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湘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医疗管理者对营销的问题日益重视,标志着医院已经进入一个强势公关主导商业策略的领域.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战略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医院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使医院在经营管理中以不损害社会利益为前提,协调医院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作者:冯志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临床上已应用了多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心肌Ct-Ni为心肌损伤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由于其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对于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及较长的窗口期,cTnI已取代CK-MB,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cTnI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素华;张兆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治疗措施与调查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这次中毒定性为一起食物来源未明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结论 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时,应全方位地展开调查,并争取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与处理.
作者:朱天武;段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六价铬(Cr(Ⅵ))对L-02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2、4、8、16、32、64、128、256、512μmol/LCr(Ⅵ)溶液作用于L-02肝细胞培养12 h,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指数以及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选取细胞存活率大于70%的5个Cr(Ⅵ)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浓度Cr(Ⅵ)对肝细胞中腺苷酸(ATP,ADP,AM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ATP/ADP比值以及负荷能量(EC)的变化. 结果 在2~512μmol/L Cr(Ⅵ)处理浓度,Cr(Ⅵ)对L-02肝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细胞存活指数与Cr(Ⅵ)处理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933);在4~32 μmol/L Cr(Ⅵ)浓度范围,染毒组肝细胞内腺苷酸(ATP,ADP,AMP)含量以及ATP/ADP比值随Cr(Ⅵ)染毒浓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E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r(Ⅵ)对L-02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肖芳;钟才高;张洪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在机关工作的女职工的患病情况,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方法 对2000年9月~2004年9月隔年同期的该机关4 306例女职工妇女病普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机关女职工的生殖道患病率为52.23%,患病率高的是慢性宫颈炎,其次是子宫肌瘤和附件囊肿及各种阴道炎.其患病率分别占患病总数的43.31%,31.44%和18.50%(P<0.01). 结论 慢性宫颈炎多集中在生育阶段,对妇女生殖健康危害较大,尤其是要重视宫颈糜烂的治疗和随访;绝经期妇女保健应以老年性阴道炎为防治重点.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即使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也是非常必要和不容忽视的.
作者:王志荣;王鹃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2003~2005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如何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郴州市项目实施的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 2005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34 007例,占项目覆盖人口的247.51/10万,痰检数为21 911例,痰检率为64.43%,涂阳病人6 874例,涂阳检出率为31.37%;有症状者检出涂阳病人数占有症状人数的29.40%,无症状者检出涂阳病人数占无症状人数的11.47%;新发涂阳病为6 019例,复治涂阳病人855例,初、复治涂阳病人治疗满2个月转阴率分别为96.73%、95.21%.2003~2004年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4 003例,初、复治涂阳治愈率分别为91.17%、81.14%. 结论 严格执行结核病控制技术策略(DOTS)规范,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作者:曹慧芳;何军山;刘松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改善体外分离、培养人早孕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cytotrophoblast CTB)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探讨CTB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人工流产6~8周妊娠绒毛,机械法分离,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后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体外转化,HE染色观察其胞核情况,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细胞的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CK18)、波形蛋白(vimentin Vim)和人胎盘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 hPL)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结果 分离培养的CTB呈不规则多角形片状,单层铺展生长.所有的细胞都表达CK18,Vim只在部分细胞表达,hPL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胞浆表达.细胞周期显示约有58%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 成功分离培养了人早孕绒毛CTB,方法简便易行,获得的细胞形态单一、生长稳定,为进一步研究CTB在妊娠生理和妊娠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刘惠萍;王若光;李春梅;李宾玲;曾润清;秦明春;易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湖南长沙地区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机会性感染发生部位及病原情况.方法 对长沙市传染病医院自2003年4月~2006年6月收治的48例HIV/AID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性传播是本地区HIV/AIDS主要的传播途径(占75.0%);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无业及打工人员;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75.0%)、体重减轻(64.6%)、咳嗽(52.1%)、皮肤病变(43.8%)、慢性腹泻(37.5%)、淋巴结肿大(37.5%)、气促以及呼吸困难(14.6%);45.8%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胸片检查异常者占62.5%,CD4+T细胞<200/μl者占78.2%;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85.4%,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真菌感染(52.1%)、肺部感染(54.2%)、真菌性肠炎(14.6%)、皮肤疱疹病毒感染(18.6%)、肺及肺外结核(16.7%)等.结论 湖南长沙地区HIV/AIDS的感染以农民等普通人群为主,主要经性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及慢性腹泻为常见症状,大多数病例胸片检查有异常,易误诊为肺部感染.机会性感染表现为多系统、多种致病微生物并存,细菌、真菌、病毒均为常见病原,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为常见感染部位.
作者:王敏;范学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颅内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Caspase-3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Ⅶ胶原酶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活化Caspase-3的表达.结果 Ⅶ胶原酶造模后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1 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与假手术组差异明显(P<0.01).血府逐瘀汤治疗组组与模型组比较:6h计数无明显差异,1 d,3 d,5 d三个时间点,给药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着色变浅.(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下调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活化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疗效机理之一.
