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绍刚;吴赵永;冯曼玲
乳糜尿是慢性丝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 .患者因间歇性反复发作造成营养丢失,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 .多数病人出现高蛋白尿、血尿[1],部分病人出现尿糖.现总结1998~2002年收治的520例乳糜尿病例资料,分析乳糜尿患者尿糖升高与其他尿液成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凤全;姜岩;林玲;时发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江滩型地区易感季节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易感季节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调查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疫水接触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30岁达到高峰,以后则维持在这一高峰水平,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农民显著高于学生,文化程度越高,疫水接触率越低.接触方式青少年以游泳戏水为主,20岁以上成年则以洗涤为主;女性以洗涤为主,男性除洗涤外,游泳戏水也占较大比例;农民以洗涤为主,学生以游泳戏水为主,洗涤次之;文盲人群以洗涤为主,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群除以洗涤为主外,游泳均占一定的比例. 60岁以下人群疫水接触率与人群感染率基本吻合,但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农民、女性为主要接触疫水人群,生活性和娱乐性接触为主要接触方式,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
作者:何家昶;王恩木;夏长根;但新民;姚振琦;俞宗国;朱承兵;葛继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鲁南五市地疟疾联防区由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的30个县(市)区组成,面积约4万 km2,人口约2 153万,东部临海,南部、西部与江苏、安徽、河南省份毗邻,境内有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适宜蚊虫孳生.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均始于鲁南5市地,发病率一般在10%~20%以上,高达50%~70%,为加快灭疟进程,在5省疟疾联防的推动下,从1985年始,又在鲁南5市地30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性疟疾联防,现将联防中实施的措施与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傅兆义;刘强;徐兴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寄生虫感染在我国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很多医院实验室,普遍存在大便常规检查虫卵漏检的情况.现将其漏检原因总结如下.
作者:程荣先;郑自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为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两调查点,采用粪检法调查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及寄生虫病防治KAP的影响.结果两调查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9.57%(170/575)和13.37%(311/2326),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明显差异;寄生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14项中有12项差异有显著性;态度形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健康行为形成率7项中差异均有显著性. 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文;贺丽君;颜秋叶;刘辉;苏云普;马云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肠道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群体化疗优化方案. 方法在江苏省高邮市肠道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选择1 个实验村(目标化疗村)和2个对照村(1 个全民化疗村和1 个空白对照村),对目标化疗和集体化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化疗药物均用甲苯达唑,成人总剂量600 mg,1.5 d分3次服,每次200 mg;2~12岁儿童总剂量400 mg,1 d分2次服,每次200 mg.以Kato-Katz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虫卵,评价疗效. 结果目标化疗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2.07%)较化疗前(8.68%)下降显著(χ2 =10.77,P<0.01),其下降率(76.15%)高于集体化疗的下降率(51.21%)(u=5.67,P<0.01).空白对照的感染率变化不明显(χ2 =0.43,P>0.05). 结论在肠道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目标化疗与集体化疗效果相似,且目标化疗更经济,值得推广.
作者:杨维平;邵靖鸥;陈业军;张跃;匡瑞祥;赵殿华;沈一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寄生线虫流行现状. 方法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镜检肠道线虫. 结果查出人体肠道线虫3种,各虫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8.89%(950/10688)、蛲虫6.65%(122/1834)和鞭虫0.06%(6/10688);男、女蛔虫感染率分别为8.02%(415/5177)、9.71%(535/5511),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9%(62/955)、6.83%(60/879).蛔虫感染率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5);蛲虫感染率各地区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不同年龄感染率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青海省人体蛔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危害较为严重.应积极普及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和幼儿机构蛔、蛲虫病防治.
作者:吴献洪;何多龙;刘巴睿;张静宵;刘培运;刘海青;马霄;蔡辉霞;赵延梅;曾诚;刘玉芳;胡兰省;王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济南市丝虫病防治资料,对防治丝虫病对策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果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治疗丝虫病,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采取了分阶段实施不同查治方法结合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的措施.1980年通过了基本消除丝虫病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10%降为0.12%(75/62216).1981~2002年开展丝虫病纵、横向监测,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0人,微丝蚴率0.03%.末次病原学阳性后血检37 944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2003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和预防服药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纵、横向监测的方法,是消除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作者:谢忠元;张昌庆;孙启燕;张明玉;韩笃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掌握上犹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02年6~8月在中签的两个调查点开展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起洪;曹丽琴;刘荣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河南省是全国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的省份之一,以肠道线虫感染为主.对于肠道线虫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全民驱虫是有效的防治措施.肠道寄生虫病属于行为性疾病[1~4],选择的驱虫模式影响驱虫效果.1996 ~2002年,河南省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全民驱虫,对4种全民驱虫模式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
作者:蔺西萌;许汴利;李辉;赵旭东;黄倩;王昊;邓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在捕获的203只鼠中检出52只感染膜壳绦虫,感染率25.62%;其中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分别为29.80%和13.46%,P<0.05).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65条,平均为(5.388±10.23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1~10条,平均(5.200±3.70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作者: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张世炎;梁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门脉高压主要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因此,晚血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控制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目前认为,食管和(或)胃曲张静脉内压力升高是静脉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迅速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并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理;熊衍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杀虫丁与八氯二丙醚复方灭螺效果.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杀虫丁与不同浓度的八氯二丙醚复配,进行浸杀灭螺试验,求得佳复方后进行喷洒灭螺试验. 结果 0.4 mg/L杀虫丁与4.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71%,48 h增效73%;与0.6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57%,48 h增效60%.0.2 mg/L杀虫丁与2.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259%,48 h增效233%;与 3.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279%,48 h增效250%. 0.1 mg/L杀虫丁与1.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螺,24 h增效367%,48 h增效219%.0.4 g/m2杀虫丁与4.0 g/m2八氯二丙醚复方喷洒杀螺,24 h增效33%,48 h增效24%. 结论八氯二丙醚对杀虫丁杀灭钉螺有增效作用,其中以10倍以上剂量复方杀螺作用为明显.
