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晖
目的 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 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 率分别为83.0% 、100.0%和91.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顾小红;蒋汉茂;邹良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人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对每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检测H吨BsAg、抗-HBs和抗-HCV.结果 张家港市人群HBsAg、抗-HBs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15%、52.69%、0.31%.1~19岁组人群HBsAg阳性率为0.99%,20岁以上组人群阳性率为5.95%.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有免疫史的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免疫者和免疫史不详者.抗-HCV阳性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使用血制品的人群抗-HCV阳性率高.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需进一步做好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使用血制品仍是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其他传播途径也不可忽视.
作者:陆明霞;黄莉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特点并探讨其预防继发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型肝炎患者32例,肝硬化患者30例,肝癌患者18例(未进行放、化疗),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以同期随机选择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特点.结果 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其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预防继发性出血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舒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防治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特大面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悬浮床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在治疗期间干痂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涂阳率、败血症与死亡情况.结果 将两组的观察项目进行对比与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床在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有利于创面愈合,能有效防治败血症,挽救患者生命,是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毛学飞;王良喜;潘晓峰;陈宝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梅毒、淋病病例报告现状和准确程度,为性病疫情管理和疫情估计提供依据.方法 下载被调查地区2010年1-6月所有梅毒与淋病病例的网络直报数据与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核对并进行准确性评价.结果 共核查梅毒病例1 158例,其中后天性梅毒1 067例,先天性梅毒425例;淋病病例425例,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高于梅毒病例.淋病病例报告的准确率为84.71%,梅毒为54.89%.在各期/类梅毒病例报告中,Ⅰ期、Ⅱ期梅毒和Ⅲ期梅毒的准确率分别为63.37%、78.05%和54.55%,隐性梅毒仅52.27%,胎传梅毒的准确率低仅有27.47%.结论 福建省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准确率偏低,影响了性病疫情的准确性,应进一步加强性病疫情的管理,强化性病诊断的培训,提高性病报告质量.
作者:萧剑雄;王惠榕;张春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某部队食堂餐具的细菌污染调查分析,严防部队发生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发生.方法 对碗、盘子、盆、勺子、刀用贴纸法采样,对筷子用浸洗法采样,对菜板、餐桌表面用涂抹法采样.采样及检测过程严格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微生物学部分操作,所有抽检样品均在采样后4h内完成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的240份样品,其中,细菌总数超标率以餐桌高为51.67%,其次为菜板42.50%,低为勺子25.83%(x2=56.69,P<0.01);大肠菌群检测方面,餐桌表面大肠菌群检出率高为54.17%,其次为筷子40.83%,低为盆24.17%(x2=65.24,P<0.01).本次共检测30所食堂,在检测的样品中干部食堂合格率高81.25%,其次为招待所食堂68.75%,不同食堂样品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2,P<0.05).结论 某部队食堂餐具细菌污染较严重,细菌总数超标率、大肠菌群检出率较高,原因可能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及对饮食卫生不重视.建议加强餐具消毒效果监测,经常对炊管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餐厨具消毒后的卫生管理,预防交叉污染,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作者:余晓权;吕鑫品;程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九江市男男性行为者(MSM)梅毒、HIV感染及知识行为现状,了解其流行特征,探讨对该人群实施行为干预的模式,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RDS)方法,对九江市260名MSM人群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并对自愿参加检测的人员采集血样进行梅毒、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结果 在近六个月内,93.46%的MSM有男性性伴,只有21.40%的MSM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而17.69%曾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只有8.70%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1.92%,而性病艾滋病检查及治疗接受率很低.近一年内只有40人(15.4%)曾主动检测过HIV抗体,梅毒感染率为3.08%,HIV感染率为1.92%.结论 九江市MSM人群中艾滋病感染危险意识薄弱,不安全性行为频繁,梅毒、HIV感染率较高,对MSM人群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应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相关服务的及时提供.
