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林;唐继森;夏代光;张学筝
家庭聚集性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一个重要流行特征.为了探索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与分析方法的关系,作者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G检验和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分析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剑光;罗同仁;潘伯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和掌握宜昌市城区中小学生肠道线虫感染及流行状况,于1996年3月~1999年9月对20余所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宝华;李清元;杨春秀;戚玉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随军家属.15年前由山东省惠民县农村(肠滴虫流行区)随军来洛阳市居住.未随军前曾出现腹泻,但未经治疗,病情自行缓解.随军以后发生反复间歇性腹泻,日腹泻2~8次,腹泻持续时间3~7 d.在洛阳市几家医院看过数次,做过几次大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阴性,肠镜结果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先后以肠炎给予黄连素、痢特灵、毗哌酸、诺氟沙星等抗炎治疗,病情每次都有好转,但始终未能痊愈,病人非常痛苦.2000年6月3日,患者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腹泻、厌食、乏力、发热等症状,来本院就诊.
作者:李华信;陈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疥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据本院门诊统计,疥疮病人占皮肤科每日门诊量的5%左右.疥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由疥螨寄生引起,蔓延迅速,易造成家庭和集体传染.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疥疮的药物很少,常用的有汞和硫磺制剂.汞对人体有害早已淘汰,硫磺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且使用不方便,患者较难接受.因此急需一种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作者经过反复筛选,终研制出黎芦乳剂,经临床试用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原料充足,不污染衣物且价廉等优点,对治疗疥疮有很好的疗效.作者利用黎芦乳膏治疗48例疥疮病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巴彩凤;杨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2年兴山县在三峡库区淹没区的峡口、建阳坪及高阳镇陆续设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站,至1999年累计血检发热病人36 885人次,共检出疟原虫阳性143例.这些病人的及时或延误治疗,直接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疟疾传播.因此,对疟疾现症病人的延误原因作一回顾性个案调查分析,以期为三峡库区新世纪疟疾监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相朝;王成全;张宜锦;陈建设;张文修;张绍清;潘会明;李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作者:张小萍;金小林;高琪;王丽琴;周华云;王伟明;顾亚萍;李菊林;钱维珍;沈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理州人群中猪带绦/囊虫病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986~1998年的1 696例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病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以16~35岁人数多,且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和洱源县;绦虫病以汉族、城镇患者居多;囊虫病尤以脑囊虫病人数多,并集中于农村、白族人群中.结论绦虫病无明显的流行趋势,但囊虫病则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作者:方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弓形虫和其它顶复亚门原虫不同,生活史复杂,宿主类型多,组织寄生性广泛,病程长而隐匿,确诊十分不易.弓形虫对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生物大分子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和水平的逐渐提高,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这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不断有新进展.
作者:游东生;沈继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杀虫丁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探索有效灭螺剂量及影响灭螺效果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杀虫丁为实验组、氯硝柳胺为实验对照组和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捕捉野外钉螺在室内进行浸杀和喷洒实验,并选择有螺滩地进行现场浸杀和喷洒实验,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校正死亡率.结果室内浸杀,杀虫丁1.0 mg/L浓度组浸杀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54.55%,显著低于同浓度的氯硝柳胺组(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1.0 g/m2浓度组喷洒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80.0%,杀螺效果也不及氯硝柳胺(P<0.05);现场浸杀,杀虫丁杀螺效果与室内相似,但现场喷洒1.0 g/m2浓度组15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达77.10%,与氯硝柳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5 g/m2浓度组钉螺校正死亡率高于相应的氯硝柳胺组.杀虫丁杀螺效果受温度和作用时间影响较明显,但杀虫丁具有较强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适合现场喷洒灭螺,浓度以1.00~1.25 g/m2、气温在25C为宜.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肖祥;吕大兵;吴代刚;陈斌;方国仁;汪奇志;张世清;朱传钢;吴维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3~9月,我们对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济南籍退转官兵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的济南籍退转官兵. 2.调查方法 2.1流行病学调查所有被调查者均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由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内容包括:是否到过血吸虫流行病区,是否接触过疫水及接触时间,在接触疫水之前是否采取相关预防保护措施,并了解接触疫水后是否出现过感染血吸虫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等.
作者:赵小冬;李继成;王璇;杨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15岁,山东省兖州市曹河乡人,学生.1998年4月29日来我所临床部就诊.10 d前患者始感左耳道内时有隆隆响声,有虫活动感,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以手指抠耳道无效,遂以细纸棒蘸唾液后轻捅外耳道,见有小虫粘附在纸棒顶端,针尖大小、红色、圆形、有足数对,可活动,用手指压破虫体后,有血液逸出.患者精神极度紧张,赴兖州市人民医院鼻喉科就诊,给予滴耳药水(不详)治疗5 d,无效,转我所继续诊治.患者述近日左耳道响声加重,并伴间歇性痒痛.在诊室内患者以上述方法从左耳道取出前述形态小虫2只,作者即置解剖镜下观察,系饱血革螨成虫,立即以75%热乙醇(50~60C)固定.
作者:缪峰;张敬举;段瑞红;杨国华;史世俊;李惠;尹立新;董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进一步了解溧阳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治对策,降低人群感染率并达到控制流行的目标,作者于1999年6~7月按照“江苏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寄生虫分布调查. 1.材科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该市不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上沛镇迟荷村、新昌乡新建村作为调查点,对>2周岁人群随机抽样300名以上进行粪便检查;同时抽查2个调查点<12周岁儿童共121名进行蛲虫感染调查.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75年作者在山东省枣庄市齐村区圪塔埠公社岳楼大队(现为市中区市郊乡岳楼村)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调查,查出患者48例.采用六氯对二甲苯治疗,服药51 d后复查,阴转率为90.9%.2000年再次复查患者和居民,未发现阳性患者,说明经过防治后,华支睾吸虫病在当地已经被消灭.
作者:李平銮;傅美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检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常用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蓝染色法[1],其中常用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但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经过滤、固定并经蔗糖漂浮法浓集、蒸馏水洗涤后的C.p.标本[2-4].标本有些购自外地,有些虽采自本地,但因保存时间太久,实验者常难以肯定标本中是否还存在C.p.卵囊,抑或已破坏.尤当漂浮后,尽管在Sheather′s蔗糖液中可以加入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2],但对经验不足者仍很难辨别是否C.p.卵囊已浓集成功.漂浮后上清液如经多次洗涤,沉渣中就更难确定是否还有C.p.卵囊,致下一步实验盲然.以下介绍一种检测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是否确有C.p.卵囊的方法.
作者:蒋就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