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唐华文;卢懿;晏强;邬力祥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 感染,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开福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6所小学的657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调查感染情况.结果 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8%,性别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83,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城区、城郊、农村的学生感染率不全相同(x2=13.06,P<0.05);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水饮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67,P<0.05).结论 开福区小学生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农村学生感染率高于城区和城郊,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医务人员抑郁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抑郁状况并找出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随机抽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因素Ordinal回归分析找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 600名医务人员,有效问卷1 594份,有效率为99.6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收入、每周加班时间、每周上晚班频率对焦虑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Ordinal回归显示男性患抑郁症的概率为女性的0.89倍(OR=0.89);医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是药剂人员的1.35倍(OR=1.35);随着收入降低,每周加班时间的增加、上晚班频率的增加,患抑郁症的概率随之增加.结论 调解医务人员压力时应关注女性身心健康、考虑增加医务人员每月收入、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减少人均加班时间和上晚班的频率,增加人力资源.

    作者:贺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刺手法针疗仪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所致尖足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手法针疗仪,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尖足评分法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志雄;刘洪文;刘娟;王跑球;覃蓉;熊毛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剖宫产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产科接受剖宫产的孕产妇,在术前、术中、术后的过程中能否安全顺利,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邓红艺;邵志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珠海市外商独资企业员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在外商独资企业员工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方法 采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有奖问答等形式每月对目标人群开展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半年后比较宣传教育前后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变化,评价宣传活动的效果.结果 目标人群对问卷中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四个部分各知识点全部知晓比例分别由宣传干预前的28.2%、65.5%、25.6%和36.4%提升到宣传干预后的52.2%、80.9%、67.3%和73.5%(P均<0.01);对HIV/AIDS的持有正确态度的比例明显增加,愿意和HIV/AIDS一起共事以及同一办公场所办公的比例分别由宣传干预前的43.7%和41.9%上升到干预后的69.5%和73.2%(P均<0.01).结论 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促进了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持有正确态度的比例的增加.

    作者:朱克京;黄利群;周伴群;姚刚;黄珊子;杜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孕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模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感染模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sAg、HBeAg、HBeAb、HBcAb任一项阳性者,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脐血HBV-DNA.根据HBV-M不同模式将结果分为HBeAg(+)组、HBsAg(+)HBeAg(-)组、HBsAg(-)HBeAg(-)三组,比较各组脐血HBV-DNA阳性检出率及HBV-DNA定量结果.结果 722例受检孕妇中,93例脐血HBV-DNA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9%,HBeAg(+)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三组脐血HBV-DNA对数均值分别为(4.85±1.29)、(4.35±0.98)和(3.75±0.40),HBeAg(+)组脐血DN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二组(P<0.001).结论 孕妇血清HBeAg(+)者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较高,孕妇血清HBsAg(-)HBeAg(-)者新生儿亦存在宫内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胡洪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公卫医师资格考试看公卫医师教育培养

    目的 探索完善公卫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策略与措施.方法 收集2009-2010年广西考区公卫类医师资格考试考生人数、学历、单位分布、合格率及实践技能考试得分和医学综合笔试掌握率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公卫类考生人数偏低,仅占年度考生总人数的1%;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综合笔试合格率随学历及单位级别增高而增高,中专学历考生合格率低,为70.69% 、29.14%,本科以上学历合格率高,为95.58%、79.68%,乡镇级单位考生合格率低,为76.76%、36.43%,自治区级单位考生合格率高,为100% 、84.73%;现阶段公卫类考生以大专学历和在乡镇级机构工作为主;考生在体格检查、X线片判读、现场检测技能、卫生处理等技能考试项目得分率普遍较低,平均在50%以下;在生化、生理、免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毒理学等学科笔试掌握率普遍较低,平均在40%以下.结论 大学应加大对公卫专业特别是高学历公卫医师的培养,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更符合.建议国家制订政策加强基层公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改革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模式,使医师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式更加科学客观,并促进医师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作者:凌玉;梁远;射绪云;黄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监测对预防继发性出血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特点并探讨其预防继发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型肝炎患者32例,肝硬化患者30例,肝癌患者18例(未进行放、化疗),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以同期随机选择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特点.结果 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其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预防继发性出血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舒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6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2009-2011年7月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二分所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波及两肺叶为多(58%),双侧同时患病较多(51%),空洞仅占25%.涂阴培阳44%,涂阳培阳56%,菌型鉴定以龟分枝杆菌为多占44%.耐药以耐多药比例大(占77%),耐药顺位为耐多药>耐二药>单药.仅有3例是对一二线抗结核药全敏感.其中47例为初治病例(75%),16例复治病例(25%).结论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可能导致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习性发生了变化,以至于目前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者:梁冰;黄瑞霞;邓虹;何庆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产后42~60d乳母膳食调查

    目的 了解产后42~60 d妇女饮食结构.方法 运用24 h回顾法调查两组人群调查前3d摄入的各种食物种类及数量,同时了解平时的膳食习惯.结果 哺乳期妇女营养素的摄入量比其孕晚期摄入量要低,只有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孕晚期,钙、铁、锌、维生素B2、维生素C的饮食摄入量远远低于其孕晚期摄入量(P<0.05).结论 在孕妇学校应强调产后及哺乳期应均衡饮食.

