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玲;余新炳;单志新;李学荣;吴忠道;胡旭初
临床上检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常用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蓝染色法[1],其中常用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但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经过滤、固定并经蔗糖漂浮法浓集、蒸馏水洗涤后的C.p.标本[2-4].标本有些购自外地,有些虽采自本地,但因保存时间太久,实验者常难以肯定标本中是否还存在C.p.卵囊,抑或已破坏.尤当漂浮后,尽管在Sheather′s蔗糖液中可以加入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2],但对经验不足者仍很难辨别是否C.p.卵囊已浓集成功.漂浮后上清液如经多次洗涤,沉渣中就更难确定是否还有C.p.卵囊,致下一步实验盲然.以下介绍一种检测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是否确有C.p.卵囊的方法.
作者:蒋就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江苏省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钩虫卵和钩蚴发育的良好自然条件.1978~1981年土壤钩蚴分离调查表明钩虫感染较严重[1].1988年曾对该市姚家港村开展了全村人群钩虫感染情况调查[2],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了解我市蚕桑蔬菜地区近年来的钩虫感染情况,于1999年对其进行了第2次钩虫感染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一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原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农田、丘陵、荒地被征用建设经济开发区、居民住宅区,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环境,引起地区疾病谱的改变.1999年6~9月,江苏省镇江市小米山茶场周围10个居民小区暴发流行茶毛虫皮炎,作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韩方岸;胡云;刘远;何宇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杀虫丁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探索有效灭螺剂量及影响灭螺效果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杀虫丁为实验组、氯硝柳胺为实验对照组和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捕捉野外钉螺在室内进行浸杀和喷洒实验,并选择有螺滩地进行现场浸杀和喷洒实验,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校正死亡率.结果室内浸杀,杀虫丁1.0 mg/L浓度组浸杀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54.55%,显著低于同浓度的氯硝柳胺组(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1.0 g/m2浓度组喷洒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80.0%,杀螺效果也不及氯硝柳胺(P<0.05);现场浸杀,杀虫丁杀螺效果与室内相似,但现场喷洒1.0 g/m2浓度组15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达77.10%,与氯硝柳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5 g/m2浓度组钉螺校正死亡率高于相应的氯硝柳胺组.杀虫丁杀螺效果受温度和作用时间影响较明显,但杀虫丁具有较强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适合现场喷洒灭螺,浓度以1.00~1.25 g/m2、气温在25C为宜.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肖祥;吕大兵;吴代刚;陈斌;方国仁;汪奇志;张世清;朱传钢;吴维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15岁,山东省兖州市曹河乡人,学生.1998年4月29日来我所临床部就诊.10 d前患者始感左耳道内时有隆隆响声,有虫活动感,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以手指抠耳道无效,遂以细纸棒蘸唾液后轻捅外耳道,见有小虫粘附在纸棒顶端,针尖大小、红色、圆形、有足数对,可活动,用手指压破虫体后,有血液逸出.患者精神极度紧张,赴兖州市人民医院鼻喉科就诊,给予滴耳药水(不详)治疗5 d,无效,转我所继续诊治.患者述近日左耳道响声加重,并伴间歇性痒痛.在诊室内患者以上述方法从左耳道取出前述形态小虫2只,作者即置解剖镜下观察,系饱血革螨成虫,立即以75%热乙醇(50~60C)固定.
作者:缪峰;张敬举;段瑞红;杨国华;史世俊;李惠;尹立新;董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进一步了解溧阳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治对策,降低人群感染率并达到控制流行的目标,作者于1999年6~7月按照“江苏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寄生虫分布调查. 1.材科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该市不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上沛镇迟荷村、新昌乡新建村作为调查点,对>2周岁人群随机抽样300名以上进行粪便检查;同时抽查2个调查点<12周岁儿童共121名进行蛲虫感染调查.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广西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1],而广西又以南宁地区流行为重[2].上林县位于南宁地区北部,对该县的白圩镇初步调查发现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属于重度流行区.中韩控制肠道寄生虫策略研究拟选择白圩镇为防治试点.现将摸底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黎学铭;张鸿满;蓝春庚;杨兰;阮廷清;冯正;许隆祺;苏达盛;林汉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家庭聚集性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一个重要流行特征.为了探索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与分析方法的关系,作者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G检验和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分析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剑光;罗同仁;潘伯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黑热病为一种地方性虫媒传染病,在四川西北山区的流行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治,四川省的黑热病至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80年代中后期,黑热病年发病数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1990年年发病数高达117例.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疫情的迅速上升,“八五”期间,在疫区大力开展了以灭犬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发病人数便逐年下降,1995年年发病数降至27例,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6.92%,有效的控制了黑热病疫情.此后几年的年发病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1999年,四川全省共有黑热病患者85例.下面是对此85例疫情的分析结果.
作者:高斌;李国茹;郁涛;魏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方法将1995年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观察组,比较两个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吡喹酮对体温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被误诊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无论在城市和还是在农村,误诊都很普遍;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腹痛、腹泻等,城市病人诉说的症状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影响很小;城市组儿童单疗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显著短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成人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是合理和可行的.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175 ku的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基因克隆人测序载体,测定其序列,为以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两个片段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扩增产物经纯化回收后,T-A克隆入测序载体pMD18-T,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获得含有编码EBA-175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EBA.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FCC1/HN株EBA-175基因序列与Camp株基本一致,全长4 308bp,编码1 435个氨基酸,含有与Camp株相似的C片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RII区的F2亚区以及4肽进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可能含有抗原表位.结论 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的测定,为以后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单志新;李学荣;吴忠道;胡旭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11月我们对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洛阳市市区两所小学的学生.每个年级(包括学前班)随机抽查两个班,共计1 024人. 1. 2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试法检查蛲虫卵;采用调查表的方法对学生卫生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刘润芳;王新彩;陈月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75年作者在山东省枣庄市齐村区圪塔埠公社岳楼大队(现为市中区市郊乡岳楼村)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调查,查出患者48例.采用六氯对二甲苯治疗,服药51 d后复查,阴转率为90.9%.2000年再次复查患者和居民,未发现阳性患者,说明经过防治后,华支睾吸虫病在当地已经被消灭.
作者:李平銮;傅美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 d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实验组较正常组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CD4+/CD8+细胞比值下降(P<0.05),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35 d仍未见恢复.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
作者:申丽洁;罗志勇;朱声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膀胱癌是全身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非职业因素在膀胱癌的发生中可能占有重要作用[1],血吸虫引起的膀胱癌在血吸虫流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有大量文献认为血吸虫感染是重要因素.
作者:解瑞谦;谢富征;郭永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