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支睾吸虫病防治近远期效果观察

李平銮;傅美荣

关键词:吸虫病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 六氯对二甲苯, 阳性患者, 复查, 枣庄市, 阴转率, 山东省, 治疗, 市郊, 居民, 公社, 服药, 调查, 大队
摘要:1975年作者在山东省枣庄市齐村区圪塔埠公社岳楼大队(现为市中区市郊乡岳楼村)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调查,查出患者48例.采用六氯对二甲苯治疗,服药51 d后复查,阴转率为90.9%.2000年再次复查患者和居民,未发现阳性患者,说明经过防治后,华支睾吸虫病在当地已经被消灭.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素E1对日本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调查

    1999年11月我们对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洛阳市市区两所小学的学生.每个年级(包括学前班)随机抽查两个班,共计1 024人. 1. 2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试法检查蛲虫卵;采用调查表的方法对学生卫生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刘润芳;王新彩;陈月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175 ku的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基因克隆人测序载体,测定其序列,为以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两个片段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扩增产物经纯化回收后,T-A克隆入测序载体pMD18-T,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获得含有编码EBA-175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EBA.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FCC1/HN株EBA-175基因序列与Camp株基本一致,全长4 308bp,编码1 435个氨基酸,含有与Camp株相似的C片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RII区的F2亚区以及4肽进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可能含有抗原表位.结论 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的测定,为以后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单志新;李学荣;吴忠道;胡旭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常熟市1O年江滩螺情调查结果分析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琪;陈建亚;殷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杀虫丁室内和现场杀螺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杀虫丁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探索有效灭螺剂量及影响灭螺效果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杀虫丁为实验组、氯硝柳胺为实验对照组和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捕捉野外钉螺在室内进行浸杀和喷洒实验,并选择有螺滩地进行现场浸杀和喷洒实验,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校正死亡率.结果室内浸杀,杀虫丁1.0 mg/L浓度组浸杀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54.55%,显著低于同浓度的氯硝柳胺组(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1.0 g/m2浓度组喷洒72 h后钉螺校正死亡率为80.0%,杀螺效果也不及氯硝柳胺(P<0.05);现场浸杀,杀虫丁杀螺效果与室内相似,但现场喷洒1.0 g/m2浓度组15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达77.10%,与氯硝柳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5 g/m2浓度组钉螺校正死亡率高于相应的氯硝柳胺组.杀虫丁杀螺效果受温度和作用时间影响较明显,但杀虫丁具有较强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适合现场喷洒灭螺,浓度以1.00~1.25 g/m2、气温在25C为宜.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肖祥;吕大兵;吴代刚;陈斌;方国仁;汪奇志;张世清;朱传钢;吴维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疟原虫HRP-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并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FCC1/HN)株HRP-I基因序列,比较FCC1/HN株与国外分离株HRP-I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根据HRP-Ⅲ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HRP-I基因.通过定向克隆,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HRP-I.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不同分离株HRP-Ⅲ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HRP-I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cDNA3-HRP-Ⅲ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全长802 bp,包含一个内含子,编码22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Itg2、FC27及IMTM22株HRP-Ⅲ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成功克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的HRP-Ⅲ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方建民;李学荣;卞国武;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隐孢子虫的检测

    临床上检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常用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蓝染色法[1],其中常用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但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经过滤、固定并经蔗糖漂浮法浓集、蒸馏水洗涤后的C.p.标本[2-4].标本有些购自外地,有些虽采自本地,但因保存时间太久,实验者常难以肯定标本中是否还存在C.p.卵囊,抑或已破坏.尤当漂浮后,尽管在Sheather′s蔗糖液中可以加入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2],但对经验不足者仍很难辨别是否C.p.卵囊已浓集成功.漂浮后上清液如经多次洗涤,沉渣中就更难确定是否还有C.p.卵囊,致下一步实验盲然.以下介绍一种检测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是否确有C.p.卵囊的方法.

    作者:蒋就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传间日疟个案分析

    多年来,输入性间日疟在大连地区已屡见不鲜,但由输血引致的间日疟现症病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长海县人.1997年12月27日因急腹症突然便血、呕血,住进了海洋岛乡医院,1998年1月3日血检,其中Hb3.0 g/L,故而采取临时应急输血措施.血源为来自湖北省籍重点疟区的民工,输血后病情稳定,1月5日转入长海县人民医院,经中西医等综合诊治疗效显著.但在1月11日午后,该病人开始寒战、发烧高达摄氏41C,在持续了6 h后,患者自觉周身燥热,继而大汗淋漓才症状缓解.经会诊以疑似疟疾进行血检,结果间日疟原虫(+).

    作者:陈凤义;王亚辉;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5~1999年四川省黑热病病例分析

    黑热病为一种地方性虫媒传染病,在四川西北山区的流行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治,四川省的黑热病至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80年代中后期,黑热病年发病数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1990年年发病数高达117例.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疫情的迅速上升,“八五”期间,在疫区大力开展了以灭犬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发病人数便逐年下降,1995年年发病数降至27例,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6.92%,有效的控制了黑热病疫情.此后几年的年发病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1999年,四川全省共有黑热病患者85例.下面是对此85例疫情的分析结果.

