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6-3110
  • 国内刊号:43-1223/R
  • 影响因子:1.39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29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01)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的检测项目组合模式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血清ALT、TBA及DD在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AB则正好相反.血清hs-CRP在肝脏炎症分级为G1和G2级时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G3及G4级其含量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检测项目进行不同的组合并研究组合后检测结果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表明随着组合项目的增多,对肝脏损伤的诊断特异性增加,灵敏度有所下降,但PAB+ TBA、PAB+ DD、TBA+ DD三种组合模式,特别是TBA+ DD组合模式在检测灵敏度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能显著增加检测的特异性.结论 合理选择项目组合对提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吴兴文;刘长光;罗佳2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1-2009年常德市结核病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常德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9年的效果,为结核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0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资料、13个县(市、区)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登记资料、相关纸质文书、报表等资料.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和其它相关要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德市2002年启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2004年以县为单位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2001-2009年全市共接诊结核病可疑症状者123 538例,可疑者年就诊率从2001年的113.74/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24.61/10万;发现涂阳肺结核患者25 758例,其中新涂阳患者21 800)例,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平均为40.07/10万,新涂阳肺结核发现率平均为65.63%;初治涂阳平均治愈率为88.8%,复治涂阳平均治愈率为82.0%.结论 实施DOTS策略,可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减少结核病的传播,产生明显的社会防治效益.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构建

    目的 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 PCR扩增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basic,酶切鉴定及测序比对.结果 重组体双酶切电泳后出现大小约4 800 bp与682 bp的两个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与Genbank中的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IL10,为进一步研究IL-10奠定了基础.

    作者:欧阳华伟;谭军;李高峰;罗成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AS和LISREL软件在结构方程模型运算中的比较

    目的 通过对比SAS和LISREL软件在结构方程模型运算过程中的程序特点和结果差异,为结构方程模型应用者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SAS和LISREL,采用Monte Carlo数据模拟实验对预设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SAS和LISREL对同一参数和统计量的输出结果相同;LISREL输出了更加丰富的拟合指数,并能提供较为直观形象的含有路径系数的路径图;SAS的编程语句直观明了,更易被具有计算机编程基础或者专业统计分析人员所掌握.结论 应用者可按照自身专业背景和对两个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灵活选择两种软件.

    作者:王长义;陈忠伟;秦平;张镏琢;袁重胜;刘盛元;刘艳;赵晓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PT研制中的条目筛选研究

    目的 初步得出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特异性模块.方法 采用议题小组和核心小组的程序化决策方式,通过定性访谈和定量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条目进行初步筛选、评价和修改形成初步量表,随机抽取30名肺结核患者和19名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变异系数法、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医生重要性评分及病人重要性评分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上述5种方法分别选出11、10、10、8和11个条目,终得出包含12个条目的特异模块,包含症状、副作用和心理等小方面.结论 肺结核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特异模块按严格程序筛选得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内容效度.

    作者:陈留萍;李微;万崇华;张晓磬;许传志;许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滨蒿内酯抑制组胺诱导的哮喘豚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内钙释放

    目的 研究滨蒿内酯(scoparone,Sco)剂量依赖性舒张气管平滑肌及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可能作用靶点及途径,为进一步将其开发成为平喘的中药新药提供药理学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卵蛋白诱导的哮喘豚鼠模型,通过离体豚鼠气管环的舒缩实验及应用倒置荧光显微成像系统测定培养的ASMCs[Ca2+]i浓度的方法,分析Sco预先给药及直接作用对ASMCs[Ca2+]i的影响.结果 显示无论细胞外含钙或无钙,组胺具有收缩ASM环及升高培养的ASMC[Ca2+]i作用,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先给予Sc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外无钙时10-4MSco直接作用培养的ASMCs,可明显抑制各浓度组胺诱导的ASMCs[Ca2+]i的上升(P<0.05).结论 预先给予Sco及直接作用都可不同程度改善哮喘豚鼠ASMCs对不同浓度组胺的高反应性,这可能与Sco抑制哮喘豚鼠ASMCs IP3介导的内钙释放途径有关.

    作者:滕赞;王嫘;李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花青素对氨基脲染毒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原花青素(PC)对氨基脲(SEM)染毒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50只成年KM小鼠,随机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SEM染毒组,SEM染毒+低、中、高剂量PC保护组;溶剂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SEM染毒组,前两周灌胃56.25 mg/kg·bw SEM溶液,后4周灌胃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PC保护组,前2周均灌胃56.25 mg/kg·bw SEM溶液,后4周分别灌胃100、200、400 mg/kg· bw PC溶液.末次灌胃24 h后,摘眼球采血后处死小鼠,测定相关检测指标.结果 SEM染毒组小鼠NK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抗体形成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SI)均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而中、高剂量PC保护组小鼠NK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AFC及SI均高于SEM染毒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量的原花青素可减轻氨基脲致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损伤.

    作者:周艳;余明东;朱乐玫;杨双波;贺栋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白蛋白的变化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出血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出血患者54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日本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不同时间段血清Alb水平.结果 研究组重型与轻型患者入院后第1、3、7、14 d血清Al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重型患者入院第7、14 d的血清Alb水平较轻型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出血患者出院时的预后分为死亡组37例,存活组17例.死亡组入院后第1d血清Alb水平与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入院后3、7、14 d血清Al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血清白蛋白的动态观察对评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颅内出血患者的病情发展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丁山;林岚;陈辉;林莹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0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高通量LAMP分子鉴别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LAMP分子鉴别检测体系,应用于10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分子鉴别检测.方法 针对8种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EHECO157:H7、奇异变形杆菌、霍乱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和2种病毒(Norwalk病毒和轮状病毒)分别建立LAMP和RT-LAMP方法,分别对25种常见肠道细菌和病毒进行LAMP扩增,水浴箱内65℃扩增60 min(LAMP)或120 min(RT-LAMP),扩增完成后利用电泳和肉眼进行结果判断.对365份食源性疾病患者呕吐物、肛拭子和食品等标本进行10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LAMP分子检测.结果 10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LAMP或RT-LAMP方法均只对靶病原体出现阳性结果,电泳显示为LAMP特异性梯状条带,加SYBRGreenⅠ后肉眼观察反应液变为绿色;8种细菌性病原体LAMP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为3×100~1.2×102 cfu/ml,其中6种LAMP方法敏感度高于PCR方法,其他病原体(霍乱弧菌、EHEC O157:H7、Norwalk病毒和轮状病毒)敏感度与PCR方法相同.从365份标本中检出沙门菌属11份、志贺菌属6份、金黄色葡萄球菌13份、EHEC O157:H7 2份、副溶血性弧菌2份、单增李斯特菌2份、Norwalk病毒12份和轮状病毒7份.结论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LAMP分子鉴别检测体系,可以在一台水浴箱内同时对10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进行高通量的分子鉴别检测,具有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肉眼判断结果的优势,适合基层单位的实验室开展食源性疾病的分子鉴别诊断.