作者:林源;梁清华;包太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葛根素治疗后其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以及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2名,其中分为葛根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并选取36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予以葛根治疗,观察疗效以及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葛根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ICAM-1,TNF-α的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 葛根素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许进军;何东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肺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1999~2004年户籍在广州市的肺结核病人的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登记率从1999年的72.96/10万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88.90/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2.6:1),无症状病人增多、有空洞和咯血病人以及儿童和粟粒结核病人比例减少.结论 新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但儿童受感染的危险性正在不断降低;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疫情存在向好的趋势.
作者:周琳;伍慧仪;李惠芬;陈其琛;李妙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疟疾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89~2005年疟疾监测资料,用EpiInfo3.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年问共发生疟疾病例106例,其中本地感染22例,占20.75%;外出感染16例,占15.09%;输入病例68例,占64.15%.疟疾发病率本地人口2001~2005年比1989~2000年高,外来人口1996~2005年比1989~1995年高(P<0.05);外来人口的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均高于本地人口(P<0.05);IFA检测阳性率外来人口为7.85%,本地小学生为2.33%;中华按蚊基本繁殖率均大于1;临界叮人率为2.092. 结论 义乌市基本消除疟疾后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流动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输入病例,防止疟疾暴发或流行.
作者:骆淑英;范伟忠;陈劲华;陈亮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40年来南宁市猩红热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南宁市猩红热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南宁市1965~2004年猩红热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0年以前,南宁市猩红热曾经有过较大强度的流行,进入80年代以后,南宁市猩红热以散发为主,发病率在5/10万以下波动;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季节;发病人群以0~19岁儿童为主,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但进入80年代以后南宁市猩红热发病的年龄以及职业构成较以往发生了变化,学龄前儿童及幼托儿童比例较以往增多(P<0.005). 结论 少年儿童是预防猩红热的重点保护人群.鉴于80年代后南宁市学龄前及幼托儿童猩红热发病有增多的趋势,要加强在幼托机构和学校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民营幼托机构和学校中对该病的监测,防止出现该病的暴发.
作者:徐斌;黄夏萍;覃曲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以来,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和扩散.全球累计有5000多万HIV/AIDS,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HIV的生物学特征、基因变异及分子进化,为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寻找科学依据,本文拟从HIV的分子生物学角度,介绍目前人类对于艾滋病研究所达到的新分子水平,为艾滋病预防、治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
作者:徐永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等,都是引起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病原体[1].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因病毒污染水体而引起介水传染病的大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并且这些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强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2].因此,在对各种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时,如何灭活水中病毒一直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自20世纪初,氯一直作为各种水的主要消毒剂.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报道表明,饮用水经加氯消毒后虽然符合细菌学安全指标,但仍可检出肠道病毒,加大氯量消毒又可产生以氯仿为主的致癌化合物,并且其生成量与加氯剂量成正相关[3].因此,氯作为消毒剂的安全性开始受到质疑.因此选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替代消毒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4].文献报道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杀菌灭毒作用,英文名字叫0ZONE,是氧的同素异形体,为暗蓝色气体,在消毒学上属于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刺激性低、作用快速、杀灭病原种类多、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作者:何建民;李晓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不同场所女性性服务工作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及高危行为情况.方法 对不同场所124名女性性服务工作者进行现场匿名问卷调查,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性服务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参差不齐(22.6%~92.7%);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危险性,安全套使用率较低;A类人群与B类人群相比收入水平高、安全套的携带和使用情况较好、服务对象有所不同.结论 女性性服务工作者艾滋病预防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发廊、公园和出租屋的女性性服务工作者更是宣传干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严牋;贾晓飞;戴传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长丰集团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合并的代谢异常.方法 对长丰集团35岁以上员工共1 292人进行问卷调查,测血压、血糖、血脂、身高、体重.结果 在35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22.8%,其中男性为29.5%,女性为14.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分别为39.8%、26.1%、8%,其中男、女性的知晓率分别为35.9%、48.9%;高血压患者中代谢异常比例显著地高于非高血压人群.结论 应对企业员工积极开展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李解贵;吴欣军;彭寒林;苏静;梁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阳江市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质量状况,以便制定针对性、切实可行措施,改善环境卫生质量.方法 以阳江市区公共场所为调查对象,利用相关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结果,计算合格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 结果 温度、湿度、风速、CO2、CO、甲醛、可吸入颗粒、细菌总数、照度、噪声合格率分别36.9%、81.1%、80.2%、100%、99.2%、93.7%、100%、100%、99.2%、66.5%. 结论 影响阳江市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甲醛、照度、噪声.
作者:庞天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国际医学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本教研室在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实习课教学实践中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杨巧媛;雷毅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济南市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高危行为与HIV感染状况,为今后制定全市AIDS控制策略、遏制AIDS在济南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被调查者一般情况、近三个月非婚性行为、非婚性伴数、安全套的使用等进行了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468例就诊者未检出HIV感染者,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104例.近3个月有婚外性行为者占61.11%,有一个以上非婚性伴者占56.20%,对非婚性伴拒答者占4.91%,近三个月发生婚外性行为安全套每次都用者占4.90%,从未用过者占36.71%.结论 提示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存在着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婚外性伴数的多少及安全套使用率的高低,对艾滋病、性病的传播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韩秀云;马德兰;朱福林;阮师漫;杨慧;周迎;张雯 刊期: 2006年第05期