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肖雄斌;赖燕;张晓华;余燕湘
目的 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防治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特大面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悬浮床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在治疗期间干痂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涂阳率、败血症与死亡情况.结果 将两组的观察项目进行对比与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床在治疗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有利于创面愈合,能有效防治败血症,挽救患者生命,是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毛学飞;王良喜;潘晓峰;陈宝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成人接种卡介苗能否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科研点的县、乡,并以乡辖村为单位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村中20~ 55岁非肿瘤、结核病现症患者的自愿村民按性别、年龄分别配对,对研究组人群进行卡介苗接种,每6个月1次连续3次;依靠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对两组中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哮喘的复发进行监测.结果 抽得4个乡、83个村,共有支气管哮喘患者1 406例,患病率为1.3%(1 406/108 189);纳入监测的20~ 55岁村民共24 830人,有支气管哮喘患者149例,患病率0.6%,其中研究组81例,对照组68例;在1997年12月-2009年12月监测期间研究组死亡3例,尚存的78例复发37例,复发频次484次;对照组死亡7例,尚存的61例,复发59例,复发频次2 576次.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频次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接种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不仅在人数(复发率)上,还有在复发频次上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谢靖;刘林飞;刘淮柱;丁守华;张亦工;骆功成;薛同明;张以祥;刘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黔东南州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黔东南州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全州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8.33%,其中本地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8.40%;抽样调查接种率为97.43%;州统计局公布人口数估算接种率为92.57%.结论 本次MV强化免疫达到了预期目标.
作者:潘宏;段林李;郭豫;邓茂铭;吴念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 PCR扩增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basic,酶切鉴定及测序比对.结果 重组体双酶切电泳后出现大小约4 800 bp与682 bp的两个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与Genbank中的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IL10,为进一步研究IL-10奠定了基础.
作者:欧阳华伟;谭军;李高峰;罗成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量,关注其检测价值及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确诊的10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清样本作为观察组,80例正常体检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二组中IMA和hs-CRP的含量,观察其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表达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IM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和IMA的表达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型有关.IMA和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和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hs-CRP和IMA对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袁红霞;代国知;陈虹亮;张扬南;黄常洪;廖晓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孕前女性的体成分状况.方法 2010年6-8月于本院就诊的100名妇女,利用肌肉功能分析系统(Mobility Evaluation System-Mes-01 S20,MES)测量身高、体重、全身脂肪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BF%)、全身脂肪分布(fat distribution,FD)、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下肢肌力(strength of lower limb,SL)(倍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 100名妇女年龄21 ~ 39岁.其BF%、FD、BMI 、FS、SL水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0.8±5.6)、(110.03±38.51)、(21.63±3.21)、(11.9±0.8)、(2.32±0.41).其中,BF%和FD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BMI、FS、SL平均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00名妇女中,86%妇女为超重者(FD> 100 g/cm),93%有一定程度的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程度>0.5),47%有下肢肌力减退(SL<2.25).结论 北京市青年女性普遍体脂超量,肌力下降.
作者:赵丽霞;王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长期连续、动态的监测,掌握2010年东城区各种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抽检的餐饮单位及流通领域的11类、282件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抽检的11类282件食品样品中,来自餐饮单位的样品共142件,其中17件样品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11.97%,2件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4%;来自流通领域的样品共140件,1件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0.7%.从食品类别来看,熟制豆制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为27.5%,其余依次为散装冰激凌20.0%、散装熟肉制品11.4%、中式凉拌菜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13,P<0.05).从季节来看,采自夏季食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6,P<0.05).从餐饮单位的级别来看,A级单位、B级单位和C级单位大肠菌群的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通领域的食品卫生状况要比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状况好.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的食品主要集中在熟制豆制品,散装冰激凌,散装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夏季的食品卫生状况更容易造成食源性致疾患的发生,秋季也不应忽视.建议卫生部门加强重点季节重点食品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降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风险.
作者:汪静;孙志峰;段旭;邱传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425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结果,评估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作为染色体异常独立测试的安全性并分析漏诊染色体异常的类别.方法 以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金标准,比较了2011年3-7月425例患者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结果.结果 在425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分析共发现22例染色体异常(包括16例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率为5.2%(22/425),非整倍体率为72.7%(16/22).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共发现15例染色体异常,漏诊一例嵌合体.针对染色体13,18,21,X和Y,荧光原位杂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和100%,针对全部染色体时,荧光原位杂交的敏感性降到了68.2%而特异性仍为100%.荧光原位杂交漏诊的7例染色体异常分别为3例染色体易位,3例染色体到位,1例嵌合体.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荧光原位杂交作为检测染色体异常的独立测试.