    作者:孙边成;长如胜;宋克云;欧新华;姚栋;苏良;叶文;陈法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湘潭市2006-2010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湘潭市职业病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新发职业病的发病特征、行业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湘潭市共发生职业病新病例523例,其中尘肺占67.69%、职业中毒占28.68%;尘肺主要分布在煤炭行业,平均发病工龄18.69年,有逐年缩短的趋势,2010年比2006年提早5.0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中毒主要分布在化工行业,主要发病为一氧化碳、镉及其化合物、氨、硫化氢中毒,病死率高为急性硫化氢中毒(42.86%).结论 尘肺、职业中毒是该市常见职业病,应重点加强对煤炭、化工等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高华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黔东南州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黔东南州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黔东南州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全州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8.33%,其中本地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8.40%;抽样调查接种率为97.43%;州统计局公布人口数估算接种率为92.57%.结论 本次MV强化免疫达到了预期目标.

    作者:潘宏;段林李;郭豫;邓茂铭;吴念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4-2010年厦门市思明区居民死因分析

    居民死因统计资料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指标,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为评价厦门市思明区居民健康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遂对思明区居民2004-2010年的全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鹭;华菊萍;王清和;吕轶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张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人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对每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检测H吨BsAg、抗-HBs和抗-HCV.结果 张家港市人群HBsAg、抗-HBs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15%、52.69%、0.31%.1~19岁组人群HBsAg阳性率为0.99%,20岁以上组人群阳性率为5.95%.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有免疫史的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免疫者和免疫史不详者.抗-HCV阳性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使用血制品的人群抗-HCV阳性率高.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需进一步做好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使用血制品仍是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其他传播途径也不可忽视.

    作者:陆明霞;黄莉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60名九江市男男性行为者HIV/STD相关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九江市男男性行为者(MSM)梅毒、HIV感染及知识行为现状,了解其流行特征,探讨对该人群实施行为干预的模式,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RDS)方法,对九江市260名MSM人群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并对自愿参加检测的人员采集血样进行梅毒、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结果 在近六个月内,93.46%的MSM有男性性伴,只有21.40%的MSM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而17.69%曾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只有8.70%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1.92%,而性病艾滋病检查及治疗接受率很低.近一年内只有40人(15.4%)曾主动检测过HIV抗体,梅毒感染率为3.08%,HIV感染率为1.92%.结论 九江市MSM人群中艾滋病感染危险意识薄弱,不安全性行为频繁,梅毒、HIV感染率较高,对MSM人群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应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相关服务的及时提供.

    作者:黄文军;肖云;杨曦;李友龙;何峰宁;唐义莲;涂波涌;孔飞勇;桑昌旺;冷小梁;石友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开福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6所小学的657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调查感染情况.结果 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8%,性别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83,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城区、城郊、农村的学生感染率不全相同(x2=13.06,P<0.05);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水饮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67,P<0.05).结论 开福区小学生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农村学生感染率高于城区和城郊,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唐华文;卢懿;晏强;邬力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7年综合措施控制费家湖地段复发现血吸虫病疫情的效果

    目的 探讨药物灭螺、兴林抑螺、吡喹酮化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控制洞庭湖区费家湖地段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 在费家湖的金星、富强两村,连续7年采用药物灭螺、兴林抑螺、化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动态监测钉螺密度、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血吸虫病人估算情况等.结果 与防治工作初期的2003年相比,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9.74%;居民感染率下降了95.04%;人群感染度下降了65.38%;估算病人数下降了94.93%.从2006年开始,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就下降到0.7年间从暴发急性血吸虫病例数10例降低到0.结论 费家湖地段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综合措施对控制洞庭湖湖汉型血吸虫病复发现疫情有显著效果.

    作者:王绪龙;姚青云;彭菊荣;董如兰;郭凤英;赵正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东莞市茶山镇2010-2011年学生体检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茶山镇学生结核菌感染情况,为该地区防控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茶山镇2010年和2011年的入学新生开展PPD试验,采用统一的疫苗和接种方法,并按照有关标准进行阳性判断.结果 2 583名学生的阳性率为49.17%,强阳性占阳性者的42.05%,不同性别、户籍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高于12岁以下年龄组,有卡痕组阳性率高于无卡痕组.结论 PPD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监测结核感染的方法,根据试验结果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钟艳芬;叶俊锋;潘小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南省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中2009年5月-2011年5月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个案信息、病原学信息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研究,同时还对湖南省2010年三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抽样调查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09年5月-2011年5月,湖南省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2 789例,发病率为19.96/10万,其中9-12月为发病流行期,高发病地区以长沙(89.83/10万)、郴州(25.19/10万)和永州(21.85/10万)为主,年龄以6~14岁学龄儿童为主,共有6 374例,占49.84%,共计报告甲流流感暴发疫情930起,2009年从第45周起至第51周,甲型H1N1占流感阳性标本的比例维持在90%~100%的绝对优势.结论 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对较为温和,幼儿园、学校中儿童和学生群体是甲流防控重点人群.