    作者:杨桂莲;刘建建;龚灿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10年福建省梅毒、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评价

    目的 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梅毒、淋病病例报告现状和准确程度,为性病疫情管理和疫情估计提供依据.方法 下载被调查地区2010年1-6月所有梅毒与淋病病例的网络直报数据与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核对并进行准确性评价.结果 共核查梅毒病例1 158例,其中后天性梅毒1 067例,先天性梅毒425例;淋病病例425例,淋病病例报告准确性高于梅毒病例.淋病病例报告的准确率为84.71%,梅毒为54.89%.在各期/类梅毒病例报告中,Ⅰ期、Ⅱ期梅毒和Ⅲ期梅毒的准确率分别为63.37%、78.05%和54.55%,隐性梅毒仅52.27%,胎传梅毒的准确率低仅有27.47%.结论 福建省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准确率偏低,影响了性病疫情的准确性,应进一步加强性病疫情的管理,强化性病诊断的培训,提高性病报告质量.

    作者:萧剑雄;王惠榕;张春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长期连续、动态的监测,掌握2010年东城区各种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抽检的餐饮单位及流通领域的11类、282件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抽检的11类282件食品样品中,来自餐饮单位的样品共142件,其中17件样品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11.97%,2件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4%;来自流通领域的样品共140件,1件大肠菌群阳性,阳性率为0.7%.从食品类别来看,熟制豆制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为27.5%,其余依次为散装冰激凌20.0%、散装熟肉制品11.4%、中式凉拌菜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13,P<0.05).从季节来看,采自夏季食品大肠菌群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6,P<0.05).从餐饮单位的级别来看,A级单位、B级单位和C级单位大肠菌群的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通领域的食品卫生状况要比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状况好.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的食品主要集中在熟制豆制品,散装冰激凌,散装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夏季的食品卫生状况更容易造成食源性致疾患的发生,秋季也不应忽视.建议卫生部门加强重点季节重点食品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降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风险.

    作者:汪静;孙志峰;段旭;邱传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浅谈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必要的途径和手段.

    作者:李白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及性行为情况,为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昌平区某所大学800名学生,收集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结果 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00%,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有46人(5.75%)报告曾有过性行为,但安全套使用率并不高.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结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健康教育及艾滋病性病教育,对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促进青少年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树波;陈国敏;曾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对株洲市9个县(市)区54个村(社区)26 786名35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5位的是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城市普遍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吸烟率25.88%、饮酒率1.26%、49.49%的居民身体缺乏活动、血脂异常的居民占8.27%.结论 株洲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流行以高血压为主,普遍存在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身体缺乏活动等危险因素.

    作者:周胜勇;龙术国;冀乃宏;倪颇男;欧阳仁贵;蔡学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80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8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病因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中,咳嗽变异性哮喘24例,占30%;鼻后滴漏综合征33例,占41.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6例,占7.5%;胃食管反流14例,占17.5%;心因性因素2例,占2.5%,不明原因咳嗽者1例,占1.25%.其中胃食管反流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占3.7%;鼻后滴漏症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8例,占10%.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咳嗽常见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依据诊断方法和诊断程序对病因进行确定,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任凯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2例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为提高该病诊疗水平和控制病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的1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均经纤支镜肺组织活检和肺泡灌洗液PAS染色阳性确诊,9例患者予以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是其临床特征,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仍是全肺灌洗.

    作者:李颖;肖雄斌;刘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南省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中2009年5月-2011年5月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个案信息、病原学信息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研究,同时还对湖南省2010年三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抽样调查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09年5月-2011年5月,湖南省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2 789例,发病率为19.96/10万,其中9-12月为发病流行期,高发病地区以长沙(89.83/10万)、郴州(25.19/10万)和永州(21.85/10万)为主,年龄以6~14岁学龄儿童为主,共有6 374例,占49.84%,共计报告甲流流感暴发疫情930起,2009年从第45周起至第51周,甲型H1N1占流感阳性标本的比例维持在90%~100%的绝对优势.结论 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对较为温和,幼儿园、学校中儿童和学生群体是甲流防控重点人群.

    作者:杨浩;谭红专;胡世雄;刘富强;邓志红;张斯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的检测项目组合模式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血清ALT、TBA及DD在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AB则正好相反.血清hs-CRP在肝脏炎症分级为G1和G2级时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G3及G4级其含量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检测项目进行不同的组合并研究组合后检测结果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表明随着组合项目的增多,对肝脏损伤的诊断特异性增加,灵敏度有所下降,但PAB+ TBA、PAB+ DD、TBA+ DD三种组合模式,特别是TBA+ DD组合模式在检测灵敏度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能显著增加检测的特异性.结论 合理选择项目组合对提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吴兴文;刘长光;罗佳2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索他洛尔组30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索他洛尔组单独给予索他洛尔,起始剂量40mg/次,2次/d,治疗1周后如无效可逐步增加剂量,单次剂量增加40 mg/次,大量不超过120 mg/次,2次/d.普罗帕酮组患者均单独使用普罗帕酮,起始剂量150mg/次,3次/d,如疗效不佳则每隔5~7d增加单次剂量50 mg,大剂量不超过900 mg/d.2组治疗时间均为7周.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两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80%与70%,索他洛尔组较普罗帕酮组疗效稍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他洛尔组治疗后QT间期、QTd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QT间期及QTd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组治疗后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索他洛尔可引起QTd的降低,是其疗效较普罗帕酮好的重要因素.

    作者:龚尤贵;凌智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目的 总结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病前的提前预防及治疗出院后复发和产生不良并发症的对策,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心内科2009-2010年间治疗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于在院期间积极的护理干预进行跟踪性观察并将其选为观察组,随即抽取同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总结患者治疗效果与护理干预的关系.出院后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心血管复发及并发症产生的情况.结果 患者在院治疗时间3周至2个月不等,护理效果明显.在积极治疗和护理干预下观察组200例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中发现,治愈77例,治愈率达38.50%;好转117例,好转率58.50%;产生并发症及复发6例,占总数的3.00%.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与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生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多方面的,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从多方位的角度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让患者在发病前提早预防,发病治疗后提高对复发及并发症的注意.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于在院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作者:田彩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