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复深;易新元;曾宪芳;唐连飞;张顺科;王林纤;Larry McReynolds
作者等用自制甲硝唑霜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患者,效果良好.对于2001年7月~2002年7月在本站诊治的45例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孙慧萍;赵学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解夏津县农村土源性线虫的分布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2002年5月开展了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李德峰;徐书艳;徐书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制作及其G带显带方法,进一步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特征. 方法日本血吸虫18 d童虫,经2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培养后剪碎,经消化、低渗和固定等处理,然后作滴片、烤片、胰酶消化和Giemsa染色显G带,后在光镜下观察并测量染色体大小,显微摄像,分析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显示的特征. 结果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数2n=16,按大小顺序排列分为3组:大型1~2号为A组,其中2号为性染色体,中型3~5号为B组,小型6~8号为C组, 其核型公式为2n=6st+8sm+2m;各对染色体均显示出各自特征性的G带. 结论本研究采用2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童虫,能获取较理想的染色体图像,进一步证明血吸虫核型为2n=16,n=8,多倍体亦可见. 此外,对日本血吸虫染色体G带显示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作者:龚燕飞;曾庆仁;张祖萍;刘艳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ETM+遥感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与山区钉螺分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建立钉螺分布的遥感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现场测量江宁县2000年各钉螺孳生地经纬度,在ERDAS 8.5软件支持下将ETM+卫星图像中的3、4波段合成为江宁县植被指数图层,利用ArcView8.0软件制作钉螺分布Vector图层,提取各钉螺孳生地植被指数;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图层中植被指数与钉螺分布间的关系. 结果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该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小NDVI值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6、0.344,P<0.05);钉螺密度与各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大、小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8、0.433、0.448,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平均NDVI(Nmean)有关[Y1=160.62Nmean(R2=0.67,P<0.01)];山区钉螺密度与平均NDVI值有关[Y2=9.65Nmean(R2=0.53,P<0.01)]. 结论 ETM+遥感卫星图像可以监测山区钉螺的分布.
作者:张波;张治英;徐德忠;孙志东;周云;周晓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3年7月24日,我院收治登革热2例,父女同时起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余兰;马志强;单西云;张大勇;刘平华;白春海;孔爱丽;肖晓娟;张丽;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融合表达间日疟原虫MSP1 C端编码基因,以获得能作为检测抗原的重组蛋白GST-PvMSP1 C. 方法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获得间日疟原虫MSP1 C端编码基因片段,柱纯化后,插入表达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体pGEX-4T-2/PvMSP1C,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阳性克隆以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后,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SDS-PAGE电泳与免疫印迹分析. 结果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获得1 119 bp的 PvMSP1 C编码基因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所构建的pGEX-4T-2/PvMSP1C重组体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电泳显示,GST-PvMSP1C融合表达蛋白的大小约63 ku,且能够分别被GST抗体与间日疟患者的血清所识别. 结论成功亚克隆并构建了间日疟原虫MSP1 C 端编码基因pGEX-4T-2/PvMSP1C表达质粒,诱导表达了GST-PvMSP1C融合蛋白,表达蛋白具有一定免疫活性.
作者:高世同;吴少庭;张仁利;袁仕善;黄达娜;雷明军;秦莉;潘晖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PCR检测技术在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区诊断疟疾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采集海南省疟疾混合感染流行区304份滤纸干血滴样本,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引物,采用PCR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DNA片段,检测现场所采样本中的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同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 结果在304份样本中,PCR法阳性15份,其中间日疟7份,恶性疟8份;镜检法阳性11份,其中间日疟6份,恶性疟5份.镜检阳性的样本PCR均为阳性;镜检阴性而PCR阳性的4份样本,其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实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 结论此PCR检测体系灵敏、特异,对诊断或鉴别诊断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实用价值.[关健词] 聚合酶链反应; 疟原虫,间日; 疟原虫,恶性; 混合感染; 检测.
作者:林敏;高世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过多年的对象治疗和扩大化疗,湖沼渠网型地区农村常住人口血吸虫病流行已得到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随着劳务市场的开放和用工需求量的增加,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为了解该人群血吸虫感染状况,作者于2001年对张金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其;张瑞;张娟;舒儒荣;何庆炫;孙维山;胡合举;章伟;杨晖;刘云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疟疾是热带、亚热带国家或地区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疟疾感染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易发生疫情蔓延[1].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50~270万人死于疟疾.
作者:毕艳;王金亮;张再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隐孢子虫感染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iotin-Streptavidin , BSA)法对卵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膜白介素-2受体(mIL-2R)检测. 结果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的CD3+、CD4+、CD8+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分别为(54.77±7.33)%、(38.17±7.52)%、(30.64±5.87)% 和1.28±0.72,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为(32.15±2.42)%,两者分别与卵囊阴性者及静息期mIL-2R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 结论隐孢子虫感染者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T细胞亚群、mIL-2R在抗隐孢子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扩增弓形虫表面抗原P22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表达和鉴定. 方法设计合成引物,PCR法从RH株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P22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 结果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22基因编码序列,并诱导表达出能被兔抗弓形虫血清识别的重组P22. 结论成功获得弓形虫表面抗原P22的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者:姚永伟;褚宏亮;侯敏;陈玲;芦王英;张耀娟;章子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华支睾吸虫属后睾科,支睾吸虫属,人体感染是因食生成未煮熟的含有其囊蚴的鱼、虾而引起.
作者:文其岭;周若群;张清正;赵中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温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全市现有11个县(市、区), 700多万人口.上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一直占据全市传染病报告的第一位,通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于1991年经省级考核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来往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容易引起疟疾传播.
作者:张孝和;邵永强;陈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甲基醚衍生物,青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或蒿甲醚属于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系新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
作者:张燕萍;黄轶昕;杨坤;洪青标;孙明玉;孙乐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解东明县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流行及危害情况,于2002年10月在东明县开展了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2月收治小儿旋毛虫病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唐远勤;塔娜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济南市为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2002年在平阴县、长清区和历城区开展了消除丝虫病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玉;张昌庆;韩笃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波阳县位处鄱阳湖畔,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地区之一.自1992年执行<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方案>以来,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有大幅度下降,随着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的结束,防治经费尤显不足,疫情反弹将有可能发生.
作者:宁澄宇;熊衍琨;徐仁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P.b)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每只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 的RBC,分组后分别给予5 mg/d NO合成酶选择性抑制aminoguanidine、0.03 μg/d IL-12和aminoguanidine联合IL-12 处理.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生存时间.感染第5 d收集小鼠血清进行NO水平测定. 结果 aminoguanidine联合IL-12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与单独IL-12组差异不明显,却使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IL-12联合aminoguanidine处理组较单独aminoguanidine及感染对照组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显著推迟,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12处理小鼠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给予aminoguanidine后的小鼠血清NO含量较低,与感染对照组水平接近. 结论 aminoguanidine能有效的抑制IL-12诱导的NO的产生,显著降低IL-12处理小鼠生存率,但对原虫血症水平无明显影响.因此,IL-12抗P.b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部分依赖NO介导,且NO的作用可能并非是NO对疟原虫的直接杀伤.
作者:陈姝;陆惠民;高琪;张山鹰;唐学恒;孙臻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
作者:陈少卿;张书静;黄炳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