    作者:杨浩;谭红专;胡世雄;刘富强;邓志红;张斯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珠海市外商独资企业员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在外商独资企业员工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方法 采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有奖问答等形式每月对目标人群开展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半年后比较宣传教育前后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变化,评价宣传活动的效果.结果 目标人群对问卷中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四个部分各知识点全部知晓比例分别由宣传干预前的28.2%、65.5%、25.6%和36.4%提升到宣传干预后的52.2%、80.9%、67.3%和73.5%(P均<0.01);对HIV/AIDS的持有正确态度的比例明显增加,愿意和HIV/AIDS一起共事以及同一办公场所办公的比例分别由宣传干预前的43.7%和41.9%上升到干预后的69.5%和73.2%(P均<0.01).结论 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促进了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持有正确态度的比例的增加.

    作者:朱克京;黄利群;周伴群;姚刚;黄珊子;杜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成人接种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监测研究

    目的 探讨成人接种卡介苗能否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科研点的县、乡,并以乡辖村为单位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村中20~ 55岁非肿瘤、结核病现症患者的自愿村民按性别、年龄分别配对,对研究组人群进行卡介苗接种,每6个月1次连续3次;依靠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对两组中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哮喘的复发进行监测.结果 抽得4个乡、83个村,共有支气管哮喘患者1 406例,患病率为1.3%(1 406/108 189);纳入监测的20~ 55岁村民共24 830人,有支气管哮喘患者149例,患病率0.6%,其中研究组81例,对照组68例;在1997年12月-2009年12月监测期间研究组死亡3例,尚存的78例复发37例,复发频次484次;对照组死亡7例,尚存的61例,复发59例,复发频次2 576次.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频次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接种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不仅在人数(复发率)上,还有在复发频次上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谢靖;刘林飞;刘淮柱;丁守华;张亦工;骆功成;薛同明;张以祥;刘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总结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三亚市2009-2010年报告本地甲型H1N1流感115例,发病率为9.2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在11月,占总病例数的40.00%.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占发病总数的91.30%,市区发病率为22.47/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0/10万,市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52,P<0.001).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9岁,占全部病例的64.35%,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约占病例总数76.52%.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 三亚市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少年,学生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作者:郑家耿;李大章;杨海文;吴南卫;王进;梁光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珠海市斗门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珠海市斗门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探讨影响普通人群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斗门区2个镇选取48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I)检测.结果 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人数为110人,阳性率为22.92%6(110/480).单因素和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均显示职业、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调查前曾患过感冒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结论 珠海市斗门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不高.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超敏;陈斌;周伴群;吴水滨;焦亮;罗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昆山市1950-2010年传染病流行动态及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自开展传染病报告工作以来,昆山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变化形势和趋势,探讨当前昆山市传染病防控形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50-2010年昆山市各年代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结果 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2000-2010年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91.33%和98.72%;20世纪60年代之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下降,死亡率从60年代起呈下降趋势;传染病发病谱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1950-2010年昆山市传染病防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的传染病流行态势提示,昆山市传染病防制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作者:王文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10年福建省梅毒、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评价

    目的 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梅毒、淋病病例报告现状和准确程度,为性病疫情管理和疫情估计提供依据.方法 下载被调查地区2010年1-6月所有梅毒与淋病病例的网络直报数据与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核对并进行准确性评价.结果 共核查梅毒病例1 158例,其中后天性梅毒1 067例,先天性梅毒425例;淋病病例425例,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高于梅毒病例.淋病病例报告的准确率为84.71%,梅毒为54.89%.在各期/类梅毒病例报告中,Ⅰ期、Ⅱ期梅毒和Ⅲ期梅毒的准确率分别为63.37%、78.05%和54.55%,隐性梅毒仅52.27%,胎传梅毒的准确率低仅有27.47%.结论 福建省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准确率偏低,影响了性病疫情的准确性,应进一步加强性病疫情的管理,强化性病诊断的培训,提高性病报告质量.

    作者:萧剑雄;王惠榕;张春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6-2010年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毒发病特征

    目的 分析永州市冷水滩区2006-2010年梅毒发病特征.方法 对冷水滩区2006-2010年梅毒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年间冷水滩区梅毒共报告291例,年平均发病率13.50/10万.结论 冷水滩区近年来梅毒发病处于上升趋势,防控工作的重点为强化日常监测;规范病例的临床诊治;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努力推进高危人群安全性行为干预工作;提高患者追踪随访率.

    作者:伍青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某部队食堂餐具的细菌污染调查分析

    目的 对某部队食堂餐具的细菌污染调查分析,严防部队发生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发生.方法 对碗、盘子、盆、勺子、刀用贴纸法采样,对筷子用浸洗法采样,对菜板、餐桌表面用涂抹法采样.采样及检测过程严格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微生物学部分操作,所有抽检样品均在采样后4h内完成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的240份样品,其中,细菌总数超标率以餐桌高为51.67%,其次为菜板42.50%,低为勺子25.83%(x2=56.69,P<0.01);大肠菌群检测方面,餐桌表面大肠菌群检出率高为54.17%,其次为筷子40.83%,低为盆24.17%(x2=65.24,P<0.01).本次共检测30所食堂,在检测的样品中干部食堂合格率高81.25%,其次为招待所食堂68.75%,不同食堂样品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2,P<0.05).结论 某部队食堂餐具细菌污染较严重,细菌总数超标率、大肠菌群检出率较高,原因可能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及对饮食卫生不重视.建议加强餐具消毒效果监测,经常对炊管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餐厨具消毒后的卫生管理,预防交叉污染,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作者:余晓权;吕鑫品;程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职业性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职业性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治疗前后的比较,为及时控制病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GBZ17-2002进行职业病诊断,并对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头晕、腰痛、四肢痛;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尿镉有所下降,尿β2微球蛋白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下降明显.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排出增加较β2微球蛋白更为明显,泌尿系结石患病率增高,血钙降低.结论 尿镉高低与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数值大小并未形成递进的关系,在治疗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作者:李莉;肖雄斌;赖燕;张晓华;余燕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长期连续、动态的监测,掌握2010年东城区各种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抽检的餐饮单位及流通领域的11类、282件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抽检的11类282件食品样品中,来自餐饮单位的样品共142件,其中17件样品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11.97%,2件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4%;来自流通领域的样品共140件,1件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0.7%.从食品类别来看,熟制豆制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为27.5%,其余依次为散装冰激凌20.0%、散装熟肉制品11.4%、中式凉拌菜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13,P<0.05).从季节来看,采自夏季食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6,P<0.05).从餐饮单位的级别来看,A级单位、B级单位和C级单位大肠菌群的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通领域的食品卫生状况要比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状况好.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的食品主要集中在熟制豆制品,散装冰激凌,散装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夏季的食品卫生状况更容易造成食源性致疾患的发生,秋季也不应忽视.建议卫生部门加强重点季节重点食品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降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风险.

