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田科雄
目的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3种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进行综合评判分类.方法 借助SPSS15.0对我国2008年31个省区市3种主要性病-艾滋病、淋病、梅毒的发病率资料进行Q型聚类分析,距离测量采用组间平均法.结果 当各省区市性病发病情况聚为4类时,广西,上海和浙江,云南和河南,因其不同的性病高发特点,各聚为一类,其余省区市聚为一类,未出现单个或少数几个省区因疾病低发而单独聚为一类的情况.结论 我国性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发区,而低发区发病特点不明显,更接近一般发病水平.
作者:郭海强;张阳;丁海龙;曲波;孙高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坑道储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系列防护措施,为战时或特殊情况下人员进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2个坑道储水的物理、化学、毒理、细菌、真菌、真菌菌株及真菌毒素,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进行检测.结果 大部分储水水面漂浮有不同程度的真菌斑膜;化学和毒理学指标基本符合卫生标准;全部样本均未检出余氯,细菌总数合格率为4.8%;储水真菌数为252.3~1 345.6 cfu/ml,平均975.5 cfu/ml;对真菌菌株进行鉴定,主要为青霉、曲霉.结论 坑道内环境、水库结构、储存时间对储水的化学和毒理学指标基本无影响;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低.真菌污染严重;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采取系列消毒措施;坑道空气中的大量真菌是储水的主要污染源;直接饮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完全的污染水,对人员健康构成威胁,应采取系列改善措施.
作者:张永良;侯小平;苏青平;周聚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两种不同榆测方法来比较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方法 采用3M Petrifilm检测纸片法与GB标准.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标准菌株及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M纸片法检测结果高于国标法.结论 3M Petrifilm纸片法不宜取代国标法检测饮用水的菌落总数.
作者:王中民;田葆萍;曹巧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母儿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及其对红细胞AT-P酶的影响,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窘迫发生的原因.方法 抽取32例ICP孕妇(ICP组)和3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空腹肘静脉血和脐血采用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法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机磷测定法测定红细胞Na+-K+-ATP酶、Ca2+-Mh2+-ATP酶活性.结果 两组母儿血SOD活性和MDA的比较,ICP组母血红细胞SOD活性和MDA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分别<0.05,<0.001),而脐血红细胞MD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脐血红细胞SOD活性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儿红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比较,ICP组母儿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均较对照组低(P<0.001)、母儿红细胞Ca2+-Mg2+-ATP酶活性也均较对照组低(P<0.01,P<0.001).ICP组内围生儿有胎儿窘迫组MDA显著高于无胎儿窘迫组(P<0.05).红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较无胎儿窘迫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或P<0.001).ICP患者母儿红细胞Na+-K+-ATP酶活性与MD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ICP患者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可能与红细胞ATP酶活性降低有关,红细胞ATP酶活性受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抗氧化剂的应用可能会减少ICP患者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作者:刘慧;周昌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在糖尿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TPNIA)测定 50 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胱抑素 C,同时测定其血肌酐(Scr),β2- 微球蛋白(β2-MG)及肌酐估算清除率,比较 Cystatin C,Scr 及β2- MG 与 Ccr估计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评价 Cystatin C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 Cystatin C、Scr、β2-MG 与 Ccr与糖尿病肾病均成显著相关,其中尤以 Cystatin C 与 Ccr 的相关程度为密切.Cystatin C、Scr和β2-MG 的 AUCROC 分别为 0.984、0.922、0.947.结论 Cystatin C水平升高,能协助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傅锦芳;高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为一例确诊的ⅡA2巨块型宫颈癌患者制定循证治疗方案.