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感染调查

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张世炎;梁练

关键词:褐家鼠, 黄胸鼠, 膜壳绦虫, 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在捕获的203只鼠中检出52只感染膜壳绦虫,感染率25.62%;其中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分别为29.80%和13.46%,P<0.05).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65条,平均为(5.388±10.23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10条,平均(5.200±3.70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东方田鼠血清被动转移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力研究

    目的探讨被动转移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力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东方田鼠血清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被动转移至小鼠,观察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减虫率、减卵率,并采用ELISA分别检测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8种抗体.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东方田鼠血清受体小鼠获得的减虫率为36.2%,减卵率为54.0%;血清IgE、IgM、IgG及其亚类抗体均有升高,其中抗童虫抗原的IgG1抗体水平增幅大.各试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天然抵抗力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至小鼠,使之获得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该保护力可能是通过同时诱导受体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的.

    作者:蒋守富;魏梅雄;林矫矫;潘彩娥;李浩;曹琳;何艳燕;傅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为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两调查点,采用粪检法调查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及寄生虫病防治KAP的影响.结果两调查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9.57%(170/575)和13.37%(311/2326),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明显差异;寄生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14项中有12项差异有显著性;态度形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健康行为形成率7项中差异均有显著性. 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文;贺丽君;颜秋叶;刘辉;苏云普;马云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粪检中寄生虫卵漏检的原因分析

    寄生虫感染在我国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很多医院实验室,普遍存在大便常规检查虫卵漏检的情况.现将其漏检原因总结如下.

    作者:程荣先;郑自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源性双链RNA在蚊虫细胞中介导的基因沉默

    目的近年来,双链RNA介导的基因沉默(RNA干扰)已在许多动植物中发现,并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强有力的工具.为确定蚊虫细胞中是否有RNA干扰现象,以期为利用RNAi效应消除蚊虫抗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设计5′端带T7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糜蛋白酶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获得5′端带有T7启动子DNA片段,体外转录成单链RNA,退火后形成双链RNA.转染带有GFP基因的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Act.GFP和双链RNA进入C6/36 蚊虫细胞,72 h后收集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表达差异,用半定量RT-PCR检测GFP的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转染糜蛋白酶基因双链RNA和pAct.GFP质粒的细胞及仅转染pAct.GFP的细胞的GFP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转染GFP基因的双链RNA和pAct.GFP质粒的细胞的GF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达40%~50%,GFP的mRNA的表达水平也相应下降了60%. 结论在蚊虫细胞内,双链RNA能特异性的抑制相应的同源性基因的表达,引起基因沉默,证实蚊虫细胞内RNA干扰现象的存在.

    作者:公茂庆;顾燕;马磊;李秀兰;胡小邦;孙艳;孙立新;孙静;钱瑾;朱昌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控制及效果观察

    普通实验动物可携带多种寄生虫,且有各自不同的易感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不仅危害实验动物的健康,也可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引起人兽共患性疾病的传播.因此,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等级是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的重要内容[1].由于驱虫药物的不良作用和对实验的干扰作用,不允许使用药物防治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方法.本中心自2002年4月开始饲养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综合性防治措施保证了实验动物质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陶元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阿苯达唑新剂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为选择高效杀棘球蚴药物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新剂型提供参考. 方法选用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大分子物(Macrosol)-ABZ(Mac-ABZ)组、脂质体(Liposome)-ABZ(L-ABZ)组、前体脂质体(Pre-liposome)-ABZ(Pre-L-ABZ)组及片剂ABZ组.按ABZ 50 mg/kg经口灌药,分别于灌药后1、2、3、4、5、6、7、8、12、24、36、48 h采尾静脉血,用HPLC法测定血中ABZ及其代谢产物砜(ABZSN)和亚砜(ABZSX)浓度.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软件包分别进行模型嵌合.以Akaie's 信息判断AIC值、回归系数、拟合优度等.用PEMS Ver 2.1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药物在体内的配置状态,观察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结果 1)Pre-L-ABZ:相对于片剂ABZ,Pre-L-ABZ剂型中ABZ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6.54%(P>0.05),ABZSX为267.76%(P<0.01),ABZSN为155.29%(P<0.01);Pre-L-ABZ的消除速度常数(β)为(0.05±0.02) l/h,半衰期(t1/2β)为(17.16±6.48) h,清除率(CL)为(0.06±0.01) ng/ml.片剂ABZ的β为(0.10±0.04) l/h,t1/2β为(6.60±2.03) h,CL为(0.11±0.04) n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Pre-L-ABZ和片剂ABZ由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转运速效常数(K12)分别为(0.15±0.07 ) l/h和(0.03±0.02) l/h,差异有显著性(P<0.01).给药后48 h小鼠肝脏ABZSX浓度:L-ABZ组为 95.87 ng/ml,Pre-L-ABZ组为101.3 ng/ml,片剂ABZ组为23.596 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Pre-L-ABZ组小鼠各时间点血药浓度(ABZ、ABZSX、ABZSN)均显著高于片剂ABZ组(P<0.05).2)Mac-ABZ: Mac-ABZ和片剂ABZ的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为(0.81±0.24 ) l/h和(0.38±0.18 ) l/h(P<0.05);相对于片剂ABZ,Mac-ABZ剂型中ABZ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76.53%,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ABZSN和ABZSX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分别为283.45%(P<0.01)和192.27%(P<0.01),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也显著高于片剂ABZ(P<0.01). 结论 1)Liposome、Pre-liposone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血中ABZSX和ABZSN浓度及其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加快体内分布速度,并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与Liposome比较,Pre-liposone具有稳定性好,储存时间长,不易氧化分解等特点;2)Macrosol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ABZ的吸收率、ABZSX和ABZSN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可尝试以Liposome、Pre-liposone、Macrosol为载体制备ABZ新剂型,提高ABZ的抗棘球蚴效果.