作者:姚妍怡;宋婕萍;徐淑琴;王波;郭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前列腺电切术后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并行前列腺电切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并在患者中进行疗效及满意度评价.结果 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优质护理效果良好,应积极给前列腺电切术后病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付霞;何湘军;朱碧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检测项目组合模式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血清ALT、TBA及DD在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AB则正好相反.血清hs-CRP在肝脏炎症分级为G1和G2级时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G3及G4级其含量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检测项目进行不同的组合并研究组合后检测结果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表明随着组合项目的增多,对肝脏损伤的诊断特异性增加,灵敏度有所下降,但PAB+ TBA、PAB+ DD、TBA+ DD三种组合模式,特别是TBA+ DD组合模式在检测灵敏度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能显著增加检测的特异性.结论 合理选择项目组合对提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吴兴文;刘长光;罗佳2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放疗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研究放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7年4月-2008年4月肺癌脑转移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的情况将其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将其中42例临床治疗时选择单纯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另一组5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临床在对其进行放射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化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根据两组患者临床接受不同方式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观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根据肺癌转移患者在一、两年内的生存率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生存率要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临床对两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组患者生存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放射治疗加化疗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环境以及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志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生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8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制定佳护理方案并且实施.结果 通过循证护理,找出了佳护理方案,降低了患者术后焦虑、恐惧心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普及了术后健康知识.结论 循证护理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问题,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培养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作者:李定梅;黄文杰;刘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三亚市2009-2010年报告本地甲型H1N1流感115例,发病率为9.2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在11月,占总病例数的40.00%.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占发病总数的91.30%,市区发病率为22.47/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0/10万,市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52,P<0.001).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9岁,占全部病例的64.35%,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约占病例总数76.52%.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 三亚市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少年,学生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作者:郑家耿;李大章;杨海文;吴南卫;王进;梁光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败血症患者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60例败血症和非败血症患者外周血标本,作PCT检测和血培养.结果 败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败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相比,PCT检验法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结论 PCT检验法较血培养灵敏,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袁正泉;陈中湘;刘培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职业性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治疗前后的比较,为及时控制病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GBZ17-2002进行职业病诊断,并对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头晕、腰痛、四肢痛;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尿镉有所下降,尿β2微球蛋白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下降明显.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排出增加较β2微球蛋白更为明显,泌尿系结石患病率增高,血钙降低.结论 尿镉高低与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数值大小并未形成递进的关系,在治疗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作者:李莉;肖雄斌;赖燕;张晓华;余燕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畸形子宫的类型,人工流产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择本院43例畸形子宫并行人工流产术的病例,通过B超探查畸形子宫类型,并计算人工流产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畸形子宫妊娠发生率为0.196%,人工流产一次性成功率达88.4%,人工流产术的并发症发生率34.7%,畸形子宫的误诊率为20.3%.结论 畸形子宫由于特殊的解剖,往往造成误诊.临床工作者应对畸形子宫合并人工流产术加以足够重视,术前认真诊断,术中针对各种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合并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及安全.
作者:熊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EB-VCA IgA筛查的3 82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B-VCA IgA;对结果异常者取鼻咽部黏膜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分析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意义.结果 在3 820例居民中,EB病毒抗体阳性48例(1.26%),确诊为鼻咽癌2例.结论 在鼻咽癌的高发地区,EB-VCA IgA可作为一项常规防癌检查项目,以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潘桂常;黄岩;潘辉林;原伟权;朱玉爱;汤锐明;王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梅毒、淋病病例报告现状和准确程度,为性病疫情管理和疫情估计提供依据.方法 下载被调查地区2010年1-6月所有梅毒与淋病病例的网络直报数据与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核对并进行准确性评价.结果 共核查梅毒病例1 158例,其中后天性梅毒1 067例,先天性梅毒425例;淋病病例425例,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高于梅毒病例.淋病病例报告的准确率为84.71%,梅毒为54.89%.在各期/类梅毒病例报告中,Ⅰ期、Ⅱ期梅毒和Ⅲ期梅毒的准确率分别为63.37%、78.05%和54.55%,隐性梅毒仅52.27%,胎传梅毒的准确率低仅有27.47%.结论 福建省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准确率偏低,影响了性病疫情的准确性,应进一步加强性病疫情的管理,强化性病诊断的培训,提高性病报告质量.
作者:萧剑雄;王惠榕;张春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不同剂型维生素D与铁锌钙或单纯钙剂联合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75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铁锌钙治疗组72例(Ⅰ)、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钙剂治疗组68例(Ⅱ)和小剂量维生素D2联合钙剂治疗组35例(Ⅲ),三组患儿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Ⅰ组与Ⅱ组比较,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Ⅰ组有效率明显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Ⅰ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佝偻病治疗初期应选用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铁锌钙治疗效果更佳,且长期铁锌钙合剂治疗不会造成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宜作为婴幼儿佝偻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车千红;赵晴;王福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 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 率分别为83.0% 、100.0%和91.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顾小红;蒋汉茂;邹良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