    作者:汪静;孙志峰;段旭;邱传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南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异常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异常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采用胸章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000人次剂量监测中,有106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占0.71%.大剂为51.0 mSv,小剂量为1.62 mSv.结论 剂量异常大多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介人工作人员床旁操作.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正确佩戴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作者:谭雄;陈政璇;罗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R胸部摄影与HKV在尘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DR胸部摄影与HKV之间的相关性,为尘肺病诊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本所受理尘肺病诊断的88例尘肺病例临床资料,对其同时实施DR与HKV摄片,将尘肺病诊断资深专家6人分成甲乙两组,对两种摄片结果进行尘肺病符合率判定.结果 88套两种摄片方式显示:小阴影形态、总体密集度及尘肺期别符合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总体密集度及尘肺期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甲组在标准把握上较乙组严.结论 数字化摄影具有图像分辨率高,速度快,存取方便,同时病人受照射剂量更小,用于尘肺病诊断是可行的,为减少读片差异,建议读片前统一读片松紧尺度.

    作者:肖友立;戴伟荣;李圣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024份果蔬农药残留状况监测

    目的 掌握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水平,为安全食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定期采样共计1 024份,按本实验室的方法检测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水平,依据GB2763-2005进行评价.结果 有机磷类农药检出率为30.76%,超标2.86%;有机氯类农药检出率为15.23%,无超标;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率为40.23%,超标1.94%.结论 各种农药在蔬菜中使用非常普遍,应采取综合措施,严把农药采购关,选择低毒种类农药,从根本上做到“从土壤到餐桌”的安全.

    作者:秦珑;杨梦祺;王建营;姜德全;曹巧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兴区农民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企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农民工对职业卫生知识和职业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4家企业中抽取625名劳动者,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家企业农民工对发生职业危害事故,职业病诊断途径,接触含苯溶剂引起疾病等问题的知晓率较低(42.56% ~49.51%),除接触含苯溶剂引起疾病这个问题外,其余12个问题外资企业知晓率均高于民营企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农民工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工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侯志斌;丁翠萃;汤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产后42~60d乳母膳食调查

    目的 了解产后42~60 d妇女饮食结构.方法 运用24 h回顾法调查两组人群调查前3d摄入的各种食物种类及数量,同时了解平时的膳食习惯.结果 哺乳期妇女营养素的摄入量比其孕晚期摄入量要低,只有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孕晚期,钙、铁、锌、维生素B2、维生素C的饮食摄入量远远低于其孕晚期摄入量(P<0.05).结论 在孕妇学校应强调产后及哺乳期应均衡饮食.

    作者:杨桂莲;刘建建;龚灿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畸形子宫与人工流产术43例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畸形子宫的类型,人工流产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择本院43例畸形子宫并行人工流产术的病例,通过B超探查畸形子宫类型,并计算人工流产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畸形子宫妊娠发生率为0.196%,人工流产一次性成功率达88.4%,人工流产术的并发症发生率34.7%,畸形子宫的误诊率为20.3%.结论 畸形子宫由于特殊的解剖,往往造成误诊.临床工作者应对畸形子宫合并人工流产术加以足够重视,术前认真诊断,术中针对各种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合并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及安全.

    作者:熊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维生素D联合不同钙剂治疗婴幼儿佝偻病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剂型维生素D与铁锌钙或单纯钙剂联合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75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铁锌钙治疗组72例(Ⅰ)、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钙剂治疗组68例(Ⅱ)和小剂量维生素D2联合钙剂治疗组35例(Ⅲ),三组患儿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Ⅰ组与Ⅱ组比较,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Ⅰ组有效率明显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Ⅰ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佝偻病治疗初期应选用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铁锌钙治疗效果更佳,且长期铁锌钙合剂治疗不会造成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宜作为婴幼儿佝偻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车千红;赵晴;王福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HIV检测结果对孕妇妊娠结局选择的影响分析

    目的 通过HIV检测结果对孕妇妊娠结局选择的影响分析,进一步了解孕妇对HIV检测结果与选择继续妊娠与否的理解水平,从而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孕产妇艾滋病相关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方法 对2011年4月1日-6月30日期间来本院接受首次产前检查的867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年龄、婚姻建立与否、文化程度、孕周、HIV母婴传播率、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得等均对HIV检测结果的理解和是否选择继续妊娠及妊娠结局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31岁、在婚、大专以上学历、孕周≥28周时选择结束妊娠的比率高;年龄<24岁、未婚、高中或中专学历、孕周<13周者选择继续妊娠的比率高;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得的程度与孕妇选择妊娠结局呈相关性;母婴传播率的高低对妊娠结局有直接影响.

    作者:吴让香;曾宇东;钱红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425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425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结果,评估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作为染色体异常独立测试的安全性并分析漏诊染色体异常的类别.方法 以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金标准,比较了2011年3-7月425例患者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结果.结果 在425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分析共发现22例染色体异常(包括16例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率为5.2%(22/425),非整倍体率为72.7%(16/22).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共发现15例染色体异常,漏诊一例嵌合体.针对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和100%,针对全部染色体时,荧光原位杂交的敏感性降到了68.2%而特异性仍为100%.荧光原位杂交漏诊的7例染色体异常分别为3例染色体易位,3例染色体到位,1例嵌合体.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荧光原位杂交作为检测染色体异常的独立测试.

    作者:姚妍怡;宋婕萍;徐淑琴;王波;郭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对卧床休息认知不足的分析与干预

    目的 提高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对卧床休息的正确认知率.方法 对长期卧床的晚期先兆流产孕妇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组建晚期先兆流产卧床休息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因人施教,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结果 对卧床休息的正确认知率由干预前的78.45%上升为干预后的95.26%.结论 成立晚期先兆流产卧床休息健康教育指导小组,规范宣教流程,组织系列教育,并对长期卧床孕妇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对卧床休息的正确认知率.

