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体隐孢子虫的实验室检测

丁慧萍;李凤舞;卢思奇

关键词:人体隐孢子虫病, 实验室,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微小隐孢子虫, 患者, 艾滋病, 鼠隐孢子虫, 致病病原, 美国, 肠道原虫, 致病力, 无症状, 胃粘膜, 病原体, 学界, 鼠类, 南京, 命名, 寄生, 腹泻
摘要:隐孢子虫(Cryptoridium Tyzzer)是一种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肠道原虫.本虫于1907年由Tyzzer首次从无症状的鼠类胃粘膜中检出,并命名为鼠隐孢子虫(C.muris);1976年Meisel等[1]首次报告了美国的2例人体隐孢子虫病例,本虫因此而受到医学界重视.我国人体隐孢子虫病由韩范等1987年在南京首次报道[2].自1981年第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在美国报道后,本虫即被确认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病原之一,并被列为艾滋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迄今已知导致隐孢子虫病的病原体共有6种,其中只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寄生于人体,且具有致病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刺蛾致变应性心脏荨麻疹(附89例报告)

    目的探讨变应性心脏荨麻疹患者发疹与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的相关性.方法用刺蛾等抗原液对急性变应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皮试(皮肤挑刺法),并同时对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皮试强阳性者作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皮试强阳性,且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者89例.结论刺蛾变应原引起的急性变应性皮肤荨麻疹发疹时,可累及心脏而导致变应性心脏荨麻疹.

    作者:李朝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川省血吸虫病查治卫生服务需求弹性研究及其对血防筹资的意义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查治中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及其对血防筹资的意义.方法应用需求函数模型,对影响四川省19个县血吸虫病查病和治病两项主要卫生服务项目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探索增加向村民筹集血防费用的可能性.结果血吸虫病卫生服务利用者的年人均纯收入和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对化疗的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对接受血清学检查的卫生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在构建的两个模型中,化疗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717,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745,模型调整R2为0.919;血清学检查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24,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816,模型调整R2为0.979.结论血吸虫病卫生服务需求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在确保两项卫生服务需求不变以及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6%的情况下,化疗价格可以提高6.23%,血清学检查价格可以提高7.74%.

    作者:王谦;肖永富;魏继炳;钟大发;董永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黎芦乳膏治疗疥疮48例效果观察

    疥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据本院门诊统计,疥疮病人占皮肤科每日门诊量的5%左右.疥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由疥螨寄生引起,蔓延迅速,易造成家庭和集体传染.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疥疮的药物很少,常用的有汞和硫磺制剂.汞对人体有害早已淘汰,硫磺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且使用不方便,患者较难接受.因此急需一种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作者经过反复筛选,终研制出黎芦乳剂,经临床试用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原料充足,不污染衣物且价廉等优点,对治疗疥疮有很好的疗效.作者利用黎芦乳膏治疗48例疥疮病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巴彩凤;杨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组织化学观察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作者:李凤舞;陈佩惠;尚宏伟;王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临床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方法将1995年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观察组,比较两个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吡喹酮对体温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被误诊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无论在城市和还是在农村,误诊都很普遍;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腹痛、腹泻等,城市病人诉说的症状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影响很小;城市组儿童单疗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显著短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成人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是合理和可行的.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隐孢子虫的检测

    临床上检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常用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蓝染色法[1],其中常用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但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经过滤、固定并经蔗糖漂浮法浓集、蒸馏水洗涤后的C.p.标本[2-4].标本有些购自外地,有些虽采自本地,但因保存时间太久,实验者常难以肯定标本中是否还存在C.p.卵囊,抑或已破坏.尤当漂浮后,尽管在Sheather′s蔗糖液中可以加入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2],但对经验不足者仍很难辨别是否C.p.卵囊已浓集成功.漂浮后上清液如经多次洗涤,沉渣中就更难确定是否还有C.p.卵囊,致下一步实验盲然.以下介绍一种检测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是否确有C.p.卵囊的方法.

    作者:蒋就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食用养殖石蟹致肺吸虫病1例报告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蓝氏贾第鞭毛虫河北株的分离及其基因型研究

    目的探讨河北承德地区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大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河北承德地区进行贾第虫流行病学调查,分离出3株贾第虫(CH2、CH3、CH4).用PCR技术对此3虫株DNA进行tim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登记虫株比较和用DNAstar软件处理.结果此3株贾第虫株的基因型属2型(JH型).结论该地区贾第虫包囊形态之大小,与基因型并无直接关系.

