲ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短,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产妇胎儿娩出后给予脐静脉注射缩宫素,围产期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严妇的子宫收缩,并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秦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观察效果.方法:对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50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腹腔镜手术前后的良好护理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较为关键.
作者:赵秀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因手术期的呼吸管理,方法应用胸部物理治疗,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再配合以氧疗,手术后镇痛,增加营养,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等措施.结果,本组病人50例未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5例病人出现了并发症,经系统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对55例食管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管理,做好呼吸管理,对于预防或减少食管切除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降低病人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同旭;谭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探讨卡西他宾的药理作用与临床治疗应用方法,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1月至2010年11月32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常规使用紫杉醇和蒽环类药物治疗,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改用卡西他宾治疗,观察对比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32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采用常规紫杉醇和蒽环类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12.5%; 32例患者改用卡西他宾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6%,两组治疗方法疗效对比存在显著差异(X2=122.11,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毒副作用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西他宾的临床适应症为经紫杉醇和蒽环类药物治疗无效的转移性乳腺癌,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低.
作者:廖翠玲;唐江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亚健康状态是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失眠是亚健康的突出表现之一.本文通过对亚健康失眠状态的论述,阐述了亚健康失眠状态的一系列特征及中医药的各种疗法,为亚健康失眠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张倩;曹晓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便,对血管刺激小,可较长时间留置使用,无需反复穿刺,不影响患者活动,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1]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个科室被普及应用.护士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士双手上时常见到割伤、针刺伤等伤口.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由于针尖保护系统具有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避免了与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达到了使其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的日的我科从2008年5月起开始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