方法 针对ⅡA2 期巨块型官颈癌的治疗问题.提出问题,检索证据,对所获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愿望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纳入 296 篇文献,31篇系统综述/Meta 分析和 2 篇临床指南.证据结果显示: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官颈癌及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同期放化疗能降低死亡风险,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的生存期,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优于其他方案.对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没有有力的证据,综合指南推荐、文献报道、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该名患者的治疗方案采用全量放疗加顺铂单药同期周化疗.结论 对于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佳根治方案及化疗的选择,目前并无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作者:杜乐辉;周菊梅;曹新平;叶伟军;王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怀柔区、西城区适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2月在朝阳区、怀柔区、西城区,对25~65岁当地户籍妇女进行妇科及官颈细胞学检查,并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及个人病史.结果 三个区县实际筛查148 989人,官颈癌筛查率20.94%;妇科筛查结果异常者59 834人,异常检出率40.16%;其中妇科异常常见的情况是宫颈炎,检出率为341.35%0;阴道炎74.48‰;子宫肌瘤29.24‰;组织病理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333例(CINⅠ 158例;CINⅡ87例;CINIⅡ88例),宫颈浸润癌31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7例.结论 适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定期开展宫颈癌筛奋.早期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韩历丽;齐庆青;董翠英;王朝;张杰娥;刘颖;李桂香;侯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随州市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行为和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培训医务人员逐户调查、检查、复查确诊后登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行为因素和健康知识知晓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随州市35岁以上人群10 449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4.66%;女性多于男性(P<0.0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随着年龄的高移构成比重加大,至60岁组达高峰后渐降.高血压病人以1级多,占43.67%;2级次之,占32.57%;3级少,占23.76%.超重占27.49%;肥胖占4.65%;吸烟占8.87%;饮酒占8.77%,超重、饮酒、吸烟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1=,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因素知晓率为30.54%~80.79%;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5.62%~86.70%.结论 健康知识知晓和行为及主要危险因素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提高发现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变民众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降低高血压发病的关键.
作者:沈春安;周沛林;舒传波;杨树旺;罗宏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各种代谢相关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瘦素在代谢凋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肥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本文对瘦素参与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其临床应用前景也进行了总结.
作者:苏鹏;鱼博侠;陈景元;骆文静;蔡同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密云县农村地区婴儿的喂养行为和营养现状,为政府制定营养规划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抽取密云县农村 4~12 月龄婴儿130名,对其喂养行为现状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对身高体重进行现场测量.结果 四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 47.1%;婴儿添加辅食开始时间平均为(4.3±1.8)月龄,添加的时间顺序由早到晚依次为:配方奶粉、营养索补充剂、蛋类、谷类、水果蔬菜、肉类、豆类;64.6%的婴儿在 4 月龄前添加了辅食.16.6%的婴儿晚于9月龄添加辅食;婴儿到12月龄,谷类、蛋类、水果类、蔬菜类添加率均达到100%;肉类、豆类添加率分别为91.3%和45.7%;有94.5%的婴儿添加了营养素补充剂,以添加钙制剂和维生素 D 制剂为主.结论 密云县农村地区婴儿喂养存在问题,母乳喂养率低,辅食存在添加过早和不及时并存.应该继续普及母乳喂养观念,加强婴儿喂养知识宣传,适时添加辅食,增加肉类和豆类添加率.