    作者:龙跃平;武科;蔡亮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北京市100例孕前女性体成分分析

    目的 探讨北京市孕前女性的体成分状况.方法 2010年6-8月于本院就诊的100名妇女,利用肌肉功能分析系统(Mobility Evaluation System-Mes-01 S20,MES)测量身高、体重、全身脂肪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BF%)、全身脂肪分布(fat distribution,FD)、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下肢肌力(strength of lower limb,SL)(倍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 100名妇女年龄21 ~ 39岁.其BF%、FD、BMI 、FS、SL水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0.8±5.6)、(110.03±38.51)、(21.63±3.21)、(11.9±0.8)、(2.32±0.41).其中,BF%和FD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BMI、FS、SL平均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00名妇女中,86%妇女为超重者(FD> 100 g/cm),93%有一定程度的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程度>0.5),47%有下肢肌力减退(SL<2.25).结论 北京市青年女性普遍体脂超量,肌力下降.

    作者:赵丽霞;王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女大学生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日前在校女大学生的痛经发病状况,为原发性痛经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无记名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大学527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对495份有效样本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月经初潮年龄小为10岁,大为17岁,平均为(13.44±1.16)岁;2)495人中有216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痛经,其发生率为43.6%,其中轻度为56.4%,中度为34.3%,重度为9.3%;3)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中,心烦易怒者占71.8%,忧郁者占45.4%,神经过敏者占28.7%.结论 原发性痛经在女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女生在经期易出现心烦易怒、抑郁、神经过敏等负性情绪,提示不良情绪会诱发或加重痛经,因此,在防治原发性痛经时应该关注痛经的伴随症状防治,进一步研究痛经伴随症状发生的机理.

    作者:苏程果;周友龙;陈晓燕;段艳丽;刘伟;付荣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湘南地区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统计了解本地区HPV感染基本情况,并探讨研究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女人生理期变化、性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10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接受妇科检查的女性1 10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21种HPV基因型的分型检测,同时调查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绝经、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妊娠次数、初次妊娠年龄、流产、分娩次数、避孕方式、吸烟、饮酒等相关因素,后用软件SPSS13.0进行卡方检验各危险因素的显著性.结果 各年龄段宫颈HPV的阳性感染率均较高,17岁组感染率低(20.0%),50岁组高(38.2%).是否绝经、性伴侣数、避孕方式和饮酒与HPV感染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专一的性伴侣、采用避孕套避孕和不饮酒能降低HPV感染几率.

    作者:陈晓琼;刘桂淑;肖斌梅;邓淑珍;张璇;江杨华;刘巧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图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图表现,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活动变化.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脑炎的患儿,在清醒、闭眼的状态下进行脑电图检查.结果 脑电图异常率100%,其中α波明显减少或消肖失,而以θ活动为基本频率者占60%,以δ活动为基本频率者占40%.结论 脑炎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特异性高,临床怀疑是脑炎诊断的患儿都应做脑电图检查.

    作者:周涛;唐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监测对预防继发性出血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特点并探讨其预防继发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型肝炎患者32例,肝硬化患者30例,肝癌患者18例(未进行放、化疗),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以同期随机选择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特点.结果 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其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预防继发性出血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舒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氨糖胶囊的安全性毒理学试验

    目的 观察氨糖胶囊毒性.方法 大耐受量试验(MTD),遗传毒性试验(Ames、骨髓细胞微核及精子畸变试验),30d喂养试验.结果 氨糖胶囊大鼠、小鼠MTD> 10.0 g/kg· bw.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在雌、雄性大鼠高剂量组为4.0 g/kg· bw(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100倍)时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氨糖胶囊未见明显毒性.

    作者:徐冰;张炎;王海玉;张聪恪;李立;陈东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量,关注其检测价值及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确诊的10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清样本作为观察组,80例正常体检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二组中IMA和hs-CRP的含量,观察其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表达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IM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和IMA的表达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型有关.IMA和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和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hs-CRP和IMA对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袁红霞;代国知;陈虹亮;张扬南;黄常洪;廖晓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长沙地区0~18岁儿童血清前白蛋白正常参考范围研究

    目的 建立长沙地区0~18岁健康儿童血清前白蛋白参考值范围.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 066例0~18岁健康儿童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结果 1 066例儿童按新生儿期(0~<1月)、婴儿期(1月~<1岁)、幼儿期(1~<4岁)、学龄前期(4~<7岁)、学龄初期(7~<10岁)、学龄中期(10~< 13岁)、青春期(13~<18岁)分组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结果依次为中位数115.46 mg/L,参考范围83.50~ 128.00 mg/L;中位数137.37 mg/L,参考范围115.53~151.84mg/L;中位数170.73 mg/L,参考范围136.68~176.54mg/L;中位数180.36 mg/L,参考范围159.72~193.49mg/L;中位数211.84 mg/L,参考范围196.08~227.62mg/L;中位数231.47mg/L,参考范围207.97~254.96mg/L;中位数291.80mg/L,参考范围273.38~310.22mg/L,各年龄组间P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沙地区儿童血清PA浓度明显低于成人,并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儿童血清前白蛋白参考值范围与成人不同,不能随意套用.

