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辖3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全区面积为2 964 km2,全区总人口为113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26万,占总人口的23.00%.该区属于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1957年在开展三峡水库疟疾调查时首次发现丝虫病患者.后经过反复的普查普治,查出微丝幼血症者3 967人,其中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17人(已死亡8人).
作者:黎永成;喻珊;杨启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鲁南疟疾联防区面积3.4万km2,人口2 300余万人,分属30个县区,曾是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巩固灭疟成果,从1990年开始,联防区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加强传染源监测,现症病人治疗,疫点处理及流动人口管理等综合措施,使疟疾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疫情稳定.
作者:王乃硕;刘淑玲;霍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34′.东接天等、大新县,南与越南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北界百色市、云南省富宁县,东北靠德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岩溶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貌,平均海拔793.1 m,年平均降雨量1 658.8 mm,平均气温19.1℃.全县辖24个乡镇,290个行政村,2 287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苗、回、满、侗等民族,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574 195人,总面积3 331 km2,中越国境线长152.5 km,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属老、少、边、山、穷国家级贫困县.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的高、中度疟区,中华按蚊为主要的传疟媒介.
作者:王福春;隆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囊虫病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只要人类不误食存活囊尾蚴和绦虫卵,及时驱治绦虫感染,即可阻断绦、囊虫病的传播.经对绦、囊虫病患者进行统计,结果患绦虫病或有绦虫病史者占8.6%,表明多数患者属于外源性感染.作者根据6 198例囊虫病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的观点.
作者:刘书绵;王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制备分泌特异性抗猪囊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以特异性单抗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CAg)的特异敏感的ELISA方法. 方法制备水溶性抗原(Ag-w)和尿素溶性抗原(Ag-u),将实验用BALB/c小鼠分为Ag-u和Ag-w组,分别以Ag-u和Ag-w免疫,取两组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ELISA法进行筛选,所获特异性阳性克隆加以扩大培养,并分别与包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和丝虫抗原进行交叉反应性测定. 结果获得稳定分泌特异性抗囊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5株,其中1株N1B10来自于Ag-w组,另4株U2A6、U2B3、UB5H6和UE10H5来自于Ag-u组.对N1B10、U2A6和U2B3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其抗体类型分别为IgG2b、κ,IgG1、κ,IgG2b、κ;腹水的效价分别为1.024×106、1.6×104和3.2×104;免疫组化显示N1B10定位于囊虫囊壁的基底膜,U2A6和U2B3定位于囊虫的头节.杂交瘤细胞经连续培养,液氮反复冻存复苏后仍能稳定分泌单抗.取3株单抗和兔抗囊虫血清建立了检测囊虫病患者CAg的ELISA方法,测定48份临床确诊囊虫病病人血清,阳性率达95.8%. 结论成功制备了抗囊虫单克隆抗体,所建立的ELISA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囊虫病患者CAg的检测.
作者:殷竹君;张耀娟;章子豪;刘静;史志明;侯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方法观察不同的增效剂-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与溴氰菊酯混用后对嗜人按蚊敏感品系(S)和不同抗性程度的抗性品系(R1、R2、R3)的增效效果. 结果两种增效剂对嗜人按蚊敏感品系和不同抗性程度的抗性品系都有增效作用,PBO对各个品系的增效比依次为2.61、3.17、7.55和9.84;TPP的增效比依次为1.02、1.10、1.07和1.15.其中,抗性倍数较高的抗性品系嗜人按蚊的增效效果更明显;两种增效剂相比,PBO的增效效果比较明显. 结论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机理可能是解毒酶活力增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功能氧化酶.
作者:曹俊;高琪;周华云;李菊林;沈宝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 方法采集家鸭粪便,以透明厚涂片法查找东方次睾吸虫卵;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人工感染的雏鸭,从胆总管及肝胆管内分离成虫.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 结果家鸭粪便中东方次睾吸虫卵阳性率为17.17%(103/600);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18.33%(11/6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麦穗鱼中囊蚴检出率为6.67%(8/120).纹绍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性率为 0.60%(6/1000). 结论淮河水系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其可在纹绍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孳生、繁殖,完成生活史.
作者:李朝品;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分析阴道毛滴虫的形态学数据和参数. 方法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得到阴道毛滴虫及核的长、宽、周长、长宽比、等效圆直径、圆度、面积、前鞭毛与后鞭毛、轴柱长度.计算滋养体和核的体积. 结果滋养体的大小为15.011 μm(9.222~21.796 μm)×12.058 μm(5.868~17.605 μm) .前鞭毛、后鞭毛和轴柱的长度分别18.27 μm、17.41 μm、21.94 μm.相关分析显示滋养体与核的面积(r=0.54,P<0.01)、滋养体与核体积(r=0.47,P<0.01)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滋养体面积和核圆度呈负相关(r=-0.29,P<0.01),滋养体圆度和核圆度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参数间的相关系数显示,随着滋养体增大,虫体的形态变圆,而核的形态变化不大.阴道毛滴虫形态学数据和参数的建立为量化及评价虫体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伟;杨建茹;高兴政;袁丽杰;王述姮;黄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血防部门研制科学、实用的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网络系统. 方法首先根据需要设计信息网络,然后开展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并征求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系统. 结果建立了8个资料数据库,产生了12种统计报表. 结论该信息网络可准确、及时地反映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效果.