作者:张杰;郑德生;郭振;李军;郑若凤;滕克强;王大华;王荣付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汉寿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及现状,加强消毒卫生监测,为防止该县各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对2006-2010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五年共监测医疗卫生机构387家(次),检验样品3 947份,其中合格样品3 493份,总合格率88.50%.2006-2010年各年度总合格率分别为78.41%、82.34%、87.45%、85.90%、90.55%,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不同项目消毒效果监测表明,一次性注射用品合格率高为99.79%.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合格率低分别为48.63%和69.82%.结论 汉寿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逐年提升,但总合格率欠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合格率较低.医疗机构应重视并落实消毒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作者:黄立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和探讨某医院儿科分离的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09年1-12月该院儿科2 973份临床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利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所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973份标本中共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05株,分离率为13.6%,病原菌主要分离自痰和血液标本;所分离出的405株菌株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1.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达48.4%,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5.5%和54.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0.5%,排在前4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都高于95%,对头孢曲松及头孢呋辛等耐药率高于50%,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 该院儿科分离的病原菌存在严重耐药现象,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作者:李艳冰;高骞;刘文恩;邹明祥;陈振华;简子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血吸虫病的感染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血吸虫病的防制工作中,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将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称之为疫区,其它地区则为非疫区,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综合防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疫区群众对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促进了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疫区,2008年以来咸宁市相继发生三起劳务输出人员因生产或生活接触血吸虫病疫水乃至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案例,敲响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新的警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型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泼尼松加环磷酰胺治疗的效果.方法 检测AIH组(16例)、其他慢性肝炎组(54例)、抗核抗体(ANA)阳性对照组(68例)和ANA阴性对照组(101例)血清中AN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OL)、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丙型肝炎抗体、狼疮六项指标,并对16例AIH患者使用泼尼松加环磷酰胺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检测其TP、ALB、GLB、TG、TCFtO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的变化.结果 四组人群血清TP、ALB、GLB、TCHOL、HDL和L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AIH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患者有其显著的临床诊断特点,可与其他慢性肝炎患者相鉴别,采用泼尼松加环磷酰胺的治疗有效.
作者:刘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09 年12月-2010 年5月收治的68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采用阿托伐他汀 40 mg 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 BNP 水平,其中血脂水平以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观察指标,血管内皮功能以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一氧化氮(NO)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 TC、TG、LDL-C、BNP 水平均明显下降,FMD、NO 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 BNP 水平,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杨环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硫辛酸(LA)对高脂诱导肥胖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29 只5~6周龄 Wistar 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 2 组:基础组(n=8)和高脂组(n=21).高脂组大鼠饲养 6 周末尾尖采血,测定空腹血糖,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 2 组:高脂组,高脂+硫辛酸干预组(硫辛酸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 LA 进行腹腔注射,4 周后测定大鼠体重、内脏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与基础组比较,高脂组大鼠的血清 MDA 水平和 SOD 活性明显增高,T-AOC 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组比较,LA 组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血清 T-AOC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GSH-P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 能显著降低高脂诱导肥胖大鼠的体重和内脏脂肪含量,提高肥胖大鼠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曲佳音;张冠楠;李莹;刘露;贾丽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患者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 年11月-2010 年 4 月馆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18 例 COPD 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的 60 例作为观察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的5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内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一秒率(FEV10%)、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 COPD 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柳艳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临床各种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及差异,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从305位患者中分离自中段尿.呼吸道及分泌物等标本的大肠埃希菌,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及相配套的药敏试验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并统计比较各种不同标本所检出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共检出大肠埃希菌305株.其中中段尿检出121株,呼吸道88株,分泌物等96株.中段尿与呼吸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85.12%,70.45%)、庆大霉素(67.77%,50.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3.88%,60.23%)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段尿与分泌物及其它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85.12%,69.79%)、头孢他啶(37.19%,9.38%)、妥布霉素(42.15%,8.3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3.88%,15.62%)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与分泌物及其它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43.18%,9.38%)、环丙沙星(73.86%,88.5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0.23%,15.62%)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同一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治疗不同部位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要考虑由于感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耐药性以及药物有效浓度的差异,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肖利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在四肢创伤复杂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00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 VSD 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换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面积分别为(26.52±10.19)cm2和(43.80±14.40)c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8.19±5.68)d,医疗费用为(16 359.48±1759.89)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 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孝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重症监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所致的院内感染进行确认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风险管理机制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应用,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方法 针对2007年3月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7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手及环境进行细菌采样与培养,识别并评估院内感染风险,制订风险控制措施并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中存在PDR-AB定植,严格执行消毒程序,能够彻底清除环境中的PDR-AB.本次调杳中该病房院内感染的风险管理关键点包括规章制度,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工和保洁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和院内感染的管理策略及技术等三方面.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需进行严格的清洁与消毒,及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将风险管理机制应用于院内感染的全程防控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暴发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晓春;郑瑾;黄德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