    作者:张金辉;温浩;王建华;冯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鲁南5市地疟疾联防的实施及效果

    鲁南五市地疟疾联防区由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的30个县(市)区组成,面积约4万 km2,人口约2 153万,东部临海,南部、西部与江苏、安徽、河南省份毗邻,境内有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适宜蚊虫孳生.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均始于鲁南5市地,发病率一般在10%~20%以上,高达50%~70%,为加快灭疟进程,在5省疟疾联防的推动下,从1985年始,又在鲁南5市地30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性疟疾联防,现将联防中实施的措施与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傅兆义;刘强;徐兴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在捕获的203只鼠中检出52只感染膜壳绦虫,感染率25.62%;其中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分别为29.80%和13.46%,P<0.05).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65条,平均为(5.388±10.23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10条,平均(5.200±3.70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作者: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张世炎;梁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G系统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3S 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 system,GPS)和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RS)是一项全新的科学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环境、气象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公共卫生方面,已经成功应用3S系统对一些媒介疫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和预测[1].

    作者:余晴;郭家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齐河县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齐河县位于鲁北平原,濒临黄河,北纬36°4′~37°00′,东经116°28′~117°03′.全县有14个乡镇,1 050个村,601 359人,总面积1 554.49 km2. 齐河县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634.8 mm,多集中在7~9月份.齐河县是原丝虫病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齐河县丝虫病防治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大面积普查,普查人数达120多万.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及晚期丝虫病人及时进行治疗,对病家及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并实施了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75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尔后进行了传染源监测及蚊媒监测,于2003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

    作者:王吉仁;张文彬;王建华;朱永泉;郭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株弓形虫GRA7基因的保守性鉴定

    目的比较弓形虫不同地理株(RH株、ZS2株、GT株)GRA7基因的异同. 方法从弓形虫不同地理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GRA7基因,对目的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Esp3I、CfrI、MboI)酶切并比较.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GEX-4T-1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进行测序并比较. 结果 PCR扩增出3株弓形虫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均在500~750 bp之间;经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其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3株弓形虫GRA7基因序列相同. 结论弓形虫不同地理株GRA7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

    作者:郑斌;何蔼;李卓雅;申川军;余南;郑焕钦;张瑞琳;李道宁;詹希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监测情况分析

    四川省于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尚存淋巴液肿患者903例,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检出[1].为了解患者转归和有无新发病例,作者等于2000~2002年对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复查核实,并对部分县1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范黎;姚可;刘志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寄生线虫流行现状. 方法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镜检肠道线虫. 结果查出人体肠道线虫3种,各虫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8.89%(950/10688)、蛲虫6.65%(122/1834)和鞭虫0.06%(6/10688);男、女蛔虫感染率分别为8.02%(415/5177)、9.71%(535/5511),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9%(62/955)、6.83%(60/879).蛔虫感染率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5);蛲虫感染率各地区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不同年龄感染率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青海省人体蛔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危害较为严重.应积极普及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和幼儿机构蛔、蛲虫病防治.