    作者:陈小宁;卢思奇;李继红;王凤芸;王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作者:张小萍;金小林;高琪;王丽琴;周华云;王伟明;顾亚萍;李菊林;钱维珍;沈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关于2001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招生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杀虫丁室内和现场杀螺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杀虫丁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探索有效灭螺剂量及影响灭螺效果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杀虫丁为实验组、氯硝柳胺为实验对照组和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捕捉野外钉螺在室内进行浸杀和喷洒实验,并选择有螺滩地进行现场浸杀和喷洒实验,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校正死亡率.结果室内浸杀,杀虫丁1.0 mg/L浓度组浸杀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54.55%,显著低于同浓度的氯硝柳胺组(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1.0 g/m2浓度组喷洒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80.0%,杀螺效果也不及氯硝柳胺(P<0.05);现场浸杀,杀虫丁杀螺效果与室内相似,但现场喷洒1.0 g/m2浓度组15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达77.10%,与氯硝柳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5 g/m2浓度组钉螺校正死亡率高于相应的氯硝柳胺组.杀虫丁杀螺效果受温度和作用时间影响较明显,但杀虫丁具有较强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适合现场喷洒灭螺,浓度以1.00~1.25 g/m2、气温在25C为宜.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肖祥;吕大兵;吴代刚;陈斌;方国仁;汪奇志;张世清;朱传钢;吴维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目的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率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作者:尚乐园;陈建设;顾政诚;郑香;刘辉;苏玉杰;李爱民;罗曼珍;钱会霖;汤林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峡库区兴山段疟疾患者延迟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1982年兴山县在三峡库区淹没区的峡口、建阳坪及高阳镇陆续设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站,至1999年累计血检发热病人36 885人次,共检出疟原虫阳性143例.这些病人的及时或延误治疗,直接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疟疾传播.因此,对疟疾现症病人的延误原因作一回顾性个案调查分析,以期为三峡库区新世纪疟疾监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相朝;王成全;张宜锦;陈建设;张文修;张绍清;潘会明;李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丰宫并殖吸虫成虫特异性抗原的研究

    目的筛选丰宫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分析了丰宫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筛选出特异性诊断抗原成分,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证实其特异性.结果经电泳得到11条蛋白区带,其中的1、5成分只与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血清出现明显反应,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无交叉反应(P<0.001),而且兔抗5抗原成分血清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滴度(1:128),推测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稳定的某一类型抗原表位.以CIEP进一步证实,1、5两蛋白抗原成分与丰宫并殖吸虫感染阳性大鼠血清及兔抗1、5血清均呈现清晰沉淀带.结论 1、5蛋白成分可作为特异诊断抗原,用于丰宫并殖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诊断,尤其5成分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另外,4、6蛋白成分分别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有交叉反应现象.

    作者:王文林;唐继森;夏代光;张学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常熟市1O年江滩螺情调查结果分析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琪;陈建亚;殷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5例报告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弓形虫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弓形虫和其它顶复亚门原虫不同,生活史复杂,宿主类型多,组织寄生性广泛,病程长而隐匿,确诊十分不易.弓形虫对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生物大分子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和水平的逐渐提高,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这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不断有新进展.

    作者:游东生;沈继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汉川市疟疾季节性分布特征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拔氏禽刺螨寄生外耳道1例报告

    患者,男,15岁,山东省兖州市曹河乡人,学生.1998年4月29日来我所临床部就诊.10 d前患者始感左耳道内时有隆隆响声,有虫活动感,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以手指抠耳道无效,遂以细纸棒蘸唾液后轻捅外耳道,见有小虫粘附在纸棒顶端,针尖大小、红色、圆形、有足数对,可活动,用手指压破虫体后,有血液逸出.患者精神极度紧张,赴兖州市人民医院鼻喉科就诊,给予滴耳药水(不详)治疗5 d,无效,转我所继续诊治.患者述近日左耳道响声加重,并伴间歇性痒痛.在诊室内患者以上述方法从左耳道取出前述形态小虫2只,作者即置解剖镜下观察,系饱血革螨成虫,立即以75%热乙醇(50~60C)固定.

    作者:缪峰;张敬举;段瑞红;杨国华;史世俊;李惠;尹立新;董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