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溧阳市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刘建平

关键词:溧阳市, 居民, 人群肠道寄生虫, 抽样调查方案, 人体寄生虫, 人群感染率, 文化水平, 随机抽样, 控制流行, 感染情况, 感染调查, 粪便检查, 分布调查, 防治对策, 对象选择, 地理位置, 江苏省, 新昌, 农村, 目标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溧阳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治对策,降低人群感染率并达到控制流行的目标,作者于1999年6~7月按照“江苏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寄生虫分布调查. 1.材科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该市不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上沛镇迟荷村、新昌乡新建村作为调查点,对>2周岁人群随机抽样300名以上进行粪便检查;同时抽查2个调查点<12周岁儿童共121名进行蛲虫感染调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5例报告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疟原虫HRP-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并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FCC1/HN)株HRP-I基因序列,比较FCC1/HN株与国外分离株HRP-I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根据HRP-Ⅲ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HRP-I基因.通过定向克隆,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HRP-I.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不同分离株HRP-Ⅲ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HRP-I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cDNA3-HRP-Ⅲ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全长802 bp,包含一个内含子,编码22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Itg2、FC27及IMTM22株HRP-Ⅲ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成功克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的HRP-Ⅲ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方建民;李学荣;卞国武;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食用养殖石蟹致肺吸虫病1例报告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调查

    1999年11月我们对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洛阳市市区两所小学的学生.每个年级(包括学前班)随机抽查两个班,共计1 024人. 1. 2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试法检查蛲虫卵;采用调查表的方法对学生卫生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刘润芳;王新彩;陈月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济南籍退伍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1999年3~9月,我们对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济南籍退转官兵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的济南籍退转官兵. 2.调查方法 2.1流行病学调查所有被调查者均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由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内容包括:是否到过血吸虫流行病区,是否接触过疫水及接触时间,在接触疫水之前是否采取相关预防保护措施,并了解接触疫水后是否出现过感染血吸虫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等.

    作者:赵小冬;李继成;王璇;杨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溧阳市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溧阳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治对策,降低人群感染率并达到控制流行的目标,作者于1999年6~7月按照“江苏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寄生虫分布调查. 1.材科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该市不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上沛镇迟荷村、新昌乡新建村作为调查点,对>2周岁人群随机抽样300名以上进行粪便检查;同时抽查2个调查点<12周岁儿童共121名进行蛲虫感染调查.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汉川市疟疾季节性分布特征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槟榔碱对大鼠门静脉和钙通道电流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目的探讨槟榔碱(Arecoline,Are)对大鼠门静脉和钙通道电流(Ica)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阐明Are灭螺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门静脉自发性收缩活动的实验方法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研究Are的剂量与效应关系,及其对Ca2+和Ic.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Are对大鼠门静脉的收缩力呈双相反应.10-7~3×10-7mol/LAre使门静脉的收缩力增强;10-5~10-4mol/L则使收缩力逐渐抑制,均呈浓度依赖性.Are 3×10-8~10-4mol/L对单个心室肌细胞钙通道电流的作用与门静脉一致,亦呈浓度依赖性的双相反应.门静脉收缩活动和全细胞记录钙通道电流的结果证明,不同浓度的Are对Ca2+和Ica均显示有剂量与效应关系,低浓度有促Ca2+及增加Ica作用,高浓度有阻Ca2+内流及降低Ica作用.结论阻钙作用可能是Are降低钉螺上爬附壁率、灭螺增效作用的理论依据.

    作者:姚伟星;夏国瑾;李泱;傅丽英;邓静萍;吴世玉;王少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宜昌市中小学生肠道线虫感染调查

    为了解和掌握宜昌市城区中小学生肠道线虫感染及流行状况,于1996年3月~1999年9月对20余所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宝华;李清元;杨春秀;戚玉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黎芦乳膏治疗疥疮48例效果观察

    疥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据本院门诊统计,疥疮病人占皮肤科每日门诊量的5%左右.疥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由疥螨寄生引起,蔓延迅速,易造成家庭和集体传染.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疥疮的药物很少,常用的有汞和硫磺制剂.汞对人体有害早已淘汰,硫磺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且使用不方便,患者较难接受.因此急需一种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作者经过反复筛选,终研制出黎芦乳剂,经临床试用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原料充足,不污染衣物且价廉等优点,对治疗疥疮有很好的疗效.作者利用黎芦乳膏治疗48例疥疮病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巴彩凤;杨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5~1999年四川省黑热病病例分析

    黑热病为一种地方性虫媒传染病,在四川西北山区的流行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治,四川省的黑热病至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80年代中后期,黑热病年发病数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1990年年发病数高达117例.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疫情的迅速上升,“八五”期间,在疫区大力开展了以灭犬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发病人数便逐年下降,1995年年发病数降至27例,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6.92%,有效的控制了黑热病疫情.此后几年的年发病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1999年,四川全省共有黑热病患者85例.下面是对此85例疫情的分析结果.

    作者:高斌;李国茹;郁涛;魏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

    膀胱癌是全身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非职业因素在膀胱癌的发生中可能占有重要作用[1],血吸虫引起的膀胱癌在血吸虫流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有大量文献认为血吸虫感染是重要因素.

    作者:解瑞谦;谢富征;郭永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南充市儿童蛲虫、蛔虫感染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

    蛲虫、蛔虫感染为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为了解南充市儿童感染现状,于1998年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于后. 1.材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选择南充市内莲池、北街幼儿园、南路小学、市郊舞凤幼儿园和舞凤小学的3~9岁儿童. 1. 2观察方法治前治后10 d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加藤法检查蛔虫卵. 1.3治疗赛特斯系成都亨达制药厂生产,剂量3~5岁服1片,5~9岁服2片.

    作者:汪世联;陶斯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吸虫病疫区村民接受血防服务现金付费情况调查和承受能力分析*

    对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的筹集,国家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分别负担”[1]的政策.因此,了解疫区村民的血防投入,特别是村民接受血防服务现金付费情况,弄清其现金付费承受能力,是研究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筹集的关键问题之一.1999年,作者在四川省主要的19个流行县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永富;王谦;魏继炳;钟大发;董永超;蒋朝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素E1对日本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泰安地区7种疾病患者的弓形虫感染调查

    弓形虫这一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经多途径感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而致复杂的临床表现,因许多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较普遍,平均感染率为4%~9%[1].有关个别地区住院病人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已有报道[2].为了解本地区特殊病种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探讨其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协助临床诊治,于1998年12月~1999年2月收集了本地区7种疾病共261例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特异性抗体和循环抗原的检测,结果如下.

    作者:李永华;陈秀春;刘锦华;杨春贵;齐春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筛检方案的评价

    目前,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筛检方案主要有:A: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同时进行[1,2];B:先血清学筛检,血清学阳性者再进行影像学检查[3,4];C:皮试初筛,初筛阳性者作血清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再作影像学检查[5];D:用超声法普查,有占位性病变者再作血清学检查[6].但对各种方案筛检结果尚未见比较评价,本文就各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作者:程宁;白亚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175 ku的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基因克隆人测序载体,测定其序列,为以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两个片段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扩增产物经纯化回收后,T-A克隆入测序载体pMD18-T,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获得含有编码EBA-175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EBA.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FCC1/HN株EBA-175基因序列与Camp株基本一致,全长4 308bp,编码1 435个氨基酸,含有与Camp株相似的C片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RII区的F2亚区以及4肽进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可能含有抗原表位.结论 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的测定,为以后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单志新;李学荣;吴忠道;胡旭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组织化学观察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作者:李凤舞;陈佩惠;尚宏伟;王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