作者:徐明;许永良;戴建荣;梁幼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7种硬蜱基因组 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探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硬蜱分类中的应用. 方法提取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台湾血蜱、刻点血蜱、龟形花蜱、卵形硬蜱DNA.选取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P5、P6、P7)进行 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对这7种硬蜱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7种硬蜱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与不同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有些硬蜱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中具有相同的DNA条带,这反映出它们的基因组DNA具有同源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且DNA条带的亮度也有差异. 结论 RAPD技术可以准确地区分这7种蜱.
作者:杨银书;常德辉;赵红斌;史智勇;马黎萍;张继军;第五进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被动转移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力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东方田鼠血清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被动转移至小鼠,观察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减虫率、减卵率,并采用ELISA分别检测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8种抗体.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东方田鼠血清受体小鼠获得的减虫率为36.2%,减卵率为54.0%;血清IgE、IgM、IgG及其亚类抗体均有升高,其中抗童虫抗原的IgG1抗体水平增幅大.各试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天然抵抗力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至小鼠,使之获得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该保护力可能是通过同时诱导受体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的.
作者:蒋守富;魏梅雄;林矫矫;潘彩娥;李浩;曹琳;何艳燕;傅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血吸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一组以谷胱甘肽为共同底物的具有解毒功能的同工酶,在血吸虫生长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是近来较受关注的一种血吸虫抗原.其中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体内的GST(SjGST和SmGST)是当前研究较深入的血吸虫候选疫苗,二者的同源性很高[1],构建的疫苗免疫小鼠和猪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产生抗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虫荷数及雌虫生殖率等作用,有些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M][2,3[M]].对于GST疫苗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效果已有较深的研究,故在此不再赘述.然而GST在虫体的具体位置,GST的理化性质及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机制,GST的损害和抑制对血吸虫生理功能产生的具体影响,GST疫苗与某些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的治疗效果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GST以上诸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斯健;童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地理株恶性疟原虫现场样品及我国恶性疟原虫现场样品与实验室培养虫株在HRP-Ⅱ基因上的多态性. 方法分别以在中国感染的恶性疟病人和在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人全血为材料,PCR扩增HRP-Ⅱ基因片段,扩增的产物分别克隆于pUCm-T载体并进行测序,用GENEDOC软件比较分析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结果从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恶性疟病人血样中扩增出序列和长度完全相同的片段,大小为447 bp;从在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人血样中扩增出813 bp的片段;中国恶性疟原虫实验室培养株相应核苷酸序列长度为870 bp.从中国恶性疟病人血样扩增出的HRP-Ⅱ基因片段序列与从非洲恶性疟病人血样扩增出的HRP-Ⅱ基因片段序列及我国恶性疟原虫培养株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比, 不但有多个长短不等序列的缺失和插入,还有多个碱基发生了突变; 比较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除了有多个长短不等氨基酸序列的缺失和插入外, 其他氨基酸残基没有发生改变. 结论恶性疟原虫HRP-Ⅱ基因在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差异, 在同一地理株的实验室培养株与现场样品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长度差异和少量碱基变异.
作者:汪俊云;洪远东;杨玥涛;包意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普通实验动物可携带多种寄生虫,且有各自不同的易感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不仅危害实验动物的健康,也可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引起人兽共患性疾病的传播.因此,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等级是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的重要内容[1].由于驱虫药物的不良作用和对实验的干扰作用,不允许使用药物防治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方法.本中心自2002年4月开始饲养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综合性防治措施保证了实验动物质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陶元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圆孢子球虫卵囊孢子化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取腹泻患者粪便中的圆孢子球虫置2.5%重铬酸钾液内室温培养,先后在第5、7、14、21、28、35、60和90 d显微镜下观察卵囊发育情况. 结果新鲜粪便中的卵囊呈圆球体形,大小为(9.15±0.70) μm,囊壁透明,内有3~8个折光颗粒呈簇聚排列而成的淡绿色桑葚胚.卵囊置重铬酸钾液中培养至第5 d和第7 d,部分虫体内折光颗粒减少,第14 d出现由3~4个大颗粒构成的桑葚胚的卵囊,第21 d观察到发育为两个孢子囊的卵囊. 结论圆孢子球虫卵囊大小为(9.15±0.70) μm,孢子化后的孢子囊大小为4.68~6.25 μm×3.125~4.68 μm,孢子化时间长,孢子化率较低,仅为28%.
作者:张炳翔;俞慧;张莉莉;陶洪;李彦忠;李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四川省于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尚存淋巴液肿患者903例,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检出[1].为了解患者转归和有无新发病例,作者等于2000~2002年对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复查核实,并对部分县1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范黎;姚可;刘志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