    作者:黎赛;莫丽亚;胡彬;周舟;易苏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孕期苯染毒对母鼠其子鼠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接触苯对其子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孕鼠被随机等分为空气对照组和5.0、10.0、15.0 mg/m3三个不同浓度的苯染毒组,各组从孕7d开始,连续染毒至分娩,每天染毒2h.分别在分娩后1d及7d,每组取5只母鼠和5只子鼠取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 在子鼠出生后1d和7d,等浓度组的母鼠和子鼠的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苯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 /CD8+和血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中、高浓度组CD3+ 、CD4+和CD4+/CD8+和血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较对照组低(P<0.05),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但无论是母鼠还是子鼠,在两个时间点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鼠吸入苯可抑制母鼠及其子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李紫;邹学敏;李纯颖;旷亦乐;杨双波;吴成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 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 率分别为83.0% 、100.0%和91.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顾小红;蒋汉茂;邹良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EB病毒VCA-Ig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EB-VCA IgA筛查的3 82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B-VCA IgA;对结果异常者取鼻咽部黏膜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分析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意义.结果 在3 820例居民中,EB病毒抗体阳性48例(1.26%),确诊为鼻咽癌2例.结论 在鼻咽癌的高发地区,EB-VCA IgA可作为一项常规防癌检查项目,以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潘桂常;黄岩;潘辉林;原伟权;朱玉爱;汤锐明;王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湘南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湘南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NET5.3软件对2008-2010年郴州地区11所医院(9所二级医院,2所三级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 584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湘南地区2008-2010年三年间共检出大肠埃希菌2 584株,在药敏结果中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外,其余抗菌药物中产ESBLs菌株较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红卫;张林;熊劲芝;黄强;刘巧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对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败血症患者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60例败血症和非败血症患者外周血标本,作PCT检测和血培养.结果 败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败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相比,PCT检验法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结论 PCT检验法较血培养灵敏,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袁正泉;陈中湘;刘培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孕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模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感染模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sAg、HBeAg、HBeAb、HBcAb任一项阳性者,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脐血HBV-DNA.根据HBV-M不同模式将结果分为HBeAg(+)组、HBsAg(+)HBeAg(-)组、HBsAg(-)HBeAg(-)三组,比较各组脐血HBV-DNA阳性检出率及HBV-DNA定量结果.结果 722例受检孕妇中,93例脐血HBV-DNA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9%,HBeAg(+)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三组脐血HBV-DNA对数均值分别为(4.85±1.29)、(4.35±0.98)和(3.75±0.40),HBeAg(+)组脐血DN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结论 孕妇血清HBeAg(+)者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较高,孕妇血清HBsAg(-)HBeAg(-)者新生儿亦存在宫内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胡洪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临床症状、血脂及心电图的改善作用研究

    目的 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临床症状、血脂及心电图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本院80例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段改变、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77.5%,血脂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脂及心电图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毕子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2例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为提高该病诊疗水平和控制病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的1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均经纤支镜肺组织活检和肺泡灌洗液PAS染色阳性确诊,9例患者予以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是其临床特征,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仍是全肺灌洗.

    作者:李颖;肖雄斌;刘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SGF、AFP及HER-2/neuECD的变化与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SGF、AFP及HER-2/neu ECD的变化及意义,为肿瘤标志物水平预测手术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8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血清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甲胎蛋白AFP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neuECD降低情况;(2)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TSGF、AFP及HER-2/neu ECD降低情况;(3)肿瘤标志物不同降低水平的胃癌复发和累计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术后3个月后,血清TSGF、AFP及HER-2/neu ECD水平均降低,且与术后6个月、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除了年龄外,其余病理参数在同一分级的降低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除了术后3个月外,低降低组的复发率高于高降低组,且术后900d累计生存率低于高降低组,除TSGF(P<0.01,Log-rank检验),其余两个指标为P<0.05.结论 血清TSGF、AFP及HER-2/neu ECD手术前后的变化不仅可用来评价治疗效果,也可用来衡量术后的复发和生存情况.

    作者:平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R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空腹口服,20 mg/次,早晚各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同样用药的基础上,给予莫沙必利餐前口服,5m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8周.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检查食管黏膜病变,观察组有效率(89.6%)明显高于对照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与莫沙比利联合使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郑紫丹;杨杰;万晓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索他洛尔组30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索他洛尔组单独给予索他洛尔,起始剂量40mg/次,2次/d,治疗1周后如无效可逐步增加剂量,单次剂量增加40 mg/次,大量不超过120 mg/次,2次/d.普罗帕酮组患者均单独使用普罗帕酮,起始剂量150mg/次,3次/d,如疗效不佳则每隔5~7d增加单次剂量50 mg,大剂量不超过900 mg/d.2组治疗时间均为7周.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两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80%与70%,索他洛尔组较普罗帕酮组疗效稍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他洛尔组治疗后QT间期、QTd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QT间期及QTd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组治疗后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索他洛尔可引起QTd的降低,是其疗效较普罗帕酮好的重要因素.

    作者:龚尤贵;凌智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小剂量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2009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65例),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10mg/次·d,治疗组口服贝那普利5mg/次·d+吲达帕胺1.25 mg次·d.给药8周后,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8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和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和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能耐受;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用贝那普利相比,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降压效果显著提高;对心率、血糖、总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等无显著影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罗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就诊的54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7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27例,接受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相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增高,但后者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该术式治疗直肠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邱东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80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8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病因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中,咳嗽变异性哮喘24例,占30%;鼻后滴漏综合征33例,占41.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6例,占7.5%;胃食管反流14例,占17.5%;心因性因素2例,占2.5%,不明原因咳嗽者1例,占1.25%.其中胃食管反流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占3.7%;鼻后滴漏症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8例,占10%.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咳嗽常见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依据诊断方法和诊断程序对病因进行确定,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任凯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脐单孔无气腹腹腔镜下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经脐单孔法无气腹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精索静脉曲张患者40例,行经脐单孔法无气腹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时精液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完成,无明显出血影响手术操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阴囊坠胀不适感均消失或减轻,阴囊触诊扩张迂曲的静脉明显缩小,Valsava试验阴性.其中单侧患者手术时间为18~25 min,平均24.2 min;双侧患者手术时间为35~47 min,平均36.7 min.平均住院时间2.4d.经过3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精液常规,精液质量明显改善,术后精子密度、活率、(A+B)级精子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可作为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一种可选术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于海龙;司良敏;王雪冬;李永刚;杨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间断牵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间断牵引治疗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复杂型胫骨平台手术后,采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指导患者自行功能锻炼;实验组采取膝关节的间断牵引手法治疗康复手段,同时配合早期的肌肉收缩静态练习、CPM(下肢关节康复器)练习.结果 实验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石膏固定制动患者的康复,实施间断牵引手法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菊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门诊手术中的观察

