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光;罗同仁;潘伯荣
寄生虫感染诱发宿主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较为复杂,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近10余年来有关细胞免疫在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淋巴细胞是唯一具有免疫学特异性的细胞,基于某些淋巴细胞与抗原发生反应的结果,遂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以产生抗体为主,称为B细胞.另有某些未成熟淋巴细胞进入胸腺组织,受胸腺上皮细胞的影响而分化为T细胞,T细胞激活之后,主要分泌CK.CK是低分子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转移生长因子(TGF)、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1].
作者:蒋次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方法将1995年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观察组,比较两个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吡喹酮对体温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被误诊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无论在城市和还是在农村,误诊都很普遍;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腹痛、腹泻等,城市病人诉说的症状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影响很小;城市组儿童单疗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显著短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成人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是合理和可行的.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筛选丰宫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分析了丰宫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筛选出特异性诊断抗原成分,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证实其特异性.结果经电泳得到11条蛋白区带,其中的1、5成分只与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血清出现明显反应,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无交叉反应(P<0.001),而且兔抗5抗原成分血清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滴度(1:128),推测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稳定的某一类型抗原表位.以CIEP进一步证实,1、5两蛋白抗原成分与丰宫并殖吸虫感染阳性大鼠血清及兔抗1、5血清均呈现清晰沉淀带.结论 1、5蛋白成分可作为特异诊断抗原,用于丰宫并殖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诊断,尤其5成分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另外,4、6蛋白成分分别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有交叉反应现象.
作者:王文林;唐继森;夏代光;张学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的筹集,国家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分别负担”[1]的政策.因此,了解疫区村民的血防投入,特别是村民接受血防服务现金付费情况,弄清其现金付费承受能力,是研究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筹集的关键问题之一.1999年,作者在四川省主要的19个流行县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永富;王谦;魏继炳;钟大发;董永超;蒋朝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随军家属.15年前由山东省惠民县农村(肠滴虫流行区)随军来洛阳市居住.未随军前曾出现腹泻,但未经治疗,病情自行缓解.随军以后发生反复间歇性腹泻,日腹泻2~8次,腹泻持续时间3~7 d.在洛阳市几家医院看过数次,做过几次大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阴性,肠镜结果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先后以肠炎给予黄连素、痢特灵、毗哌酸、诺氟沙星等抗炎治疗,病情每次都有好转,但始终未能痊愈,病人非常痛苦.2000年6月3日,患者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腹泻、厌食、乏力、发热等症状,来本院就诊.
作者:李华信;陈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年以来,作者运用南瓜子、槟榔煎剂治疗绦虫病病人2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22例病人均为镜检确诊的绦虫病患者,在近1个月内大便中排出过绦虫节片. 2.一般资料 22例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小3岁,大48岁.病史短1 d,长2年.伴有皮下囊虫结节9例,合并脑囊虫14例.有5例病人曾接受过驱虫治疗,其中2例服西药(药物不详)驱虫,未见虫体排出;1例服灭绦灵后仅排出数节绦虫节片;1例服肠虫清未见驱出虫体;另1例服南瓜子和槟榔煎剂,服后呕吐频繁,未见驱出虫体.5例病人均在驱虫治疗后10 d至2个月内大便中又排出绦虫节片.
作者:郭建勋;周芳;李继刚;王优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率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作者:尚乐园;陈建设;顾政诚;郑香;刘辉;苏玉杰;李爱民;罗曼珍;钱会霖;汤林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蛲虫、蛔虫感染为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为了解南充市儿童感染现状,于1998年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于后. 1.材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选择南充市内莲池、北街幼儿园、南路小学、市郊舞凤幼儿园和舞凤小学的3~9岁儿童. 1. 2观察方法治前治后10 d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加藤法检查蛔虫卵. 1.3治疗赛特斯系成都亨达制药厂生产,剂量3~5岁服1片,5~9岁服2片.
作者:汪世联;陶斯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琪;陈建亚;殷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抗原,以ELISA法检测120份血清标本抗丝虫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FPT方法进行丝虫皮内试验.结果病原学检查120份受试者均为非微丝蚴血症.80例晚期丝虫病患者FPT试验阳性率为95%(76/80),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微丝蚴和成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66/80)和80%(64/80).流行区对照抗体阳性率为10%(2/20),非流行区正常人则均为阴性.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体亚型以IgG2为主,阳性率92.5%,其它亚型分别为IgG11.25%、IgG3 22.5%、IgG4 6.25%.结论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丝虫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主要是IgG2,它也可能是晚期丝虫病患者特异的抗体亚型.
作者:王世海;刘涛;陈兆义;郑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寻找在中国云南省边境地区氯喹治疗恶性疟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在现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用WHO对无并发症药物的治疗疗效指南;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发现两个独立的高危因素,即在1 000/μl以上的无性体原虫密度和受教育水平.这二者的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者对病人是危险因素,而后者使其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再兴;杨亚明;李崇珍;黄国珍;周升;孙小东;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年来,输入性间日疟在大连地区已屡见不鲜,但由输血引致的间日疟现症病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长海县人.1997年12月27日因急腹症突然便血、呕血,住进了海洋岛乡医院,1998年1月3日血检,其中Hb3.0 g/L,故而采取临时应急输血措施.血源为来自湖北省籍重点疟区的民工,输血后病情稳定,1月5日转入长海县人民医院,经中西医等综合诊治疗效显著.但在1月11日午后,该病人开始寒战、发烧高达摄氏41C,在持续了6 h后,患者自觉周身燥热,继而大汗淋漓才症状缓解.经会诊以疑似疟疾进行血检,结果间日疟原虫(+).
作者:陈凤义;王亚辉;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进一步了解溧阳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治对策,降低人群感染率并达到控制流行的目标,作者于1999年6~7月按照“江苏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寄生虫分布调查. 1.材科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该市不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上沛镇迟荷村、新昌乡新建村作为调查点,对>2周岁人群随机抽样300名以上进行粪便检查;同时抽查2个调查点<12周岁儿童共121名进行蛲虫感染调查.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黑热病为一种地方性虫媒传染病,在四川西北山区的流行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治,四川省的黑热病至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80年代中后期,黑热病年发病数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1990年年发病数高达117例.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疫情的迅速上升,“八五”期间,在疫区大力开展了以灭犬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发病人数便逐年下降,1995年年发病数降至27例,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6.92%,有效的控制了黑热病疫情.此后几年的年发病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1999年,四川全省共有黑热病患者85例.下面是对此85例疫情的分析结果.
作者:高斌;李国茹;郁涛;魏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 d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实验组较正常组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CD4+/CD8+细胞比值下降(P<0.05),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35 d仍未见恢复.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
作者:申丽洁;罗志勇;朱声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囊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流行,尤其是东北地区,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更好地防治本病,我们对囊虫代谢的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囊虫酶类,主要是LDH(乳酸脱氢酶)和CPK(磷酸肌酸激酶)在脑囊虫病的代谢特点意义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郝艳秋;帅秀珍;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2年兴山县在三峡库区淹没区的峡口、建阳坪及高阳镇陆续设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站,至1999年累计血检发热病人36 885人次,共检出疟原虫阳性143例.这些病人的及时或延误治疗,直接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疟疾传播.因此,对疟疾现症病人的延误原因作一回顾性个案调查分析,以期为三峡库区新世纪疟疾监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相朝;王成全;张宜锦;陈建设;张文修;张绍清;潘会明;李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