作者:郭家钢;胡广汉;李东;林瀚;张矩;吴晓华;王延安;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囊虫病是一种呈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尤其是脑囊虫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使人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可以弥补病原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的不足,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发展很快,现将主要诊断方法和目前囊虫病诊断的工作重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丽娜;葛凌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囊泡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和佳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所确诊的205例脑囊虫病中17例囊泡型囊虫病病人的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影像学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成功与失误. 结果 13例行全切或部分切除,其中1例死亡,其余取得较好疗效.4例行肠虫清抗囊治疗,3例取得较好效果,1例未能随访. 结论囊泡型囊虫绝大部分为多发,主要症状是囊泡的占位效应.应与脑包虫、蛛网膜囊肿等鉴别.可以应用常规开颅或神经内镜技术摘除主要的囊泡,缓解颅内高压.药物治疗是根本的方法.药物治疗脑实质内的囊虫囊泡效果好于脑池内的囊虫囊泡.
作者:李国放;宋军;宋家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获取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全长基因. 方法采用RACE法筛选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品系cDNA表达文库,获得β-肌动蛋白基因的5′和3′RACE序列,然后通过T/A克隆插入pGEM-T质粒载体,经过测序、拼接获取全长序列.用BLASTp软件将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公共数据库Swissprot比对、分析. 结果获得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序列,总长度为1 290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2 bp,编码377个氨基酸(GenBank/NCBI AY100005).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发现与冈比亚按蚊和黑腹果蝇的β-肌动蛋白的同源性均为91%.蛋白质的理论分子质量为41.7 ku,等电点(PI)为5.4. 结论获得了淡色库蚊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序列,为蚊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莺;沈波;杨明夏;马磊;李秀兰;田海生;朱昌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宁波市是以马来丝虫病流行为主的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中、低度混合流行区,中华按蚊和致乏库蚊为其传播媒介.1950年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8.95%(161/1799),1951年调查应征青年微丝蚴阳性率为30%(90/300),全市于1950~1986年共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61 308人,体征阳性病人为81 023人.
作者:朱利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例1:女,29岁,农民,山东省鱼台县人.右眼突然失明10余天,曾去济南某医院就诊,经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下实性占位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眼脉络膜血管瘤;颅脑CT扫描检查,疑诊为右眼视网膜占位病变并多发性脑脓肿.2001年2月14日来我所就诊.
作者:孔巧云;张敬举;孔庆安;李慧;杨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面部皮肤病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 方法采用挤粘结合法对大连市373名面部皮肤病患者进行蠕形螨感染调查. 结果总感染率为89.81%,男女感染率和感染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皮肤病患者均以蠕形螨重度感染多见;毛囊蠕形螨为优势螨种;蠕形螨面部寄生部位排序为鼻、额、下颌、颊部;不同职业间蠕形螨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学生感染率低,为64.10%,工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感染率高,分别为98.53%和97.18%. 结论面部常见皮肤病与蠕形螨感染关系密切.
作者:陶雅军;温冬青;马素琴;于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猪囊尾蚴病(简称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于皮下、肌肉、颅脑和眼内等,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眼内囊虫病报告如下.
作者:张雯;刘文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大伙房输水工程为辽宁大型水利项目,跨流域引水.为防止肺吸虫病疫区扩大,对工程涉及区进行肺吸虫病状况调查,以便提出控制措施. 方法对输水工程涉及的水源区和受水区的人群感染情况,中间宿主、保虫宿主情况,中间宿主孳生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水源区无现患病人,人群皮试阳性率1.9%,多数河流未发现肺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犬无感染,河流生境适合中间宿主孳生.受水区为非流行区. 结论水源区人间肺吸虫病流行趋于终止,保虫宿主无感染,说明疫源地在弱化.个别河流中有肺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存在,中间宿主孳生地存在.为防止肺吸虫病疫源地扩大,设防防螺是引水工程的必要措施.
作者:许景田;李丹;刘敏;韩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台州市地处浙中沿海,辖9个县(市、区),属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地区.经积极防治,于1989年达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0年以来按<浙江省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管理与监测试行意见>开展疟疾监测,现将1996~2001年各县监测结果汇总报告如下.
作者:张作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表达已转化入大肠杆菌的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PwAg)基因,并评价其应用于免疫学诊断的价值. 方法用IPTG诱导表达已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RESETB的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基因,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表达产物. 结果 SDS-PAGE电泳可见32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质带,该带只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免疫兔、感染犬和病人血清识别.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克隆PwAg,其表达产物具有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期特异性,推测可用于并殖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作者:刘剑南;凌家俭;侯敏;章子豪;张耀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