作者:黄文军;肖云;杨曦;李友龙;何峰宁;唐义莲;涂波涌;孔飞勇;桑昌旺;冷小梁;石友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珠海市斗门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探讨影响普通人群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斗门区2个镇选取48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I)检测.结果 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人数为110人,阳性率为22.92%6(110/480).单因素和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均显示职业、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调查前曾患过感冒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结论 珠海市斗门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不高.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超敏;陈斌;周伴群;吴水滨;焦亮;罗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在术前对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皮肤准备、相关检查等护理措施,在术后对患者采取了一般护理、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 4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其中40例(95.2%)治愈,2例(4.8%)患者经二次手术后治愈.治疗后患者在0.5、1.0、2.0、4.0 kHz时的纯音听阈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的护理措施与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提高患者听力.
作者:宋芳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量,关注其检测价值及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确诊的10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清样本作为观察组,80例正常体检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二组中IMA和hs-CRP的含量,观察其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表达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IM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和IMA的表达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型有关.IMA和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和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hs-CRP和IMA对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袁红霞;代国知;陈虹亮;张扬南;黄常洪;廖晓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茶山镇学生结核菌感染情况,为该地区防控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茶山镇2010年和2011年的入学新生开展PPD试验,采用统一的疫苗和接种方法,并按照有关标准进行阳性判断.结果 2 583名学生的阳性率为49.17%,强阳性占阳性者的42.05%,不同性别、户籍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高于12岁以下年龄组,有卡痕组阳性率高于无卡痕组.结论 PPD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监测结核感染的方法,根据试验结果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钟艳芬;叶俊锋;潘小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小剂量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2009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65例),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10mg/次·d,治疗组口服贝那普利5mg/次·d+吲达帕胺1.25 mg次·d.给药8周后,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8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和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和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能耐受;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用贝那普利相比,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降压效果显著提高;对心率、血糖、总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等无显著影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罗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异常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采用胸章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000人次剂量监测中,有106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占0.71%.大剂为51.0 mSv,小剂量为1.62 mSv.结论 剂量异常大多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介人工作人员床旁操作.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正确佩戴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作者:谭雄;陈政璇;罗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EB-VCA IgA筛查的3 82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B-VCA IgA;对结果异常者取鼻咽部黏膜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分析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意义.结果 在3 820例居民中,EB病毒抗体阳性48例(1.26%),确诊为鼻咽癌2例.结论 在鼻咽癌的高发地区,EB-VCA IgA可作为一项常规防癌检查项目,以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潘桂常;黄岩;潘辉林;原伟权;朱玉爱;汤锐明;王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儿童门诊下肢手术中运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离院时间和术后疼痛情况.方法 择期门诊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0.2%罗比卡因组,2组为丙泊酚-氯胺酮全静脉麻醉组.观察麻醉效果、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镇痛效果、离院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在术中镇痛效果全部达到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但两组病人离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单次骶管阻滞具有操作简单、能满足手术需要、对呼吸与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较容易、并发症少、离院时间短,有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等优点,是儿童门 诊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顾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必要的途径和手段.
作者:李白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三亚市2009-2010年报告本地甲型H1N1流感115例,发病率为9.2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在11月,占总病例数的40.00%.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占发病总数的91.30%,市区发病率为22.47/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0/10万,市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52,P<0.001).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9岁,占全部病例的64.35%,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约占病例总数76.52%.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 三亚市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少年,学生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作者:郑家耿;李大章;杨海文;吴南卫;王进;梁光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所致尖足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手法针疗仪,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尖足评分法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志雄;刘洪文;刘娟;王跑球;覃蓉;熊毛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感染模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sAg、HBeAg、HBeAb、HBcAb任一项阳性者,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脐血HBV-DNA.根据HBV-M不同模式将结果分为HBeAg(+)组、HBsAg(+)HBeAg(-)组、HBsAg(-)HBeAg(-)三组,比较各组脐血HBV-DNA阳性检出率及HBV-DNA定量结果.结果 722例受检孕妇中,93例脐血HBV-DNA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9%,HBeAg(+)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三组脐血HBV-DNA对数均值分别为(4.85±1.29)、(4.35±0.98)和(3.75±0.40),HBeAg(+)组脐血DN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结论 孕妇血清HBeAg(+)者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较高,孕妇血清HBsAg(-)HBeAg(-)者新生儿亦存在宫内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胡洪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临床症状、血脂及心电图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本院80例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段改变、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77.5%,血脂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脂及心电图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毕子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