    作者:高斌;李国茹;郁涛;魏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术测定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 d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实验组较正常组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CD4+/CD8+细胞比值下降(P<0.05),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35 d仍未见恢复.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

    作者:申丽洁;罗志勇;朱声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丰宫并殖吸虫成虫特异性抗原的研究

    目的筛选丰宫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分析了丰宫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筛选出特异性诊断抗原成分,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证实其特异性.结果经电泳得到11条蛋白区带,其中的1、5成分只与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血清出现明显反应,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无交叉反应(P<0.001),而且兔抗5抗原成分血清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滴度(1:128),推测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稳定的某一类型抗原表位.以CIEP进一步证实,1、5两蛋白抗原成分与丰宫并殖吸虫感染阳性大鼠血清及兔抗1、5血清均呈现清晰沉淀带.结论 1、5蛋白成分可作为特异诊断抗原,用于丰宫并殖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诊断,尤其5成分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另外,4、6蛋白成分分别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有交叉反应现象.

    作者:王文林;唐继森;夏代光;张学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分析

    目的评价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抗原,以ELISA法检测120份血清标本抗丝虫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FPT方法进行丝虫皮内试验.结果病原学检查120份受试者均为非微丝蚴血症.80例晚期丝虫病患者FPT试验阳性率为95%(76/80),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微丝蚴和成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66/80)和80%(64/80).流行区对照抗体阳性率为10%(2/20),非流行区正常人则均为阴性.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体亚型以IgG2为主,阳性率92.5%,其它亚型分别为IgG11.25%、IgG3 22.5%、IgG4 6.25%.结论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丝虫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主要是IgG2,它也可能是晚期丝虫病患者特异的抗体亚型.

    作者:王世海;刘涛;陈兆义;郑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组织化学观察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作者:李凤舞;陈佩惠;尚宏伟;王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体隐孢子虫的实验室检测

    隐孢子虫(Cryptoridium Tyzzer)是一种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肠道原虫.本虫于1907年由Tyzzer首次从无症状的鼠类胃粘膜中检出,并命名为鼠隐孢子虫(C.muris);1976年Meisel等[1]首次报告了美国的2例人体隐孢子虫病例,本虫因此而受到医学界重视.我国人体隐孢子虫病由韩范等1987年在南京首次报道[2].自1981年第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在美国报道后,本虫即被确认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病原之一,并被列为艾滋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迄今已知导致隐孢子虫病的病原体共有6种,其中只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寄生于人体,且具有致病力.

    作者:丁慧萍;李凤舞;卢思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群体驱治肠道线虫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全民驱虫在肠道线虫病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加藤与透明胶带肛拭法,对1996~1998连续3年开展全民驱虫工作的禹州市人群,进行粪检和肛拭.结果蛔虫、钩虫、鞭虫人群总感染率分别由驱治前的59.85%、10.67%和10.24%,下降为12.22%、1.76%和0.52%,分别下降了79.56%、83.51%和94.92%;蛲虫感染率25.96%,与驱治前无差异.结论实施全民驱治,对降低人群蛔、钩、鞭虫感染率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莹;赵旭东;郭影;王昊;白秀丽;周建敏;王建平;师丽红;李书敏;赵江珍;张高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5例报告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济南籍退伍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1999年3~9月,我们对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济南籍退转官兵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的济南籍退转官兵. 2.调查方法 2.1流行病学调查所有被调查者均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由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内容包括:是否到过血吸虫流行病区,是否接触过疫水及接触时间,在接触疫水之前是否采取相关预防保护措施,并了解接触疫水后是否出现过感染血吸虫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等.

    作者:赵小冬;李继成;王璇;杨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蓝氏贾第鞭毛虫河北株的分离及其基因型研究

    目的探讨河北承德地区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大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河北承德地区进行贾第虫流行病学调查,分离出3株贾第虫(CH2、CH3、CH4).用PCR技术对此3虫株DNA进行tim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登记虫株比较和用DNAstar软件处理.结果此3株贾第虫株的基因型属2型(JH型).结论该地区贾第虫包囊形态之大小,与基因型并无直接关系.

    作者:陈小宁;卢思奇;李继红;王凤芸;王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滴虫致慢性肠炎1例

    患者,女,46岁,随军家属.15年前由山东省惠民县农村(肠滴虫流行区)随军来洛阳市居住.未随军前曾出现腹泻,但未经治疗,病情自行缓解.随军以后发生反复间歇性腹泻,日腹泻2~8次,腹泻持续时间3~7 d.在洛阳市几家医院看过数次,做过几次大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阴性,肠镜结果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先后以肠炎给予黄连素、痢特灵、毗哌酸、诺氟沙星等抗炎治疗,病情每次都有好转,但始终未能痊愈,病人非常痛苦.2000年6月3日,患者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腹泻、厌食、乏力、发热等症状,来本院就诊.

    作者:李华信;陈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