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次鹏
黑热病为一种地方性虫媒传染病,在四川西北山区的流行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治,四川省的黑热病至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80年代中后期,黑热病年发病数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1990年年发病数高达117例.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疫情的迅速上升,“八五”期间,在疫区大力开展了以灭犬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发病人数便逐年下降,1995年年发病数降至27例,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6.92%,有效的控制了黑热病疫情.此后几年的年发病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1999年,四川全省共有黑热病患者85例.下面是对此85例疫情的分析结果.
作者:高斌;李国茹;郁涛;魏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15岁,山东省兖州市曹河乡人,学生.1998年4月29日来我所临床部就诊.10 d前患者始感左耳道内时有隆隆响声,有虫活动感,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以手指抠耳道无效,遂以细纸棒蘸唾液后轻捅外耳道,见有小虫粘附在纸棒顶端,针尖大小、红色、圆形、有足数对,可活动,用手指压破虫体后,有血液逸出.患者精神极度紧张,赴兖州市人民医院鼻喉科就诊,给予滴耳药水(不详)治疗5 d,无效,转我所继续诊治.患者述近日左耳道响声加重,并伴间歇性痒痛.在诊室内患者以上述方法从左耳道取出前述形态小虫2只,作者即置解剖镜下观察,系饱血革螨成虫,立即以75%热乙醇(50~60C)固定.
作者:缪峰;张敬举;段瑞红;杨国华;史世俊;李惠;尹立新;董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蛲虫、蛔虫感染为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为了解南充市儿童感染现状,于1998年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于后. 1.材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选择南充市内莲池、北街幼儿园、南路小学、市郊舞凤幼儿园和舞凤小学的3~9岁儿童. 1. 2观察方法治前治后10 d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加藤法检查蛔虫卵. 1.3治疗赛特斯系成都亨达制药厂生产,剂量3~5岁服1片,5~9岁服2片.
作者:汪世联;陶斯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全民驱虫在肠道线虫病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加藤与透明胶带肛拭法,对1996~1998连续3年开展全民驱虫工作的禹州市人群,进行粪检和肛拭.结果蛔虫、钩虫、鞭虫人群总感染率分别由驱治前的59.85%、10.67%和10.24%,下降为12.22%、1.76%和0.52%,分别下降了79.56%、83.51%和94.92%;蛲虫感染率25.96%,与驱治前无差异.结论实施全民驱治,对降低人群蛔、钩、鞭虫感染率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莹;赵旭东;郭影;王昊;白秀丽;周建敏;王建平;师丽红;李书敏;赵江珍;张高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广西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1],而广西又以南宁地区流行为重[2].上林县位于南宁地区北部,对该县的白圩镇初步调查发现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属于重度流行区.中韩控制肠道寄生虫策略研究拟选择白圩镇为防治试点.现将摸底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黎学铭;张鸿满;蓝春庚;杨兰;阮廷清;冯正;许隆祺;苏达盛;林汉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原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农田、丘陵、荒地被征用建设经济开发区、居民住宅区,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环境,引起地区疾病谱的改变.1999年6~9月,江苏省镇江市小米山茶场周围10个居民小区暴发流行茶毛虫皮炎,作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韩方岸;胡云;刘远;何宇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心脏荨麻疹患者发疹与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的相关性.方法用刺蛾等抗原液对急性变应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皮试(皮肤挑刺法),并同时对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皮试强阳性者作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刺蛾或/和幼虫抗原皮试强阳性,且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者89例.结论刺蛾变应原引起的急性变应性皮肤荨麻疹发疹时,可累及心脏而导致变应性心脏荨麻疹.
作者:李朝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年来,输入性间日疟在大连地区已屡见不鲜,但由输血引致的间日疟现症病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长海县人.1997年12月27日因急腹症突然便血、呕血,住进了海洋岛乡医院,1998年1月3日血检,其中Hb3.0 g/L,故而采取临时应急输血措施.血源为来自湖北省籍重点疟区的民工,输血后病情稳定,1月5日转入长海县人民医院,经中西医等综合诊治疗效显著.但在1月11日午后,该病人开始寒战、发烧高达摄氏41C,在持续了6 h后,患者自觉周身燥热,继而大汗淋漓才症状缓解.经会诊以疑似疟疾进行血检,结果间日疟原虫(+).