    目的 观察儿童门诊下肢手术中运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离院时间和术后疼痛情况.方法 择期门诊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0.2%罗比卡因组,2组为丙泊酚-氯胺酮全静脉麻醉组.观察麻醉效果、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镇痛效果、离院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在术中镇痛效果全部达到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但两组病人离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单次骶管阻滞具有操作简单、能满足手术需要、对呼吸与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较容易、并发症少、离院时间短,有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等优点,是儿童门 诊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顾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应用肿胀液颅骨修补术后不同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生理盐水100 ml加0.1%肾上腺素0.3ml比例的肿胀液皮下注射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例颅骨缺损实施颅骨修补术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皮下注射肿胀液,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皮下积液、一期愈合及头发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感染率、术后皮下积液减低,恢复快,毛发无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骨修补术应用肿胀液可减少颅骨修补术后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有助手术切口一期愈合,且对减少头发缺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祥;刘英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探讨

    目的 总结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流腮并发急性胰腺炎29例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无并发症的84例流腮患儿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表现,比较两者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4.71%的流腮患儿合并胰腺炎,症状轻.观察组红细胞比积(Hct)、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糖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为流腮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轻型.血尿淀粉酶增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血脂肪酶检测结合胰腺B超有助于诊断.Hct、血糖增高等引起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沉增快、CRP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胰腺炎,其变化可作为观察病情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刘静;罗如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悬浮床防治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败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防治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特大面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悬浮床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在治疗期间干痂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涂阳率、败血症与死亡情况.结果 将两组的观察项目进行对比与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床在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有利于创面愈合,能有效防治败血症,挽救患者生命,是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毛学飞;王良喜;潘晓峰;陈宝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刺手法针疗仪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所致尖足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手法针疗仪,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尖足评分法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志雄;刘洪文;刘娟;王跑球;覃蓉;熊毛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化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对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放疗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研究放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7年4月-2008年4月肺癌脑转移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的情况将其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将其中42例临床治疗时选择单纯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另一组5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临床在对其进行放射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化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根据两组患者临床接受不同方式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观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根据肺癌转移患者在一、两年内的生存率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生存率要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临床对两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组患者生存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放射治疗加化疗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环境以及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志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48例,观察患者是否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并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1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29例,其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关(P>0.05),与患者的损伤程度、体温、血糖、血压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严重、发热、高血糖、低血压均为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

    作者:谭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植物化学物预防乳腺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女性常见的肿瘤和首要的肿瘤死亡原因[1].其发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日本及一些亚洲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较美国及欧洲国家低[2],生态和移民研究显示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如饮食习惯等[3].众多的科学家通过人群或动物实验发现了饮食结构中可能对乳腺癌有影响的组成部分.其中,引入注目的便是蔬菜和水果.大量的流行病学结果证明蔬菜和水果中所富含的植物化学物多数都有防止人类癌症发生的潜在作用,从不同的实验系统(离体、动物)也可获得有关蔬菜水果以及提取的植物化学物的抗癌作用资料.大约有30余种植物化学物质在降低人群癌症发病率方面可能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就目前世界上研究较热门,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的几类植物化学物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俊峰;任国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热断层成像技术与健康管理

    TTM(thermal texture maps,热断层成像技术)是近1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测量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强度的以功能为主的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无损伤、实时、原位动态的生命状况科学评估技术.它是通过断层扫描测量受检部位的热源的深度、强度和形状,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对应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不同深度的细胞新陈代谢相对强度的分布图,早期发现人体疾病前重要的隐潜信息(即无症状的病灶),对人体的疾病早诊断,早预防.应用TTM技术对人体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干预和医疗指导,动态观察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的演变过程,同时通过医患交流,患者能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能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TTM作为一个健康体检和评估项目,在健康管理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作者:王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复发率高、伤残率高,是造成患者、家庭及社会严重负担的疾病.精神病社区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本文就重性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社区干预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李东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徐州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29年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1982-2010年徐州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 病例统一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对徐州市区居民1982-2010年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2010年间,徐州市区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13.98/10万,呈逐年递增趋势.肺癌、肝癌、肠癌、白血病和乳腺癌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胃癌、食管癌和宫颈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前5位死因分别为肺癌(27.18%)、肝癌(20.74%)、胃癌(13.73%)、食管癌(7.57%)和肠癌(4.75%).男女肿瘤死亡数之比为1.92∶1.从30岁年龄组开始,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结论 徐州市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刘军;陈培培;娄培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对株洲市9个县(市)区54个村(社区)26 786名35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5位的是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城市普遍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吸烟率25.88%、饮酒率1.26%、49.49%的居民身体缺乏活动、血脂异常的居民占8.27%.结论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流行以高血压为主,普遍存在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身体缺乏活动等危险因素.

    作者:周胜勇;龙术国;冀乃宏;倪颇男;欧阳仁贵;蔡学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6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2009-2011年7月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二分所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波及两肺叶为多(58%),双侧同时患病较多(51%),空洞仅占25%.涂阴培阳44%,涂阳培阳56%,菌型鉴定以龟分枝杆菌为多占44%.耐药以耐多药比例大(占77%),耐药顺位为耐多药>耐二药>单药.仅有3例是对一二线抗结核药全敏感.其中47例为初治病例(75%),16例复治病例(25%).结论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可能导致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习性发生了变化,以至于目前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者:梁冰;黄瑞霞;邓虹;何庆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深圳市医务人员抑郁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抑郁状况并找出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随机抽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因素Ordinal回归分析找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 600名医务人员,有效问卷1 594份,有效率为99.6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收入、每周加班时间、每周上晚班频率对焦虑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Ordinal回归显示男性患抑郁症的概率为女性的0.89倍(OR=0.89);医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是药剂人员的1.35倍(OR=1.35);随着收入降低,每周加班时间的增加、上晚班频率的增加,患抑郁症的概率随之增加.结论 调解医务人员压力时应关注女性身心健康、考虑增加医务人员每月收入、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减少人均加班时间和上晚班的频率,增加人力资源.

