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硕;刘淑玲;霍炜
自20世纪80年代内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被发现以来,其在生物学中广泛而重要的生理及病理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限速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NO/NOS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杨坤;周晓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自1999年3月~2002年4月对420例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及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检测,并对二者混合感染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秋梅;徐志喜;张军;赵粤萍;白慧玲;李秀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为0.8%~81%[1],感染率的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可能与区域性及方法学有关,尤其后者影响因素颇多.鉴于此,本实验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质量可靠,适用于医院门诊病人,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蠕形螨检查方法.
作者:许正敏;陶永平;胡生梅;康玉成;武小樱;王洪波;王鹏;高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在体外真核细胞COS7中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Ts87,为旋毛虫病DNA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将重组质粒pcDNA3.1/Ts87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体外转染真核细胞COS7,通过细胞免疫组化,细胞裂解物的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检测表达产物. 结果重组质粒能够在COS7中表达出约38 ku的目的蛋白,并能够被旋毛虫阳性血清特异识别. 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可在体外真核细胞COS7中成功表达.
作者:徐旭娜;诸欣平;杨雅平;杨静;张路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猪囊尾蚴病(简称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于皮下、肌肉、颅脑和眼内等,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眼内囊虫病报告如下.
作者:张雯;刘文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获取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全长基因. 方法采用RACE法筛选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品系cDNA表达文库,获得β-肌动蛋白基因的5′和3′RACE序列,然后通过T/A克隆插入pGEM-T质粒载体,经过测序、拼接获取全长序列.用BLASTp软件将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公共数据库Swissprot比对、分析. 结果获得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序列,总长度为1 290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2 bp,编码377个氨基酸(GenBank/NCBI AY100005).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发现与冈比亚按蚊和黑腹果蝇的β-肌动蛋白的同源性均为91%.蛋白质的理论分子质量为41.7 ku,等电点(PI)为5.4. 结论获得了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序列,为蚊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莺;沈波;杨明夏;马磊;李秀兰;田海生;朱昌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分析阴道毛滴虫的形态学数据和参数. 方法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得到阴道毛滴虫及核的长、宽、周长、长宽比、等效圆直径、圆度、面积、前鞭毛与后鞭毛、轴柱长度.计算滋养体和核的体积. 结果滋养体的大小为15.011 μm(9.222~21.796 μm)×12.058 μm(5.868~17.605 μm) .前鞭毛、后鞭毛和轴柱的长度分别18.27 μm、17.41 μm、21.94 μm.相关分析显示滋养体与核的面积(r=0.54,P<0.01)、滋养体与核体积(r=0.47,P<0.01)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滋养体面积和核圆度呈负相关(r=-0.29,P<0.01),滋养体圆度和核圆度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参数间的相关系数显示,随着滋养体增大,虫体的形态变圆,而核的形态变化不大.阴道毛滴虫形态学数据和参数的建立为量化及评价虫体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伟;杨建茹;高兴政;袁丽杰;王述姮;黄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 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作者:熊光华;金长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纯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培养形成动合子的方法. 方法经黄尿酸刺激体外诱导感染鼠血中的约氏疟原虫雌雄配子形成、受精,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纯净的合子,并在MEM培养基中培养. 结果从10~15只感染小鼠血液可分离到106数量级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在22℃条件下,经22 h~24 h培养有动合子形成. 结论可以直接从感染鼠血诱导形成并分离到约氏疟原虫合子,所得合子经培养可发育为动合子.
作者:苟俊;郝宏兴;张静茹;段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表达已转化入大肠杆菌的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PwAg)基因,并评价其应用于免疫学诊断的价值. 方法用IPTG诱导表达已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RESETB的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基因,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表达产物. 结果 SDS-PAGE电泳可见32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质带,该带只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免疫兔、感染犬和病人血清识别.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克隆PwAg,其表达产物具有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期特异性,推测可用于并殖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作者:刘剑南;凌家俭;侯敏;章子豪;张耀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人环孢子虫病已经被确认为是引起人类腹泻的一种新的肠道致病原虫,它的严重感染可以引起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的炎症损伤.本文从生物学(形态学、生活史、动物病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对近年来国外对其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要地概述.
作者:王红斌;甘绍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血防部门研制科学、实用的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网络系统. 方法首先根据需要设计信息网络,然后开展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并征求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系统. 结果建立了8个资料数据库,产生了12种统计报表. 结论该信息网络可准确、及时地反映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效果.
作者:郭家钢;胡广汉;李东;林瀚;张矩;吴晓华;王延安;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囊虫病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只要人类不误食存活囊尾蚴和绦虫卵,及时驱治绦虫感染,即可阻断绦、囊虫病的传播.经对绦、囊虫病患者进行统计,结果患绦虫病或有绦虫病史者占8.6%,表明多数患者属于外源性感染.作者根据6 198例囊虫病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的观点.
作者:刘书绵;王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淄博市地处鲁中,辖5区3县,总人口410万,为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自20世纪50年代,经过30余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由高峰年(1972年)的25逐渐降至1以下,1986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88年又通过了卫生部的考核验收[1].
作者:郑加玉;孟强;杜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囊虫病是一种呈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尤其是脑囊虫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使人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可以弥补病原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的不足,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发展很快,现将主要诊断方法和目前囊虫病诊断的工作重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丽娜;葛凌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囊泡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和佳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所确诊的205例脑囊虫病中17例囊泡型囊虫病病人的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影像学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成功与失误. 结果 13例行全切或部分切除,其中1例死亡,其余取得较好疗效.4例行肠虫清抗囊治疗,3例取得较好效果,1例未能随访. 结论囊泡型囊虫绝大部分为多发,主要症状是囊泡的占位效应.应与脑包虫、蛛网膜囊肿等鉴别.可以应用常规开颅或神经内镜技术摘除主要的囊泡,缓解颅内高压.药物治疗是根本的方法.药物治疗脑实质内的囊虫囊泡效果好于脑池内的囊虫囊泡.
作者:李国放;宋军;宋家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34′.东接天等、大新县,南与越南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北界百色市、云南省富宁县,东北靠德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岩溶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貌,平均海拔793.1 m,年平均降雨量1 658.8 mm,平均气温19.1℃.全县辖24个乡镇,290个行政村,2 287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苗、回、满、侗等民族,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574 195人,总面积3 331 km2,中越国境线长152.5 km,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属老、少、边、山、穷国家级贫困县.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的高、中度疟区,中华按蚊为主要的传疟媒介.
作者:王福春;隆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例1:女,29岁,农民,山东省鱼台县人.右眼突然失明10余天,曾去济南某医院就诊,经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下实性占位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眼脉络膜血管瘤;颅脑CT扫描检查,疑诊为右眼视网膜占位病变并多发性脑脓肿.2001年2月14日来我所就诊.
作者:孔巧云;张敬举;孔庆安;李慧;杨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探索驱虫康防治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于1998~2000年作者在苏州市东山地区进行了实验观察.
作者:顾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