作者:陈凤义;王亚辉;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8年宿迁市首次开展较大范图寄生虫的调查工作.之后针对该次调查结果开展了以集体服药驱虫结合卫生宣传教育的防治工作.为了解防治后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和调整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进行了本次的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臧玉英;凌莉;徐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作者:张小萍;金小林;高琪;王丽琴;周华云;王伟明;顾亚萍;李菊林;钱维珍;沈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查治中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及其对血防筹资的意义.方法应用需求函数模型,对影响四川省19个县血吸虫病查病和治病两项主要卫生服务项目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探索增加向村民筹集血防费用的可能性.结果血吸虫病卫生服务利用者的年人均纯收入和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对化疗的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对接受血清学检查的卫生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在构建的两个模型中,化疗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717,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745,模型调整R2为0.919;血清学检查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24,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816,模型调整R2为0.979.结论血吸虫病卫生服务需求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在确保两项卫生服务需求不变以及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6%的情况下,化疗价格可以提高6.23%,血清学检查价格可以提高7.74%.
作者:王谦;肖永富;魏继炳;钟大发;董永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抗原,以ELISA法检测120份血清标本抗丝虫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FPT方法进行丝虫皮内试验.结果病原学检查120份受试者均为非微丝蚴血症.80例晚期丝虫病患者FPT试验阳性率为95%(76/80),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微丝蚴和成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66/80)和80%(64/80).流行区对照抗体阳性率为10%(2/20),非流行区正常人则均为阴性.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体亚型以IgG2为主,阳性率92.5%,其它亚型分别为IgG11.25%、IgG3 22.5%、IgG4 6.25%.结论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丝虫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主要是IgG2,它也可能是晚期丝虫病患者特异的抗体亚型.
作者:王世海;刘涛;陈兆义;郑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筛检方案主要有:A: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同时进行[1,2];B:先血清学筛检,血清学阳性者再进行影像学检查[3,4];C:皮试初筛,初筛阳性者作血清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再作影像学检查[5];D:用超声法普查,有占位性病变者再作血清学检查[6].但对各种方案筛检结果尚未见比较评价,本文就各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作者:程宁;白亚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的筹集,国家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分别负担”[1]的政策.因此,了解疫区村民的血防投入,特别是村民接受血防服务现金付费情况,弄清其现金付费承受能力,是研究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筹集的关键问题之一.1999年,作者在四川省主要的19个流行县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永富;王谦;魏继炳;钟大发;董永超;蒋朝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寻找在中国云南省边境地区氯喹治疗恶性疟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在现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用WHO对无并发症药物的治疗疗效指南;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发现两个独立的高危因素,即在1 000/μl以上的无性体原虫密度和受教育水平.这二者的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者对病人是危险因素,而后者使其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再兴;杨亚明;李崇珍;黄国珍;周升;孙小东;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琪;陈建亚;殷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年以来,作者运用南瓜子、槟榔煎剂治疗绦虫病病人2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22例病人均为镜检确诊的绦虫病患者,在近1个月内大便中排出过绦虫节片. 2.一般资料 22例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小3岁,大48岁.病史短1 d,长2年.伴有皮下囊虫结节9例,合并脑囊虫14例.有5例病人曾接受过驱虫治疗,其中2例服西药(药物不详)驱虫,未见虫体排出;1例服灭绦灵后仅排出数节绦虫节片;1例服肠虫清未见驱出虫体;另1例服南瓜子和槟榔煎剂,服后呕吐频繁,未见驱出虫体.5例病人均在驱虫治疗后10 d至2个月内大便中又排出绦虫节片.
作者:郭建勋;周芳;李继刚;王优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