    作者:贺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岛市养老服务机构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对策

    为全面了解青岛市养老服务机构卫生管理的现状,规范该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卫生管理,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为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饮食安全、居住整洁的生活环境,青岛市卫生局于2011年4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市37家养老服务机构卫生管理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共设置调查项目42项,公共卫生方面28项,医疗服务方面9项,食品安全方面5项.调查中,发现了目前青岛市养老服务机构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的分析探索养老服务机构卫生管理的对策.

    作者:刁绍华;杨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浅谈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必要的途径和手段.

    作者:李白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公卫医师资格考试看公卫医师教育培养

    目的 探索完善公卫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策略与措施.方法 收集2009-2010年广西考区公卫类医师资格考试考生人数、学历、单位分布、合格率及实践技能考试得分和医学综合笔试掌握率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公卫类考生人数偏低,仅占年度考生总人数的1%;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综合笔试合格率随学历及单位级别增高而增高,中专学历考生合格率低,为70.69% 、29.14%,本科以上学历合格率高,为95.58%、79.68%,乡镇级单位考生合格率低,为76.76%、36.43%,自治区级单位考生合格率高,为100% 、84.73%;现阶段公卫类考生以大专学历和在乡镇级机构工作为主;考生在体格检查、X线片判读、现场检测技能、卫生处理等技能考试项目得分率普遍较低,平均在50%以下;在生化、生理、免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毒理学等学科笔试掌握率普遍较低,平均在40%以下.结论 大学应加大对公卫专业特别是高学历公卫医师的培养,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更符合.建议国家制订政策加强基层公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改革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模式,使医师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式更加科学客观,并促进医师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作者:凌玉;梁远;射绪云;黄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生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生规范化培训是促进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措施.目前本院存在的主要问题:统一的标准不适应形势,医生、领导不重视,考核标准不规范.对策:建立明确的培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规范考核制度.

    作者:王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体检人群健康教育需求的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人群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提高体检中心健康教育水平.方法 以2010年11月在武警安徽总队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者1 122人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 043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对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方式的态度.结果 体检人群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识前三项依次为“常见病防治知识”(44.5%)、“饮食营养知识”(29.4%)、“合理运动的知识”(10.7%);其中选择“合理运动的知识”和“戒烟、戒酒的知识和技能”以男性为主.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是“一对一讲解”(22.5%)、“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18.1%)和“健康教育讲座”(18.0%);40岁以下者选择“一对一讲解”和“电话咨询”的比例较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选择“播放电视录像”的比例较高,大专以上选择“短信或电子邮件”的比例较高.结论 体检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应侧重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饮食营养及合理运动方面,并结合体检对象的基本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

    作者:周燕;李青艳;李迎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及性行为情况,为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昌平区某所大学800名学生,收集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结果 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00%,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有46人(5.75%)报告曾有过性行为,但安全套使用率并不高.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结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健康教育及艾滋病性病教育,对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促进青少年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树波;陈国敏;曾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艾滋病知晓率调查

    目的 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熟悉情况,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探索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大众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专题调查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与“四免一关怀”政策等三个问题,对湘西自治州8县市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湘西地区8县市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75.0%,49.7%)、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熟悉率(62.9%,48.6%)、“四免一关怀”政策了解率(44.0%,36.5%).结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结果与国内不同地区开展的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即城市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的结果.但不足之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城乡居民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均低于全国与湖南省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傅腊莲;刘云贵;魏仁国;陈艳;黄珊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邯郸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调查估计

    目的 调查估计邯郸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分析影响评估结果的因素.方法 结合乘数法和捕获-再捕获法对邯郸市男性同性恋活动场所进行调查估计.结果 计算得出男性同性恋人群为1 453人,95%可信区间为(1 227,1 681).结论 捕获-再捕获法和乘数法都是比较可行的对男同性恋人群进行规模估计的间接方法.用时短,花费低,适合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规模估计.

    作者:崔巍;张炎;袁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剖宫产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产科接受剖宫产的孕产妇,在术前、术中、术后的过程中能否安全顺利,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邓红艺;邵志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在术前对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皮肤准备、相关检查等护理措施,在术后对患者采取了一般护理、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 4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其中40例(95.2%)治愈,2例(4.8%)患者经二次手术后治愈.治疗后患者在0.5、1.0、2.0、4.0 kHz时的纯音听阈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的护理措施与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提高患者听力.

    作者:宋芳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开展前列腺电切术后优质护理的方法与成效

    目的 评价前列腺电切术后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并行前列腺电切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并在患者中进行疗效及满意度评价.结果 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优质护理效果良好,应积极给前列腺电切术后病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付霞;何湘军;朱碧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目的 总结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病前的提前预防及治疗出院后复发和产生不良并发症的对策,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心内科2009-2010年间治疗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于在院期间积极的护理干预进行跟踪性观察并将其选为观察组,随即抽取同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总结患者治疗效果与护理干预的关系.出院后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心血管复发及并发症产生的情况.结果 患者在院治疗时间3周至2个月不等,护理效果明显.在积极治疗和护理干预下观察组200例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中发现,治愈77例,治愈率达38.50%;好转117例,好转率58.50%;产生并发症及复发6例,占总数的3.00%.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与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生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多方面的,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从多方位的角度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让患者在发病前提早预防,发病治疗后提高对复发及并发症的注意.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于在院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作者:田彩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妇科手术中气腹式腹腔镜和悬吊式腹腔镜护理方法与效果的探讨

    目的 探讨气腹式腹腔镜与悬吊式腹腔镜治疗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观察7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其中气腹组40例和悬吊组30例.对比两种术式腹腔镜术中出血量、动脉血气变化,术后肩痛发生率.结果 70例患者均实施了腹腔镜手术,其中气腹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均少于悬吊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腹式PaO2、PaCO2、SaO2手术前后变化程度低于悬吊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腹式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后主诉肩痛.结论 气腹式腹腔镜与悬吊式腹腔镜手术都需要熟练、默契的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手术护理;了解两种腹腔镜的异同点,对腔镜手术护理提供了帮助.

    作者:王璐;崔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38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生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8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制定佳护理方案并且实施.结果 通过循证护理,找出了佳护理方案,降低了患者术后焦虑、恐惧心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普及了术后健康知识.结论 循证护理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问题,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培养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作者:李定梅;黄文杰;刘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