    作者:吴献洪;何多龙;刘巴睿;张静宵;刘培运;刘海青;马霄;蔡辉霞;赵延梅;曾诚;刘玉芳;胡兰省;王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Rho GTPase DNA疫苗及重组蛋白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初探

    目的初步探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pcDNA3.1-SjRho GTPase 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联合疫苗免疫的保护机制. 方法将pcDNA3.1-SjRho GTPase 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分别及联合疫苗免疫昆明鼠后,分不同时间采集血清,以ELISA法测定总抗体及IgG亚类. 结果重组蛋白疫苗及联合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较高,DNA疫苗及联合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以IgG2a为主,重组蛋白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以IgG1为主. 结论 Sj-Rho GTPase基因DNA疫苗及联合疫苗主要诱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重组蛋白疫苗主要诱生Th2型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张冉;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蔡春;Larry McReynolds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用包皮成纤维细胞培养弓形虫速殖子的研究

    目的建立用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 HFF)培养弓形虫速殖子的方法. 方法将包皮环切术切下的包皮在含青、链霉素的Hank's液中充分洗涤后,用眼科剪子剪成0.5 cm3的组织小块,移入培养瓶中培养,待HFF细胞长满瓶底后,用胰酶消化并将其接种到培养皿中的盖玻片上培养, HFF长满盖玻片后,用弓形虫速殖子感染HFF,镜下观察并于1、2.5、4、5.5、10、23和32 h取出其中一皿中的盖玻片,经姬氏染色、二甲苯透明后,镜下观察速殖子生长情况. 结果弓形虫速殖子大多在感染后 3 h~5 h侵入HFF,32 h左右,假包囊破裂,释放出虫体. 结论成功建立了用HFF培养弓形虫的方法.

    作者:许丽芳;杨秋林;张愉快;梁瑜;伍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瑞安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及流行因素调查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全市人口112.7万.为了解瑞安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评价寄生虫病防治效果,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者等于2003年9月在瑞安市选点进行了调查.

    作者:廖晓伟;张步通;温怀加;钟金育;张秀新;刘敏芝;黄棉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CuZn-SOD基因全长cDNA的识别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识别日本血吸虫大陆株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j CuZn-SOD)基因,构建Sj CuZn-SOD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将曼氏血吸虫(Sm)的CuZn-SOD全长cDNA序列上网比对, 寻找Sj 相关EST.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尾蚴cDNA文库扩增相应序列,经双酶切、连接、转化,克隆入pcDNA3.0真核表达质粒,并鉴定阳性克隆. 结果找到Sj 相关EST(登录号BU794891),核酸阅读框(ORF)分析和BLAST比对分析等方法判断为Sj CuZn-SOD完整的cDNA编码序列,含462 bp完整阅读框,编码154aa.经单双酶切、PCR扩增、核酸测序鉴定,验证成功构建了pcDNA3.0-SOD真核重组表达载体. 结论成功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0-SOD,为在真核表达系统研究Sj CuZn-SOD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霞;吴忠道;李孜;余新炳;徐劲;朱家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在我国,儿童蛲虫感染较为普遍,严重时可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儿童蛲虫感染与幼儿园和家庭的环境卫生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10年前作者曾对北京地区部分幼儿园进行过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调查,总感染率为20.4%,其中城区学龄前儿童感染率为1.75%,郊区为31.02%.之后采取了儿童蛲虫感染普查、普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环境卫生状况及个人卫生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为了解儿童蛲虫感染防治效果,于2004年的5月,在北京地区两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栗绍刚;吴赵永;冯曼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圆孢子球虫孢子化过程的光镜观察

    目的观察圆孢子球虫卵囊孢子化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取腹泻患者粪便中的圆孢子球虫置2.5%重铬酸钾液内室温培养,先后在第5、7、14、21、28、35、60和90 d显微镜下观察卵囊发育情况. 结果新鲜粪便中的卵囊呈圆球体形,大小为(9.15±0.70) μm,囊壁透明,内有3~8个折光颗粒呈簇聚排列而成的淡绿色桑葚胚.卵囊置重铬酸钾液中培养至第5 d和第7 d,部分虫体内折光颗粒减少,第14 d出现由3~4个大颗粒构成的桑葚胚的卵囊,第21 d观察到发育为两个孢子囊的卵囊. 结论圆孢子球虫卵囊大小为(9.15±0.70) μm,孢子化后的孢子囊大小为4.68~6.25 μm×3.125~4.68 μm,孢子化时间长,孢子化率较低,仅为28%.

    作者:张炳翔;俞慧;张莉莉;陶洪;李彦忠;李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模拟墙面滞留喷洒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灭蚊虫效果观察

    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是一种高效、持久、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杀虫剂.以往对氯氰菊酯的使用,大多推荐浸泡蚊帐方法,很少采用滞留喷洒灭蚊.而云南省的广大疟区,多为贫困地区,居民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都很低,因此,用药液浸泡蚊帐控制疟疾媒介很难奏效,故滞留喷洒成为首选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当地居民反映该杀虫剂效果不佳.为有效控制传疟媒介,作者对目前使用的顺式氯氰菊酯进行了模拟滞留喷洒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尊伟;姜进勇;王丕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